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21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之路

——记文传系一次主题教研活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成为了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法亟待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改,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邹院长在学院会议上提出了“六大教学法”,这引发了文传系所有教师的深思:在我们这样一个以传统学科为主的系,如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课程类型相整合?如何探索出一套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带着这些思考,20101020日上午,文传系在忠孝楼410教室召开了本学期第二次主题教研活动,教研室全体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共同学习和探讨教学方法。

会议首先由毛建华主任发言。我系上学期在全校率先实施了“数字化平台”这一教改新举措,到现在,这个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设计相整合的成果已经试用了一个学期,毛主任对此进行了一个小结。他主要针对教师的使用情况,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整改意见。最后,结合学院本学期第一次教职工大会精神——“抓全身心投入是锦城教师第一师德”对教师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其次,由黄学彬副系主任向大家讲解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教学方法与混合学习教学设计”。黄主任的讲解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教学方法。在这个部分,黄主任对教学法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梳理,讲解了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教学法的分类、改革和发展等方面总结出典型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即: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教学并重的教学策略和模式。

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黄主任为老师们讲解了四种典型模式: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加涅的九段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和布卢姆的掌握教学模式。每种模式的组织过程、强调重点以及优势对比黄主任都做了详细阐述。

第三,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相对比,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实例式教学策略/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第四,教学并重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在新形势下,“教学并重”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是趋势,因此这部分是黄主任讲解的重点。在介绍了协作学习模式和探究型学习模式后,黄主任谈到了“混合学习模式”,其典型就是我系正在使用的“数字化平台”。结合“数字化平台”黄老师阐述了“混合学习模式”的作用和组织形式,并向大家展示了“数字化平台”的一些最近功能,使各位老师加深了对“数字化平台”的认识和掌握。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各位老师对教学法的认识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是上升到了理论高度;不仅仅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更是找到了教育学的理据,尤其对教学法的意义和内涵有了更深和更广的认识。而“数字化平台”这种混合学习模式的使用,使文传系每位老师认识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这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提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或专题。同时,要认真查阅资料,记录相关地址、网站,对资料进行筛选、下载,检查所选网站的安全性、交互资料的可行性。最重要的是进行教学设计,包括问题导入方式、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在计算机上的显现方式、课堂讨论、师生、生生交流的设计等。紧接着是根据教学设计编写脚本,设计制作网页,将准备好的课件和相关信息资料链接在网页上。也可以将网页挂接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上,为学生构建探究学习的环境。

第二,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

网络环境给教师提供了将课堂延伸到45分钟以外的可能性,因此,这里的“课堂”不仅局限于老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教授地点,还包括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需要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教师的传统角色需要进行转变,不再是以灌输为主,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说来首先要设立问题情境,即以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境。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对各小组探究问题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要求,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级别的要求。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传授完理论知识后要要求学生课后根据学习内容,或直接进入相关网页,或调用网上资源,根据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共性的内容集体学习,探究、拓展与个体学习相结合,将全体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没有必要为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的方案,要让学生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艰辛的劳动,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经验。最后,做好交互、讨论、评价、总结。通过网络平台,所有学生发表的建议、评论和学习心得都可以及时表达和交流,网络也拓宽了学生的展示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对问题进行概括总结。

第三,课后要进行拓展。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以后,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这时正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的教育契机,而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也是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的需要。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些网站、网址,做好指导工作,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

第四,恰当选择现代教学媒体。

虽然我们在这里强调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恰当地选择现代教学媒体,而不是“一窝蜂”、不假思索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因为媒体运用不当,往往会事与愿违,产生消极的教学效应。各种教学媒体功能有别,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需要,根据教学媒体各自的特点,依据不同的教学策略恰当选择。具体来说,一要根据教学情景的不同来选择教学媒体;二要根据教学任务的类型来选择教学媒体;三要根据教师自身应用媒体的能力来选择教学媒体。

总之,新形势促使新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在方方面面做出很多的努力,付诸更多的实践,进行更有效的探索,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王韬)

(文传系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心得详见附件)


关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功能与使用”

网络研讨会议纪要

20101026日晚上22点到23点半,文传系教研室召开了以“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功能与使用”为主题的网络会议,系副主任黄学彬老师,文学与传媒系教研室主任杨骊老师、副主任王晓燕老师和全体专职教师参与了此次会议。

会议议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黄学彬主任介绍数字化学习平台相关评价指标并与大家探讨;二、大家就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和使用问题进行提问讨论。以下是会议主要内容的记录:

一、关于数字化学习平台相关评价指标的探讨

黄学彬:首先,大家来看看本学期文传系专职教师的线上资料及课程排名,这个排名是根据5个指标来定的,每个指标占20%的权重。(网址链接:http://lm.scujcc.com.cn:8080/moodle/top/2010_1.php)第一个指标是线上资源,指的是大家的课件,电子文档,以及各种各样的文件等等;第二个指标是作业的数量,也是越多越好;第三个指标是测验,只要有就行;第四个指标是,大家开了论坛之后,学生平均发言的条数;第五个指标是一个很新的东西,现在大家都不太会,郑伟发现的一个功能,实际上就是大家在一年前提到的一个功能:老师学生互动评价学生的作业作品。这个功能在平台上已经有了,大家在添加活动那里加进来就可以用了,要简单地设置一下。以上五个指标,现在是这样设计的,是参照国外的做法做的,用这5个指标,基本可以评价一个课程的设计质量。每项占20%,可以改,大家一起来商量。

聂敏:12项指标占得多点吧,345项指标有点难。我们每个老师都有很多门课。文科平时没测验,文科的作业就是看书,然后做报告。所以,我觉得345项指标的权重适当放低,12项我们可以做到。(对于这个提议,大家表示赞同)

杨骊:赞同!“测验”这项指标对于文科来说很难。

张超:文科作业的形式是不是可以更灵活点呢?我一般布置的都是小组作业,每周安排一个小组就一个选题提交报告之类的。因为很多科目不好用作业量化,譬如我的《中外新闻史》,我是让他们去看相关的新闻史方面的书籍,这个比较难以量化!文科平时很难有测验,主要是在课堂上讲到相关章节的时候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

马丹丹:而且,我们很多作业都无法用纸质或者电子版本来显示。比如,《广播电视概论》很多时候的作业,都是要求同学们下去自己看片子,但不需要做什么影片分析,只是赏析一下,看看镜头这些的,这都无法用作业来显示的。文科平时不好以测验的形式衡量,我们读大学或者研究生的时候,很多就是写一篇读书报告,就可以了,读书报告能涵盖很多的,和工科不一样,报告要交,但数量不多。

刘莹:对于平时测验,我让他们写读书笔记。

范美俊:在平时的学习中,一般是课堂讨论,单个、或分组讨论。测验很少。

黄学彬:小组作业不影响,大家可以看到,布置作业的方式有好多种,有些要提交文本,有些不提交,有些是直接留文字。如果大家都没有测验,要不把测验这个指标处理一下?

聂敏:测验就是作业了。英语也可以测验,但是文科不行。

马丹丹:工科的作业很好量化的,但文科是一个质的积累,看片子这些,很难用作业表现出来。

黄学彬:给大家看一下台湾的做法:http://moodle.mcu.edu.tw/admin/report/coursefile/topn9901.php?topn=50

杨骊:我看了,得分高的都是理科,正好说明这个评价体系,不适合文科。文理科本来就有差别,我们拿来的东西,还是应该本土化,摸索我们文传自己的方法。

聂敏:排在第一的都是理科,评价体系稍微改改吧,就适合文科了。所以我说12加重,345减弱。

黄学彬:第四个指标测验改成论坛,如何?

杨骊:同意,但是权重不要太大。

二、关于数字化平台的使用问题和功能问题的探讨

马丹丹:有个疑问,如果学生在这方面的主动性本来就很差呢。因为我曾经听很多同学讲过,系上的网站平时都不上的。

王晓燕:学生平均发言的条数指的是什么呢?

黄学彬:比如说,论坛上总共有100个发言,班上总共有50个同学,这样平均发言条数就2条。

聂敏:学生很难在平台发言的,除非大家把在平台发言的数量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

黄学彬:当然可以了。我4年前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要求的。结果我发的言最多,一个论坛,讲了好几十条,最后得了最高分。关键是老师要不要求,老师不要求,学生肯定不做,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大家觉得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多发言,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多发言要好些。

王晓燕:只有尝试建立话题,或者就是刚才说的,和平时成绩联系起来。

刘莹:我觉得可以,给学生留一些问题,让他们说说。

范美俊:学生还是习惯于电子邮件交作业,由班长收齐后打包传老师。理由很多,如登录不上,过了时间交不了等。我收到补交邮件后,还得将没有登录上的以回复的方式放上去,有点麻烦。

我觉得第一指标可以。如果开发出的讨论,如QQ聊天那样,也是很不错的,但是他们似乎没有习惯在这里发言,基本上都是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

张超:确实,我每次上课都强调学生要上数字平台,但似乎效果不佳。

马丹丹:在课堂上,学生发言都很被动。即便是下来,让大家匿名提意见,都很少有人照做,网络上,可能效果也不会太好。说实话,学生很多自律性都很差,要求下去看片子这些,影音阅读,很简单了,做到的人都很少,何况是要求他们定时去一个地方发言。

黄学彬:习惯是养成的,老师要求了,学习慢慢就习惯了。有一次,有一个哈佛的老师到北大教育学来来开一个讲座,她发现一个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最大差别:中国学生不提问题。太听话了,就没创造力了。

聂敏:先慢慢来吧,先把资料上传和作业布置做好,就很不错了。

杨骊:对,循序渐进。黄老师可以把一些最简捷的技巧教我们,还有在设置上的一些问题可以改进一下。
   
黄学彬:以后的新功能都可以录成视频放在首页。使用中还有哪些问题?

范美俊:必须在周安排中才可以提交作业,新闻讨论区中不行?经常无法下载同学们的 作业。
   
黄学彬:平台现有的功能改起来很难,因为这个系统太庞大了,有100万行代码,所以,大家现在尽量不要提改变平台的功能。
   
范美俊:理解,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
   
杨骊:我的问题:1.一个文件上传后应该可以在很多个班级共享吧?2.我们的课件可以设置只准浏览么?
   
张超:嗯,我也关注这个问题。

黄学彬:可以很多个班共享,郑伟会做一个视频放到首页上,他已经做好了,我让他放上去,大家看一下就会了。
   
吴治刚:不准下载文件的话,要增加平台的PDF功能,现在应该很难吧!
   
范美俊:我还是觉得课件不要被下载甚至共享。主要是怕有的东西(如敏感内容、出卖课件等)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整出一个课件门的事情就麻烦了。以文字大纲的形式给学生就可以了。
   
杨骊:我的课件都被传上百度了,郁闷啊。
   
黄学彬:一个办法是,讲课的时候用一个版本的PPT,平台上放学生版的PPT
   
成成:学生可以随便下载课件就更不想来上课了。

马丹丹:可以换成PPXS,平台上就放缩减版本的。很多高校的精品课件都只放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可以了
   
黄学彬:哦,那不错。高明!

黄学彬:各位,总的来讲,数字平台的使用,关键是在大家怎样把这个平台设计进自己的课程里面去。然后,这个平台不是要给大家或者学生增加负担,而是要提高大家的效率,帮大家做一些事情。

三、本次会议的意义

最后,黄学彬主任对此次会议做了总结。他认为,数字平台的使用,关键是老师们怎样把这个平台设计进自己的课程里面去。他估计10年之内,会在全世界完全普及,这个平台不是要给老师或者学生增加负担,而是要提高老师们的效率,帮大家做一些事情,这是这个平台在10年前开始开发的原因。实际上同期还有好多软件,有些被淘汰了,现在所使用的这个平台,是全世界56000个教育机构共同的选择,教育规划纲要里面讲得很清楚的,到2020年,教育信息化会非常的普及。因此,老师们应该行动起来,走在时代前列,利用一切先进的手段为教学服务,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手段更加富有层次,从而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和自学的渠道及方法。

(秦蓁)


文传系2010级新生入学专业教育纪要

20109日,开学期伊始,文学与传媒系积极组织本系教师,开展了10级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活动。本次活动中,杨戎、周平、聂敏、王光阵、王晓燕五位老师就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专业优势、专业特色、学习方法、发展前景及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等分别给行政管理、新闻、对外汉语、广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作了深刻而不失生动活泼的介绍,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为新学期工作开展开了好头。以下即对三位专职教师的专业报告作一简述:

一、聂敏老师主讲:对外汉语专业入学教育


聂敏老师为对外汉语学生作专业入学教育,她从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入手,开门见山地提出对外汉语培养的人才目标——不仅仅是对外汉语教学人才,更是能够胜任对外宣传、涉外文秘、双语播音等国际化双语人才!是既能在党政机关、涉外机构、媒介传播从事中外文化交流,新闻采编;又能在合资、独资、外资企业从事涉外公关、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双语复合型人才。其次,她还提出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掌握本专业语言、文化的基本理论;英语要求过6级,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普通话要求过一级乙等,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课堂教学;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制作网页;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等。


结合文传系对对外汉语学生的一系列基本要求以及文传网站的运用,聂老师给本专业学生指明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安排,使学生对自己的四年规划有了清晰的思路。最后,以学业有成的毕业生为榜样,鼓励新同学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学生们表示,受到聂老师的启迪,一定好好把握大学四年的学习光阴,立志成才。

二、王晓燕老师主讲: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竞争力及本系培养目标与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入学教育工作由该系晓燕老师担任,在报告中,她围绕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发展方案及本系学生发展要求、必读书目几个环节展开。首先明确提出本系着力打造的人才目标——在21世纪的泛媒体时代,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与综合人文素养能广泛适应新时期网络时代需要的新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她仔细分析当下时代的双元潮,即文化瓶颈期的寻根潮、泛媒体时代的网络潮。同时指出,在新的多元化知识时代,网络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态深入生活,比如报刊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各级党政机关、大型企业、公司管理机关和宣传部门等,而这些部门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的主要选择,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自己的特殊优势,那就是汉语言文学“核心竞争力”——以深厚的人文素养为积淀,以灵活而敏锐的思辨能力为依托,以对社会人生广泛而深刻的洞察为向导,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之上,同时能高效运用网际工具进行有效信息传输,思路清晰、言辞畅达、用词精确,并内含语言表达、交际运筹等综合元素的写作能力。


五大板块围绕写作能力全面协调、互相支撑,为新型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树立鲜明的旗帜。随后,王老师给学生指出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一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及电脑应用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信息时代各类媒体、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党政企业工作需要,擅长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具备一定创意策划能力、咨询参谋能力、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再次,王老师从文学与传媒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材编写、网络平台搭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及辅助措施等五个角度分别展开,给学生详细指出本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改革方案,让新生对本专业设置及师资配置等细节有深入了解。

最后,给学生具体介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院级平台课、类级平台课、专业课、建议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及主要课程、新增特色课程等)、《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丛书》编写及出版、数字化练习平台、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辅助措施及必读书目等一系列细节问题,并将问题归结到“培养泛媒体时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主题上,勉励同学们勤知兼善,笃志鹏飞。

三、王光阵老师主讲:如果你愿意,这将是你的人生


王老师对广告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他富有意味地启迪性开篇,以“广告”的方式将学生引入专业,以“当代最伟大的文学家、社会流行文化的缔造者、中国创造的鼓吹者”来勾勒优秀的广告人以及优秀广告人的梦想!告诉学生“如果你愿意,这将是你的人生”,迈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这个富有生机的人生舞台,将是您崭新的起点。接着,王老师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广业急需的五类人才:一是需要了解国际市场、通晓国际广告运作经验和较强沟通能力的人才;二是需要有敏锐洞察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高层管理人才;三是需要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四是需要能够自己创作、设计的人才;五是需要高层次的各类广告制作,特别是擅长影视广告制作的技能性人才。同时,提出广告公司对引进人才的合理化要求: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王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暨人才定位——泛媒体时代,我们要成为一专多能的特种兵。再次,他将文传系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讲给学生,即一是要培养具备坚实的人文基础,良好的广告学理论素养,扎实的广告设计制作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二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技能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最后,给出广告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把握明晰的学习航向。

三位专职老师秉承锦城学院“三讲三心、一体两翼、三练三创”的教育理念,扎实作好了本次专业报告。同时,在文传系优异师风、教风、学风的感召下,在数届毕业生成功的榜样中,10级新同学受到了极大鼓励,在明确学习目标和成才模式之后,同学们都昂扬着学习热情,纷纷表示一定在锦城的大学四年里,加快学习步伐,争取早日成才。本次入学专业教育取得了圆满成功。

                                               (王晓燕)


文传系2007级考研交流大会现场直击

2010109日上午,正在为2011年考研奋斗的2007级文传学子在忠孝大楼214教室参加了一场考研交流大会。在文传系教研室的策划下,文学与传媒系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副系主任黄学彬教授和各位专职教师、2006级在读研究生为2007级的考研学子带去了丰厚的精神食粮,为他们考研出谋划策,加油鼓劲。

一、系主任动员:磨刀不误砍柴工

201111516日,文传系上百名学子将参加201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在此关键的时刻,在系领导和教研室的策划下,文传系组织了一场考研交流会,希望考研的同学能够在剩下来不多的时间里,有的放矢,高校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毛主任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大家要把自己在复习中的问题找到,说出来,让我们系有经验的老师为大家解答。考研中,英语是重点,英语基础好正是2006级考研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你们要注意对英语的复习。”

同时,毛主任根据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情况和我系考生的实际情况从考研地区,考研学校以及所报专业各方面为大家进行说明,全面为同学们的考研掌舵。毛主任鼓励同学们:“你们考研,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一张文凭,而是应该树立更高远的理想,为人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交流大会上,黄学彬主任引用自己的故事为同学分析考研辅导的重要,让2007级的同学珍惜身边的资源,要向2006级的学姐学长们学习,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师傅,通过认真复习,争取好的成绩。

三、专职教师指导:掌握高效的复习方法

文传系专职讲师杨骊老师可谓是考研考博的“教授”。她曾多次为同学们开设关于考研的相关讲座,是同学们在考研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杨骊老师较早之前已经通过邮件收集了一些2007级同学在考研复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因此今天的交流会上,杨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大家的复习提出实质性的战略安排,她指出:“现在大家基本上应该进入第二阶段的复习,要充分利用最后这98天的时间,通过相关的真题模拟、查漏补缺、系统梳理等相关复习方法,对所有的考试科目都要有个较完善的准备。”

关于公共课的复习,杨骊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为同学们分析:英语关键是要练好作文和阅读,这两项加起来共70分,非常重要。要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在平常练习中要找到突破。对于政治的复习,杨老师提醒大家,切勿死记硬背,应该灵活理解各种原理知识,联系中国现实状况,通过逻辑的训练和语言的梳理,并结合各种答题技巧,尽量不让政治成为自己考研路上的绊脚石。

考研专业如何复习好是同学们在考研路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我系各个专业的同学考研方向都不一样,杨骊老师从理论课复习和实践课复习两个方面宏观为同学们进行讲解。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同学们在座位上奋笔疾书。很多同学都将老师建议的复习思路,答题技巧等记下来,作为自己的复习的部分指导。最后,杨老师鼓励2007级所有考研的同学们:“你们目标不仅仅是明年的那一张录取通知书,而是通过考研获得走向更美好人生的智慧和经验。”

如果说杨老师为所有考研的同学点亮了一盏明灯,那么聂敏老师的讲演则是为要考语言学等这方面的同学指明了一条方向。聂敏老师用自己参加国家公派对外汉语教师考试的经验,为2007级的同学分析了目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一些情况,鼓励大家放远眼光,不要局限于四川,要有信心去考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高校,要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聂敏老师说,在考研过程中要放平心态,做到抓紧时间,提高效率,注重质量,通过大量的训练做到质的飞跃。

三、学长支招:考场上要胸有成竹

此次交流大会不仅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是2006级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们和正在复习的2007级同学们一次直接沟通。2006级对外汉语的优秀学生虞怡珏、刘代爽、吴蓉,2006级汉语言文学的付文尧同学将他们自己去年的考研复习经验传授给2007级的同学。这对于一部分陷入复习瓶颈的同学无疑是一缕清泉,沁人心脾。从复习方法到如何放松心情,保持平和心态等各个方面,学长都为学弟学妹支招,希望能为正在复习的同学提供一点帮助。2006级的学姐们希望2007级的同学们好好准备,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祝愿大家都能考上理想的院校。

通过考研交流会,考研学子们深刻地认识到: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研的路上会有很多诱惑与困难。但是既然选择了考研,就应该勇往直前。交流大会结束后,很多考研的同学迟迟不愿离开,纷纷找到老师和学长,希望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为自己的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2007级辅导员肖捷飞老师、郭可欣老师以及文传系曾瑜老师也来到交流大会现场,为考研的同学们加油祝福。


                                           (杨 骊)


附件:  

文传系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心得

案例教学法

朱亚铮

一、定义

1.什么是案例

案例(case)也称为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最早属于医学领域,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一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实际管理情况的描述,它一般要涉及到一个决策问题。案例通常是从一个有关的决策人的视角来写的,同时允许学生想象性地站在有关决策人或问题解决者的位置或角度来作决策或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案例的内涵,让我们来看看国外一些知名的案例问题专家对案例的解释。Charles I.Gragg 说:“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个被企业决策人实际面临的企业问题(同时还有决策所需要的环境情况、各种不同意见等信息)的记录,这些真实的特殊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认真分析、分开讨论和对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作最后的决策。”Paul R.Lawrence补充说:“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媒介, 通过它某些现实情况或问题被带进教室供班级和教员研究,让大家对一些实际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棘手的问题进行讨论。它是某些综合的、复杂的情况或问题的记录,在这些情况或问题能被理解之前,它们肯定是完全分散的,而后将其组合在一起,其目的是将表达各种不同态度或方式的思想带进教室。”

2.发展

在西方国家,在法律和医学上人们将案例方法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使用了很长时期。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 langclell 1826—1906)首创的。他编著的《合同法案例》是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法的教科书。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哈佛商学院院长华莱士•B•汤哈姆于1921年出版了第一本案例集。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已遍及美国,也早已波及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我国的案例教学也有了20年历史,对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

3.内涵

国际知名案例问题专家Donald B.Schoen和Philip A. Sprague说:“案例方法用的是关于特定企业情况的记录或描述材料而非课本;与传统的既定的讲授方式不同,案例方法下的教员引导学生对上述企业情况进行讨论。”在一篇哈佛商学院有关的文章上,案例方法是如下定义的:“它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们和教员一起参与对企业案例或问题的直接讨论。这些来自于企业经理人员实际经历并通常以书面形式准备的案例在学生们中间阅读、研究和讨论,他们在教员的指导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因此,案例方法包括一个特定形式的教学材料(案例)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材料(案例)的特殊技巧。”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二、使用要素

1.内在结构:

内在结构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案例的核心内容,即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案例中的主体,即学生和教师;案例运行的过程;案例的结果,包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的感受、体验、发现和见解,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提升和经验教训的总结。

2.外在结构:

案例的外在结构由三大部分有机组成:案例背景的概述,案例运行过程的描述和案例运行结果的总结。

三、运用心得

   通过我在“文艺美学”这门学科当中尝试着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况来看,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然也有些不足之处,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准备一定要充分

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效性,并且要考虑全面。比如我在讲到当代美学的“身体转向”的时候,就选取了最近的两条新闻作为案例的引导。一条是五十岁的英国妇女通过几十次整容将自己整成了心目中的“芭比娃娃”,二是曝光的众多明星整容前后照片大对比。用这两条大家都感兴趣的新闻引入到要讨论的话题“为什么对天然的身体不满?整容的参照范例是什么?整容为何相对更集中在女性?身体在此究竟承担着什么作用?”进而再以“谁是奥兰?”、“游击队女孩”、“弹的速度”、“耐克广告”来进一步讨论思考“消费社会中的身体位置”。以学生为主体讨论,随意发表观点,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一堂课下来,大家讨论非常热烈,效果也较好。但是后来我总结发现,我在准备上面只考虑到了教师角色的准备工作,即自己搜集、编写案例都比较仔细,却忽略了学生的准备,这导致话题讨论不能非常有效地深入下去。

2. 两个责任中心

实际上,在案例方法中有两个重要的责任中心。其一,教师有责任选择教学所需要的材料。他可以从已有的许多材料中选择或组织案例,假如他发现上课材料还不够,他可以自己写。他也可以在材料选择工作完成后,按自己的意愿对它们进行任何排序。其二,学生们也有一个责任。“给他们特定的事实、原始材料(在现实生活中,从这些资料或信息中必须作出决策),要求他们想象性地站在现实决策人的角度或位置从这些资料或信息中逼真地和有益地作出结论。”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必须为上课作充分准备,因为对每个人来说有义务在课堂上作出自己一份贡献。学生们在教员的指导下互相学习。

3. 教师的任务

⑴使讨论井然有序。⑵提出切中要害的和关键性问题。⑶把学生个体的讨论意见集结在一起。⑷要具有时间概念。⑸避免总是使用同样的案例。⑹协助学生清理思路,使观点站得住脚。⑺不要批评不同意见。⑻当学生提问题,教师不要藏自己的认识。⑼总结放在讨论的最后。⑽要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全部事实。⑾对案例的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及教学技巧等进行分析。⑿监督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4.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文科的益处

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⑵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接受信息社会的挑战。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信心。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5. 对案例教学法的反思

⑴避免运用单调无味的案例

    单调乏味的案例不仅不能达到案例教学法的真正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对此种方法产生反感,降低学生的兴趣,适得其反。

⑵避免运用容易产生误导的案例

如果案例与其要揭示原理间对应关系不明显,会使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走弯路,步入思维误区,难以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主干知识,甚至以偏盖全地推出伪规律。

⑶避免运用缺乏梯度和启发性的案例

学生之间存在基础、智力和情感上的差异,因此,案例所包含的内容应具有递进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分析、讨论。在这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学活动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案例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过于直白的案例会减少学生的思考量,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内化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网”式教学法

马丹丹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很多孩子总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这学期下来我没学到什么东西……之后,我进行随机测试,她们又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究其原因,这些刚刚跨出高中校门的孩子,衡量所学东西多与少、好与差的标准大多比较一唯化——即学期末有没有积累起相当数量的笔记。有点匪夷所思,但这正是很多上进好学的孩子在应试后落下的通病。  

在学生生涯的时候,笔者也和众多学子一样,深知打通知识脉络的重要性(仅仅限于精神领会,实际操作不得要领)。以前,在课堂上,老师总是把知识以“点”的形式传授给大家,到中期、期末、会考的时候帮大家理一个复习提纲出来,就万事大吉,学生接收的是未经思考提炼的知识网,但不妨取得较好的书面成绩,久而久之,这种“便捷、高效”变相地磨灭了同学们本应有的“结网”能力。比如,期末考试前夕,我会反复强调,分析、简答、名词解释题中,所引用的案例最好是平时积累,但结果总那么差强人意,大部分的答案真是“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真是巧合吗?!我看未必,孩子们太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才会集体照搬照抄书、PPT上烂熟于心的案例、集体撞车。为了突破旧有学习思维,更是为了教学相长,我开始实验一种“结网”式教学法。通俗来说,也就是融会贯通。

举例来说,在媒介受众心理学的课堂上,我会讲述到一个知识点——反安慰剂效应,与之向匹配的案例即是“现代巫蛊”、“2008哈尔滨某厂工人发生的假中毒的事件”,按理来说,以上两个案例足以把此知识点讲明讲透,但若止于此,就事论事,学生很难把相关知识连成线、串联成片、成网。于是,我以“2008哈尔滨某厂工人发生的假中毒的事件”为切入点,联系“2005哈尔滨大规模停水事件”,进而剖析了大众面对社会重大危机事件或负面信息时,认知、理解的各种心理状态及效果。这样,只要看到此类关键词,学生们便能条件反射式地自动拉网搜索知识点,真正打通知识脉络体系,再也不是打开书了然、关上书惘然。


此种教学方法只在初步实验阶段,接下来,还可引入其它教学方法多角度结合使用,效果应更好。笔者认为,学习的最终状态,应是书越读越薄,直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当然,这是一个至美至极的状态,需要教、学各方的交互合作。

                                 

参与探究式教学法

卢迎伏

1.定义:

参与探究式教学法是引导学生参与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讨论的有效方法,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2.使用要素:

(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3)鼓励学生的言语表达。

(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整个过程图示如下:


3.运用心得:

该教学法能使学生快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起来,在参与情景中领会知识,而非死记硬背知识点。

模拟仿真教学法

聂敏

一、定义:

《现代汉语》中对模拟一词的解释为模仿。目前国内外对模拟教学的称谓比较混乱,如:角色扮演、模拟游戏、岗位宴席等,这些称呼均没有超出模仿范围。根据这一解释,模拟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结合岗位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设备、场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很少能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实习,从而削弱了学生实际技能训练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模拟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

模拟仿真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模拟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我们可以从搜集资料、处理教材、创设情境等方面入手实施模拟教学并在事实过程中改进模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使用要素:

1.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准备

2.从实际出发,大胆处理好教材

3.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4.发挥教师的导引作用,强调师生共同参与

5.促进学生间合作与竞争

三、运用心得:

《西方礼仪》课在文科中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案例,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礼仪知识在运用中实践,这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故情景仿真教学法在该课中的运用尤为重要。比如,在上编个人礼仪这块,我采用了模拟仿真教学法,给同学们模拟了一个办公室场景,并且评比出“谁是办公室最佳着装”。

职业装全家福

 

最佳男士着装罗威一                 最佳女士着装王凯沁

另外,情景模拟教学法作为案例教学的一种形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仍然是学校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式,但理论的运用或技能的训练要借助于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进课堂,能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暂的时间内接触到一些管理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案例教学同启发式、讲授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逆向式教学法在现代汉语课程中的运用

王韬

逆向模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逆方式,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前可以预先演示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效果,然后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目标知识点,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挑战,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案例入手,首先避开理论知识的讲授,即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感受和实践操作中去,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概括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要使这种教学法的效果达到最好,需要具体两个要素:一是老师对知识点的掌握不仅要牢固,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能从多个视角对学生加以启发和引导,并且要具备很强的课堂掌控力,使讨论和发言有效率。二是在讨论和实践中的案例和材料一定要选取得当,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普遍性,还要有关联性,让学生通过材料和案例对知识有系统化的理解。

《现代汉语》是中文专业的基础核心课。该课程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五部分基础内容,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事实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该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积累轻语言运用等问题,《现代汉语》大部分教材结构特点之一就是先阐述理论要点,后举例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因袭教材的编排特点,安排课堂教学结构。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总觉得教师在照本宣科,难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同时,由于学习要点在前,一看便知,学生对例证则无心深入钻研,结果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我尝试了逆向式教学法。

以词类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①给出有代表性的一组材料(包含所讲词类短语或者句子),让学生分析哪些是符合我们语言表达习惯的,哪些是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的;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表达正确的那些语言材料的共同点,同时归纳出表达不正确的语言错误的原因何在;③引导学生思考和下结论:每一类词之所以划分为同一类是因其在用法上绝大多数的相似性(能和哪些词相组合,不能和哪些词组合),并提醒一些个别的例外情况;④根据每一类词的特点,给词类命名。通过参与、探讨、领悟,学生把握了词类的分类依据,逆向推导出知识要点。实践证明,使用逆向式教学,学生的参与热情比以前高,学习积极性比以前大,同时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也明晰得多,深刻得多。

任务导向教学法在《新闻传播英语》中的应用

张超

对于大学文科教育而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理论层面的掌握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是相对模糊及难以量化的地带,因为文科与理工科教育不同,理工科可以通过各种非常具体的练习题、测试以及项目等检验出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但文科的模糊性让精确评价学生的知识结构变得比较困难,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教学过程。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引入任务教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任务教学法是指在备课和教学环节中,以各种任务和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任务的设定、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讨论以及答案的寻求以及任务的完成让学生主动去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发现答案并在此过程中去纠正或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任务和问题等手段,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

具体而言,任务导向教学法要求老师在备课环节中扮演“设计师”的角色,而非知识“筹备者”去简单机械地复制内容。因此,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把知识罗列在教案中,然后照本宣科,而要为学生设定任务、确立目标,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支架和知识支架,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教学内容的新知识,从而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能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譬如,在本学期的《新闻传播英语》课程中,我大量使用了这种任务导向教学。由于教材的某些章节本身比较简单,如果只是停留在文章内容本身的教授层面,学生知识结构很难得到建构和提升,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将任务和问题的设置置于首要位置。在第四单元的《报纸》一章中,第一篇课文《what if there were no newspaper》,我设置了六个问题,相对简单的问题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仔细阅读即可找到答案;而难度较大的问题则驱使学生在领会文章内容之外,通过查阅资料去寻求答案,这个过程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加深理解并扩大知识面。

在教学环节,老师通过讲解问题,尤其是结合文章本身分析问题,可以让师生产生共同的目标感;同时共同探寻答案的过程会让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都更具逻辑和效率,也能避免大学教学中常犯的散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教学支架的搭建者”。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仍以《新闻传播英语》中《报纸》一章为例,由于事先设定的任务较难,设计的问题中有几个难度很大的题目,譬如,讨论“媒介功能替代”问题和“报纸的消失”的思考等,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解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完成任务获得问题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能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并培养出相应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任务导向教学法”是以任务和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发现和构建的过程,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并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论“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运用

肖媛媛

大学生这个群体具有特殊性,他们一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所以在现代教学,特别是在大学教学中,教师应摆脱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生搬硬套,而是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去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

一、       明确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基本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之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古人常说,“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无止境。学生具备了相当的学习能力,不仅在校期间会学习,走上社会后仍然可以继续学习,永不落伍。
   第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人的能力总和的核心,包括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而表达能力又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没有实践能力,人才再具有理论知识,也显露不出具有的水平,更不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当前大学的教学应该针对“应试教育”造成的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这个现实,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三,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基础在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不能发挥作用、有所成就的突出能力。要教育学生讲科学、不迷信,敢于怀疑一切权威和定论;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敢于阐述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立身创业的一种理念。
   第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是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象征。合作创新体现了时代精神,是人才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需要几人或多人合作。高科技项目大多是系统工程,需要多门类、多学科的科学技术人员精诚合作。“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和返回的成功,充分体现了精诚团结、竭诚合作的力量。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导学生与人合作,克服孤家寡人的作风,学会搞好人际关系,在与人合作中学知识、长本领,得到锻炼。
   第五,培训学生的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表现,也是人谋求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人生道路上充满了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更是如此。要生存就要竞争。要教育学生增强竞争意识,改变不参与竞争或不敢竞争的心态,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竞争培训,不断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二、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理念确定以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培养人才的决定因素。培养人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大致分为案例教学、项目驱动、问题导向、模拟仿真、以赛促学及海量平台练习法六大类。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不同的专业、课程及课型的特点来选择不同教学方发进行实际运用。

三、个人教学法运用心得体会

在我所教授的广告与传播课程中,还是以“问题导向教学法”为主。何为“问题导向教学法”呢?所谓问题导向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教师的创设提问非常关键,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首先,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教学重点提问,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掌握了。其次,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提问有新意、有针对性,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

第二阶段,自学思疑、横向议疑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通览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首先,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显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学生不能独立的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在先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铅笔对重点内容"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其次,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第三阶段,充分解疑、总结收尾。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绝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所以,在开学给学生讲解了教学大纲以后,我会让学生自愿分组,分组的数目跟书上的大章节数目一样,然后,选出组长负责,抽签决定每一个小组要发表的章节,通过每组同学的合作,在我讲解新内容以前,按照这组同学自己先自学习本章的程度,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一遍。在讲的时候以PPT形式进行,内容要求有实际案例分析,不能照本宣科。最后,在规定的时间讲完以后,我会按照每组是否按时完成,PPT的制作是否美观,内容是否完整丰富,发表者的表现等方面打分,并记为平时成绩。这样让学生能够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在预先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能力。而且在发表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竞争等能力。到现在为止,学生们的完成程度都还比较满意。

生动的教学,不能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应该按照所教课程的特点,运用其他的教学方式做辅助。比如在我的教学中,也运用到了案例教学与以赛促学等教学方法。这样,除了教学生知识以外,更能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任务教学法

刘莹

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学生从做中学习的理念,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

任务教学法中什么是任务?任务是否等于普通的课堂练习?任务在课堂上怎样组织?任务的设计原则是什么?任务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教师在实施任务教学法前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也保证任务教学法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知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型活动。”简单地说,任务具有两重性质:第一,任务具有目的性。任务教学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应用目的语所进行的交际性学习。第二,任务具有开放性。任务的设定及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它涉及到信息理解、加工,或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等方面。

虽然具体的任务教学模式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它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前任务:教师引入任务,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2.任务环:以个人、双人、小组等形式执行各项任务,小组向班级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后任务:由分析(学生分析并评价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两部分组成。

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而且为了运用而学。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的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探究式教学法

秦蓁

(1)探究教学的概念: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

   美国教育中实施探究思想的两个突出的典范是:

  ①由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简苟BSCS)引进的,用于中学生物学的课程和教学模型。

  ②社会科学课程设计。

  (2)探究教学的结构: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与解释资料——问题解决。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这一程序: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情景,向学生提出将要调查研究的领域。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是广泛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集中于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已确认的问题,由学生共同讨论,如何解决,然后学生开始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分类等活动,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在了解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假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个人或小组共同实施方案(讨论研究,实验验证等),学生记录这一过程将手中的信息资料加工处理。最后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结论或规律,或提出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用不同方法组织资料,解释资料,再一次进入探究过程。

  (3)探究教学的特点可概括为:

  ①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的学习。探究教学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必须参加,如:观察,测量,收集,组织并解释数据或资料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原理,定律。经过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他们应当用自己的想象力或组装仪器设备或使用药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分类。从而得出推论并通过测试进行推断,最后概括出结论。

  ②探究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教学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大量地安排实验室活动是为了诱导学生研究问题,而不仅仅是举例说明课文。如BSCS所指出的:“他们(科学家)处理的问题是课文没有提供答案的问题,教师创造一些情景以供学生参与探究”。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信息,在观察自然中产生问题,用不同方式作出记录,以便保存与交流,在测量、比较中学会一整套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并计划进一步行动,在解答问题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随着知识的增长,将对他们提出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灵感”就在这大量的切合实际的综合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中“瓜熟蒂落”地产生。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能力。

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如BSCS的实验室计划是分组设计的。这些计划使用学生进行一种真实的生物学问题的研究。首先向学生提出科学家已经熟悉的材料和已有解决办法的问题,而后“随着问题的深化,学生便渐渐接近知识的前沿”。这样学生模拟了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学习不再是为取得好分数,要受到父母或教师的表扬,只源于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探究过程有独立的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要在讨论中强调对旁人观点的容忍态度,强调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依事实批判地思考的态度。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科研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4)探究教学与结论式教学比较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教学思想上,结论式教学认为科学概念、结论是经过验证的,法则、定律是完备的,不可变的。探究教学认为科学概念是暂时的,可变的规律、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教学目标上,结论式教学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发展,以学生记忆科学结论的多少为主要目标。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自然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概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方法上,结论式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只讲教法,不讲学法,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或有关科学原则的教条。探究教学以过程为中心,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概念。

  师生关系上,结论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是师“授”生“受”的形式。探究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诱导、点拨、提供材料,帮助完善实验。

  教学内容上,结论式教学偏重于系统化的分科知识,只讲结论,不讲或很少讲得到结论的方法。探究教学精选典型的范例性的探究实验,以探究性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

  根据上述探究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使学生更准确在认识客观世界和科学的真实。

  ②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研究必要的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

  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上所述,探究教学有它的合理内核和积极的作用,这是肯定无疑的。由此,探究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美术实践课的“以创作带基础”教学法

范美俊

本学期,我接任2010级广告学专业实践课《广告美术基础-1》。由于同学们没有参加美术高考专业加试,没有美术基础。他们也不知道广告专业与美术基础课(如素描、色彩)、设计等课程的关系,因此在开始上课时很茫然。这对老师是一种挑战。

教学方法很多,即便是操作性很强的技法实践课程,也需要平时的一些教学法。如:

一、讲授法。将一些基本的知识,如透视、构图、用笔方法等内容通过叙述、描绘、示范等传授知识、给学生。

二、讨论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各抒己见。比如,我要求学生对所见到的各种形式的广告,对其中的美术造型元素,如颜色、光影、构图、结构、明暗、质感、量感、比例等进行分析。

三、演示法。即教师在课堂上直观的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等教学方法结合。比如,我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裁纸、削铅笔、用笔、构图、排线、找点、连线等。

……

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常用的阶段性必须的教学法。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美术实践课的“以创作带基础”教学法。该方法是我大学阶段的老师杜浦教授在《中国人物画》一课所提出来的。我曾经从图书馆、网上学术期刊等渠道的进行检索,没有发现有该方法,而类似的方法是:任务教学法。

这里,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以创作带基础”教学法。为了更为准确,这里仅仅以美术实践课为例说明。该法即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现实的完整作品创作等成果得以实现教学目标。该方法是将教学最终目标和过程前移,直击课程需要解决或达到的造型能力。对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后面的最终要求和目标进行引导。该方法的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

比如,笔者所上的《广告美术基础-1》一课,主要内容教学是素描。即便教师传授再多的素描知识和素描的方法。但是学生上完该课不会画、不知道什么样的画好,也不明白画好素描有什么用?即便是交了几张像素描的作业,应该说,该教学目标还是没有达到。

而“以创作带基础”教学法,即是结合课程要求,完成与专业有关的完整创作与设计。关于《广告美术基础-1》一课,我的设想是:期末考试作业是一张平面广告的绘画创作,必须包含平面广告画面的所有元素,以单色素描的方式来完成。学生明白了该课程以绘画方式创作广告的任务,自然会对各阶段的需要的基础知识、技法训练进行积累,差什么就补什么,有什么不懂就主动带研究性地学习。这样要比老师单一的讲解和示范更有用。课程结束后,完整的作品经过装裱后可以在展览厅展出,也可以拍照后网上作专题展出。同时,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本素描本,课程结束后所有的作业就是一本作品集。而完整的作品一定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会在课程中兴趣盎然,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教师往往是集创作者、教育者和研究者于一身。因此,即便是学生基础性的绘画训练,教师必须要通晓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也要将创作、教育和研究的各种功能发挥出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影响。

巴班斯基教学法探讨及心得

——以经典文学诵读等课为例

王晓燕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巴班斯基,以自己忘我的劳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劳动红旗勋章”、“乌申斯基奖章”、“克鲁普斯卡娅奖章”等。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巴班斯基不仅培养了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而且从事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以总结“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著称。

1972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此后,他又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并在《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阐述自己最优化教学思想。那么巴班斯基教学法包含哪些要素,在使用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运用呢?

一、关于巴班斯基教学法的定义及使用要素

巴班斯基关于教学法是建立在对人的活动的认识基础之上, 因为教学活动也属于其中之一,此教学法包括了三种成分,即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鉴于此,他把教学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在此教学法中,实际包含了三个潜在元素:教师、学生、宽松的课堂。在使用的过程中,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过程/要素:

(一)     组织学习、汲取知识的过程;

(二)     激发思考,形成动机的过程;

(三)     检查效果,形成方法的过程 ;

这三个关键过程/要素,在巴班斯基教学理论中,实际上是缺一不可、彼此互联互通。

二、使用心得——以经典诵读、古代文论课为例

经典诵读、古代文论是我们文学与传媒系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两门专业课,从课程的内容特色上看,这是两门既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文学、文章发展基本规律的核心学科,从文字形式上看,呼应古典文化的精神,教材多采用繁体竖排文字版本。在教学上,要让本科的学生充分理解这些 “古”的文字、“古” 而源远流长的文章、“古”的思想、“古”的意蕴,就必须要把好以下三道关口:

一是古代汉语知识必须过关。否则无法读懂字面的意思,第一道门槛无法跨过。

二是古代史实知识必须过关。否则无法了解作品、思想、理论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三是古代文学作品、经典必须有所知晓,否则起步太低,无法跟进。

四是文学理论知识必须具备,否则将失去讨论的依据和根基。

五是美学视野应该拥有,否则将完全理论化而脱离了审美的目标。

但是,这么拗口的文章,这么难的内容,他们能理解吗?能记住吗?我们又应该如何教呢?一系列的问题在脑中盘旋。但是经过这两年多的实践,发现效果不错,同学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不仅有效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大大拓宽了知识面,更是相应地增加了文学理论的高度,在教学中,我所采用的教学法即是受到了巴班斯基教学法的启示。

(一)预引欣赏、激发兴趣

通过我们文学与传媒系数字化学习平台,让同学们提前欣赏作品,对作品有所了解,有所观纳,同时,先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上给同学们提供相应的参考书目。因此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这时,学生往往会自行提一些思考问题,诸如作品产生的前提、行文的语体特征、作者旨意等,并相应地查找、搜集资料,为课堂的正式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知识多元、古今无碍

正式的课堂上,在对某一篇经典作品进行讲解之时,我一般这样安排课堂步骤:

1.   提问环节:同学们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对此文评述;

2.   中心环节:具体剖析该文章相关知识元素;

3.   展开环节:围绕史、哲、美学、文献相关知识点展开;

4.   收缩环节:“欲盖弥彰”式,启迪后续思考;

以上两点,皆属于巴班斯基教学法中的第一大类,即“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通过这个过程,有效组织了课前、课堂教学,为整个知识的传授打下良好的铺垫。

(三)活动多样、激发思考

在第二次正式课上,授课目的只有一个:化知识为己有,方式不外以下几种:

1.  自创作品,配乐朗诵;

2.  自拟剧本,现场表演;

3.  围绕主旨,写作论文,自作课件,课堂演讲;

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把生硬的知识化作学生自己的领悟与行动,变古为今,贴近学生的认知生活。这一点,实际上采用的是巴班斯基教学法中的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兴趣、有动机,知识方可进入主体。

(四)定期检验、招在奇中

检验教学成果,不是负担与压力,而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对人的考验,更要讲究方法得体,一般情况下,我多借助如下几种检验的途径来实现教学效果的自测:

1.  课间教室溜达,浏览学生笔记,了解听课状况,把握改进方向;

2.  开卷小测验,检查熟知度,师生心明了,共同求进步;

3.  课前知识题,放在PPT,回顾与温故,行课两不误;

这一点,实际上是巴班斯基教学法 的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综上所述,巴班斯基以总结“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著称,这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启示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教学的每个环节皆环环相扣,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法都无法实现全程跟进的目标,人的思维极其活跃的特征,又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个所谓的“教学链”不断向前演进的路径,目标也将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获得更新。这一点,或许才是巴班斯基教学法真正的精髓所在吧!

参与探究教学法

蔡郎与

在文化类课堂教学中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听”起来,自觉地“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查阅大量教学法书籍和自身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培养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兴趣;第二,化无关为相关参与;第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第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五建设第二课堂,从得法到应用,以课外促课内。课外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现生活中的文化点滴,促进课堂内教学升华。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运用参与探究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文化类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时空等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完整的控制系统。教师作为系统的控制者,应该尽可能地、艺术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地“听”起来,自觉地“动”起来,使教学艺术成为“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怎样才能使学生“动”起来?只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动起来,在有限的45分钟里,全神贯注地耳听、脑想、口说、手写,才能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专门训练学生的环节,就是让学生进行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完成课题,团队合作,共同形成一份报告,然后与其他同学分享。

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文化课程教育视作这“半亩方塘”,那么,“源头活水”便来自丰富的课外实践。

除此之外,文化课程的教学不单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特别是在学生还未养成学习积极性时,教师的“讲”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当做到情真意切,真挚感人,以情动人,具有启发性、趣味性、节奏性、幽默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不但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不但作用于感官而且能震撼心灵,取得学生的配合与协调,使学生的思维由散漫而集中。

比赛教学法

杨骊

一、定义

比赛教学法也称竞赛教学法,指的是在比赛条件下,按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一定的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比赛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在于:一、比赛教学法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二、在比赛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联系合作、对抗的活动较多,因此产生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的关系。这些关系,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进学生和班级之间的友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道德意志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使用要素

(一)设计比赛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设计出适合的比赛内容和程序。制定出比赛的规则,使规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对比赛方法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其中应特别讲清楚比赛的方法、规则和要求。

(二)进行赛前指导:根据比赛要求和规则,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充分调动他们的比赛激情。

(三)引导比赛进行:教师在比赛过程中适度引导,保证比赛得以顺利进行。

(四)进行赛后总结:比赛结束后,应及时对比赛进行总结,对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评点,公正地评定比赛结果,做到奖罚分明。

三、使用心得

(一)比赛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则要求执行裁判工作。裁判员通常由教师担任,也可以由学生担任,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教师要全面观察整个比赛过程,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

(二)教师要加强对比赛过程的控制力。当比赛到高潮时刻,学生会兴奋得忘记了一切。各人的心灵深处的美与丑都会表现出来,有的坚韧不拔,坚持原则;有的可能投机取巧,有时责怪同伴;有时灰心,有时骄傲,在竞赛剧烈的时候,有时还会指责裁判不公平。教师除在比赛前做好思想鼓动教育外,还要敏锐关注比赛中的所有细节,根据出现的问题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比赛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三)比赛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方法的五个基本环节都能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由于引入竞争机制,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竞争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赛后总结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引入竞争机制,使课堂富于挑战。竞赛是这种教学方法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像一双无形但又非常有力的手,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竞争。另外,竞赛中必然也会促进教师不断去思考,有利于师生的互动,可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使用案例:当代文学课辩论赛——网络文学的是与非

在讲到网络文学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赛,20位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其余同学做亲友团、观众和评委。我在赛前制定出相应的程序与规则,并在赛前对正反方都进行了指导,教他们如何搜集材料,如何立论。比赛时,正反方辩论相当激烈,亲友团和观众也积极参与,最后由评委点评并公布优胜方,同时选出优秀辩手,并给所有参与者发放小礼品。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始终热情高涨,场面火爆。通过辩论,大家对网络文学的是与非,有了更加全面和理性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自己去积极思考,有效避免了老师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和思想。

激疑教学法

王光阵

激疑法是一种刺激学生自动生疑、析疑的教学方法。

1.激疑法的功能

创造教学的激疑法,是一种促进认识活动的积极方法。激疑法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1)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积极心理状态,没有兴趣,或兴趣索然,学生的思维则处于消极的,或半休眠状态,结果自然是虽学无成。激疑法犹如魔术师蓄意制作的魔棒,集问题奥秘于一发,吸引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

(2)激起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发于问题,没有思维不是因问题而发的。因此,教师能否有效地激起问题,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关键。

(3)激发思考。古人说:“学以解蔽”。解蔽就是解疑,解疑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质量的优劣。怎样解蔽,由谁解蔽,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在这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解惑释疑视为教师的当然职责。创造教育则把解惑释疑当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创造教师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己解蔽、释疑。疑是深入探索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才能有“思”。学生心中有了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运用激疑法的基本要求

(1)激疑的目的要明确。或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或为引导理解教材重点,或为启发突破教学难点等等,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不可随心所欲。

(2)疑难要力求设得科学、严密,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注意避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易于导致学生发生误解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3)掌握提问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问,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4)要研究设疑置难方法,力求把问题提得巧妙、有趣味,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的自觉性。要尽量避免枯燥、呆板的,或“审讯式”的提问。

(5)激疑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应尽量把疑难设置在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深浅适宜,可望可及,既引起学生的追求,且经过他们的努力又可自己获取。

 

编辑:杨骊

校对:秦蓁

报:相关领导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