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学术讲坛 >> 文化之旅 >> 正文

卿磊博士解析专业学术写作,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大放异彩

来源: 文传学院    更新日期: 2022-11-11   点击量:

      卿磊博士解析专业学术写作

      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大放异彩





1110日晚7点,文学与传媒学院2022秋季文化之旅系列讲座之《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学术通俗化写作》在锦城大礼堂举行。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古代文学博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教师、今日头条签约作家、今日头条青云计划专家评审团成员卿磊老师担任主讲人。文学与传媒学院王晓燕教授、毛欣然副教授、李飞老师和学校高研所副所长李秀锋老师,与500名文传学子一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卿磊老师从四个方面来展开此次的讲座,分别是专业学术研究的模式、成果与大众文化消费的隔阂”“文史领域自媒体写作的文体要求”“自媒体平台与自媒体作者的合作与博弈以及自媒体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助。

讲座伊始,卿磊老师通过提出为什么一部难度不大的历史通俗读物的创作邀约,却遭到了一百位专业学者不约而同的拒绝?这一问题来展开第一部分的讲述。卿磊老师提到生活中常见的手机阅读和有声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并列举了身边的案例以及《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表情时的方法,表明了像手机阅读和有声书这一类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就如同大众文化消费一般,将深刻改变我们的创作形态和创作成果。卿磊老师通过谈论《明朝那些事儿》、刘邦以及今日头条刘嵩的例子,得出专业研究出身的作者,其书写习惯、写作习惯跟非专业的大众文化消费是脱节的,不是能力的问题,是创作与消费不匹配的问题的结论。

随后,卿磊老师在情景化的历史写作,究竟该算哪一类著作,是史书呢,还是历史小说呢?的问题中展开第二部分的谈论。通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例子,卿磊老师指出:史书是以实录的精神去追求事实的真相,而在历史小说中事实的真相被逻辑的真实所取代。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容许部分文学虚构的存在。卿磊老师运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所记项羽的形象差异和背景故事来解释为什么很多读者需要情景化的历史写作,其中,卿磊老师说到:情景化的历史写作,就是我们需要用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把散乱的材料重新构筑成一个完整的叙述结构,这样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才是丰满的。同时,卿磊老师还列举《史记·梁孝王世家》中的例子,对学生们提出:我们在进行自媒体的写作时要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

紧接着,卿磊老师从自己由专业的学术研究转到自媒体写作的思考上讲起。卿磊老师说道:在自媒体上写的几篇文章,我走过的路、我现在正在走的路和我将来可能要走的路和我身边的很多人都不一样。并和学生们分享了转变的两个原因:一是研究题目的选择受到一定限制,二是知识结构的碎片化越来越明显。对此,在平台与作者的合作博弈中,卿磊老师给学生们的建议是:要有整体性的写作计划来对抗碎片化的趋势,同时也可以为自己争取一点版税回报,同时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前提,不必过分在意平台对创作内容垂直的要求。

最后,卿磊老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将自媒体写作的评论分成了针对内容去和针对自恋感去两大类。对于针对内容的评论,卿磊老师提到了在和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时必须要有一个基础,双方必须建立在一个有共识的讨论规则上。而对于秀自恋感的读者,卿磊老师分别通过考证烽火戏诸侯的文章和刘邦起名故事的例子来讲解了秀自恋感的肯定式评论和否定式评论,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其内涵。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来自2021级行政管理1班的赵甫康同学向卿磊老师提问道:自媒体具有一传十、十传百的跟风化缺点,如果把专业学术写的过于通俗化,丧失了准确性,被人们所误解,该怎么处理呢?对此,卿磊老师的回答是:我们在进行自媒体写作的时候,通俗化这个词并不一定代表注水的或者在牺牲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为博眼球而做的表达上的改变,比如民国时期的许多大学术家,他们在写学术普及读物的时候他们的创作态度甚至是他们感觉到的创作压力,会比做专业学术研究更难,因为普通学者没有专业学术研究者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只不过为了照顾大家的理解能力,我们在进行通俗化写作的时候可以采用的方式:第一,从表达上进行改变,让文章风格更有亲和力、更平易近人;第二,把知识的密度拉开。另一位来自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7班的高红锐同学向卿磊老师提问道:如何避免想当然这种想法?如何有效体验流行文化理解受众并且避免居高临下呢?对此,卿磊老师的回答是:想当然、居高临下这种情况都是来自于自恋感,而自恋感来自于对情况的不了解,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理解受众的需求,要能够心平气和的和他们交流,深刻了解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读者,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逐渐修正自己的认识。

晚上810分,本次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