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38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十一月,文学与传媒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的工作继续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积极而有序地展开。教学方面,教研室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文传专职教师互听课学习活动的全面铺开,这是我系的一项品牌教研室活动,是积极响应和贯彻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教研室为了培养新进教师尽快成长,督促新老师积极听老教师的课,博采众长,新进教师积极努力学习,纷纷写出听课心得和授课心得。科研方面,在文传系领导的支持下,文传系教研室已成功举办了四期“文心讲坛”讲座,同时还积极鼓励老师们申报省级科研课题,并及时为老师们申报填表提供帮助。此外,教研室根据2012版“必读书目”的阅读要求,及时有效地修订了对“成才辅助计划”之“四十篇文章”的规定,并且组织老师对优秀的文章进行了评奖,下月还将对获奖作品和学生进行颁奖,以资鼓励。十二月,教研室正在酝酿形式更加多样的教研室活动,以不断地推进文传系的教学科研工作。

从“形之于心”到“成之于手”

——记“成才辅助措施”之“四十篇文章”的评优活动

如何提高文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文传系长期以来孜孜探求的课题。在锦城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的总指导下,结合文传系的自身优势与自身特色,我系提出并切实贯彻了“读、写、评”三管齐下的成才辅助措施。该措施循序渐进地落实了读经典、写文章、评优秀的“三步走”策略,坚持不懈地组织学生开展“读、写、听、做”活动,数次组织老师进行评议和审阅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文传系更是把“读、写、评”提升为一种新型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一些学生受到了鞭策。古语说,玉不琢,难成器。人才培养亦是如此。在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在课堂之上与课堂之外,如何才能达到平衡,怎样才能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读、写、评”这一措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对一个文科生而言,不仅要成竹在胸,更要形之于手。由“心”到“手”的过程,就是考验一个文科生能否从仰观俯察到熟练运用“笔杆子”遣词造句的过程。从论说文、抒情散文到科研论文,从公文写作到新闻广播稿、视频解说词甚至策划书,若能掌握并较为熟练地运用每一种文体,就会彰显一个文科学生的能力:既有较深厚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积淀,又有较敏锐的洞察力与思辨能力。所以,有一根游刃有余的“笔杆子”其实就是要培养综合性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集中表现为思路清晰、言辞畅达、用词精准、下笔灵活,这也是当代文科生理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是新形势下技术与专业有机结合的起码要求。有鉴于此,在学生已完成“读”与“写”的基础上,文传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为进一步落实政策、检验效果、巩固成绩,对09级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文章展开了甄选与评优工作。

首先,修辞立诚,严格把关。此次甄选和评选工作量较大,任务较重,犹如在浩瀚的文江学海中一一翻检,寻觅珍珠。老师们集中在第三办公区的会议室,认真比对《文传系关于< 成才辅助计划(写作)>验收处理办法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逐一逐条地检查学生的文章。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立其诚”,即文章要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和真诚内心。今天,“修辞立其诚”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诚”也是诚信之“诚”,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作者自己心血的结晶,基于此,老师们认真把关,严防抄袭,使写作训练绝不停留在形式上,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意义。同时,文章不仅是“我手抒我心”,在今天,作为一个技术型的文科学生,还要掌握各种文体,适应各方需求,基于此,老师们着重检查了学生的文章体裁是否丰富,格式是否规范。老师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练笔之作几乎涵括了应用文、抒情散文、诗歌、论文、广播稿、解说词、策划书等各类文体,既有平时作业,也有创新发挥,既有聆听讲座后的学术思考,也有阅读经典的读书报告,既有参加模拟实体训练的策划方案,也有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随感随想。一篇篇的文章勾勒出文传学子们在大学四年度过的鲜活岁月。

其次,反复推敲,优中选优。学生们大都把自己的作品装订成作品集,要在众多装订精美、内容丰富的作品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工作量较大。老师们分组工作,时而埋头仔细阅读,做出记录,时而相互交换意见,讨论商定。最后将结果汇总,对选出的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再一次的集中审阅,以确保评选结果的公平公正性。整整一天,老师们都不辞辛劳地在会议室评选学生文章。其实,在此之前,成才辅助计划已全面铺开。读——确定学生在读期间的必读书目,教师辅导学生读书,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写和练——确定学生写作训练体系:包括基础写作训练、应用文体写作训练、文学写作、理论写作训练等等。老师们对于学生文章的检查工作也已进行过数次,对验收方法、注意事项、格式要求均进行了集体商议,也对一些学生的文章进行了抽查。这一次的评优活动,就是在前期检查和督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次全面而认真的评选。老师们一丝不苟,严格执行标准,亦是对学生辛勤劳动的尊重。这一切都旨在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一定的理论基础、完善的现代人文修养、务实的工作态度、较好的文字处理能力、较强的书面写作能力。

最后,赏罚分明,确保公正。在教研室各位老师的甄选下,每一专业分别评选出了一、二、三等奖优秀学生作品,拟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号召本系所有学生向其学习。为确保结果的公开、公正、公平性,此结果由教研室报给学生科,学生科将对获奖学生名单进行公示,对获奖作品公开展览。同时,拟定所有学生作品将上传文传网站“学生学习园地”,文传系将公告社会,监督学生的诚信,展示学生的风采。一旦发现抄袭者,将根据文传系《成才辅助计划》相关措施进行严惩。

综上所述,“读、写、评”三管齐下的成才辅助措施,以读经典、听讲座、参加模拟实体训练为基础,以写四十篇文章为依托,对如何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进行了积极探索,对熟练运用“笔杆子”进行了训练。作为一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技术型文科人才教育本就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与老师相结合的教育,所以它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强调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为进一步巩固成果,为更好地实现专业素养和书面写作两手抓,文传系已确定了下一步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案,已拟定新的学生必读书目,理出了关键问题,拟开办讲座,引导学生阅读,加强专业素养。

                                      (马秋穗)

萃众师之精华  塑新师之美型

——文传系新教师听课心得

编者按:文学与传媒系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和测评,为了迅速提高新老师的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教研室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教师培养制度,并且在每学期的教研室工作计划中,都将新教师的培养计划和测评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为了使新老师尽快成长,文传系建立了新教师导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反馈制度、相互听课学习制度以及新教师测评制度。本学期,教研室将相互听课学习制度作为对新进教师的重点测评项目,规定新老师在一学期内听课不得少于10次,并于听课结束后写出听课心得,以促进新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下文,就是新老师霍岩的听课心得。

2012年,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正式批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在四川省本科第二批次招生录取。全校上下无不欢欣鼓舞,人心振奋!这与我院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的分不开的,也充分体现了外界对我院教师教学质量的肯定。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研究。因此,我院自建校以来就一直狠抓教师的教学工作。文学与传媒系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带领下,上下齐心,始终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为工作重点,本学期继续开展文传系传统教研活动——听课教研交流活动,听课是文传人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职责与任务。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教学经验尚浅,需要汲取的经验和技巧也很多,而听课是积累教学经验最直接、最有效、最实用的手段和方法。听课有利于新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使自己能更快的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每一次听课都会有很多收获,每一次听课都会有很多问题值得我思考。

思考一: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活”起来。如秦蓁老师的课,一堂平淡乏味的《应用写作》课被秦老师演绎的栩栩如生,沉稳的教学节奏、生动的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让人受益匪浅,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会了写作知识,更学会了很多关于文学方面的知识,使得枯燥无味的课堂“活”了起来,长达135分钟的晚间课程,同学们丝毫没有倦怠,以高度的热情和饱满的态度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秦老师还能将学生的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并将他们融入到了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这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思考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王大江老师的《公共关系学》让我深刻明白,做一个称职的文科专业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系统的学科知识做后盾,其次还要在课后善于收集与课程有关的案例和事件,否则一切都是奢谈。王大江老师功底深厚,教学过程中引用大量的事件和案例,将公共关系学的知识点深入浅出的阐述出来,从头到尾,环环相扣,发人深省。我认识到,教师应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个人素质,还要时刻将丰富教学放在心中,从生活中积累教学资源,才能站稳三尺讲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常流常新的敢于不断的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小河。”

思考三: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该做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把真正的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涌动。王文贤老师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就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在王老师的课上,时常会留出一部分时间,选取课程中难度系数较小、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让同学们分小组准备,并派代表走上讲台讲授。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及心理素质,实实在在地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文传系的新教师、青年教师勇于听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特别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针对青年教师的备课、授课、科研等情况,都给予极大地帮助和指导,王大江老师、杨骊老师就针对如何教学、如何搞科研给予我莫大的帮助和鼓舞,使我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正所谓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更是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学工作是教师的第一要务,我们要不断开拓和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充实和补充教学知识,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文传系的听课教研活动使我收获颇多,今后我定当继续坚持听课,吸取众家之长,为锦城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霍岩)

初为人师,任重而道远

——新教师赵丽蓉授课心得

编者按:新进教师赵丽蓉本学期在授课方面成长很快,在为艺术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学生出勤率很高,且认真听课记笔记,效果很好,受到学院表扬,特写出授课心得,与所有老师共勉!

三年前的我,不会想到,初入职场的自己和初入大学的自己竟会在这片土地再次相逢。母校在保持自己青春活力的同时渐显出沉稳和大气,我也从懵懂无知的年纪成长为一名教师。

作为一名新教师,向其他教师学习教学技能,汲取他们的教学经验,无疑会让自己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会让自己更好地学习“教学”这一门艺术。借鉴别人的经验固然重要,对刚走上讲台的我来说,认真地准备、不断地总结自己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或许显得更为关键。本学期已临近期末,我就自己这几个月以来的教学工作谈几点感受,亦可算作一次小小的总结。

第一,端正心态,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当我第一次站上大学的讲台,我所面对的是艺术系的学生。我所讲授的自己钟爱的文学课,在这群学生眼中却似乎成为了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关于对艺术系学生的评价,或褒或贬,我听到过很多。但我始终坚信,他们或许只是性格、兴趣爱好、阅读趣味、学习习惯和其他专业学生稍有不同而已。面对他们,对自己而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态度,对他们的信任和负责就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忠诚,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第二,因材施教。我试图将之运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而逐渐去体会、感知。根据班上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对课程的把握情况,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方式,是我在讲课过程中尤为注意的。从备课来说,那些对整个学科框架的搭建和学科知识谱系的完善极为重要的知识(对中文系学生来讲就很重要),反而不一定会成为讲授的重点。对于文学课,文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试图在文学文本和学生的生命体验之间找到某种契合点,这样就不至于让大多数人被学习文学所带来的“虚无感”所笼罩。但事实上,寻找这种契合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也需要我自己花更大的功夫。

第三,尽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回到母校任教,这也算是我的“先天优势”吧。我愿意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讲一讲我的大学时光,遗憾的、收获到的,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或许可以给学弟学妹们带来哪怕一丁点的启示。

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体差异把课程内容设计好?如何处理学生对诸如文学这种人文素养课的种种态度?这是我工作以来思考最多的两个问题。针对所教的班级,我也在尝试着采取一些可行的办法,争取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让自己的教学生涯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当然,需要学习和改进的方面实在太多,诸如课程知识的更新和完善、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管理等,这些都是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研究和完善的地方。

初入职场,总会有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从一无所知到渐渐走近,离不开文传系老师们的帮助,这让我倍感温暖。初为人师,未来的路还很长,可我愿意在这条路上勇敢、执着地往前走。

                                         (赵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