bannertop
首页 >> 学术讲坛 >> 文心讲坛 >> 正文

左晓丽老师畅谈中国人的饮食习俗


来源: 锦彩文传    更新日期: 2024-05-19   点击量:

5月15日晚上7点,文学与传媒学院2024春季文心讲坛系列讲座——《民以食为天——饮食习俗》主题讲座在忠孝大楼第二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四川大学中国史硕士左晓丽老师担任主讲人。文学与传媒学院谢天开教授与线上线下350多名文传学子一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undefined

本次讲座,左晓丽老师从“饮食的起源”、“中国饮食习俗的特点”、“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三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的饮食习俗。

undefined

讲座伊始,左老师谈到:“饮食文化诞生的标志是吃熟食,而对于吃熟食这种饮食行为的起源说法不一。其中较可靠的说法是在巫术或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常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火加工食物,由此养成了熟食习惯。在仪式结束之后,人们乐于分食带有神圣性的祭品。”她还指出,饮食行为的出现是人类有意识的、主观的活动。

undefined

紧接着,左老师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中国饮食习俗的特点:一,中国人不仅看重吃,更看重食物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二、民间饮食非常注重中和,追求适中与平衡。如《周礼天官冢宰》中提到“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平衡肉食与五谷;《论语》也提到“君子食无求饱”,强调节制;同时我们也会将食物分为热性食物和凉性食物,饮食者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食物进食,以求平衡身体状态。三、中国人有强烈的“食补”观念,并由此引伸出了食物的性情会影响饮食者的性情,比如《孔子家语》中提到“食水者善游而耐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选饮食还是选对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欢快,笑语连连。

undefined
undefined

最后,左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这个话题。其中,在谈到“择饮食弃男女”时,左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羞于谈两性关系而乐于谈美食,饮食逐渐取代了性,饮食行为被赋予象征意义,饮食话语也常作为男女话语的隐喻。此外,左老师从“吃草的民族”来切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了饮食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性格的。饮食对象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我们与西方不同,吃“草”的中国人是植物性格,而吃肉的西方人就是动物性格,“安土重迁,固本守己”便是植物性格的具体体现。再者,饮食方式的不同也铸就了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中国自古以来实行的共餐制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礼让的美德;西方人实行分餐制,体现了其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undefined

晚上8点,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