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28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按语:文学与传媒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工作以学院教学指导思想为旗帜,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细心指导下,密切围绕我系独有的教学创新实践,以专职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重心,大胆探索、积极进取,多方面配合教务工作与学生工作,多层面多角度组织新、老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借助我系数字化学习平台与文传系网站,不断推进教研室工作特色化发展,在这和谐团结奋进的大家庭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五六月,学生毕业在即,教研室工作在全体专职教师的齐心协力下有条不紊地开展:07级毕业论文答辩、期末试题出题规范、教师教学总结活动、“锦城活页文选”交流学习、教学培训工作与听课活动小结、数字化平台完善、新进教师期末阅卷培训、08级考研动员大会与毕业论文预安排工作等,一项项任务逐一落实,老师们也感受着收获的欣喜与期望,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做好教研室工作。

 “听课活动”之导向教学法——记《茶馆》授课心得

在听课活动中,我们的教学得到了再次创新,我所教授的中国现代当文学课,则进行了又一次改革尝试,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       授课准备与实施

我选择讲的公开课为老舍的《茶馆》,这是一部很经典的戏剧,但是由于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学生掌握起来殊为不易。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切入这部经典剧作的学习呢?

在课程准备环节,首先,我确定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茶馆》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了解《茶馆》的结构特征和主题思想。在能力目标与要求方面,我设定了以下四点:(一)能分析和把握《茶馆》的结构特征;(二)能分析和把握《茶馆》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特征;(三)能独立思考《茶馆》的主题思想;(四)能进行延伸阅读和比较阅读。根据这样的能力目标,我把教学重点与难点放在“《茶馆》的人物塑造”、“《茶馆》的结构和主题”上。那么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呢?除了传统的问题导向教学法,我尝试增加了模拟表演教学法。因为我们学习的是戏剧,戏剧要演出来才有味道;学生也只有投入去演,才能真正对剧本有所体会。于是,我找来科代表和班委,指导他们组织学生排演茶馆。在准备过程中,我特地去观看了排演的效果,并且跟他们提出一些建议,同时鼓励他们好好表演,投入地演。排演的学生们都表现得很积极,很振奋,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演好这幕戏。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简要介绍了《茶馆》的写作背景。然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戏剧的结构,体会《茶馆》独特的卷轴式结构方式。接下来,就进入了本课的重点部分:分析《茶馆》的人物塑造。首先,我请已经准备好的同学先上台表演了《茶馆》的第二幕。由于准备充分,同学们表演得很投入,其中很多精彩的演绎细节激起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其次,等同学们表演完毕,我组织学生结合刚才的表演对戏剧的人物塑造进行分析。因为表演很生动,激发了同学们的灵感和思考,大家都踊跃发言。尤其是参与表演的同学讲述了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解读和体会,独到的见解再次引起阵阵掌声。然后,在同学们对人物塑造做了充分的讨论之后,我进行了简单的小结。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分析戏剧的主题,并且布置了老舍剧作和曹禺剧作比较阅读作业,圆满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



二、       反馈与思考

我上课的班级为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们对这个班级的学生的总体印象是“比较内向”。但是,这次公开课课,学生们却表现出了极大的激情,参与表演的学生有20余人,在课堂参与讨论的学生有20余人次。究其原因,一是采用模拟表演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们表演戏剧的积极性,给参与表演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作品的机会。二是,生动形象的表演现场也给其他的学生营造出很好的体验氛围,也使未参与表演的学生有了一个真切的观摩机会。事后,学生们都说,这次课上得很过瘾,演得很过瘾。

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对我这样的授课方式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肯定。他说,以前川大的刘亚丁老师在讲莫里哀的《伪君子》时也采用过这样的教学法,给他的印象很深刻。采用模拟表演教学法讲授经典戏剧,是我在文科基础学科传统的讲授方法之外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是对传统讲授法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我事后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实施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有三:一是充分的前期准备,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家充满激情地参与到模拟表演中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二是要恰到好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真正通过表演和体验来思考与学习,避免落入纯粹为表演而表演的俗套。

(杨骊)

全面部署  认真落实  条理有序  质量把关

——记文传系2007级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

514,文学与传媒系07级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顺利结束,答辩前后,教研室协助系教务及毕业生辅导员,周密安排答辩流程及相关细节,在确保学生、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答辩秘书、工作人员全部到场无一遗漏的基础上,周全地考虑到各类文件的整理与及时分发,保证多方面联络与沟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   按学院毕业论文答辩要求落实工作

学院教务部已在四月底发出《关于做好2011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的通知》。我系依据学院的文件,落实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制定详细答辩方案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方案包括: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及分工情况、答辩时间安排、答辩记录填写要求、成绩评语要求等。我系将07级五个专业学生分别分组,其中,广告专业分三组,汉语言文学专业分七组,行政管理专业分四组,新闻专业分三组。各小组分别确定答辩秘书名单,并详细落实答辩秘书负责的工作,

(二)       严格审查答辩资格

学院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对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内容、格式等的审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非抄非下载”。如发现有抄袭、下载痕迹,或两人、几人成果的主要部分雷同者,无论在答辩前、还是在答辩中、或答辩后,一律取消本次答辩资格和成绩。我系在毕业论文答辩前明确要求老师们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若改正无效,则取消答辩资格。

(三)       确保答辩环节质量

我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都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指导教师与论文评阅老师分开,避免评阅自己小组的学生。此外,相关文件的填写要求统一提前周知指导教师及评阅专家,比如评阅意见表、答辩情况及成绩评定表中的内容填写,按照学院的要求则是:评语要紧切题意,用词要严谨,文笔要流畅,字迹要清楚,要避免评语过于简单和重复。


二、   依据系上毕业论文答辩细则安排细节

文学与传媒系在四月底发出了《关于文学与传媒系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规定》,确定了提交毕业论文的最后时间,并指出,须重修的学生,应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论文指导程序,认真完成毕业论文,经审核,符合相关条件,方可申请补答辩。此外,教研室提前拟定文件《2011年文传系毕业论文答辩流程、细节》,让每位答辩老师集中了解相关答辩细节,比如时间及流程、答辩教师须知、答辩通过与否的处理办法及相关注意事项,而在答辩当天,则给每个答辩教室分发一份《答辩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修改的论文内容、格式问题》,将答辩前发现并汇总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三、   答辩当天气氛热烈,师生态度端正积极认真

答辩当天,许多学生提前了30分钟左右时间到教室静静等候,着装整洁,严肃端庄,表现出对毕业论文答辩的认真态度。答辩过程中,每位同学陈述自己论文的选题目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创新点等,随后答辩教师针对答辩同学论文提出相关问题,其余同学则安静地聆听并不时地作着记录,一直保持着室内的肃静,直到所有学生答辩完毕,由该小组答辩组长宣布结果,大家方才有序离开。整个答辩过程,师生都始终秉持着对知识的尊重、对论文的严肃态度。




在组织答辩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把实践当做前进的基石,不断完善,每一次进步都是知识的收获,每一次喜悦都带着成长的意味,在这里也衷心地祝愿我们的毕业生前程似锦!

                                              (王晓燕)

附:“毕业论文指导”后记——来自同学的声音

毕业论文答辩感言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也随着毕业论文答辩的完成而画上了句号。论文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精心构思和认真揣摩的过程。在大半年的毕业论文写作中,我们认识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细密。回想从大三期末开始选题,然后准备开题报告,到论文的写作、修改到最后的定稿与答辩,其间种种,让人感慨万千。

毕业论文的最重要一环莫过于论文答辩,答辩之前,导师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答辩指导,从答辩的流程、重点问题到细微的注意事项都统统提前告知,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让我们对答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缓解了紧张的情绪。

如果说论文写作是对于专业能力的考验,那么答辩还要加上对应变能力与沟通能力的考察。答辩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有关于专业知识、写作思维方法和论文格式等的问题与建议,让我们在问答之间又获得了新的知识,对论文又有了新的领悟。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答辩老师们细心负责的教诲和对于学术的严谨态度。在老师们对于论文的仔细审读与质疑背后,我们能够感受到导师们对于同学的关爱与期望。他们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也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们。

如今,论文终于告一段落,心情却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10级汉语言专业学生:张炜珏)

2010-2011第二学期我系专职教师川师培训工作小结

2010-2011第二学期,我系共两位老师参加了四川师范大学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课程培训。4月15日到17日,广告专业专职教师肖媛媛老师参加《传播学》课程培训,5月20到21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专职教师王晓燕老师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与创新人才培训,课程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政策解读;阐述专业规划思路、专业构建、专业体系建设;热点问题与解决思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重点与难点等问题以及对专业的思考与阐发等等。老师们受益匪浅。现将两位老师听课心得摘录如下:

一、《传播学》——肖媛媛老师培训心得

通过参加这次胡正荣教授的传播学精品课程的培训,在胡教授的精彩讲解和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内容分配上要合理

传播学是一门构架比较多样的学科,与许多学科都有交叉点,传播学的研究需要许多其它课程知识的支撑。比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广告学等等。而且不同的学科对传播学的学习程度,学习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上,课时的内容安排应该根据学科的不同应该有所侧重,内容分配要合理。让学生能够把传播学与其所学专业相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合理

案例教学法是能够把理论课程教得生动的最好的方法。传播学就是这样一门理论性的课程,需要大量的案例去引入和分析理论知识。但是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案例的恰当运用时是值得注重的问题。

(三)教师本身的能力要求

教师之所以为教师,关键在与“教”这个字。要把教学搞好,首先教师自己对所教授的课程应该先吃透,才能做到深入浅出,这一点是教好课程最关键的一点;其次,教师要有较好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有激情,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样才能让整个课程更加出彩,而不是平铺直叙式,毫无生气的;再次,教学课程设计上,教师应该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料,应该具有很高的专业敏感度,收集积累案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本身专业知识以外,对相关知识也应该有所钻研,这样才能结成知识网,让所教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最后,教师应该有相应学术关系网,多参与同行业的学术研究讨论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精品课的培训,我觉得自己对传播学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这次所学到的知识,把传播学这门课程教得更好。在传播学领域做更多的研究。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与创新人才》——王晓燕老师培训心得(立足“知识树”,开拓文学境界——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法

(一)“知识树”的构建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我们将之定位为传统文化传输的信息模式,但是在这个话语体系中,建构什么样的信息传输模式,实际上并不简单是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或者其他专业的高校学生作为专业课、考试科目来接受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一个有限的平台,传播中国传统文学知识、传递中国文化理念的民族信仰重新树立的本质问题。

因此在这当中,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教学的任务,更是一种民族的责任。因此,这里所言的“知识树”,便由此可见一班。现拟根据教学经验与本次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二)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因各个高校要求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学生们手中或只有作品选本,或只有文学史读本,都不尽全面。这个时候,就要求授课老师们,应尽量做到在学期伊始就给学生推荐尽可能多的优秀参考书目,在准备教案的时候将作品的分析、解读与文学史的线索勾勒结合起来,交错贯穿,使学生有一个较整体全面的观察,获得较深刻的理解。

  (三)史学知识与文献知识搭配

中国文学或者说中国古典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和独立的领域,但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史学与文献的背景对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相当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在对诗学发生的历史背景更明了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有效借助间接经验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对于解读诗词非常有效,另外,像类书、政书、笔记之类的知识,如果可以稍微涉略,大有裨益。

  (四)哲学知识与美学知识汇融

《中国美学史》、《中国哲学史》作为简单的线条梳理,可以给本科学生提供一个入门的基础,“美学”与“哲学”提供给文学学习者的有效经验是,在整个关于人类活动与人生阐释的过程中,实际上无一例外地渗透着审美的接受、渗透着对美的事物的理解与观察,而人生哲学的主题,一直就作为经典的视野伴随着整个文学解读的生命。即意味着,文学的生命,是与“美”的赋予与接收共存的,也是与“哲理”的交融互为表里的,只有做到了三者的有机汇融,才可能真正实现唯美文学的内在深刻解读。

  (五)纵向线条与横向比较联系

当我们在整体上对文学现象进行宏观把握的时候,必然联系到纵向体系的建构问题,作为教师,心理始终要有一幅全景图,我们自己心里应该十分明白,某一具体知识点应该如何在“面”中深发,才能使学生始终有一个“点——面——点”的视野。

(六)开拓文学境界

王步高教授在讲解授课感受的时候用到了这个专有术语——“境界”,他引用《无量寿经》中关于“境界”的解读来分析他的授课感受,同时指出,冯友兰先生所言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力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道德与天地境界的区别,天地境界的人是天之骄子,而道德境界是讲授国文、讲授文学的老师所首先应该持有的态度,应该关注当代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冯友兰证是对王国维所言“境界说”的升华。他同时提出,汉语文学教学的境界可以涵盖各个阶段教学的全部。

因此,在这个精神境界的层面上,王教授已经告诉了我们,所谓教书育人,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实现真正有价值有容纳的人生境界,在此基础上才能给学生一个有深度的引入。文学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更是道德境界。

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饱含了大智慧,大气度。不媚俗、不消沉、不趋炎附势,人品正才能诗品正 ,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诗。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课堂诗词的讲解,更有人情味。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人文体验。老一辈人的人生智慧、在困境、坎坷中永不服输力争上游的精神。 由文中某一个知识点引申开去,将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历与文学对人生的解读结合起来。同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人文的交流。做一个有气节有品行的人才是学文学的重中之重。陶冶心灵,启发他们的人生。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比较多的经验,我已养成每次课后反省的习惯,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水平、把握他们理解的深度,对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大有好处。

                                                  (王晓燕)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学方法改革研训班 培训心得

—— 一个新进教师眼中的锦城学院教学改革

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不足一年,却时刻被这里富于进取、积极上进的氛围感染着、鼓舞着。锦城学院很特别,总是昂扬着一股斗志,激荡着一种精神,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保持着先进性,与众不同。逐渐地,我深刻地认识到,学院之所以能始终与时俱进、生气盎然,是因为学院历来就有力争走在时代前沿的传统和理念。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针对全国高校教育的革新,我院早已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以及广泛的实践,制定了“三大教学改革”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的方针政策,十分全面。而针对其中的教学方法改革,上学期伊始,院长邹广严教授就以富于前瞻性的眼光创造性地提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六大教学法”。

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专职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地钻研教学方法的革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教书育人,与时俱进”。因此,为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六大教学法”,为了全院教师们能互助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心得,将教学方法的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在邹院长的指示下,在人事部的组织下,4月中旬,各系老师踊跃报名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六大教学法”培训班。作为一个新进的专职教师,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和同事们一起研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收获颇大。

第一,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在教学上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在新形势下,已不能满足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1.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记录笔记”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学生参与的环节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学生端坐课堂,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机械接受教师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思考;机械记录教师的课堂笔记,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考试的时候为了获取高分,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极其有限,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自由思考的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质疑、批判的精神和挑战权威的勇气。没有质疑的精神,何来创新的意识?

2.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的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力求为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片面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多少、理论素养的深度,忽略对学生能力的训练,特别是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运用单一讲授的方式多,运用有利于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方法少,学生很少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缺乏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 传统教学在实践操作训练环节很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我国的大学生应试能力强而创新能力弱,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陈旧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一般都是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实践教学。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本就较小,学生也已习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取知识,对本来就很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也不会利用,实际操作能力低,与社会现实脱节。以致于毕业后难以较快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影响自我发展。

第二,我对“六大教学法”的认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更加系统深入。

1.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在相关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理解实际案例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驱动:“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项目的确定和完成成为教学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成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寻求知识。

3.问题导向: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鼓励创造性思维、多角度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以及立体思维。这种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教学相长,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合作能力的作用。

4.模拟仿真:仿真教学法是指利用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和环节进行教学,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假设的情景中进行,要求学生设计出逼真的场景,其中有人物,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疑难问题等,学生要根据情景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中去,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提出观点或拿出方案。

5.以赛促学:以赛促学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团结协作及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学习质量。具体到文传系的课程实践上,则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小组之间因竞争而促进自身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海量平台练习:海量平台教学法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手段延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六大教学法”着眼于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涵盖面广,富有代表性。六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能有效地推进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进城,对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大有裨益。

第三,通过三天的培训和同事之间的积极互动交流,我们理解到了“六大教学法”的精髓,即“六大教学法”都是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习方法的教授,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毕业后,拥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青年学生表现欲强的特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决策和实施,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学习的参与性。

六大教学法是和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相对的教学方法,它的精髓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方法重在“启发”而非“告之”,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非教师给定答案,在探讨、研究问题时,不下结论,不以固定的程式来束缚人。

比如问题导向教学法,在实际的课程运用中,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让学生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地自行得出问题的答案或者结论,而不是由教师说出来。学生通过问题的启发,不仅自行解决了难题,而且训练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体会到了探索问题过程中的甘苦,非常有意义。只是这种方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准备,查阅大量资料,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环节,而且要努力营造自由、开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看成是积极能动的主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批判并提出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学习习惯。

在学院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我文学与传媒系也以独特的方式实践着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学院教改精神。学期伊始,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就启动了文传系“听课活动”计划,他亲自指挥,由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协助,制定了详细而完善的专职教师“互听课”计划表和听课流程。毛主任是个实干家,长达十三周的听课活动,每一次都由他亲自带队,各专职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准备,积极完善与巩固教学改革成果,利用空余时间多听、多看、多学、多记其他老师的专业课堂教学经验,达到促教改、活思维、积经验的目的,从而使文传系的教改活动从一开始就基础牢固、稳扎稳打。

第一,“听课活动”的开展,是将教学方法的革新落到实处的关键,也是将教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推动力。理论只有很好地运用于实践,才能够发挥理论应有的作用。学院的“六大教学法”理论无疑是全面而完善的,但是如何将教改理论落实到实际的教学环节,这还需要一个艰辛的探索过程,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系本次听课活动,意在迈出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环节的第一步,也是最扎实的一步。通过教师间的互相听课和讨论,活跃大家的思维,交流老师们的经验,分享教学中的点滴得失。毛主任强调,听课活动不仅仅限于本学期,因为他深知教学方法的实践是需要过程的,而老师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也不应局限于某一种,应该多方实践,综合运用。因此,听课活动将会成为一种制度在我系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在不断的互相交流和学习中,使新的教学方法得到全面展示,拓宽教学方法改革的外延。

第二,“听课活动”计划促使专职教师们认真思考,不断探索与所教课程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方法。“六大教学法”都是新型的教学方法,汇集了当下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方法成果。但是学科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专职教师们要努力研究符合本课程规律的新型教学方法,这是本次听课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毛主任要求,每位专职教师在公开课讲授前,必须撰写一份说课稿。这份说课稿与传统的教案不同,重点要呈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安排和环节设计,体现出新的教学方法与本课程的紧密结合,体现出对学生的启发式互动。每次听课前,毛主任都要认真审阅说课稿,以便检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控制课堂的能力,检查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行是否落到实处,老师们对所授课程的特点和规律认识是否透彻,所用方法是否适合本课程等等,务必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内涵充实,行之有效。

第三,“听课活动”要求专职教师互相听课,参与讨论,有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文传系整体教学质量的飞跃。这次听课活动的亮点之一,就是在文传系展开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热烈讨论,激发了专职教师的探索热情。在毛主任的带领下,专职教师们只要时间允许,都积极主动地前来聆听同事的公开课,这也是互相学习的好机会。而每堂课下来,毛主任都会首先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讨论授课过程中的优劣得失,然后亲自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同时,在合适的时间,老师们还集中讨论,各抒己见,展开论争。大家都本着促进教改,提升自我的原则,对同事的授课作出了中肯而公允的评价,对于不足之处,也敢于提出建议,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每轮讨论之后,老师们都收获颇丰,感悟甚深,充分体现出了同事间的真诚和公心。大家团结一心,为推进文传系整体教学质量而无私地献出一份力量。

第四,“听课活动”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学生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开启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将学生培养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课下,毛主任会找学生谈话,询问他们对新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想法和意见,对于中肯的建议,会认真记录,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信息反馈,毛主任已指示教研室制定全新的学生评课标准体系,务必准确及时地传递学生对教学改革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这次轰轰烈烈的三大教学改革自上而下、步步为营,让我这个新进教师强烈感受到锦城精神,感受到锦城学院的与时俱进、走在前端,在全院的齐心协力下,高校教育势必会迎来新的春天。

(秦 蓁)

编辑:王晓燕

校对:秦 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