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 夸父网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一、帷幕初开

初春伊始,大地刚刚染上一抹淡淡的绿色以昭示春的信息,文传系教研室“应用写作精品课”建设工作却早已进入了如火如荼地冲刺阶段,初期成果也已始见端倪。然而,这一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前期漫长的积累过程、初期大量的准备工作、中期夜以继日的鏖战才收获今日的成果。而今后的几年时间,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精益求精。这是与文传系毛建华主任高瞻远瞩的眼光、处处务实的原则,全体文传教研室老师分工协作又群策群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早在2009年,毛主任就带领大家着手推进文传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努力,终于在2010年,“新媒体概论”和“中国民俗”两门精品课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省级评鉴单位的认可,成为“省级精品课”。这对文传系是一个鼓舞也是一个动力更是一个压力。2010年10月,毛主任就召集大家商讨建设“应用写作”精品课的可行性方案。会上,毛主任提出一个要求:“虽然我们是申请校级精品课,但是要搞就要搞好,就要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的标准来做!”文传系“应用写作精品课”的建设就这样正式拉开了帷幕。而“高标准,严要求”是毛主任对我们的一贯要求,更是文传系做事的一贯宗旨。

二、群策群力

在毛主任、石主任、黄主任三位系领导的督促带领下,文传系迅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应用写作”课题队伍。本课题组由10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8名。课题组成员均为四川省写作协会会员,并且都承担了我校的公共课“应用写作”的教学工作。教学队伍中的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不仅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并且一直坚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科研担纲、教学实践、社会实用、课外指导的由高到低、层层递进深入的立体化、纵深化“应用写作”教学模式。

课题组博士1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8名,学士1名,是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不同的学校背景和不同的学科专业使得这支教学队伍更能发挥“写作”这门大学科的兼容并包优势。教师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所长,积极投身搞科研,发表了多篇论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写作榜样。而且同事之间也经常相互切磋、砥砺,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非常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坚守的岗位,每周大家都要汇报各自的工作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则共同商议,一起解决。对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则严防死守,杜绝人为错误。这样,使得整个课题组如同一条严密的铁链,环环相扣,终成利器。

不仅如此,还调动系上的一切可利用资源,课题组背后还有很多同仁的默默无私奉献。要拍摄课程录像的时候,李开硕、周泮琴两位老师扛着摄像机二话不说就来了。为了保证质量,他们稳稳地拿着机器,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后期的剪辑也是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而建设网站的时候,吴治刚老师则带领着一帮同学废寝忘食地坚守在办公室,一点一滴熬更守夜地工作,终于为我们建设了一个既美观大方又简洁清爽的网站。对于网站内容再三的改动和变化,吴老师也是毫无怨言,倾尽全力配合。由于白天要上课、备课,因此很多工作都是老师们挤出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完成,我们的工作聊天记录和电子邮件来往的时间往往都显示是深夜甚至凌晨。

寒假期间,杨骊、秦蓁、王晓燕、朱亚铮老师又分头检查课程项目各个环节,从标点格式到行文语气、遣词造句,都反复筛查,再三核对,以查漏补缺,更加完善。在系领导的组织关怀下,经过全体同事的群策群力、共同鏖战,终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三、专家肯定

自2005年建校以来,文传系就特别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应用写作”课,并确定了“写作”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针。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以后,学校领导做出决定——由文传系牵头,为全院十一个系,3万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公共通识课程——《应用写作》,以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要求文传系的学生能写、会写、擅写,而且也要让锦城学院所有的毕业生不分文理,都要具备日常生活、工作要求的写作能力。这一计划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果,“应用写作”已成为全校学生喜爱的通识课之一。

虽然如此,在“写作课”日益弱化的当代大学教育的背景下,这只是我们自己的实验性举措,究竟能否得到业内同行、学界专家们的认可还是一个未知数。而社会评价是评判一门课程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的因素。于是,我们将我们的课程目的、课程建设、课程效果等方方面面给相关的专家学者们做了汇报。听了我们的汇报后,专家们都很激动,与我们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大家相谈甚欢。

后来,我们又陆续给专家作了几次汇报,专家们也认真地考察了我们“应用写作”课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并听取了同行的看法和评价,对于我们学校的这一写作课程改革模式非常满意,甚至有将我校作为“全国写作课示范单位”的想法。马正平教授在一次全国写作协会的会议上,带着我们文传系教研室编订的“应用写作”教材——《新编现代实用文写作教程》一书,结果大受好评,并且很多学校都在采用我们的教材。

通过全方位了解,专家们都给我们的这门课程做出了积极的高度的评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保均教授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教授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为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比如用数据表格说话,用学生的实际成绩来证明效果等等。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终身教授、教学督导组成员龚翰熊认为:“锦城学院文传系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这类课程的开设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还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公关协调能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本课程经过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教学效果评估,督导组一致认为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具有积极示范和推广作用”。

四、正视不足

学生的肯定、专家的评价、课程的实效都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更可贵的是,专家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中肯意见。经过大家几年教学工作的摸索,以及这次精品课建设工作的总结,我们也发现了工作中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社会实践有待加强。青年教师应该更多地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写作的真正需求,然后再将这些宝贵的第一手信息、资源植入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应用写作”这门课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网站处于初建时期,尚未达到完善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学网站上一个新台阶,发挥重要的教学实践支撑作用。

五、继续求索

“应用写作”精品课的建设工作只是我们文传系众多工作的一个缩影,而且这门课程的目的和重点并不在此,我们只是想通过这项申报工作得到肯定并且将有益的经验向同行学界推广。这门课程的真正目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让我校的毕业生都能具有基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写作能力。这才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就在理想主义诗篇《离骚》中低吟浅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人类永恒的真理。而在此,我仅将这句话当成我们“应用写作”精品课申报工作的一个注脚,并以此和同仁们共勉,因为,我们一直都是在路上!

(朱亚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