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25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按语:兔年开学伊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全体成员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带领下,于2月17日召开新学期第一会议,会上明确了教研工作重点。本期教研室将继续秉承学院“改革、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完善,不断提升,以学院“六大教学法”为平台,秉承“三颠覆”、“三论”理念,明确以下工作重点:在“教、学、管”三方面同步推进专职教师新一轮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加快教研工作制度化建设;跟进新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室教学监督职能,促进文传青年教师快速提升,为打造一支精课堂、知学生、专教育、勤科研、技能全、素养高的品牌教师队伍而努力。

               

学期伊始   气象更新

——记文传系新学期第一次系务会

二月里来,犹余春寒。踩着兔年春节的尾巴,文传系全体教职员工在系主任毛建华的带领下,以饱满的热情拉开了新学期的大幕,开始了新学期全面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是充满朝气的季节,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新的学期,新的气象,文传系的一切工作,都本着突破创新、超越自我的锦城精神,进一步加强落实邹院长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专职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扩展教研室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发挥教研室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监督和推动作用,继续发扬文传系在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优势;规范辅导员们的学生工作,实现办公室和教务工作的科学化与系统性,从而全方位打造一支高能高效的文传教、辅队伍。

一、科研教学工作

(一)       调整教学计划,将各类权威资格证的考试科目列入授课计划中去,比如:秘书学、文学评论等课程,将师资力量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紧密结合,更大程度地体现锦城学院作为应用型大学的优势。

(二)       完成新专业——网络新媒体的教研计划及申报的论证,并设计相应的网站,力求在2013年开始招生。

(三)       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将新闻学教材和民俗学教材纳入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这是我系在继《应用文写作》教材获得巨大成功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毛主任还指出,教材编写要有新意,要突出个性,要能适应时代新的需求。

(四)       由系主任牵头、全系专职教师参加的听课检查活动,本学期将持续不断地进行,主要目的是共同探讨适合不同课程的、更加行之有效的、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专职教师们互相听课,认真思考,并举行相关的教研室活动,讨论如何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推进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五)       教研室活动计划和课程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活动一直是文传系的品牌之一,其在规范教学管理、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本学期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富有意义的教研室活动。而对于课程组的建设,毛主任也提出了新的思路:除了以往按照课程来建立课程组的方法外,结合我院的实际,能否按照专业类别建立课程组?这一想法值得探索和深思。

除此之外,毛主任还布置了精品课程的完善和新的课程申报,技术性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建立讲座教师的专家数据库,加强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督促和使用,鼓励青年教师写出教学方法研讨的论文,关注省级课题,公布2011版必读书目等各项工作,细致而全面。

二、学生工作

(一)       完成学生工作全景图,这一富有建设性的系统工程,是形成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重要保证和关键步骤。工作全景图的绘制,不仅能使各辅导员的工作责权明确、分工合理,而且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一位辅导员的专长,还能形成专业化运作,从而使得文传系学生工作在既分工又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二)       任命实训实践中心主任、考研指导中心主任和团总支书记。任命三大中心负责人,是要将实习实训工作、考研工作以及团委工作专人专管,提高工作效率,合理配置资源,使得这三项关乎学生前途的重要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并在不断的丰富完善下成为文传的一种传统。

(三)       各专业就业岗位职业技能指南。这一项工作不仅对学生的就业无不裨益,更重要的是通过专家和老师对职业广度和深度的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的未来。

(四)       稳定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文传的实习实训工作一直是高就业率的重要保障,我系不仅与许多单位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对于学生的实习实训也是严格监督、倍加重视。在寒假期间,主管实习实训工作的老师也是不辞辛劳的亲临基地,与单位沟通交流,为同学加油鼓劲,充分体现出文传对待这项工作的严谨态度。

(五)       落实学生学习辅导措施的检查方法。我系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邀请校内外专家隔周为学生开学术讲座,指导和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制订全面而周详的阅读书目,指引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等等举措。但如何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效?本学期在这项工作上,就是要商讨出具体可行的检查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辅导真正落到实处。

(六)       建立历届毕业生电子档案,方便回访调查。

此外,还落实了文传两大学术平台——“文传之旅”、“文心讲坛”的各项事宜,为文传改版网站的资料文件上传工作规定了完成时间,强调了加快学生党组织的发展以及学生团总支工作的重要性。

三、办公室及教务工作

(一)       办公室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档案工作纷繁复杂,人工检索和排列费时费力,效率相对低下,且易出纰漏。建立办公室档案工作的数字化操作,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使档案的管理方便快捷、准确有效,并且不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变得难以查找。

(二)       07届毕业工作,包括毕业辅导、毕业班派遣离校等事宜;

(三)       根据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实验室,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搞好实验室预算以及检查实验设备,务必使实验室建设紧跟时代步伐,实验室工作更上一层楼,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手段;

此外,毛主任提醒办公室做好开学的一系列教务工作,细致平时教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未雨绸缪,为学院中期检查提前做好准备。

四、突破与创新

在以上的工作计划中,有六项是本学期工作的闪光点和创新点:

(一)       制定完成学生工作全景图;

(二)       完成新专业——网络新媒体的教研计划及申报的论证;

(三)       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将新闻学教材和民俗学教材纳入新学期的工作计划;

(四)       新的精品课程的申报;

(五)       办公室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

(六)       各专业就业岗位职业技能指南。

上述六点,秉承锦城学院一贯的精神——突破创新、不断进取,证明了我系的工作从来不是原地踏步、固步自封,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只有本着这种理念,我们才能真正为学生造福,为社会造福,共同把锦城学院建设成一流的独立学院。

毛主任对本学期工作的规划和安排涉及到了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办公室工作以及教务工作等方方面面,既保证了文传传统优势项目的持续稳定发展,又结合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设计了亮点和突破点,真正是点面结合,既稳扎稳打,又力求创新;既目标远大,又狠抓落实,势必会让文传系新学期的工作焕然一新,卓有成效;也让老师们倍受鼓舞,以更加昂扬的热情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去。

                                            (秦蓁)


                               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记文传系完善信息员反馈制度规范信息员评教标准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我系不断完善评教工作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结合我系实际,对《学生信息员评教工作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学生信息员评教旨在从体制、机制上建立与健全教学评价与激励约束体系,激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教师教学工作责任心和质量意识,使我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信息员评教工作要坚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多方位综合评价原则,坚持分级、分类评价原则。

二、评教工作的具体内容与组织

(一)  评教的内容

评教工作的评价对象是为学生上课的专职教师。学生信息员每周对教师进行测评和监督,实时打分。

(二)  学生评教的组织与实施

学生信息员评教是我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最具有发言权。学生信息员评教每学期从第1周开始,每一位学生信息员分别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数字化平台作业布置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每周以十分制形式报送系主任与教研室教学督导评价中心。

三、评教结果的反馈

(一)  教研室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定期将每位教师的教学评价成绩及学生留言反馈给各位教师。

(二)  教研室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定期将每个教学单位教师的教学评价成绩反馈给主管教学的系主任。

(三)  教研室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定期将评教情况通过简报等向全院通报。

学生信息员评教制度在我系已经实行了两年多,这次细化规则和改革让全系学风校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现在全系上下已形成人人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突出体现。作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会使教育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蔡郎与)

“文”以“心”聚   “敩”惟“思”精

——教改互听课活动心得

《礼记·学记》中一段关于教书育人的神来之笔,时隔千年却风韵犹存,它以其朴实而颇具力度的震撼之音敲醒了千年的教育之魂。其文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文字之精准,要义惟三:其一,授学者应知教育全局,应有阔大胸襟与指点为学之路的气质(古典文论中的命题之一),站得高看得远,深解“升华”;其二,懂授学艺术,以“引导而不强迫,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说透”的艺术美贯穿始终;其三,知晓“立式成志”之道。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范式以指引志向。总而言之,教学不仅仅是一门传道解惑授业之务,而需要立足“教、学、管”三维度,以聚人“心”、精谨“思”的思维着眼本质,研究教义、打造品牌才能使知识成为真正授之于心的力量。

开学伊始,文学与传媒系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带领下,在专职教师中展开了新一轮教改互听课活动,鼓励大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互听互学、积累经验、继续提升教学水平。

一、“文”以“心”聚——聚“人心”、取“知心”、依“教心”

开学第一周,文传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制定了专职教师“互听课”计划表,对本系17位专职教师进行了听课安排。听课活动于开学第二周正式进行。本次教研活动由系主任毛建华教授亲自带队,各专职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准备,积极完善与巩固教学改革成果,利用空余时间多听、多看、多学、多记其他老师的专业课堂教学经验,达到促教改、活思维、积经验的目的。在文科教学改革中,实践着以“聚‘人’心、取‘知’心、依‘教’心” 为核心的教改“三心”尝试:

(一)  聚“人”心。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聚合人心,是任何事业成功的奠基,教育自不例外。本次听课活动,既突出强调青年专职教师专心教改的本职创新意识,又要求在教学构成中,探索学生的接受心态。双向的整合,以聚“人”(教师、学生)心为基点,拉开实践新帷幕。

(二)  取“知”心。知识如何被有效接受始终是教育学上的一大核心命题。本次听课活动的关注中心则是“知”(知识的传递、智慧的开启)如何构建与完美协调的问题。现代高校教师传道授业,绝非传统意义上 “知识的信息传达”,而必须从自己做起,跟进时代、创新思维、整合教案、提出新观点、作出合理的教学尝试,给学生以拓展的“知识”平台,以“知”为“中心”。其次,让学知与会知并行不悖,润物细无声,以方法与理念教人,给“智”以延伸的空间。

(三)  依“教”心。本次听课活动的观测点之三,是教师是否注重研究学生的教学接受心理。这是一个较高的课堂综合要求,老师们必须将教学审美与接受心理放在每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谨慎思考,灵活实行,必须考虑到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维的“乐律”与接受的程度,研究学生当下的接受心理,这是每次课堂成功的关键,这个主题的提出,也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多元方式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敩”惟“思”精——“思”教法、“研”教程、“钻”教律

听课活动的开展每周进行,而本次活动的创新之处颇多,在“思”这个层面上,亦有自己独创。系主任听课之前,对专职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研究自己的课堂策划、艺术渗透与听觉审美。

(一)  “思”教法。在2010学院六大教学法思路启迪下,我系专职教师进行了多维度的方法思考,言及关于案例教学法、“结网”式教学法、参与探究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逆向式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以创作带基础”教学法、巴班斯基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激疑教学法等多元化、适合文科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本次听课活动侧重检查各位老师继续落实教学法的成效及思考教改新成果。

(二)  “研”教程。教程改革,是专业教育中的一个重难点。在配合取“知”心的教学要求同时,老师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教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思路、整合知识,编写新教程。文传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已于2010年集体出版了教材《新编现代实用文写作教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典例。比如有些专职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实践:王韬老师编写教材《普通话口语训练》、王光阵老师《公共关系学》、聂敏老师《新编实用礼仪》等。在听课过程中,老师们表现出深研教材而不囿于教材的良好教学素质,这些都是我系积极提倡老师钻研教程带来的良好效果。

(三)         “钻”教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有专家研究,它主要包括四条规律,即简捷律、育人律、发展律、二主律,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主导、善于主导,遵循规律,优质施课。听课活动开展过程中,各位专职教师一边认真钻教律,一边灵活用教律,达到了寓教于学的良性循环目的。

三、   听课安排——先后有序,条理井然

本次听课计划表,由文传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拟定,经系教务调整,在征求系主任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于第一时间上传至“文学与传媒系专职教师”群共享,及时通知到每一位专职教师,要求大家在做好本学期授课工作的同时,积极用心紧跟学院教学改革步伐,听课安排先后有序,条理井然,将本学期课改工作推上新台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传系建设“应用写作精品课”工作侧记

一、帷幕初开

初春伊始,大地刚刚染上一抹淡淡的绿色以昭示春的信息,文传系教研室“应用写作精品课”建设工作却早已进入了如火如荼地冲刺阶段,初期成果也已始见端倪。然而,这一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前期漫长的积累过程、初期大量的准备工作、中期夜以继日的鏖战才收获今日的成果。而今后的几年时间,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精益求精。这是与文传系毛建华主任高瞻远瞩的眼光、处处务实的原则,全体文传教研室老师分工协作又群策群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早在2009年,毛主任就带领大家着手推进文传系“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努力,终于在2010年,“新媒体概论”和“中国民俗”两门精品课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获得省级评鉴单位的认可,成为“省级精品课”。这对文传系是一个鼓舞也是一个动力更是一个压力。2010年10月,毛主任就召集大家商讨建设“应用写作”精品课的可行性方案。会上,毛主任提出一个要求:“虽然我们是申请校级精品课,但是要搞就要搞好,就要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的标准来做!”文传系“应用写作精品课”的建设就这样正式拉开了帷幕。而“高标准,严要求”是毛主任对我们的一贯要求,更是文传系做事的一贯宗旨。

二、群策群力

在毛主任、石主任、黄主任三位系领导的督促带领下,文传系迅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应用写作”课题队伍。本课题组由10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8名。课题组成员均为四川省写作协会会员,并且都承担了我校的公共课“应用写作”的教学工作。教学队伍中的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不仅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并且一直坚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科研担纲、教学实践、社会实用、课外指导的由高到低、层层递进深入的立体化、纵深化“应用写作”教学模式。

课题组博士1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8名,学士1名,是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学队伍。不同的学校背景和不同的学科专业使得这支教学队伍更能发挥“写作”这门大学科的兼容并包优势。教师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所长,积极投身搞科研,发表了多篇论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写作榜样。而且同事之间也经常相互切磋、砥砺,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非常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坚守的岗位,每周大家都要汇报各自的工作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则共同商议,一起解决。对于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则严防死守,杜绝人为错误。这样,使得整个课题组如同一条严密的铁链,环环相扣,终成利器。

不仅如此,还调动系上的一切可利用资源,课题组背后还有很多同仁的默默无私奉献。要拍摄课程录像的时候,李开硕、周泮琴两位老师扛着摄像机二话不说就来了。为了保证质量,他们稳稳地拿着机器,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后期的剪辑也是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而建设网站的时候,吴治刚老师则带领着一帮同学废寝忘食地坚守在办公室,一点一滴熬更守夜地工作,终于为我们建设了一个既美观大方又简洁清爽的网站。对于网站内容再三的改动和变化,吴老师也是毫无怨言,倾尽全力配合。由于白天要上课、备课,因此很多工作都是老师们挤出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完成,我们的工作聊天记录和电子邮件来往的时间往往都显示是深夜甚至凌晨。

寒假期间,杨骊、秦蓁、王晓燕、朱亚铮老师又分头检查课程项目各个环节,从标点格式到行文语气、遣词造句,都反复筛查,再三核对,以查漏补缺,更加完善。在系领导的组织关怀下,经过全体同事的群策群力、共同鏖战,终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三、专家肯定

自2005年建校以来,文传系就特别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应用写作”课,并确定了“写作”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针。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以后,学校领导做出决定——由文传系牵头,为全院十一个系,3万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公共通识课程——《应用写作》,以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要求文传系的学生能写、会写、擅写,而且也要让锦城学院所有的毕业生不分文理,都要具备日常生活、工作要求的写作能力。这一计划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果,“应用写作”已成为全校学生喜爱的通识课之一。

虽然如此,在“写作课”日益弱化的当代大学教育的背景下,这只是我们自己的实验性举措,究竟能否得到业内同行、学界专家们的认可还是一个未知数。而社会评价是评判一门课程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的因素。于是,我们将我们的课程目的、课程建设、课程效果等方方面面给相关的专家学者们做了汇报。听了我们的汇报后,专家们都很激动,与我们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大家相谈甚欢。

后来,我们又陆续给专家作了几次汇报,专家们也认真地考察了我们“应用写作”课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并听取了同行的看法和评价,对于我们学校的这一写作课程改革模式非常满意,甚至有将我校作为“全国写作课示范单位”的想法。马正平教授在一次全国写作协会的会议上,带着我们文传系教研室编订的“应用写作”教材——《新编现代实用文写作教程》一书,结果大受好评,并且很多学校都在采用我们的教材。

通过全方位了解,专家们都给我们的这门课程做出了积极的高度的评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保均教授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教授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为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比如用数据表格说话,用学生的实际成绩来证明效果等等。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终身教授、教学督导组成员龚翰熊认为:“锦城学院文传系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这类课程的开设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还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公关协调能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本课程经过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教学效果评估,督导组一致认为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具有积极示范和推广作用”。

四、正视不足

学生的肯定、专家的评价、课程的实效都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更可贵的是,专家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中肯意见。经过大家几年教学工作的摸索,以及这次精品课建设工作的总结,我们也发现了工作中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社会实践有待加强。青年教师应该更多地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写作的真正需求,然后再将这些宝贵的第一手信息、资源植入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应用写作”这门课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网站处于初建时期,尚未达到完善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学网站上一个新台阶,发挥重要的教学实践支撑作用。

五、继续求索

“应用写作”精品课的建设工作只是我们文传系众多工作的一个缩影,而且这门课程的目的和重点并不在此,我们只是想通过这项申报工作得到肯定并且将有益的经验向同行学界推广。这门课程的真正目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让我校的毕业生都能具有基本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写作能力。这才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就在理想主义诗篇《离骚》中低吟浅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人类永恒的真理。而在此,我仅将这句话当成我们“应用写作”精品课申报工作的一个注脚,并以此和同仁们共勉,因为,我们一直都是在路上!

                                                   (朱亚铮)

                           

编辑:王晓燕

校对:秦 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