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40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三月春风拂面来。学期伊始,邹广严院长的重要讲话《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正如春风一般深入人心,为新学期的全面工作定下了洪亮的基调。文学与传媒系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学生院长讲话精神,而一切教学工作的展开,皆是紧密围绕“课堂大于天”这一核心精神进行着。教研室首先组织学习了邹院长讲话,深入领会讲话精神对未来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和新的启示;文传系一直坚持的“互听课活动”也将结合院长讲话更加稳健扎实地进行,不仅对每位老师一学期听课的质和量作出了规定,而且拟将此项活动作为文传系的制度而固定下来;围绕邹院长提出的开拓“第五课堂”即网络教学,在系主任带领下,教研室组织老师已进行了数次研讨,并督促老师们的运用和实践,才能真正贯彻“第五课堂”的精髓。另外,文传系的品牌讲座“文化之旅”及“文心讲坛”也如期开坛,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锦上添花。

三月的文传系,洋溢着蓬勃昂扬之气象。


锦城发展  教学为先

——文传系教研室全体教师学习邹院长讲话精神有感

邹广严院长2013年1月22日在2012年度总结大会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可谓振聋发聩,讲话精神闪耀着无比的光辉和智慧,邹院长始终先于时代的超前眼光令人感佩。2013年3月13日上午,由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主持,文传系举行了全体教师参加的教研室活动,怀着虔诚的心情认真讨论学习了邹院长的讲话。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们表示讲话精神给人很大的震动,也启发了我们的思维,邹院长讲话精神里的闪光点太多,比如“研究和遵循三大规律”,比如开发“第五课堂”,坚持“六大制度”以及“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等等,这些精神使得我们锦城学院不仅仅只是与时俱进,而是思考问题每每可以走在社会的前端。老师们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对自己今后课堂教学的要求。最后,大家仍觉得意犹未尽,表示回去后还将继续深入领会学习讲话精神,并写出长篇的心得体会。以下是老师们的部分发言:

杨骊:读了邹院长的讲话,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要对自己事业有激情。不管是像对待初恋一样向往,还是像赴重要的约会一样严肃,其实都是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那样才能充满对事业的激情。有人说,职业和事业的差别就在于,职业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事业却是你做了还想做的事情。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说,职业只是一种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如果把教育当成职业,那么你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就很难从中得到成就感与幸福感。事业是人的高层次需求,是追求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易•坤》有言:“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孔颖达疏曰:“所营谓之事,事成谓之业。”如果把教育当作事业,就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工作,不断从中寻求自我提升和成就感,如果这样,教育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我们永不停息地去攀登事业的高峰。

秦蓁:细读了邹院长的讲话,不得不感佩邹院长的长远眼光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收获颇大。《礼记·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不学习,不知道。”大学的教育,就是要将一块块的璞玉精心雕琢成精美的玉器,最大程度低开拓学生的良才美质。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们应该做到:第一,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以最大的热情和最高的责任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在教书的过程中善于琢磨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代紧密结合,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要爱护学生如自己的弟妹,全身心为他们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第二,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光有一番热情是不够的,还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像邹院长讲话提到的,尊重“三大规律”,不能用蛮力,要动脑筋,要科学而实用。第三,要有教无类,平等对待学生。邹院长反对对高校划出一、二、三本这样的做法我非常赞成,孔子就说过要“有教无类”,把学校划成三六九等不是一种平等的思想,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可以分别对待学生,对于每个学生,都应该是一块待雕琢的美玉,只要全身心付出,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最后,要对课程进行无限的延伸。我们锦城学院有一点我觉得是非常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感的,那就是我们不断拓展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我们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甚至第四课堂,现在已经着眼于第五课堂的开拓,要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先进手段去促进教学,打开思路,不仅顺应时代而行,还要先时代而思,才能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

王韬:邹院长在讲话中提出了第五课堂——网络课堂的概念,这表现出学校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作为教授传统语言学科我来说,也已经深切体会到网络教学对现代汉语等传统课程的重大辅助作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在传统的现代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下,一堂课的结束也就意味着教师的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完结,充其量教师提供若干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章,然后布置一定的课后练习和作业,但这些都是既定的、静态的,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课后的动态的交流。而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网络交流、网络答疑、网络自学、网络作业、网络考试等形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课后的动态交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作为第五课堂的网络课堂势必发挥更大的作用。

范美俊:大学里的课堂形式很多,从常见的教学班级为单位的第一课堂到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课堂,即第五课堂。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严肃场所,也是潜移默化传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虽然第一课堂对学生而言,自幼儿园到大学经历过太多的课堂,见识过不同风格于水平的教师,但是这并不能说这就不重要。因为这是师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绝佳机会,不少学生困惑的问题或许老师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我曾经对学生说:“课堂教学相当重要,如果你没有上过课,你就真的没有上过课。”“你们每一周可以面对好几位老师的课,或许有一定的疲惫感。但是,对我们老师而言,这两节课或许是本周唯一的课,你说重要不重要?”“不管老师平时多么萎靡不振,但只要到了教室,就应该象花一样绽放在每一个45分钟。”

我完全赞成院长“锦城课堂大于天”的论断,这是基于学校的教学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而言的。我个人认为,其他课堂虽然也很重要,但是第一课堂尤其重要。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将自己的青春、知识、才华与洞见毫无保留,而且保质保量地教给学生。

霍岩我们锦城是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有限,花销较多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资金问题的确是我们学院的一个短板,而我院的专职教师教学任务又比较重,所以,如何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少花钱、省时间、省精力,但却取得最大的效果,是我们每一个锦城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资金是需要节省的,但是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增加消耗,消耗在对锦城的热爱中,消耗在对学生的关心中,但要消耗的值,消耗的有意义,因此,如何提高投入产出比,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我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多探索、多学习、多积累、多实践。只有做到这“四多”,才能提高自身的做事能力和水平,才能高效完成工作,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才能提高投入产出比。

童自樟:邹校长定义的大学正是我所希望工作的大学环境:以教学为主而非科研为主;不以赚钱为主,而以改变学生命运和增值老师价值为己任。邹校长对高校划分的否定也是我一直反对的。邹校长对美国教育理念的应用让我感同身受,也更为成为锦城的一份子而骄傲。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看到专职老师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自我感觉有点惭愧。这学期,我有五个班的课,特别是三个考研班。希望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下交流的努力,帮助更多文传系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考上理想的研究生院。“六大制度”我还需要学习。作为青年教师,我还需要多去观摩优秀教师的课程,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多读书,为学生推荐好书,多到校外去进修,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赵丽蓉在讲到对课堂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的时候,邹院长提到一句话:“对课堂应有尊重和敬畏之心。我认为,这里讲的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

在所有的教学环节当中,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最为重要的。锦城学院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意义上的教室教学,而是涵盖了教室、实验室、生产基地和课外活动这四大课堂,甚至还有“网络”这样的课堂教学。每一种课堂,都需要老师以极强的责任心去面对,用超过课堂数倍的时间去准备。给学生有用的专业知识,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言传身教,为人师者,为学生做好榜样。如果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心,没有对课堂的尊重、敬畏之心,那么就绝对不会有一堂高质量的课。

郑伟:我认真学习邹院长在2013年工作重点提出的“以课堂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讲话,深入领会并贯彻落实邹院长《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讲话精神。

上学期我以“网站制作基础”课程为例,以海量平台教学法为基础,开设了数字化教学管理网络课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向网络课堂延伸,发挥教师为主导作用和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从而实现网络技术与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表明以海量平台教学法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是有效的。

本学期将结合课程特点,继续积极的设计并实施以学院六大教学法之一“海量平台教学法”进行教学,力求增强课堂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努力。

刘莹:在学院2012年度总结大会上,邹院长提出了“锦城课堂大于天”的思想,要求继续深化教学“三大改革,要求全体教师以高度的尊崇之心和敬畏之心对待课堂,保证学生增值。而将这指导思想落实于实际工作中,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呢?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作用。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教授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协作者”和“引导者”,应努力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第三,为学生创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元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王晓燕:二〇一三年一月,邹院长以“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为题,对一二年工作进行总结,提出了两个极重要的核心概念:“锦城课堂大于天”、“教学过程最优化”。

在讲话中,邹院长提出,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和遵循三大规律,加快学校发展”、“以课堂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在谈到教育教学“规律”问题时,邹院长引用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通讯提出的"八大规律"概念,即"师承效应规律"、"扬长避短规律"、"最佳年龄规律"、"马太效应规律"、"期望效应规律"、"共生效应规律"、"累积效应规律"、"综合效应规律"。这八个规律,分别从人才培养、人才成长、创造成才、争取社会承认、人才管理、人才涌现、队伍建设、环境优化八个角度充分解读了与人才成长相关的多个方面,为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具体而言,是指人才培养要形成“师徒型人才链”、发挥能力优势、利用最佳年龄、支持“潜人才”、采用激励机制、积累人才基数、创造良好环境。我院在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的道路上已经迈开了很重要的一步,此次会议上,邹院长也将二〇一三年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遵循三大规律加快学校发展”、“以课堂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两个环节,这必将对加快推进六大教学三个规律六大制度的发展起到积极导航的作用。

马秋穗:古人解读“大学”,总离不开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是说,每一个体要彰显自我的光明德性,并且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污而自新、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在传统教育学中,也总会涉及“三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人们总要专章谈及“教育目标”、“教育与个体的发展”、“学校教育管理”这样宏大的话题。归根到底,一言以蔽之,教育的问题终究要回到“人”的问题上,关注个体与环境、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新的时代为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与契机,新的办学宗旨为教育找准了方向与定位。就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而言,在取得八项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在两个十年计划的指导下,“发展”依然重于泰山。怎样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发生在围墙深处的一种智力活动,老师与学生如何才能“共融”?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如何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进而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诚如邹院长指出:教师对待课堂,要像见贵宾一样尊重;像做祭祀一样敬畏;像初恋一样有激情;像约会一样有期待;像演员上台一样有表现欲。这一论断可视为对“高效课堂建设”的精彩注解。所谓“高效”,指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可以尝试讨论式教学和启发诱导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肖媛媛大学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别学校,要特别注意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在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抓住教学的中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接受新知、锻炼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主阵地,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正如邹院长所讲,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定要以课堂为中心。

马丹丹课堂教学作为大学教学的基本形式,首要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和技巧。自从产生了学校就有了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同时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怎样把学生组织起来,怎样有效地利用教学的空间、时间,以及其它相关条件的问题。这种形式可以是课堂教学,可以是现场教学,可以是第二课堂等。当前我国高等教学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仍是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再怎么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都是不为过的!

                                                       (秦 蓁)



新学期  新面貌

——文传系新闻教研室关于教学改革的研讨活动

2013年2月26日,文传系传媒教研室全体教师按照文传系要求,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师学术研讨会。老师们围绕着锦城学院颁布的“六大教学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老师们认为,本学期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又增设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教学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认真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和科研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更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在研讨会上,周平老师说:“本学期我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但其主要时间和精力,仍然应该放在教学上,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本人是到锦城教学多年的老教师了,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也容易思想守成,不思进取,因此需要不断转换观念,与时俱进。我的想法是:一是多向其他教师学习,本学期花一些时间,去听听大家的课,从大家的课中吸取那些好的东西,补充到自己的教学方案中来;二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把自己的所有课件重新疏理一遍,补充那些最新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新媒体和全媒体的内容,以及那些对现实操作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因素,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动单向教学为双方教学,这一点虽然我不乐观,但要积极努力去做。比如说,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更新鲜活泼的形式,如做游戏,表演等,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最后一点,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操作性很强的课,本学期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强化大家的采访与写作实践,多采访多写作,多批改,多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访和写作能力。”

石本秀老师谈到:“面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我系新闻、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对传统新闻行业和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式和渠道的仔细分析后,我对我系新闻、新媒体专业教学改革有如下设想:

1.加重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应用性,保持理论教学与行业需求不脱节。本学期我担任了《新媒体概论》课程的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需要大家了解新媒体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同学在课堂上面动手实践,加深对新媒体行业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实践运作新媒体项目的能力。

2.大力进行课程结构调整,优化有自己特色的新闻学教材和课件,承担有自己特色的新闻研究项目,开设有自己特色的新闻学课程和专题讲座。”

宋玲老师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教育面临许多新的课题,面对社会发展趋势,新闻学科建设和新闻教学理念必须结合社会发展,思考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闻教育理念与新闻教学实践方面跟上时代、寻求发展,教学出新,才能教学有获。作为新闻教学的教师,本学年有几方面思考:

1.必须清醒地认识当前媒介融合传媒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逐步树立媒介融合教育的理念,培养责任意识,求真务实,有创新有开拓意识,这是最基本的。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新闻领域的变革与发展,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编辑学概论》教学中,在理论知识讲授中,运用其相关理论,解析媒介融合的理论架构、技术支撑、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等,并进一步结合社会现实,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编辑学的比较、以最新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融汇贯通。

2.课堂教学为主,结合社会实践教学。作为新闻专业的教师与其他一些学科的教师还不一样,仅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显然不够,还要有较好的实践感悟和操作技能才能使教学有理想的效果。在全能记者教学中,带领学生在《锦城深瞳报》采写摄编排、《大学生新空网》站建设和维护、深瞳电子版运作、大学生视频摄制等实训中不断改进、创新、总结、进步。本学期更多思考和践行的是,首先加强学生全新新闻理念培养,同时,指导教授将其新闻理念在实践中践行创新,使之懂得这是学习新闻真谛的思想、是掌握新闻技能的根本,以增强学生思维和眼界的拓展。为我系新闻专业的媒介融合教育所进行的探索做出奉献。

3.大学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新闻类的应用学科,既要传授理论,更要传授技能,做到老报人成舍我先生所提出的“德智兼修,手脑并用”。本学期我所教授的课程《深度报道》和《新闻编辑与电子组版》,也将结合媒介融合理念,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进行践行性思考与运作。在教学中一是开展教学互动,手脑并用,每周课后作业,第二次课前与学生互动上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开展讨论、然后教师点评;二是边学边开展选题的思考与应用,如利用课余开展深度报道选题讨论、提纲拟定、社会调查、资料收集整理、采访实践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把期末考试只作为平时学习和践行的总结看待,以期实现变死记硬背的“应试”为创造性运用的“学本事”。

4.教学工作千头万绪,要做好就要事事尽心尽力,自己正在努力这样做。”

张超老师在谈到新闻专业教改时说道:“面对国际传媒业方兴未艾的媒介融合大潮,现行的新闻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新闻实践方面,与媒介融合趋势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确保在泛媒体时代,学生能获得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我打算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尽可能引导学生关注该领域并补充相关的知识。

1.作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教师,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责任意识,逐步树立媒介融合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新闻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并运用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相关理论,解析媒介融合的理论架构、技术支撑、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等,同时参与系上的实训平台建设和维护,带领学生实地操作,并在此过程中对媒介融合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归纳,从而为我系新闻专业的媒介融合教育所进行的探索进行总结。

2.此外,本学期我所教授的课程是《中外新闻传播史》和《新媒体概论》,其中,《中外新闻传播史》作为新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将史学和现实相结合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史学的相关教授环节,我拟在讲解知识点之外,更加强调学生要在“原始的历史”之上,进入“反省的历史,即能从历史事件中,思考期间的规律并反思对现实的借鉴。另外,在小组作业环节,为学生提供三个领域的选题:一是课程本身的选题,如中国商业报刊的发展、胡适报刊活动及传播思想关注、副刊的发展与演变、共产党革命工作与外宣、等等;二是关于现实热点的选题,如关于两会的报道比较研究、关于“砍柴”与“挺柴”、传媒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关于媒体报道性别歧视、等等;三是关于媒介融合领域的选题,如微博风格及盈利研究、微信盈利模式探讨、新媒体对受众历史观的重构影响、等等。

在《新媒体概论》课程中,紧密联系新媒体领域的最新发展,关注新媒体的前沿成果,并将之随时介绍给学生。此外,通过小组作业,引导学生制作电子杂志、拍摄视频、关注网站等方式获得关于融合媒介背景下更直接感性实在的知识,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好的结合。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从细处着手,循序渐进,方能实现改革的最终目的。”

杨震老师说:“新一学期的教改方案将侧重于进一步强化课堂。同时,加强课外课堂的效果。

在课堂上,本学位在对外汉语的国际关系与媒体课程上,进一步强化课堂讨论。由于该班人数较少,近似小班授课的情形,因此,我考虑在该班尝试更为灵活的课堂讨论方式。尝试分组对抗式课堂讨论。

在其他专业课程方面,只能暂时照顾学生过多的条件限制,强化基础知识的考核和严格性。

在课外方面,将继续搞好青年观察报、读书会、新闻沙龙的活动。尝试青年报扩版,增加报道的内容和深度。拿出更多原创性的报道。”

文传系技术性传媒教师吴治刚老师探讨教改时认为:“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对传媒行业的冲击十分巨大,现行的传媒专业教育和实践方面和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文传系培养技术性文科人才的指导思想下,作为技术性教学课程教师和技术性实践指导老师,我根据社会技术需求、结合课程内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具有动手能力的优秀大学生。

1.作为技术性的教师,按需调整教学大纲,针对性完成各专业课程的讲授。

   本学期授课覆盖全系5个专业,各专业对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同一门课程给不同专业讲授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各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大纲、努力匹配实训平台,让同学们学有所思、思有所动、动有所成。让学生在学期末的专业变成作品,为学生实习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探索实验室、机房教学新模式,总结“机房讲授、以学带学”新教学法。

随着我院新图书馆机房硬件设施配备完整,技术性课程教师开始思考在机房教学中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我在上学期的教学中就和文传系郑伟、计科系刘强老师等一起探讨机房教学的新模式。本人提出的“以学带学”机房教学方法在本学期开始逐步实施。“以学带学”即是在在机房教学中,学生按照机房座次分为若干个单位,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相互探讨、相互提高。特别是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先在团队中内部探讨,团队成员以“小老师”的名义给其他成员进行讲解,这样做到知识面普及。团队内部,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教师也能有更多时间进行全面的辅导,提高课堂效率。”

                                                (吴治刚)

落实邹院长讲话精神,广告学教研室制订教学新计划

2013年是学院成立后的第八个年头,作为与学校一起成长的广告学专业,也走过了第八个年头。一个好的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新的一学期工作好的开始,本学期广告学教研室特制订如下工作计划,主要内容有:

一、贯彻“锦城课堂大于天”的重要指示

2013年1月22日上午,学院举行2012年度总结大会,院长邹广严发表重要讲话《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院长邹广严在学院2012年度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总结了我院2012年度取得的工作成绩,提出2013年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和遵循三大规律,加快学校发展”和“以课堂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为贯彻院长的这一重要讲话,文传系除组织大家学习外,还要求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心得学习体会或论文,并准备结集成书。目前,本教研室的学习计划进行顺利,大部分教师完成了相关文章的撰写。而该指示精神,也将逐步落实在一些具体的工作上。

二、拓展第一课堂,强化网络课堂的学习

自学院提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三大教学改革”以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广告学教研室响应学院的号召,积极落实以“课堂”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广告学教研室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要求任课教师在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外,还需要引入大量的业界实例,力避“纸上谈兵”,本教研室双师型教师王光阵副教授在讲授《品牌实务》等课程中,结合自己对业界的了解,用生动和幽默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业界案例,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随机前来抽查的教学督查们的高度表扬,而且写进了学院的教学简报中。本教研室的范美俊副教授,在教授《广告美术基础-2》中,虽然教学内容是素描、色彩等传统内容,基于同学们喜欢美术但并无美术基础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入与学生专业方向有关的内容,如与广告画效果相关的画面、文字、尽量向广告插图、平面广告设计、广告草图设计等方面靠,强化基础美术教学的学科专业训练,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与普通美术学生相区别。虽然难度有所增加,但是对学生接下来的课程的衔接以及未来的就业实践铺好了路。另外,马丹丹老师在《媒介管理》、《广告文案》等课程中大量引用了案例进行教学,肖媛媛老师在《中外广告史》课程中根据自己在韩国留学时的一些直观体会,将一些案例向学生讲授,而彭芳燕老师在《广告设计评析》课程中,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与经验。

同时,在新的时代,网络技术已经渗入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原来还很神秘和时尚的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平常百姓的一项日常生活,而教育方式的变革也实在必行。学院提出了“五个课堂”的概念,不是仅仅指教学班级那种课堂教学。2005年,学院提的是三个课堂,后来将课外活动作为第四个课堂加入进来,现在又提出第五个课堂,即网络教育课堂。按照学院的认识,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要走在全国大学的前头是有困难的。但通过网络在线教育,走在前列是有可能的。现在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和中国教育部已经将中外名师的精品课放在了网上,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与我校的老师实行互动,将极大提升学院的教育水平。根据文传系的一些要求,将网络在线作为一个课堂,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利用已经推行多年的“六大教学法”当中的“海量数字平台法”,理解一些专业网站、视频或者资料性的网页,并提出一些具体的作业要求,全天候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

四、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落实日常的管理

一个好的规章制度是保证教研室健康发展的基础,借鉴前些年的工作经验,本学期将继续落实相关的制度,本学期比较重要的工作是:

1.继续施行各年级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制度。上学期基于学生对个别课程的意见、以及对专业的一些课程的设置的一些困惑。教研室主任王光阵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范美俊副教授与广告学三个年级(除实习中的2009级)学生代表6人在周末举行座谈会,详细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并对一些学生的疑问加以解答,会后共同进餐。会后学生的上课纪律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好转。

2.按照文传系的统一要求,落实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听5次课的要求。

3.按照文传系的统一要求,落实每学期几个教研室联合出5次教学简报的工作,将一些日常的工作(含问题)进行记录和反映,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的基本情况,对推动和改进教学肯定有所帮助。为了锻炼每位教师的能力,决定每一期的内容由一位老师牵头选题并进行相关内容的撰写。

4.强化教学纪律。除要求教师按照正常行课时间上下课外,要落实教师与学生的“双十条”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进行考勤和教学纪律的管理,对学生玩手机,听耳机,玩电脑、带食物进教室等制止。教师自己和学生对课堂都要十分的敬畏。

5.为维护教学与考试的严肃性,继续实施期末试卷由教研室主任进行审核后才能制卷的制度。要求核心课程一律不得开卷,试卷内容必须有一定难度,主观题与客观题比例适当,而且绝大部分的同学在规定的考试时间能够完成。

6.按照学院及文传系的相关工作要求,完成广告学毕业生的毕业答辩,以及新生的招生宣传等工作。

五、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加强业界的实践

去年,广告学教研室的同志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范美俊副教授发表美术批评与论文20多篇,出版教材《新媒体文艺》一本;王光阵副教授即将出版教材《新媒体广告》一本,其他老师也有一定的论文发表。本学期将继续鼓励大家科研,含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以及课题的申报与完成。教研室将积极为教师、学生的科研提供帮助和服务。本学期伊始,已推荐青年教师彭芳燕、以及广告学专业的学生高艳秋、姚琦琳,在双月刊专业杂志《艺术生活》2013年第2期各发表论文一篇,不但无版面费,而且有每千字200元的稿费。

由于教研室各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对广告公司一些细节性的流程与业务缺乏足够了解。决定在教研室主任王光阵副教授的带领下,到成都几个较有影响的广告公司进行考察和访问。

                                               (范美俊)

穿行在文化的芬香中

——记文传系“文化之旅”和“文心讲坛”系列讲座

大学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系统,因此大学生活是多彩多维的。而作为一个人才培养机构,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也是多维度全方位的。除大学的第一课堂,即按照院系学生培养方案制定的正常授课计划以外,讲座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传系正是意识到讲座的重要性,从2006年开始坚持每学期举办至少十次讲座,这些讲座对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学术修养、引导健康成才等诸方面均有积极影响。本学期开始到现在,已举办了两次讲座,分别是“文化之旅”系列的“苗族古歌”和“文心讲坛”系列之“激情与现代悲剧”,在同学中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3月10日晚7时,文传系新学期的“文化之旅”讲座拉开了帷幕,首先为大家带来文化盛宴的是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杨正文教授。杨正文教授是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民族服饰协会副会长,也是著名的苗族服饰研究专家。在讲座开篇,杨教授便对苗族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然后引入到苗族古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春秋战国至清末,苗族一共发生过五次迁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形成了东、中、西三大方言区。而古歌的内容繁多,包括民族起源、迁徙、婚假、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以理解为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苗族的文化,杨正文教授把已经整理出的苗族史诗如《枫木歌》、《洪水滔天》和《天地歌》一一给同学们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展示了各地的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这些都体现了文化的整合作用。苗族史诗中最典型的便是《亚鲁王》,它是被发现与被建造的研究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全面地破译了亚鲁王这位英雄人物对苗族文化的影响

杨文正教授的讲座不仅有视觉的享受——大量的图片欣赏,更有听觉上的冲击。他给同学们播放了苗族的古歌,并且亲自哼唱了一小段,让全场的同学都沉浸在深远悠长的古老文化中。文化需要被传承,而苗族的文化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传承下来的呢?杨正文教授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刻的讨论。苗族文化主要是用于社祭、婚丧、亲友祭会等,它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在进行了深度的讲解和阐释后,杨文正教授最后对苗族史诗的学术意义进行了阐述,不仅有了更概括性的理论高度,同时也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最后的提问环节也十分精彩,为这堂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而一个星期后的3月17日晚7点,本学期的第一场“文心讲坛”系列讲座在忠孝大楼A107如期举行,由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现任川大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专职教师的赵丽蓉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以“激情与现代悲剧——从几位女性形象说起”为主题的讲座。

在赵老师充满神秘色彩的话语中首先出场的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角安娜。从她的口中,同学们知道了安娜无疑是美丽的,高贵的,迷人的,她那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犹如一束冲动的野火,烛照着整个俄罗斯的文学画廊。而《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是一个跟安娜如出一辙的悲剧式人物,也在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她迷恋浪漫主义世界,因而远远脱离了现实社会,最终走上了末路。

接着,赵老师又把同学们的目光引向了希腊神话,阐述了以希腊悲剧为代表的古典悲剧多取材于神话和传说,着重描写人与命运的抗争,塑造了崇高的英雄人物。因为神话就是人真实故事的升华,告诫大家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珍惜。在赵丽蓉老师一个个紧凑的故事中,同学们放佛听见了作者的悲情呼唤。在讲座中,赵老师引用了鲁迅先生对悲剧的一句精辟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开始阐述悲剧这一词语的起源。它来自欧洲文明的悠久传统,源自一类特殊戏剧艺术的名称。而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悲剧成就极高,特别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源远流传至今仍历久不衰让人们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在赵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同学们开始理解激情与现代文学,激情是我们无法抗拒的,但是现实却总是充满有力的阻挡,我们的世界充满了与命运的抗争,不同的是,我们是否选择不放弃,不被生活所打败。

最后,赵老师以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结束,“ 当“激情”、“自我”、“现实”、“规则”这些词遭遇在一起,我们该如何?”这也引起了同学们深深的思考

                               (王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