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18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学无常师  见贤思齐

——记文传系听课月教研活动

                 

现代文科教育是在文化之中并朝向文化的教育,其成品是一个文化的人。在汉语思想经验中,“文化”意味着从符号系统、典籍、社会事项逐步上升为精神内涵与价值诉求的一个“文而化之”的不断攀升过程。而在西方,“文化”(culture)的原初涵义为“对农作物的培养照料并提升其品质”,在今天则主要地意味着对心灵的培育,按心灵的本性对其内在能力的照料和提升。就像土壤需要其培育者那样,心灵需要老师。然而,老师的产生可没有农夫那么容易,老师自己也是且必须是学生。

纵观中西方文教历史脉络与精神脉络,我们就会发现:置身于该文教系统中的教育者,如果力图在该领域中有所建树、有所发展,他们就势必将要遵循早已蕴涵在该领域中的基本规律与法则;他们就必须将自身的思考与践行,主动地与该领域的运作机理与场域情境相融合。作为学生的老师,或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中的教育者,则正是文教体系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场域对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参与者所提出的身份要求。

对于文教系统而言,每一个学院或系的教研室,是一个学院或系在教学和学术发展层面上的前沿阵地。若从教育产业的角度来看,教研室是构成庞大教育产业链条上的最基本的工作单位,只有把这个基本单元建设好了,身处于该单元的个体方能发挥最大的生产力。而若从文教体系自身的角度看,教研室就是现代性社会高等教育系统中最基础的构成因素,只有把这个因素充分发展并运用,整个教育系统才能良性运作并参与到社会与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当中去。

正是在这样一种考虑之下,正是在这样一种对教育事业的基本运作机制的把握与融合之中,作为年度教研计划的重要组成环节之一的教师之间相互听课活动,被文传系教研室整合到细密而深远的教研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蓝图中去。理性设计并筹划的计划与规则,在参与者的主动配合与支持之下,能为一个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基本的规范性尺度与生长性源泉。自锦城学院建立以来,在毛建华主任的领导和指导下,在梁洁老师、杨骊老师与王晓燕老师的组织下,在文传系各专职教师的参与和支持下,文传系教研室的各项教学学术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这些成果的取得,根本原因在于,文传系教研室建立起来了一套言必行、行必果的计划与规则。

作为教研室计划的教师间相互听课活动,从08年开始至今,年年开展并得到深刻地践行,而每一年都具有新的内容与成果。就今年的活动回馈意见来看,新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    进一步落实我系大力培养青年新进教师的工作方针和计划

在此次听课活动中,大多数老师在教研室的安排下,选择新进教师所授课程作为听课对象。从众多老师提交的听课记录来看,先期已在讲台上有过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与此同时,老师们也指出了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一些细节瑕疵,并提出改良完善的合理意见。另一方面,新进教师也广泛听取了同事们的课堂教学,并作了详尽的课堂听课笔记心得。比如,宋颜莉老师就说:“观摩了王韬、刘莹、马丹丹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精彩的课题设计和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使我受益良多。”而吴志刚老师在听了蔡郎与老师的课后说:“语言表达流利,语言组织适当,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及大气的语言表述值得学习!”此次听课月活动,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与新进教职员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查缺补漏、取长补短。既提高了各自的课堂教学水平,又大大地增进了同事之间的私人感情,为教研室各项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了有益地铺垫。

二、    进一步重视课堂教学的各项技术性环节

各位老师表现出对课堂教学的技术性各环节的关注与反思,成为了在此次听课活动的亮点之一。刘莹老师引用梅里尔《教学设计新宣言》的观点,就极具代表性:“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多位老师从课堂教学的课程导入、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课堂驾驭技术和能力、课件的制作、与学生互动、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对如何更好地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对课堂技术性环节的强调和重视,一贯是我系打造文传品牌、塑造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的既定方针,同时也是提升教师个人课堂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个人与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三、    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反思和追求

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作为一门技术和科学,在技术和科学的基础之上,教学的目标是在提升到一种境界之后,实现对学生春风化雨而非灌输式的教学。因此,在此次听课活动中,多数老师均对这一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大家意识到,对课堂教学纯技术层面的重视诚然重要,但是这还不够。我们应该抵达的目标,应是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对课堂教学形式和内涵的升华。技术,作为基本性的支撑和质料,其最终的目的是将各自的课堂教学打造成富于艺术性的作品,完成“由技而艺”的提升——如同在大理石雕刻的最终成品是那些永恒而伟大的艺术作品,教学工作的最终成品则是一颗颗活跃而富于生长潜力的心灵。对于这一点,朱亚铮老师用饱含诗意的笔触记录并刻画了她在听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王晓燕、杨骊和聂敏老师则着重书写了她们去听文化之旅讲座的感受和思考。其他还有一些老师的记录和深思,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无论如何,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和实现,作为文传系教研室各位老师的一种共识和理想,既体现在此次教研活动的具体听课过程中,更多的则贯穿了每一位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当下时刻当中。正是因为这些理由,文传系教研室才能成为一个极富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团队,结出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硕硕果实。

在《论语·子张》中,孔子的学生子贡这样描述自己老师的学问从何而来:“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对于孔子而言,无处不学、无时不学,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夫子由这些环节践行着治学、为人、修身合为一体的生命之路。由夫子亲身实践并开辟出来的这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方向、一种尺度,要求并规范着后世所有有志于教与学之漫长事业的人们。

(匡宇)

(文传系教师听课心得详见附件)


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培养全能新闻人才

——记文传系全能记者团应用教学探索

如何应对当前中国新闻传统媒体转型的职业需求?在文传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全面策划下,文传系拟在新闻专业的学生中组建一个全能记者团,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增强其新闻从业的竞争能力,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尝试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探索和应用措施。全能记者的技能主要是指记者能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立体展示方式,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进行作业的一种全面的能力。要求经过培训的全能记者可以随时应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网站等新闻机构的技能考核和应聘。为此,文传系在以新闻专业学生为主,同时吸纳汉语言文学专业、广告专业等学生参与的全能记者团教学培训计划开始实施。通过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应对灵活、热爱新闻事业,非常希望在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组成了全能记者团,力求通过专业教师的专业辅导,达到相对全能的新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技能,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此种培养模式在国外高校首先提出并付诸实践,但在国内高校中,锦城学院文传系跨出了教学尝试和探索第一步。

自本学期开学以来,我系“全能记者团”教学培训工作全面推进。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副主任石本秀教授、黄学彬博士的领导下,传媒教研室主任宋玲教授、吴志刚老师、郭可欣老师全程跟踪教学实践进度,教务办公室副主任廖立老师及辅导员曾瑜、肖捷飞、李静娴老师也大力协助记者团工作开展,使教学进展十分顺利。3—5月份,以传媒教研室为主的“报媒专业”教师团队开始进行新闻采、写、编、评、摄、组版为主的报媒实践应用课教授。周平、宋玲老师利用《禾嘉报》为平台,辅导学生采写了大量不同体裁、题材的新闻稿件:消息、通讯、言论、特写及新闻照片等刊载在禾嘉报,同时指导学生应用报纸排版软件,编辑和组版了多期报纸,均受到企业集团一致好评。与此同时,“网络专业”教师团队以大学城网站、禾嘉网站等为平台,由吴治刚、王贵宏老师辅导学生进行网络媒体设计制作和网络编辑的课程学习。学生们通过页面设计、Photoshop 和Dreamweaver 软件的使用学习,将软件知识综合应用于报纸版面的编排设计以及即将学习的视频摄制及剪辑制作等课程,收到十分有效的效果。

   从5月底开始,在系领导的支持下,全能记者团进入教学计划第三部分“视频摄制”学习,“视频摄制专业”教师团队以“新浪房产”、大学城网络、禾嘉网络等为实战平台,王岩平、孙国良老师开始了全能记者团视频专题片的实践拍摄学习和应用课程教学。

   全能记者团视频拍摄严格按照商业公司运行模式进行,分组开展工作。每组分导演、制片策划、主持人、摄像以及后期剪辑。根据全能记者团成员不同专业的优势进行整合,严格进行分工、各施其职。一方面,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应用中都了解和掌握各个环节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自工作开展以来,由于系上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教研室的多方协调,加之新浪房友联系拍摄的各楼盘方及相关工作人员大力配合,为全能记者团同学的拍摄学习提供了渠道的便利。5月29日,顶着炎炎烈日,记者团全体成员跟随老师到万科·金域蓝湾楼盘现场观摩学习拍摄角度课程。6月5号下午,由孙国良老师及助手王海老师对万科·金域蓝湾楼盘现场拍摄专题片进行评讲,同时用相关优秀专题片对比教学,进行了结合实际的摄像理论课程指导,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由于视频拍摄课程需要大量外出拍摄实践,所以传媒教研室计划充分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时间开展工作,既不与学校正常课程冲突,又能让同学利用空余时间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文传系派出相关教师协助,以确保拍摄制作教学工作任务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

此次学习,记者团的同学们可谓收获显著。新闻专业08级学生付娟谈到学习感想时这样说,“孙国良老师在授课时所强调的:‘一个好的视频是在同学们对知识的长期积累后产出的。要拍出有内涵的,有思想的视频,要让人眼前一亮,这个不仅仅是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的把握,操作是死的,熟能生巧。但是更重要的是,能拍出自己的风格,这个就需要每个同学下来下功夫了,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使我感受很深。课程再困难,我也会努力学好它!”其他同学也谈到:“很感激系上能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这样能让我们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揉合起来,只有去实践,才能知道具体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该怎么去思考,而不是背背套路而已。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还需要大家一起来构想,配合,要学会团结合作。并且我们通过头两次的训练,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技术非常粗糙,还需要继续努力,然后做后期的时候要精益求精,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自以为是,眼光还要聚焦到校外,这样才能提升自己。”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按照文传系以理论加实践的学习策略重点培养锻炼文科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传媒教研室把握关键在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把书本理论知识转换到实践应用中面去,并进行升华。全能记者团进行的新浪房友视频拍摄是一个相对较长期的实践性工作,此次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进行商业性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社会上的工作模式,为以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做好准备。整个暑假期间,“视频拍摄”实践应用课都将进行,全能记者团的同学们将在留校实习期间,除了每周接受一次教师指导外,学生还将强化拍摄练习,预计整个暑期实践中,全能记者团将完成近40部新浪房产专题短片的拍摄制作任务。此外,部分同学还将完成3期左右《禾嘉报纸》的采、写、编、组版工作,以及部分网站内容更新工作。

                                                (宋 玲)


文学与传媒系网站改版工作会议简记

         2010512上午,文传系领导及教研室成员在院办召开了一次小型工作会议,详细探讨了文传网站的改版方案。系主任毛建华、副系主任黄学彬、教研室宋玲、杨骊、王晓燕、吴志刚等老师及具体负责网站建设的部分同学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次会议是在文传网站建设初见成效、各项学生工作同步快速发展、教学科研项目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下召开的,文传系将以网站建设为平台,有效整合文传系的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学生实践等多项工作。本次网站改版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改版理念的提出

系主任毛建华提出了“建新型学科,具超前意识”的教学理念,同时提出将文传系网站建设成为“比四川同类高校进步的网站”,进一步实现网站的系统化、学生管理网络化、电子杂志、文传电视台的专业化,使其既体现出学科的发展、系务工作的特色,又体现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成为综合实用的现代高校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造新型互动网站”的总体指导思想,正是文传系一以贯之的理念。

二、  指挥机构的设置

关于网站的具体改版方案,毛主任提出了一个建议:成立两个新机构。一是建立最高领导指挥机构:由系领导、老师、各模拟公司负责人组成。二是文传网站建立新闻编辑部:由宋玲担任指导老师。这两个机构的设置将有效保证网站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  改版方案的落实

1.网站首页改版

经过大家的积极探讨与一致同意,最终在标题栏、滚动字幕、横幅广告、图片新闻、新闻动态、文传之风、必读书目版块、明日之星、“下载专区”、视频消息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视频消息将连接网络实验电视台视频、文化之旅讲座视频、文心讲坛视频、院系重要视频消息、学生获奖视频等,大大地丰富内容。

2.具体栏目设置

各位与会老师在此方面也提出详细整改意见。比如在“创业新秀”栏目里,新增五个学生公司,延展学生的创业平台。在公司机构、公司成果、每月更新等方面也具体落实了工作任务。在“文传之风”栏目里,主页、排行榜、推荐书目、教师园地、业界快递、实习作品都将有崭新的面貌出现,进一步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对社会生活多接触、多写作的良好习惯。

3.审稿环节把关

在审稿环节上,系主任毛建华教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通过三层把关,严格审查每个上传稿件,一是采用后台审稿系统;二是增加审稿次数,每篇新闻稿审阅两次;三是明确审稿人责任制。与此同时,建立严格的网站考核机制,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

本次网站改版工作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利结束,网站建设工作也将依据改版方案继续快速推进。

                                         (王晓燕)  

                                             


附件:

文传系教师听课心得

                     

蔡郎与的听课心得

本月是文传系的听课月,我有幸听了朱亚铮、刘莹和马丹丹、吴治刚四位老师的课,四位老师都是系里优秀的青年教师,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并且四个老师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听了以后非常受启发。下面我将听课感受与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朱亚铮老师的《文学理论》这门课不易学,更不易讲。但09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这样评价朱老师:“她的笑有能让人清爽的感觉,大大的嘴弯成月牙儿形,这是真实的笑容。上过她的课后走在人群中会瞬间感觉自己比其他人都高。”“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像她这样上课,在第一堂课上,她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油画还讲了关于这些画的小故事,以及一些作者的故事,慢慢地引导我们进入文学的世界,认识了解那些作者体会他们的情感,让我慢慢走进西方的文学世界,感受到另一种风情,我不知道原来烦闷的课也可以上的这么生动有趣,我开始喜欢上了她的课,也期待下节课的来临。”朱老师上课喜欢以文化背景或者名画入题,缓缓展开,让学生自动理解文化、社会与文学的关系,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朱老师这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力图帮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教学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朱老师的语言亲切、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经常用一些幽默的段子,吸引学生。在教学技巧上,朱老师的PPT设计的相当到位,并且运用自如,可见其对课件的熟练程度。

刘莹老师的《应用写作》这门课,两节课教学内容很多,过渡自然流畅,课堂活动形式多样,目标达成度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收获良多。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上课不仅仅是任务,更应该成为一种享受。从教学技法上讲,值得我自己学习的在于刘老师的语言较有顿挫,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我自己讲课存在语速较快的问题。在PPT的设计上,看得出来刘老师也很费心,由读图引入,每张幻灯片基本都有对应的画面,让学生觉得不枯燥。

马丹丹老师的《大众传播学》这门课,是同时给文传系2008级和2009级行政管理的同学开设的,她不仅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讲的深入浅出,还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知识点排列井然有序,逻辑线索清楚严密。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怕你,而是让学生从心里接受您,对你所上的课喜欢,这样才会让教学效果更好。

吴治刚老师的《包装设计》这门课,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吴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案例。注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形成一个良好的学风。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活动,让我学习到很多,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提高教学质量!

朱亚铮的听课心得

每一个学期,我们系都会专门安排为期一月的听课教研活动,这样已经坚持好几年了,颇有成效。但是,也许一些不了解的人会认为这是在走过场,是搞形式主义,不就是听课吗,用得着每学期都安排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么?可文传系的青年老师们每次都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甚丰。有的时候听有经验的老教授们的课,我会和学生一块沉浸在他们博大精深的讲授当中;而听和自己一起入校的同仁的课程,则会感到几分压力,因为他们进步实在很快;在听新进同事的课时,我每每都会感叹“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而我们这个集体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相互切磋、砥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后共同进步、一起提高,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青年专职教师队伍。

宋颜莉老师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既严又亲”。她真不愧是从业十几年的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她最大的优点就是课堂掌控能力超强,一百多号人的大教室,居然安安静静,没有一丝喧嚣。不仅课堂秩序好,而且她讲解也非常认真细致,紧紧围绕教材知识点展开,。课堂容量也大,不停地由课本延伸到世界,再由世界回到课本,同学们听得认认真真。宋老师的教态也是落落大方,虽然身材娇小,但却挺拔地站立于三尺讲台,似乎这就是她的“中军帐”,而她则于其中指挥着千军万马,气定神闲。小小的讲台在她标准悦耳的普通话中无限延伸,成为一个广阔的舞台,而她就是那个最耀目的舞者。

马丹丹老师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身材修长的她站在讲台上就像一支亭亭玉立的莲花。但丹丹的能量不可小觑,当她开始讲课之后,你就会发现她眼睛里面慢慢地燃起一簇小小的火焰来。讲到投入之处,眼睛越发光亮,还辅以一些手势,更是吸引人,既赏心又悦目。一门原本比较枯燥的“广告心理学”让她讲得是风生水起,景色无边。一个个抽象的概念不再是死板的面孔,而在眼前立体鲜活起来,因为她不仅以大量的案例将之形象化,而且课件的制作也是逻辑清楚,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看起来既清爽又重点突出。再看看同学们呢,早已听得津津有味,忘乎所以了。文传系的青年女教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美丽大方又能量无限哪!

当然,我们系为数不多的几位青年男教师也是当仁不让,非常优秀,匡宇可算其中代表了。当我趁着课间休息悄悄进入教室的时候,他没有发现,似乎还沉浸在上一堂课的气氛当中。匡宇老师不仅是我们系的帅哥、才子,还是我们系的诗人、学者。在他身上,诗人浪漫的诗意情怀和学者极富穿透力的敏锐思辨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所以不难明了为什么不仅文传系的女生们对其崇拜不已,男生同样也难逃匡宇老师的魅力辐射,甚至还有一些外系的学生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其风采了。这节课匡老师正在讲古希腊的文化,他从历史、政治、文学、艺术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既有哲学的思辨,也有个体亲在的还原。再看学生们呢,他们早已沉醉其中,时而会心微笑,时而低低哀叹,时而悄声呢喃,时而表情严肃……完全被匡宇老师带进了那个让人神往的时代和国度了。匡宇老师的课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恢宏之处大开大阖,细小之处又精微幽深”,这可是需要十分了得的功力才能达到的境界啊!

当然,我们系还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老师,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总之,文传系的青年老师是个个有实力,人人有特点。我很庆幸是这样一个优秀团体中的一员,上有和蔼严格却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领导,旁有个个身怀绝技的同事,怎么可能不进步呢?在这个集体当中,虽然时时都感到有压力,但是由于大家相互的“比学赶帮”,压力都转化为了前进的动力,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样提高自己,怎么样缩小与卓越的老师的距离。因此,每一次听课活动都是借鉴他人,修炼自我的一次机会。我相信,我们这个团队会越来越优秀,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和付出。

刘莹的听课心得

在教研室的组织下,我有幸观摩了宋颜莉、马丹丹和吴志刚三位老师的讲课。三位老师的授课非常精彩,使我受益匪浅。

一、生动的新课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课也不例外。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颖、有趣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引进探索知识的境界,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位老师在教学中都做到了这一点。宋颜丽老师以梅尔·吉布森的电影《耶稣受难记》为开场白,通过电影生动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基督教中的“苦难十四处”。马丹丹老师将案例分析作为切入新课的导入,通过“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让学生认识到媒体报道的力量。吴志刚老师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图片与文字说明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所授的知识要点。

二、科学的教学设计

梅里尔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这样说道:“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位老师良好的课堂驾驭表现体现出了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抓住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这三个基本的环节。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再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然后,思考采用什么策略,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设计保证了教学诸要素的优化安排,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和教学质量的切实提高。

三、合理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合理地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三位老师都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让资源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除此以外,老师们还注意择优筛劣资源。在课堂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案例、生动的视频等,这一切都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正是在教学资源运用中三位老师遵循了“实效而有价值”的原则,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宋颜莉的听课心得

在系教研室的组织下,我有幸观摩了王韬、刘莹、马丹丹三位老师的教学过程,精彩的课题设计和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使我受益良多。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组织教学起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组织好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可以看出,三位老师的课前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有张有弛,不拖泥带水。特别是对一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考虑周到,容易分心的学生不断被老师有章法的组织教学拉回到正题上来,并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时间都被教师严密组织所占据。

他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抓住教学的基本的环节,在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然后,通过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设计保证了教诸要素的优化安排,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教学质量也得到切实提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过程,因此,合理地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有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中,三位老师都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在课堂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翔实的资料、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无一不是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范美俊的听课记录

1.马丹丹:《大众传播学》

授课时间: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上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2008级行政管理。

授课内容:政治与传媒的发展史。利用PPT课件,分析了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与政治的关系。着重分析了报纸与政治、报纸与政府间的关联和利益博弈,以及报业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情况:全程站立讲授,衣着职业。广告案例和图片资料比较详实,分析较有深度,理论性比较强。讲解的语速适中、声音轻柔,声音比较动听。

课件情况:主要由黑红白三色构成。黑底白字,文字为宋体加粗。整体感觉黑白反差较大,比较简洁和和大方。特别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层次和逻辑相当清楚,每个小标题前都附有上面两极标题,对现在的进度一目了然。

教学建议:整体感觉讲课的节奏偏快,有的精彩的地方可作重点分析,多讲一些内容,也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互动。

2.王光阵:《广告个案研究》

授课时间: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上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2006级广告学 1、2班

授课内容:“竹叶青”茶叶广告个案研究。利用PPT课件,分析了该产品的广告策略、投入、影响,提出好茶的4个标准:分别是源、制、品、境。指出厂家的广告优势和劣势。

教学情况:全程站立讲授,衣着得体,教态自然大方,节奏感好。教学方式是启发式,广告案例说明有资料和数字根据,分析具有深度。讲解的语速适中,声音是超重低音,厚重而有感染力。

课件情况:主要是白底黑字,文字为黑体,需要强调的重要地方的文字加粗,必要的地方用图片和红色文字说明,而且右下角使用了自己的课件标志。整体感觉幻灯片黑白反差较大,比较醒目和大方,在比较光亮的条件下也能够看清楚。同时条例比较清楚,在需要学生思考的地方有启发式的文字加以引导,这比较难得。本课程是《广告个案研究》,一定要用启发式而非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广告策划能力的培养有帮助。

教学建议:需要适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另外,在下课时间,应该按照学校“双十条”要求起立和道别。

吴志刚的听课记录

一、课程名称:《中外新闻传播史》上课地点:B314

授课教师:张超

听课时间:2010/5/31  下午第六节15:1015:55

授课内容:

1.    上节课程内容总结:视频—反“克里空”运动

2.    反“克里空”运动的原因

土改运动出现右倾。

报纸失实,凭空捏造

损害人民新闻事业形象

3.    反“克里空”运动的过程

4.    “反克里空”运动的意义

参考文献《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5中国新闻事业跨时代的蜕变

    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走向全面胜利

课后总结:张超老师上的《中外新闻传播史》是一门讲授新闻史的理论课程,张老师通过实例的讲解清楚的释义了一个个知识点。非常容易理解。整个课程逻辑严密,时间把握得当,师生互动情况也非常好!课程次序井然,学生积极性高。

二、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上课地点:B312

授课教师:蔡郎与

听课时间:2010/5/31  下午第七节16:1016:55

授课内容: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

一.        抑景

方式:入口处常以假山流水灯“挡住”视线

二.        添景

三.        夹景

四.        对景(对比映衬)

五.        漏景(镂空景色)

六.        框景:园林中的建筑、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关系或者人文景包含之中,称为框景。

七.        借景

第四节:中国园林的特点及章法

参考书目:《中国古典园林史》

绪论:园林的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创作自然,借镜寓情

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章法:

现场提问:自我建院的注意事项以及应该回避的问题。

学生回答:居住者的身份,以及地域风土人情。

正确答案:中国古典园林在建院的五要及五避!

五要:空间寓意含蓄(曲径通幽,意远悠长)

     人工山水:巧夺天工,宛自开天

     周围有机结合

     画面层次突出

     景色统一

     组织连续

五避: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争奇斗艳,画蛇添足

     无花无叶,喧宾夺主

     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听课总结:蔡老师的《中国古文化概论》课程本节课的内容含蓄易懂,深刻地讲解出了本章内容的重点。课件方面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进行例证,让学生非常容易就理解到了所讲授的重点内容并非常容易地把本堂课的内容扩大到摄影以及艺术审美专业。学生受知匪浅。

课堂上采取提问与问答的形式跟学生积极互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蔡老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语言表达流利,语言组织适当,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及大气的语言表述值得学习!

三、课程名称:《网站制作基础》

上课地点:B115

授课教师:郑伟

听课时间:2010/5/31  下午第八节17:1017:55

授课内容:

网站导航的制作应用

鼠标经过的图像变换

鼠标点击下的图形变换

鼠标点击后的图形

代码:a:hover鼠标经过的图形变换

     Alink链接下划线

重点:css应用与网站

     结合DIV布局

听课总结:郑伟老师的课是实践应用课,课中郑老师用非常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到了相对于比较复杂的网站程序的内容!并且上机跟授课相结合,辅导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达到提高了文科学生的网络编辑的动手能力。

聂敏的听课心得

有幸聆听了蔡郎与老师的讲座,感受颇深。她古典温婉的气质和老成都的话题相得益彰。听她的讲座,犹如在悠闲的午后,捧一杯地地道道的成都盖碗茶,体味那悠远厚重的成都历史文化。蔡老师缓缓徐徐的话语,道出成都的前世今生,谁说成都只有美女?她便是成都古典美女和现代才女的结合体,便是老成都的代言人。

“同学们,我非常惊讶,原来我的师弟(毛建华教授)的普通话说的那么好,为了保护普通话的纯正,我坚定地说四川话,也为了不让四川话沦为让国务院拨巨资来保护的境地,我坚定地说四川话”(掌声)张昌余老师的开场白便是拿自己和文传系系主任开涮,幽默风趣,语惊四座。张老师作为巴蜀鬼才魏明伦的好友,《奥运赋》的作者,字画一体的书法家,莅临我校开讲座,不仅是学生的一大幸事,更是我们年轻老师学习的机会。张老师讲到传统文化给他带来的话语权,最后提出文人要有三气,即文化底气、文化豪气、文化霸气,都给我们年轻老师新的启发。张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独到的学术视角,带给锦城师生听觉上的文化饕餮盛宴。

王晓燕的听课心得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晚七点,我有幸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忠孝大楼二楼学术报告厅,聆听祁和晖教授主题为《国学与中国话语系统之重建》的精彩演讲,受益匪浅。

作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杜甫学会会长,祁和晖教授曾作过关于中国国学精神与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宣讲,比如“走出中国现代化浪潮的文化迷惘”、“尚文重义代表成都城市精神”等主题。这次受邀专程前来锦城学院作学术报告,祁教授将“国学”与“话语权”的主题带进了讲堂,再次受到老师及学生的热烈欢迎。

本次讲座分三个部分展开,一是分析目前“国学热”30年来持续不衰的原因;二是呼吁建立中国话语权,并强调其在当前具有国际形势要求的迫切性;三是研讨了当前“国学热”中出现的问题。在分别阐述这三个方面问题之时,祁教授有所侧重,比如,对原因的分析就格外细致,提出了自己的四个重要论点,一是“国学热”顺乎人心而发生。因“五四”以来国人在争取民主与科学的同时,克隆和照搬了太多的西方话语,似乎是得了“失语症”,而在改革开放时局变迁的今天,中国人要找回自我,并顺应经济硬实力的需要,就必须同时提升话语权的软实力,以求在世界竞争中夺得优势;二是“国学热”是顺乎时代潮流而兴盛的,与中国的大国崛起同步;三是“国学热”与西方文化巨子寄予中国的厚望遥遥呼应,比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现代比较文化学鼻祖,英国人阿诺德·汤因比等。四是中国人在大量引进西方思维、西式话语的同时,其“重申”中国文化个性的努力仍然不绝如缕地顽强显现着。

在言及“国学热”中出现的问题时,祁老师格外激动,先是将“国学”一词的广狭之义一一澄清,接着对传媒上经常误用的“国学”概念进行了纠正,指出其随意性很大,多有“瞎子摸象”的毛病,同时提出了“国学”内涵“度”的问题,呼吁同学们关注“国学”发展的前景,并建议大家读马一浮先生的《马一浮文集》与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

最后,祁老师用非常优雅而地道的唱词为同学们精彩演绎了几首杜甫的诗歌,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主讲人祁教授作为一个讲授中国古典文化的老先生,在与80末、90后的年轻一代学生对话时,所带来的沉蕴、深厚的文化气息,直接传达了与主题一致的含义,即提请所有年轻的朋友,热爱国学、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做一个真正在新时期掌握“话语权”的新国人。

王韬的听课心得

本次教研活动中听了宋颜莉、吴治刚和马丹丹三位老师的课,颇有感触。

一、宋颜莉:《利未记》《士师记》

在讲解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过程中,宋老师按照《圣经》中的章节梳理脉络,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基督教文化。在利未记这种略显沉闷的章节,宋老师有意加入了其中和考古学相关的元素,有效运用了视频等手段,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宋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课堂讲解非常清晰和规范,有利于学生知识点的梳理和把握。

二、吴治刚:《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

吴老师的课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课也是在机房进行的,方便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进行同步的操作。在课程设计上通过系统而细致的讲解和图文并茂的展示向学生介绍了CS5系统。本节课主要介绍各类包装的视觉设计要点,吴老师结合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们对所讲解的知识点有更具体和深入的理解。同时,吴老师对于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信息信手拈来,显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在扩大同学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马丹丹:《中外广告史》

同样是讲解历史,梳理脉络,马老师的讲解侧重于突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在课程的讲解中运用大量现实案例来论证,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对比分析等,显示出了“以史为鉴”的意义。在浩瀚的中外广告史中,马老师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其梳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获得相关知识。

张超的听课心得

本次听了包括马丹丹、宋颜莉和吴治刚等三位教师的课程,其中既有偏向理论讲解的课程,也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三位老师的授课风格各异,但都显示了很高的学术素养和较高的教学技巧,让我获益颇丰。

一、马丹丹:授课内容《中外广告史》

《中外广告史》是广告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是史学课程,因此,史实脉络的梳理就显得比较重要。马老师上课的时候,最大的特点是将历史和现实进行结合。譬如,在讲解USP理论的时候,结合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梳理,并将USP理论和“360°品牌管理”理论进行对比。中外广告的发展历史悠久,学术流派众多,案例数不胜数,但马老师均能信手拈来,显示了对该课程颇深的造诣,同时丰富的案例也避免了课程的枯燥。

二、宋颜莉:《苦难十四处》

该门课程是关于基督教的宗教课程,属于新开课程。宋老师上课时将纷繁复杂的基督教的发展梳理得很清楚。通过视频和图片结合的方式将耶稣受难的场景进行全方位展示,有极强的感染力;在处理众说纷纭的宗教发展中的细节时,宋老师全面地将各种观点进行一一陈述,显示了对该领域的深刻见解,同时为学生树立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的榜样。

三、吴老师:《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

该门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吴老师上课层次清楚,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最大的特点是案例非常丰富,本节课使用了不下10个案例,包含若干国外包装设计领域的优秀案例,这让学生能对理论的认识更直接,更感性。更重要的是,吴老师将每个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随时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提出另外的设计思路。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避免学生只听不练的弊端,随时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压力和紧张感,也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投入程度,最终促使学生真正掌握该门课的精髓――既掌握理论知识点,同时能培养相应的包装设计思维能力。

杨骊的听课心得

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我观摩了知名学者王晓路老师、张昌余老师、祁和晖老师的讲座,同时听了我系青年教师蔡郎与、吴志刚的讲课,收获很多,现记录如下。

一、    王晓路教授《西方儒学和汉学文化》

王晓路老师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内容:1.学术研究与文化语境;2.西方汉学的三个时期;3.儒学文化。王晓路老师从学科分类等方面详细地讲解了“传统汉学和现代汉学”,指出了“现代汉学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汉学研究以跨学科和对比性为特点展开对中国的全方位的研究,现代汉学特别注重研究的实用价值”的意义,还从利玛窦、陈寅恪等中外名家谈到汉学的研究和发展。王晓路老师的风格是思路清晰,语言幽默诙谐,例子生动精彩,尤其是他儒雅的气质,适中的节奏,精彩的语言,可以说是征服学生的杀手锏。王晓路老师的讲课风格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但是我也深知我的差距,希望可以在今后的讲课中不断提高。

二、张昌余教授《传统文化与话语权》

张昌余老师讲座的内容是“传统文化与话语权”。他从自己创作的《森林警世赋》谈起,从文学、天文、地理、旅游等方面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了通晓传统文化才能掌握话语权,最后提出文人要有三气,即文化底气、文化灵气、文化豪气。张昌余老师讲课的特点是思维灵活,思路纵横开合,展示了极强的发散性思维和独出心裁的学术视角,张老师的学术思路对我们治学很有启发:通晓催生灵性,深博孕育创见。同时,张昌余老师的治学理路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学以致用的学术思维,体现了中国文人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风范,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三、祁和晖教授《国学与中国话语系统之重建》

祁和晖教授讲座的主题为“国学与中国话语系统之重建”。作为西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首席教授、中国杜甫学会会长,祁老师体现了治学功底的深厚扎实和对国学的深刻情感,令人感佩不已。讲座内容分三个部分:1.分析目前“国学热”30年来持续不衰的原因;2.呼吁建立中国话语权,并强调其在当前具有国际形势要求的迫切性;3.研讨了当前“国学热”中出现的问题。讲座的高潮是祁老师吟诵了几首古诗,吟诗这样的优雅传统对于我们青年学者已经非常陌生了,这反映了文化传承在我们身上的可悲断裂。我被祁老师优雅地吟诵打动,同时也为自己对于国学的粗疏而惭愧。看来要想在今后的治学中走得更长远,国学基础是我们这一代学人必须要恶补的课程。

四、蔡郎与老师《成都的城市文化个性》

蔡郎与老师从城市建设的层面上,展现了成都城市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历程,并且以具体实例分析了目前城市化进程的相关问题。蔡郎与老师生动地讲述了成都的人、物、景如何各具特色地展现成都的文化,例如成都人的悠闲,成都的茶文化;同时又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角度展现了成都人的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蔡老师的讲课最大特点是极具亲和力,甜美亲切的风格很能吸引学生,同时蔡老师善于用大量直观美丽的图片来进行讲解,使课堂内容更具有吸引力。

五、吴志刚老师《网页制作》

因为是技能训练课,课程设置为一半时间讲授,一半时间练习,时间设置较好。吴老师讲授了滚动字幕的编码程序,还有标题栏的设置以及插图的制作。吴老师讲课的最大优点是善于分解任务,理清逻辑,让学生掌握最简洁实用的技能。在讲课中吴老师善于举出反例,加深同学的印象;也善于用启发式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重视;还能够结合自己在新浪网见习的经历,列举了大量的现实个案,真正让学生的技能学习与现实接轨。

王光阵的听课心得

这次系教研室组织我们大家去观摩本系其他老师的授课,对于步入教师行业不久的我来说,教学经验自然不足。众所周知,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通过集中式的教师学习培训,虽然已间接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培训的机会是有限的,作为教师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获得教学经验,那就是听课。通过听课能给我带来更直接更有效的帮助。让我看到课堂上上课的那些老师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这些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觉到要提高自身素质,我主要是听了马丹丹老师讲授的《大众传播学》和刘莹老师的《对外汉语》这两门课:

马丹丹老师讲授的《大众传播学》这一课程其实理论性很强,我们在学生时期听这门课程时就深有体会。

马老师首先很注意PPT的风格,对比强烈的色彩感觉,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启发大家对某一理论的讲解,通过对水门事件中的“深喉”的分析,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传媒与政治的关系。马老师的逻辑思维很缜密,对理论的讲述和案例的结合很好。

刘莹老师的《对外汉语》是英语的方式讲授,虽然我听起来有点费力,但我想学生经过这门课的训练队其专业外语水平的提升一定很有帮助。

刘老师课堂上没有多余的动作,干脆精炼。饱满有力的声音使得学生能够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找出何为重点。

刘老师课堂有随堂练习的作业,一个很简短的口头通知,要求学生翻译并大声读出,很多学生踊跃参与,课堂的气氛调动很好。

通过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观摩。我得到几点体会:

一、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师的工作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些有思想有生命的小孩子,老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空课堂的能力要强,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必须要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三、必须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学生、准备教材。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听课中我发现两位上课的老师都对教学的内容都进行了充分准备,有的还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听课,它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今后我将通过这条捷径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编辑:杨骊

校对:聂敏

报:相关领导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