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17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由文而学 明心见性

——“文心讲坛”系列报道

“文心讲坛”系列讲座在毛建华主任的一手策划下创建起来的,是文传系继“文化之旅”系列讲座之后重点打造的文传品牌之一。“文心讲坛”取“因文而学,化育万物;明心见性,止于至善”之意。“文心”二字意味着:从文学出发,上升到文化、文明的层面;从审美出发,上升到理性思考和学术研究的层面;与此同时,把文学与治学、修身、明心融为一体,臻达明心见性止于至善的境界。

“文心讲坛”第一讲:《从< 阿凡达>说起》

         2010年3月18日晚7点半,由文传系教研室主办“文心讲坛”在C302成功开讲。到会的嘉宾有文学与传媒系副系主任黄学彬老师,王韬、王晓燕老师以及文传系各专业的同学们。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文学与传媒系青年教师杨骊,她因其广博的文学修养和亲切的教学态度而广受好评。

   杨骊老师的讲座从国际大片《阿凡达》谈起,分析了国外众多大片背后蕴含的文化元素。在讲座中,杨老师提出“很人类学的《阿凡达》”的说法,从多个细节入手分析了影片中丰富的人类学文化意蕴。其中,杨老师还提及了有关哲学大家培根的“四假象说”以及许多西方神话故事,她在流畅的讲解中自然流露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下来,杨骊老师讲解了“国学热”兴起的背景。她列举中国的《孔子》、《三枪拍案惊奇》等电影中的文化漏洞,指出了中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和无知,引发了在场所有同学的深思。她告诉同学们:“人类拯救自己的希望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只有国人醒悟了,中国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

   最后,杨骊老师抛出“学习何为?”的问题,提出了此次讲座的核心观点,呼吁同学们学会“读一本‘大书’”,这本“大书”即是社会历史、文化人生。杨骊老师殷切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努力做到“面向世界,回向传统,走向民间”。

   此次讲座寓教于乐,将艰深的人类学、哲学及神话知识置于生动有趣的电影世界中,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研究兴趣,也使得同学们开始有意识地透过电影深思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都主动与杨老师沟通交流,表示了对杨老师的肯定以及求教之心。本次讲座作为“文心讲坛”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取得了圆满成功。

                                                                           

“文心讲坛”第二讲:《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推广》

   2010327日晚7点半,刘莹老师在B315为文传系同学们作了一场关于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讲座。刘莹老师的讲座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与在座同学互动频繁,让与会同学受益匪浅。

刘莹老师首先向同学们提问:“一个德国朋友邀请你参加他的私人家庭晚宴,如果是晚上8点钟开始,你应该在什么时间范围内到达?”“与新加坡人谈话时,下面哪一句话是不能说的?”……这些小小的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在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仅是在跨越语言的障碍,在语言的背后更有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有时候我们的语言表述虽然是正确的,却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导致信息的误解,造成交际的失败。

接着,刘莹老师以亲身经历或见闻为例子,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一个个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文化定势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普遍的现象。文化定势一方面可帮助交际者在对其他文化缺乏深入接触和了解的情况下,对其他文化群体形成一定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肤浅的文化定势让跨文化交际者对对方的交际行为预测不准确,从而导致交际中出现误解和障碍。文化定势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对群体中个体文化和文化的动态特征是无能为力的,它不能准确把握不同情境下不同个体的独特性,也不能随时间的推移及时反映文化的变化。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在应对文化的变化时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要对定势进行有效的反思,解构“肤浅的”、“带有偏见的”定势,建构起“深刻的”、“公正的”定势,从多维角度合理地认识文化以及生活在各自文化下的个体。

accept(接受对方), attention(重视对方), admire(赞美对方)这是国际礼仪的立足之本,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跨文化交际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文化交融。这要求交际双方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消除文化偏见,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给别人。一方面我们要主动理解和适应外国的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使交际对方理解和喜欢我们的文化。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文心讲坛”第三讲:《成都城市文化个性》

     2010年4月6日星期二晚七点,一场“话说成都”的讲座于B315开讲。这是由文传系教研室主办,鑫政会务公司承办的“文心讲坛”第三期讲座。到会的嘉宾有文传系副主任黄学彬老师以及杨骊老师和聂敏老师。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文传系青年教师蔡郎与。

蔡郎与老师从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出发,引入了增强城市软实力,发展城市个性的话题。在讲解一些生僻的理论时,蔡老师用许多精美的图片给大家直观地展示了“城市个性”这个抽象的概念,让同学们从众多的建筑群中亲身感受到了个性的重要性。

然后,蔡老师讲到成都城市文化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根源。蔡老师引用了许多报刊杂志以及名家对成都的评价,强有力地支持着她之后提出的观点,即成都的城市文化个性:“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张弛有度,以和为贵;幽默诙谐,乐观豁达”。蔡老师还从民俗的角度,从“食、言、游”三个角度,用古今史实论证其观点,深入人心。最后,蔡老师表达了自己对成都这座休闲之都的热爱,以张艺谋导演的广告词作结,“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此次讲座始终保持着轻松的氛围,不仅让同学们更清楚地了解了成都本土文化,对成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点燃了同学们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热爱,更是激发了许多同学研究民俗的热情。  

本学期的“文心讲坛”讲座一共八讲,届时,我们将目睹文传系更多的青年教师登上讲坛、一展风采。    

                                          (杨骊  刘莹)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记文传系“网络写作教学”研讨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比以前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能,写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和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在当今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形势下,传统的、单一的写作教学模式己经严重制约了写作教学的发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截至2009年底,中国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达到7.47亿,网民数量已达3.84亿。这个数据使我们认识到,信息的载体已开始发生变化,学科教学必将与信息技术日趋整合。网络对青少年的深刻影响也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将网络教学观念引入到写作教学中来,加强网络写作课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在现代教育背景下,采用现代化手段构建操作性强、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的网络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为传统写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为其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背景,毛建华主任提出了“网络写作教学”这个课题。通过筹备,文传系教研室全体成员于2010年4月14日在系主任办公室召开了以“网络写作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

系主任毛建华教授首先介绍了新课题构想的理论依据,接着提出了几个问题:网络写作的定义和涵盖范围;网络写作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同时,毛主任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整个研讨会由副系主任石本秀教授的发言开始,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富于建设性的讨论,并达到如下共识:

一、网络环境将为写作教学提供极大便利

网络写作从狭义上来讲,是指用电脑在网络上即时写作,并随时将其发在某网站上的写作方式。但从广义上来讲,手机、数字电视等也形成了网络传播体系,因此,短信写作等多种新媒体的写作也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中。与传统的写作媒介相比,网络环境将给教学带来极大便利。

(一)提供丰富材料。网络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查阅到多种与写作相关的信息。写作要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让学生做“有米之炊”。传统教学“米”来源于学生的自身生活,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让他们进入了“米仓”。学生可凭自己的慧眼自主地去获得、揣摩资料,弥补学习生活时间之外的空白世界。同时,网络也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建立写作资料库,拓宽教学的点和面。 

(二)激发学生兴趣。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将抽象的事物变成生动具体的场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项感知,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的现实情境中通过协作与会话,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同时,网络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机会,这也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此外,网络具有比传统媒介更好的即时性,其传播的各类信息大部分都是当下社会正在讨论和关注的热点,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触可感的。因此,话题和主题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适应个性化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现在的教育模式愈来愈趋向于有针对性的差别教育,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而网络教学的特性就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上大有作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学习方向、个人兴趣等选择信息资源。同时,网络写作也赋予了学生充分发挥自主个性的权利,学生由“画地为牢”走向“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转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是需要自由的,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教师退居幕后,成为和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更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网络写手、短信写手等职业化现象的出现,也是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结果。

二、利用网络条件整合写作课程

在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的情况下,如何将网络技术和课程相整合,优化教学方式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次教研活动中,就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

(一)为师生提供互动的平台。网络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教与学搭建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工具进行课外辅导、作业批改等教学活动;学生则可以根据老师的要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讨论式或协作式的学习,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也可以互评互议,将自己的文章与同学的文章或网上的范文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同时,在课后,借助互联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可进行一对一的直接对话,将文章的评改延伸到课外。文传系上学期搭建的数字化平台就从技术上实现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平台。

   (二)网络写作课程的设计。网络写作是基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的目的所提出的新课程。从现实可行性来看,首先,文传系正在编写的新媒体丛书系列涵盖了网络写作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我们可以以之为主,在实际教学中辅之以传统写作的要点。其次,从课程设置来看,全校范围内包括本系都开设有“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为了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在这门课中适当增加网络写作所占的比例。而作为以后有机会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学生来说,网络写作也将作为新媒体写作中的重要内容加以阐释和训练,使他们具备采、写、编、评全面的素养。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文传系的各位专职老师在感叹系主任毛建华教授显示出了比年轻人更具探索精神的同时,也深深意识到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开拓,勇于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经世致用之才。

                                               (王 韬)

(文传系关于“网络写作教学”的研讨会议记录详见附件)


交流办学经验  促进教学改革

——记文传系与兄弟院系交流会

2010年4月19日下午,文学与传媒系、艺术系参加了与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进行的一次经验交流会。会议在学院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我院张院长、艺术系书记及艺术系播音、编导专业的教研室主任、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各位领导。文传系毛建华主任、黄学彬副主任及教研室主任宋玲、杨骊、王晓燕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者热烈探讨了关于办学理念、学科设置与教改方法等方面的相关话题。

会上,张院长首先对锦城学院的办学理念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播放了锦城学院宣传片,使西昌学院来宾全面了解了锦城学院所秉持的办学理念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在随后的发言中,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领导简要介绍了其目前的办学规模与师资力量,同时提出了他们在办学中遇到的学科整合中的不合理与招生上的压力等问题,以此向文传系和艺术系取经。我院艺术系书记对我院艺术系教师情况、专业设置、毕业生情况及在校人数、系上部门设置、招生来源等问题作了详细介绍。

在文学与传媒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发言中,他针对锦城学院文传系在师资上的新调整与新计划、文传系五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传统专业培养方式的调整等相关问题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其中谈到的新闻专业培养的新方向和新方法,是要在充分保证基础课(汉语言文学、语言学、文艺理论)教学课时的基础上,针对市场调研后的实际需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全能记者团和适应现代网络技术发展需求的具备扎实文化基础的新型传媒人才。同时,毛建华主任在谈到师资队伍的调整和考评机制的设置时,还要求要严格把关以挑选优秀的教师为锦城学院学生的培养打好根基。另外,毛主任还详细谈到了文学与传媒系新的教改成果以及去年本系的就业率、考研率所创的新高,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同。最后,黄学彬副主任向西昌学院同行展示了文传系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教改项目,赢得了西昌学院同行的高度赞扬。

西昌学院方表示,此次锦城之行的确学到了不少办学经验与教学方法,获益匪浅。此次经验交流会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也为两个学院的互取所长、各补其短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王晓燕)    

展示教育教学成果  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文传之路》宣传专题片制作纪实

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五周年校庆来临之际,文传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副系主任石本秀教授等策划并紧急部署,围绕文传系五年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要求拍摄、制作一部专题宣传片。该片制作任务主要由文传系“学生全能记者团”完成,以此展示我系的教学成果,同时锻炼和考验“学生全能记者团”的实战能力。

此次任务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在文传系历来的教学实践中还是第一次。从任务下达日到“5.9”校庆日,只有短短五天时间,要拿出一部有一定分量的数十分钟的宣传专题片,确实是道很烫手的“难题”。“我们坚决完成好任务!”这是文传全能记者团面对难题时的回答。“我们一定支持学生完成好任务!”这是文传系老师们的齐声回答。

齐心协力,共同行动!下达任务当天,专题片六个方面的宣传主题出台,副系主任石本秀教授和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教师宋玲教授拟定出片名《文传之路》及六章标题。围绕主题,年轻教师廖立、杨骊、曾瑜、陈雷、肖捷飞、李静娴、郭可欣、李开硕立即协助9位全能记者团学生开始分兵收集资料,撰写最初的脚本。同时主题片的资料收集活动和前期的拍摄工作也积极展开。

杨骊老师和学生欧阳雪雪、陈倩总结了我系在教学与科研方面以及在学生创新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所获得的成就,统计出我系学生英语过级率和普通话二甲、秘书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用数据真实展示出我系学子扎实的理论素养。与此同时,曾瑜老师带领学生,收集、整理出我系专职教师在各种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的个人学术论文,通过视频展示出我系教师在学术方面的深厚功底。同时他们还收集了我系“文化之旅”系列讲座近三年的视频及图片资料,体现了我系丰富多彩的讲座对繁荣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在学生实践方面,郭可欣老师带领学生深入与我系新媒体研究所合作的三大机构,收集了我系实习生在《成都大学城网站》、禾嘉集团和新浪房产频道•房友在线网站工作的场景,整理出由我系老师带领学生采写、编辑、组版的《禾嘉报》、设计开发制作而成的《成都大学城网站》页面,经我系学生分析、改进后的禾嘉网站页面以及我系学生和新浪房产频道合作设计出的房友在线页面等。另一方面,肖捷飞、曾瑜老师带领学生分赴我系各个学生模拟公司,拍摄下了模拟公司负责人对其公司的简介,展示出了文传学生在校内收获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为了体现文传系在党团教育方面的扎实工作,陈雷、李静娴老师带领学生,用表格式图表展示出我系目前教职工和学生党员的人数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人数,收集整理出我系党员活动、系党总支获奖的照片和画面。为了真实展现我系毕业学子在就业、考研、留学方面的骄人成绩,文传系陈雷老师带领学生全面收集我系05、06级优秀学生照片,拍摄了我系顺利考取研究生和被国外知名高校录取的学生为母校送上的祝福语,同时拍下了我系毕业生与实习基地签约的照片。

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拍摄工作完成后,杨沁弦同学与文传系2009级学生王可欣对主题片进行了配音,学生们又立即夜以继日地开始了录音、剪辑、合成等工作。期间,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新闻教研室吴治刚老师都立即给予了帮助。连续几个夜晚,夜很深了,在非线性编辑教室里,老师和同学们一直还在忙碌,为追求宣传片的完美,个别同学还悄悄干了通宵。终于,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这部融合了众多老师和学生心血的近30分钟的专题片——《文传之路》制作成功,于5月9日校庆当天与全校师生见面了,受到众多师生好评。

宣传专题片虽然还有许多需要充实完善的地方,但却是文传系“学生全能记者团”一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实战演练,充分锻炼并展示了文传学生的实力。《文传之路》既是文传系五年成长历程的见证,也是文传系在校庆日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献上的一份厚礼!

                                                                          (宋玲)


附件:

文传系关于“网络写作”课程的讨论会议记录

时间:2010年4月14日

地点:文学与传媒系系主任办公室

参与人员:毛建华、石本秀、黄学彬、杨骊、王晓燕、聂敏、张超、匡宇、朱亚铮、王韬、蔡郎与、刘莹、马丹丹、王光阵、吴志刚

会议主题:网络写作教学

匡宇:

网络化是一场革命。它通过虚拟的手段消灭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界限,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一个没有中心和边缘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变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方便,交互式的艺术能够轻而易举地得以实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

早在互联网被得到全球性的应用之前,罗兰·巴特和雅克·德里达就开始了对交互性文本的追求。在罗兰·巴特看来,真正的“快乐文本”应该是“可写”的文本而不是“可读”的文本。传统阅读是重复性的可读,解构阅读是批判性的可写。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在《书写与差异》一书中分析了传统阅读和解构阅读的区别:“一种是译解,梦想寻找真理或者真理的源头;另外一种不再关心真理问题,也不寻求什么来龙去脉,只肯定阅读本身。也就是说,前一种(传统阅读)致力于对文本进行客观的解释、复述,后一种(解构阅读)则以游戏的态度对待文本,客观性从中消失。”

因此,在这种后现代信息网络社会的实践生活空间当中,网络写作或新媒体写作,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写作手段而被人们所认知;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写作与阅读方式,将作为社会力量关系调整、社会经济结构重构、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和接受的革命性方式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生存性场域中出场。就此,在高等教育当中加入适当的新媒体与网络写作的教学与练习,其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进行一种职业化和技能化的培训。随着时代的更迭,这种教学和训练势必会成为如同基础学科或科目的教学与训练一样的领域。因为,这一事项终究是对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当代意义上的人的培养与训练。

杨骊:

网络写作主要指用电脑在网络上即时写作,并随时将其发在某网站上的写作方式,优点是与读者的即时互动性强,删改少。缺点是断断续续,与经过编辑出版的书相比错误较多。网络原创文字与此类似,网络文化是指由网络而兴起的文化形式的统称,网络精神主要指网络上某些流行元素所蕴涵的内涵。网络写作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网络写作的效益与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博客,日本手机小说,中国的短信写手和原创小说这几种模式。

在网络写作概论这个环节,可以设计网络写作的基本特征;网络写作的语言特点;网络写作的过程特征和网络写作的基本技术等内容。其中在基本技术层面要涉及到超文本写作、多媒体写作和网页设计与制作等。

在网络写作的文本类型上,可以考虑手机短信、手机小说、个人博客、微博、播客、网络小说、网络散文、网络诗歌、网络新闻、网络评论、BBS帖子、电子邮件、电子杂志等形式。

朱亚铮:

首先,“网络写作”课程的提法非常好,很有新意,这也显示出毛老比我们年轻人思想更解放,更活跃。

第二,由于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了“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以及“文学评论”课;新闻、广告等专业开设了相关的写作课,并且系上编写的“新媒体丛书”中有一本《新媒体的采撷编评》实务用的教材,也会开设相关的课程,所以我认为单独开设“网络写作”不是特别有必要,会有重复之感。

第三,但是“网络写作”又是当今社会很广泛的一种大众写作方式,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诗人,人人都是作家”,所以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必不可少。而且也应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和社会接轨。因此我建议在已经开设的“写作”课程当中进行染色,将“网络写作”部分有机地嫁接进去。

第四,既然是“网络写作”,最关键的就是练习、写作,应该让学生能够实际操作,所以我建议让这个和系上的网站建设联系起来,可以开设学生的BBS,让他们有一个发挥的地方。

张超:

90后的学生是网络一代,他们对网络的熟悉和认知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同时,他们对网络的接受程度也更强。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开设网络写作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能将他们的电脑知识进行更多的拓展。

网络写作课可以促使参与者真正掌握资料的收集,材料的取舍,文本的制作,(包括文字、图片、音频、甚至视频等等技巧),以及编辑及传播等技术。同时,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可以实现大众传播属性,写作者和读者互动互评,共同进步。

但是我们系因为已经开设了基础写作课、应用写作课 ,因此,如何确保网络写作课与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区别,从而更好的培养写作人材,我想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聂敏:

从内容上说,我们可以借鉴上海社科院作为“网络作家高级研修班”的授课地的方式。上海社科院进修学院院长李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主要分四个部分来教授网络写手,一是文学基础理论;二是邀请编辑来讲课;三是传统作家讲授写作经验;四是综合类知识,写手们在写作中遇到的疑难,比如社会学、法律、宗教等,主要针对有些写手没有某方面的知识,比如朝代变迁的历史知识,追捕类的法律程序等,进行加强。”

从形式上,要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王韬:

   网络写作不应该仅限于互联网这种媒体,手机,数字化电视也是网络化的形式,因此是以互联网为主的多媒体写作。以短信写手为例,需要具备的素质有:大量积累、记录生活中真实的素材;掌握丰富全面的百科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扎实的文字语言能力;各种文体、文学手法的运用;认真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忍耐创作时的孤独和时间的煎熬;匠心独具,具有另类思维。网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在网络写作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这种新媒体有效培养学生的以上几种素质是我们要具体解决的问题。

刘莹:

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并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网络写作的课程设计是必须和合理的。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可结合现有的“应用文写作”,使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章节,既能达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能实现网络写作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王光阵:

人认为可以采用新媒体采写与编辑的方式,因3G用快速普及,移联网态势非常快,那基于手机互联网阅读方式的改作的形会发化。网络写作的内容应该包括闻写(新特征)、网络软(广告)(公特征)、手机小、手机编和微博等。新媒体“”手段的代化是集文字,音,象于一体,原本静态作立体化,呈现为多重空与多维层面的。因此,里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写作手段,将媒体采工具加以整合。

在教学方法建议:一、课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专题讲教学合,适采用自、提等方式;二、系统实践教学环节用模拟训练讨论地采等多种教学方法完成基本教学之以课内外采写练习、作业讲评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吴治刚:

目前的网络文章公开涉及到相对比较复杂的上传及编排内容,已经不只是word写作文章那么单一,对网络及网络的相关服务提出了更详尽的要求,对网络写作者的除写着技能以外的素质也提出考验。本讨论搞从网络文章的发布,内容的上传、内容中涉及到的包括字体,图片及网络信息安全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    网络文章的发布。

网络文章写好后,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进行发布。目前除一些专业的网站(榕树下等)上面可以发布相关的内容外,QQ空间是一个能很随意发布内容的一个平台。但是这2个平台都有一定的限制性。专业网站的发布,需要长时间的审核,发布缺少一些时效性。而QQ空间上面的文章发表的观众非常少,关注率大大降低。

建议可以通过2个非常好的平台进行网络文章的发布,

A.文传网站。文传网站对每个专业都有专业页面,并具有文章发布的功能,只需要教务廖老师审核,就可以随时发布。

B.郫县大学城网站  此网站会打造成为一个庞大的知名的大学生门户型网站,网站上面青春事件及校际联盟,实习就业等栏目设置具有网络文章发布的功能,并且青春事件发布内容不受限制,时效性强。网站渐渐也能具有权威性。如果我们的文章能够在权威网站上面发表,对学生的积极性的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的提高都会得到非常大的帮助。

二、在网络文章的发布上,对内容的要求非常高

   包括标题规范,正文规范,图片规范及版式规范,每一条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说新闻文章的发布的时候,必须配搭100字左右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摘要。还要设置相应的关键字以便搜索,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所以在网络写作课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

三、图片处理的问题,单独的说明

   网络写作部分内容涉及到相应的配图。在图片的发布中,全国大型网站(新浪网等)对图片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图片的大小,质量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网站在访问的过程中会大大降低速度,影响到整个网站的运行。比如说:所有的图片都要按规范添加图注,所有图片在添加的时候都必须添加1像素的边框,所有的图片都要保持为WEB格式。

四、 信息安全规范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注意就有可能惹上官司。应该在网络写作课程中增加一些比如版权信息,摘录信息,以及网络文章发布流程等方面的知识,以免学生在网络文章发布后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蔡郎与:

网络写作的教学好处在于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他赏”,可以形象直观地将所“赏”文段展示在大家面前,或肯定,或删改,能让大家目睹其全过程,避免了以往空洞的说教;可以使同学之间在现代网络技术的环境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写作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因此有如下思考:

一、学生可以自主选题,老师协作审题;或针对同一社会现象,全班同时进行时评。

二、自由表达真情创意。在“自由表达”的前提下,可以要求作文内容不造假,有个性,有创意,有思想;要求在写作正文前,拟好写作提纲,概括文章要点,以便上网访问,浏览者也能很快把握文意。要求现场完成的,所有完成的作文须上传至校园网班级主页“习作园地”,以实现共享。一周内,每人可通过不同渠道浏览本班同学的作文,并选中自认为值得“赏析”的拟好发言提纲(也可以做PPT),以备用来在习作“赏析”课上发言。

三、合作赏析共享成果。“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而不是代替他们来改。”“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是学生自改作文的示范。”

网络进行习作评价、赏析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自赏”(主要麒毛遂自荐或同学推荐产生人选)。众所周知,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既来源于自我欣赏的满足感,也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自赏”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改。“自赏”者“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共享习作的快乐”,在自我展示习作前必然会做充分的准备:精心挑选适合文章的音乐(会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反复地充满感情地朗读(不通畅处、不精彩处必然会被发现、被修改);对通过教室内大投影屏幕展示的文章更会注意格式是否规范、标点是否正确(许多同学平时使用标点不规范,久而久之,都不知如何用了;而网上使用标点却不好偷懒);甚至还可以设计将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语段加重、套色、点缀适当的插图等,从而使他们的动-T-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

第二,“他赏”。“他赏”一般以“点”“面”结合为好。“点”就是以自荐或他荐确定的重点发言者对上述“自赏”者的习作做充分的评价准备,有网上的书面发言稿,或做成PPT等;“面”则为自由发言者,可根据自己好恶对任何习作随机做出评价、赏析。上述二者发言时可随时点击所评文章、片段,当场进行修改,或者将事先所做课件展示出来。

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他赏”,可以形象直观地将所“赏”文段展示在大家面前,或肯定,或删改,能让大家目睹其全过程,避免了以往空洞的说教;可以使同学之间在现代网络技术的环境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写作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第三,“师赏”。“师赏”应注意的是:1.教师对习作的评价赏析,人次要少,只是给学生“自赏”“他赏”做示范,把更多赏析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2.要注意对“自赏”“他赏”中形式优秀者多加肯定和表扬,以激励更多的创新。3.注意对评价赏析课过程的调控和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4.评价赏析只定“性”不定“量”。每次赏析课后,教师要求学习小组内(4人)的同学,各自根据课上大家互相赏析的情况以及自己的看法,及时填写网上的“评价列表”,以供习作者本人或其他同学查阅,并粘贴在“比较评价列表”中,以便作者本人对历次习作的进退做出纵向比较。

马丹丹: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WIKI这个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    Wiki的简易性降低了学生的使用门槛。

Wiki仍然以网页的形式供访问者浏览、创建、更改,并且在编辑写作时除了提供常用的加粗、倾斜、超链接等命令图标外,还提供了一套简单的格式标记,降低使用要求。

二、    Wiki的开放性提高了共享共创的程度。

Wiki的开放程度着实让人出乎想象:除了极个别的内容可以设置成隐藏外,其它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给任何人自由浏览;除了极少数页面可以锁定外,任何人都可以创见、修改、删除任何页面;除了基本的目录由管理员确定外,任何人都可以创建任何新的类别;除了管理员有稍微多一点的管理权限外,其他任何人都有维护和建设的权利、责任。当然,这种开放并不意味着可以蓄意破坏,它仍然有一套保障机制,如通过“锁定”可以保护某些页面或阻止某些恶意用户,通过“历史”可以轻松恢复到最正确的页面版本。只要合理引导,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地构筑作文家园,相互分享习作的快乐,完全打破师生、生生之间的界限,实现平等、真诚的作文交流和共同提高。
三、Wiki的协作性培养了写作的团队精神。
   Wiki为了实现协作式写作,不仅提供了“协同签名”“发表评论”“对话页”“讨论本页”“社区”等协作学习工具,而且非常注重强调每个成员的团队凝聚力。把创建、修改、删除、维护Wiki页面的权利下放到每个成员手中,能激发成员的自觉意识,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形成默认的写作准则(准则也是由成员自己制定的)和强大的社群力量,迫使每个成员具有平等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所以整个Wiki网站上的资源才会井然有序地进行扩展和共创。

四、Wiki的的结构性提供了崭新的创作形式。

信息组织结构又有了新的突破,它的全部内容就如一部百科全书,而结构又超越了百科全书,不仅有一定逻辑体系的目录结构,而且在任何一个遇到的链接上,人们总可以期待在另一个终端会出现对于这个链接的解释段落或详细章节,形成了自由的网状结构。更为突出的是在扩展某些专题内容时,任何人都可以重新拓展设置超链接,引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再配合简单的编辑功能,又可以轻松实现任意位置、任意专题的链接,彻底实现了读、写、思的网络一体化。另外,为了保证信息的有序组织,这些内容的分类检索是多维度的,有按不同领域划分的,有按知识库的目录划分的,有按功能类别划分的,有按用途划分的,还有按用户划分的,尽可能地满足了阅读、写作的便利需要。因而,学生面对这样的Wiki结构,既可以多人合作创作文章,又可以个人在阅读中寻找灵感超链接写作,既可以从无到有独立创作,又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度创作。

王晓燕:

一、网络写作的发展前景

新媒介使传统文学的样式获得进化和突变,并涌现出许多网络边缘体裁,如超文本诗歌,它绝不是传统诗歌的简单网络化,而是具有超级链接、立体结构、多媒体展示、互动对话的艺术特征。

  2009年6月,中国作家老酷开发出一款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写作软件——大作家超级写作软件,“大作家”根据文艺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军事学、信息学、脑科学等多种学科研发而成,不仅可以帮你构思,还可以替你构思,真正实现了“所欲即所想,所想即所得”。

二、网络写作课程的开设与整合状况

网络写作具有年轻化、平民化、大众化、交互化等特点,要发挥网络写作优势,拓宽写作教学领域。同时,也不要仅仅把网络作为辅助写作的工具,而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网络为写作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