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41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室                          二〇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编者按:

五月的教研室工作紧张而充实。在邹院长《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讲话精神指导下,本月的教研室活动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开展由王大江教授的主持的校级精品课《应用文写作》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总结、深入探讨、具体落实了全校公共课《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新的、更为严格的要求;对“第五课堂”的思考一直是文传系专职老师的重头戏,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老师们认真写心得、体会,力求将五个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广告教研室也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以严肃的态度探讨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以课堂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老师们收获甚大;新闻教研室的全能记者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教研室还派出老师参加教材建设的研讨会……文传系的教研室活动,永远保持着一种昂扬的精神和认真的劲头。


 

深化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锦城课堂效果——文传系教研室开展校级精品课《应用文写作》教学研讨活动……………………………………霍岩(3)

多媒体教学与“第五课堂”建设…………………………………马秋穗(6)

如何上好一堂课——记广告教研室教学探讨活动……………马丹丹(10)

“原典阅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研讨会…………………………………………………………王晓燕(14)

简讯:本学期我系全能记者团硕果累累…………………………周平(17)

深化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锦城课堂效果

——文传系教研室开展校级精品课《应用文写作》教学研讨活动

《应用文写作》课程自建校以来至今,已开课近8个年头。从2005年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逐渐扩大到对整个文学与传媒系开设,直到2007年发展成为全院的基础课程,这一路走来,凝聚着校领导对本课程的重视之情,更体现了文学与传媒系老师对课程付出的艰辛劳动。目前,《应用文写作》课程已经成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最大的一门基础课程。

经过8年的努力,《应用文写作》已经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此外,在众多文学与传媒系专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新编现代实用文写作教程》于2010年9月成功出版,配套《新编现代实用文写作实训》也于2012年10月顺势推出教材的设计与创新受到了出版社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业内反映很好。在上述的成绩基础上,如何继续深化本门课程的建设,成为文传人深思的一个问题。

2013年5月15日上午10:00,由王大江教授主持的《应用文写作》课程研讨会在第一办公区会议室如期举行,文传系所有教授过《应用文写作》的教师全部参加了会议。针对本门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做了详细的讨论。

首先,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针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梳理。上课时间安排得当,需在讲授知识点之后,充分利用教材和写作实训,进行课堂小测试,课上布置限时完成,并当堂进行抽查,将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写作知识点,要按照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内容和要求进行讲授,利用教材上的资源,充分发挥“范文赏析”的作用,特别是要重视对于文章的评析,对于一些常见的实用文,还可以进行实物展示,例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工部通知”等,加深学生对于各种文体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第三,第五课堂的完善。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应用文写作》已经通过夸父网的网络平台,建立了网络课堂结构,但内容还不完善。接下来,我系将进一步完善网络课件、课堂教学视频等相关网络课堂资源。

第四,关于教材的再次修订。目前我系教师编写的《新编现代实用文写作教程》已经出版了第二版,由于去年我国出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公文部分的格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我们应着手准备第三版的修订工作,并且进一步完善课后习题及实训教材的参考答案,以方便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参考。除此之外,我系还针对各种不同性质的实用文展开系列教材的编写,目前已拟出四本系列教材,分别为《现代网络文书》、《现代策划文书》、《现代公关礼仪文书》、《现代申论写作》,预计每本教材20万字左右,现已进入编写教师公开竞选阶段,每本教材由2位老师具体负责,竞选教师必须提交关于教材整体设想和教学大纲的书面材料,根据书面材料的情况择优选取编写教师。

本次讨论的中心思想是深化课程改革,站在学科前沿,保持教学先进性和有效性,做到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实际写作能力。这集中体现了文传人对于“锦城课堂大于天”教学理念的充分落实。相信在各位领导的悉心帮助下,在众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发展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霍岩)

多媒体教学与“第五课堂”建设

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用“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覆盖广、受众多、时长适中、形式灵活、下载方便是其特点。除了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当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融百科于须臾之外,萨尔曼·可汗对我们的启示还在于,他意识到传统教学已经到了不得不变革的地步。传统课堂的主宰是教师,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学多深、学多快、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学习者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同时,在传统的学校课程中,为了配合全班的进度,教师通常会按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授课。因此,传统课堂上任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努力很难落到实处,而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己能掌控学习的内容、时间、程度、进度、方式与节奏。针对这一情况,当代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有益补充。结合自身的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我对如何更好地开展“第五课堂”有了如下体会:

其一,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所谓“双刃剑”,是指一方面刺破了传统教学的迷雾,一方面也使课堂变得难以驾驭。就“难以驾驭”这一点而言,随着今天手机的智能化,大学课堂上很多学生被微博、微信、QQ等吸引,注意力有被分散的危险。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某些时候,堵莫如疏,将现代技术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当一位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较涣散时,可适时的抛出问题,提请学生回答,并允许学生手机查询,择取最佳答案评述,计入平时成绩。这样一来,学生手中的手机不再是其玩乐的对象,而成为了教学的辅助手段。这一方法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小有尝试,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明显效用,但缺陷在于不易频繁使用,所以从思想上为学生正本清源也极为迫切。

其二,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近几年,文传系依托校园宽带网络平台,已经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平台(包括精品教学课件等)和学习平台(包括网络答疑、作业提交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等。就我个人运用数字化平台的感受,新媒体技术大大巩固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以我上学期教授的“外国文化概论”为例,除了可以将课件、提纲、学生课堂报告上传至数字化平台供学生分享与查阅外,还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上增设大量的师生互动板块,如“讨论区”、“测验”、“作业”等等,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监管,督促其课后收集资料、查阅信息,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的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这种状况下,老师也能接受系上的实时监测。这一学期,总结过去使用数字化平台的优劣得失,我进行了改进,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班级数字化平台的设置有了差别,如高年级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班可提交作业或小论文,而对外汉语教学班则提交课堂报告,低年级的则以随机讨论为主。

其三,教学形式多样化。为了建设第五课堂,除了日常上课,还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学科的精品网络教学视频,督促其课后学习,一则可巩固知识,温故而知新;二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海纳百川。以我教授的课程为例,我为学生推荐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武汉大学赵林教授、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张隆溪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先生等人的网络教学视频与讲座视频。为师者大多有这样的经历,教师辅导学生,问得最多的是:你会了没有?你懂了没有?你明白了没有?很容易让学生感到紧张、不知所以,因为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盘查式的问询方式。有研究者就认为,这时学生把主要精力用来提防来自外部的负面评价上,第一反应大多是用“嗯”这类虚拟语气,做搪塞、敷衍式的回应。但如果通过视频来强化学习,则可以消除面对面教学辅导所带来的压力,让学生的学习从恐惧走向愉悦。正像震动世界的网络教学——可汗学院所指出的:不必担心虚拟的老师从屏幕里跳出来问我:明白了没有?学习者私下在自己的时间里观看视频更为自在,而且没人会在一旁挑错,哪里没明白,就从哪里看,就从哪里学,甚至可以反复多次地看与学。因此,网络教学的开展,使多种教学形式并存成为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自主性学习、交互性学习、协作学习、远程教学、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并存,打破了“班级授课”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形式。

其四,多媒体教学与因材施教。我在这学期对课堂的最大改革在于,针对不同的教学班,采取了不同的讲授方法。以我教授的“比较文学”为例,针对教学对象为高年级学生这一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的迥异学科背景,教学手段也相应变化。在给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课时我会加入一些视频资料,文学片段赏析,影视资料扩展,赏阅、提问、分析、点评,以作业或者小论文的形式布置课后作业;在为对外汉语专业上课时,针对他们人少且活跃的特征,我会让他们以小组PPT报告的形式表述观点,再由另一组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结归纳,计入平时成绩。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更能顾及学生个性,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正如邹院长所说,“锦城课堂大于天”,对课堂要怀有起码的尊重与敬畏之心,什么叫敬畏?就是要做到像孔夫子说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因为课堂质量是学院发展的基石。“第五课堂建设”是重塑理想课堂的有效途径,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是当代大学课堂的发展目标。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更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赢: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死记硬背的学习变成带着任务有目的学习。教师也完成了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到教学信息的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这一新角色的转变。这样的课堂,已经不再局限于院墙之内,教学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育功能得以完善,学院也更加开放化、虚拟化与社会化。

                                                    (马秋穗)

如何上好一堂课

——记广告教研室教学探讨活动

2013年1月,邹院长发表重要讲话,提出2013年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和遵循三大规律,加快学校发展”和“以课堂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新学期开学以来,文传系多次组织教职工学习邹广严院长在2012年度总结大会上的讲话《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大家谈心得、讲体会。本月,文传系广告教研室再次组织教职工学习了邹院长讲话。

首先,广告教研室主任王光阵老师强调了邹院长讲话精神的重要性,要结合自己从事教学的实践,谈体会;并且要围绕“五个课堂”全面细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研究当前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相应措施,不断地完善。“如何上好一堂课”,这是每一个广告专业老师都应深深思索的问题。

接下来,大家联系自己的负责科目和教学经验,就“如何上好一堂课”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王光阵老师高屋建瓴地谈到,以往的传统教育,大多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基本训练,轻开拓创新;重整齐划一,轻因材施教;重理论教授,轻实践案例分析。如今,现代教育更重视素质的培养,能力的造就和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当我们面对广告这种及应用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学科,教学时,除了系统地阐述知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接着,范美俊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到,课堂要有教、学、管的结合,辅导员老师要每天深入课堂查课,要和任课老师加强沟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反映和纠正,杜绝学生在课堂的几种不良习惯。此外,老师要做到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当然,老师还得认真授课——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郑伟老师(负责网页设计制作等技术类课程)认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确立,看教师上好一堂课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彭芳燕老师(负责设计类课程) 认为现在的教师教学用书比比皆是,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按照一套现成的教学设计去教学,就与以前的机械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对实践新课程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上好一堂课教师要创建凸显个人特色的鲜活教学设计。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样的课堂,老师、学生都会有不同感悟,这样的课堂,师生都有所获。同时,在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

肖媛媛老师(负责传播学理论课程)谈到,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平台的完善,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技术支持。教师不仅要学会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目光,也要善于在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以便充实课堂的信息量。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是必须运用上的,教师的能力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而且,一堂课是否以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参与面是否广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例如教师的满堂灌,或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显然就局限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只会沉闷无比,让学生昏昏欲睡,而以至于教学质量不高,这样的课算不上是好课。

马丹丹老师(负责广告心理学、广告文案等应用类课程)认为,要讲好一门课,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的内容。“整体上”就是对这门课的全部理论内容都要有全面的、深入的、透彻的理解,对这门课所涉及的主要能力要求都能够全面、熟练、牢固地掌握。这样才能在具体讲授每一堂课时有一个全局的观点,恰当的把握,才能保证这门课的整体效果。具体来说,一堂好课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老师对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要讲得正确、透彻;对于理论性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对于实践性、操作性的内容,要有理论指导或理论说明部分。

李开硕老师(负责广告摄影等应用类课程)指出上好一门课,老师要起好带头、示范作用,甚至有时要提升学生对自己的崇拜程度。就拿广告摄影这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来说,如果老师仅仅传授理论知识给学生,缺乏示范和实践,学生很难拍出优秀的平面广告。课堂教学中,李老师把自己参赛获奖、被广告主选中的片子作为教学案例和学生分享,一方面,教学更加生动;另一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学生崇拜、信赖自己的老师,才会信其道。此外,李老师认为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果华而不实。多媒体集声音、图片和动画于一体,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但同时也因漂亮的界面与动感的音乐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听课”变成了“欣赏”,忘记了要去思考、去交流。所以,一定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才不至于造成“喧宾夺主”。

总之,上好一堂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上好一堂课也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对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

(马丹丹)

“原典阅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研讨会

2013年5月25日,重庆大学出版社组织召开了议题为“原典阅读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川内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研讨会,研讨会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主讲,与会者有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文艺学博士生导师阎嘉教授、四川文理学院成良臣校长、重庆大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及川内各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传系专职教师王晓燕与秦蓁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当今中国大陆文科学术界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是我们的青年学者没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他们大都没有真正读过原汁原味的“十三经”,读过《诸子集成》,以致造成了今日学术界极为严重的空疏学风。曹顺庆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当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了学者马宏山的一篇论文,在论文中,马宏山指出《文心雕龙》的文旨是“以佛统儒”,此观点一度被学界认为是《文心雕龙》研究上的一大创新,但在不断的争议中,学者们发现其所谓的创新其实只是对《文心雕龙》中某句话理解的错误,杨明照先生曾将此错误明确指出。马宏山论文立论依据不足,终于遭致学界专家的批评,成为学界一个典型笑话。在讲完这个案例后,曹院长又指出,今天的学生也基本不能阅读原典作品,甚至在文科硕士研究生面试时,有的学生连唐诗都不能背诵,此类问题的出现说明了当今中国的文科学界缺乏对原典文化的学习,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要改变这一鄙陋现象,中国需要形成新的教育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当代我国教育的困惑:不中不西。一方面是教材问题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开设中华文化课,学习基本是走样的,今天的课堂教学成了“导读”式。而实际上,应大力提倡学生阅读教材,背诵作品,从大量的作品实践再到理论的构建,背诵原文是关键。阅读以古文为主,不宜翻译。另一方面,中国学术界、教育界的“西化”不够。在学术界,凡是引用的文献包括教材里的材料,大都是翻译的二手资源。研究西方哲学或者西方文化者,必须读外文文献原文。

曹院长指出,当前我国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原典阅读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必须,我们应该认识到,老一辈的杰出人才,都是文理皆通、中西贯通、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大陆目前文科迄今无国家级科研奖,无院士,偏理轻文的倾向失衡(在哈佛,一年级一半以上的课程是文科,足见其对文科素质培养的重视),是一个时代的缺失。

为培养基础扎实、博古通今的学生,四川大学已经出版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原典教材供学生阅读。与此同时,重庆大学出版社负责人雷少波也提出,为服务于大学的发展,重庆大学出版社近年逐渐向大文科方向推进,出版了一系列优秀的文科教材,得到了川内各高校的支持,例如与川大历史学院合作的《宋代蜀文集存》等。曹院长进一步指出,重庆大学出版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出版的扩展,其工作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最后,与会各高校教师也纷纷就自己所任课程情况、课改及教材编写设想作了探讨。老师们表示,自己将在文科教改及教材建设中作出自己的努力,对以原典为重心的教材编写也将给予积极的支持。

                                                    (王晓燕)

本学期我系全能记者团硕果累累

本学期以来,我系全能记者团工作全面顺利进行,由于两个年级——10级和11级共同运作,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到目前为止,全能记者团工作进展顺利,6位老师都按系里要求进行了指导和相关课程。

本学期全能记者团在宋玲老师的指导下共出《锦城深瞳报》2期,大学生星空网在吴治刚老师的指导下初具规模,已投入试运行,同时,组织学生拍摄《全能记者团风采》记录片,准备参加今年的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选,在学生采访“清代城墙”时,按照融合媒体的要求,既进行电视拍摄,同时又进行纸媒发稿,网络发稿等等。5月6日——18日,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西区)在成都隆重举行,周平老师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名义向组委会申请了2个记者证,组织全体全能记者团学生进行全程采访,并向中国广播网发稿。整个活动期间,全能记者团全体同学克服种种困难,在大牌记者云集的采访环境中敢于拼搏,敢于提问,活动期间共向中国广播网发新闻稿件33篇,发图片78幅,受到编辑部的好评。

(周平)

编辑:秦蓁

校对:陈超祝绮遥

报:相关领导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