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34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按语:在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已升级为“二本”线招生院校,学院迎来发展的新契机之际,院长邹广严教授发表在院报头版的文章《全身心投入是“锦城”教师的第一师德》无疑更加清醒了全体教职员工对未来努力方向的认识。学院大好的发展前景,需要每个老师端正态度和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投入锦城学院的教育事业中去?如何正确地认识新型的师生关系,全身心对待学生?如何以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适应学院的长远发展?

4月,在邹院长“全身心投入”精神的指引下,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领导下,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的全体专职教师群策群力,围绕着考研复习指导、毕业论文改革、专职教师工作量制定、学术科研计划制定等主题,开展了富有意义的教研室活动。同时,不断强化和推进文心讲座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为学生带去更富冲击力的学术盛宴。以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使教研室的各项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崇高的教育事业需要专注投入的力量

——文传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组织学习邹院长文章心得

2012年4月25日上午,文学与传媒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组织全体专职教师认真讨论学习了邹广严院长文章全身心投入是“锦城”教师的第一师德》。在锦城学院已经升二本院校之际,这篇文章可谓“及时雨”,明确而清晰地为全体教师指明了在新学院形势下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应该持有的教学理念及态度,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与会老师纷纷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各抒己见,场面热烈而有序。以下为教研室老师的发言记录:

杨骊邹院长的话大道至简:“全身心投入”,其实是我们做任何事情成功的保证,对教育尤其如此。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灵魂工程的教学工作如果没有全部身心的投入,成功是很难想象的。在锦城学院的4年半教学生涯中,我对“全身心投入”这五个字体会颇深。学生们说我是“用人格魅力保持出勤率的老师”,这样的称赞是因为我时时刻刻都在用我自己全身心的投入给学生做示范,用我的言传身教告诉他们应该怎样面对学习、工作和人生。我从来没有给自己设定放假时间,除了上课的时间,我要么在辅导学生、批改作业,要么在备课、做科研。我的勤奋、专注和激情,也带动和感染了很多学生。我在数字化平台上跟学生比赛读书、悬赏勤奋读友,用我自己的勤奋阅读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辅导学生考研时,经常用我自己的奋斗故事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和信心,引导他们学会不轻言放弃,同时也坦然面对失败。有的学生写毕业论文时不愿意多钻研文献,我就告诉他们,我写一篇千字的学术札记都要查阅三、四十篇文献资料,很多学生在我的带动下开始扎扎实实地钻研文献了。通过这些,我体会到一个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才会赢得学生的全身心反馈,才会取得教学的良性循环。成功学告诉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专注投入地做到最好,成功就不是梦,信然!

秦蓁通过教研室组织学习邹院长《全身心投入是“锦城”教师的第一师德》文章精神,对教师这一平凡而崇高的职业,有了和以往不一样的理解。邹院长讲“全身心投入是第一师德”!如何“投入”?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有责任心、爱心、耐心和恒心,就应该把教书育人不仅仅当做一份工作,更应该是自己毕生努力的事业。

对待学生,老师应该有百分百的责任心。孔子说:“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老师不能搞“一刀切”,因此要潜心钻研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尽量多方面地培养各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多倾听学生的声音,课上课下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课堂、数字化平台、课外辅导、谈心等各种方法和渠道,无私地关怀学生,毫无保留地教育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身心健康向上。

对待学生,老师还应该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论语》曰:“有教无类。”每位学生都有平等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每个个体都有他自身独特的特点,学生没有好坏高下之分,不应该被差别对待。因此,老师应该满怀爱心和耐心,针对不同个性和学习兴趣的学生,我们要以全副的精力去尽心引导、鼓励和挖掘潜能,发挥各自优势,使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对待教育事业,老师还应该有恒心。教书育人可以塑造学生的灵魂,也是对其人格的潜移默化,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老师在面对教书育人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都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蔡郎与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是关系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教师的天职,并且是第一天职。育人是在教书的过程中渗透进行的,教师能藉此体现出基本的职业道德。如果教师连好好教书这张“皮”的基本条件都达不到,那么育人这些“毛”将依附在哪里呢?学生又从哪里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呢?

韩愈在《师说》中就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就在于专门从事教育教学。而专注于教学的核心又在于坚持科学理念统领下的育人实践。学生才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而,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需求、帮助学生发展,是高校教师必须确立、坚持和践行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进步、成长发展来实施。这种对学生的关注、教育和帮助是全方位的、全程的,包括学业入门和知识拓展的引领,丰富而健康情感的培育和交往处事能力的塑造,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情绪郁结的疏导,在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方面所给予的帮助等等。

王晓燕: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境界、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享受。是否达到这种境界,我们须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教师是否具有基本的职业素养,比如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具备较强的责任心、遵守教学纪律、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体现了教师职业素质的本质。献身教育事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要热爱学生,要勇于同一切危害教学的行为作斗争。此外,教师应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专研业务,并始终保持较高的职业荣誉感与自豪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树立智慧之魂。二是于教学岗位上是否具备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将积极投身专业研究,将所学所知奉献给锦城教育事业,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始终作为我们前进的航标。

刘莹:全身心投入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献身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有献身教育的品德,这是“教育的命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前提。在工作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热爱学生、培养英才。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陶行知把“爱满天下”、“乐育英才”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告诫教师要“爱生如子”。他深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培养“英才”的源泉和动力。爱,是人的一种伟大感情。师爱是一种无私而伟大的爱。师爱,不单纯是一种感情,同时也是一种活动。师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强烈的爱生之情会使教师倾心于教学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二是不断精进师艺,提高自身水平。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就要学识渊博、学业精深。“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且是‘常流水’”。因此教师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三是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储存学科前沿知识与科研成果。唯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的能力和现代思维方式,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谭琼:读了邹院长的 《全身心投入是“锦城”教师的第一师德》,深有感触。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全身心投入学院的教学教研,把它当做自己的第一师德,这是理所应当、毋庸置疑的职业操守。

首先,在心态上,要发挥主人翁精神,把自己看成是学院的主人,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全力以赴。

其次,每一节课都认真准备,备好课。课堂的趣味性是关键,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注意丰富、教学方法要灵活,不断摸索提高。把课堂艺术化,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一定不能放低,严格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有所收获。

当然,除了上课,平常要多跟学生接触,言传身教,真正做到全力、全心、全意。私下里多和学生沟通,多观察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如果学生认为你对他们的生活、心理等也很关心,他们会用更好的学习态度来回报老师。

最后,不管是教学、教研都应该尽自己所能投入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学问做好,静下心来搞研究,把教学做"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既加强了业务能力也更有助于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总之要踏踏实实做好教学教研工作,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高校老师。

马秋穗读邹院长的全身心投入是“锦城”教师的第一师德》之时,恰逢我讲到西方文化中的“Calling”,“Calling”即天职,兢兢业业地完成上帝派你到世间所从事的本职工作,那就是一个人的天职之所在。若要担得起“教师”二字,必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意味着传道、授业、解惑都必有一份沉醉、一份执着、一份坚守。

自工作以来,我对倏忽变化的“时间”有了切身感,因为我总感到时间还不够用。我试图把尽量多的时间用到课堂的准备和设计上,总是力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来丰富和完满自己的学识。曾有一个教育学家这样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对于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所谓“准备一辈子的课”,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教师心血的体现,就是课堂以外点滴的积累,就是一个教师在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下力求最大化地把时间、精力和智慧用到教学当中,用到学生身上。

时间、精力、智慧的投入意味着一个教师能沉醉于自己的事业,戒骄戒躁,能沉下心育人;时间、精力、智慧的投入意味着一个教师能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把教书当作自己的天职,既心怀虔诚的理想,又在行为方式上践行自己的理想;时间、精力、智慧的投入意味着一个教师的梦里会有学生的梦,故事里会有学生的故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始终被搁置在心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这次讨论学习,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在教育事业的漫漫征程上,教师们应该始终持有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锦城的教育事业中去,不断探索,不懈求索,以专注投入的力量,激励鞭策自己不断前进。

(秦 蓁)

继往开来 文传系考研指导再创辉煌

  2012年研究生考试录取工作已近尾声,文学与传媒系考研辅导工作再传捷报:文传系考研上线人数53人,参加复试人数45人;比起去年上线46人,录取40人,又有了新的突破。文传系考研指导工作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   持续开展程序化、科学化的指导工作

2010年以来,文传系对于考研辅导工作的程序化、科学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的做法有:

(1)成立考研辅导小组,辅导人员定岗定位

在毛建华主任的指导下,文传系教研室与系学生科、办公室、教务科共同成立了考研辅导小组。由文传系系主任助理杨骊老师担任考研专项指导,文传系考研留学考试中心主任肖捷飞老师负责考研事务总协调,协同辅导员老师以及文传系全体专职老师携手进行全方位的考研辅导。

为了使考研指导更加有效地进行,文传系教研室联合学生科制定了一对一的考研辅导意向书。每年考研准备期间,专职教师们在辅导意向书上列出了自己擅长的学科方向,学生们则根据意向书上选择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他们进行指导。这一举措,使学生可以得到较为对路的学科考试指导,有效避免了复习的盲目性。

(2)制定考研辅导日程表,根据日程辅导学生

为了有效安排考研日程,文传系考研留学考试中心主任肖捷飞老师制定了考研时间表,把考研复习分为不同的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时间和任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由此可以帮助学生们高效制定考研计划,按照日程有效复习。杨骊老师还给学生们提供了三阶段复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复习。与此同时,专职老师们则可以根据日程对学生进行辅导,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3)定期举行考研讲座,督促学生有效复习

文传系定期的考研讲座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考研动员讲座,及早督促有志考研的同学进入准备状态。每年考研总动员大会的主讲老师有毛建华老师、肖捷飞老师、杨骊老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往届考研的得失,动员学生考研。据了解,会后有大量的同学满怀激情地投入考研准备工作。第二类是考研复习指导讲座,这类大会主要是在考研进入加速复习期的时候,文传系会请来老师和考研成功的学长给学生们讲授后期复习技巧,有效指导学生。第三类是专项考研复习指导,比如在强化复习阶段,肖捷飞老师请来考研政治辅导老师给学生们讲授政治复习的技巧。在复试阶段,毛建华教授请来川大文新学院的老师给学生们讲授文科的复试技巧;请来基础课部的英语老师给学生讲授英语面试技巧。这些考研讲座都有效地指导和促进了学生进行复习,学生们都觉得受益匪浅。

(4)建立信息交流制度,高效便捷辅导学生

建立信息交流和反馈制度也是考研辅导科学化的重要环节。总的说来,信息交流与反馈制度分成两方面进行。一是及时关注学生的复习动态,二是及时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文传系考研辅导借助QQ群、文传系数字化教学平台等工具,建立起师生高效交流的平台。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在QQ群里向老师提问,老师也可以随时把考研资料和考试秘笈传到数字化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下载。

二、       努力开拓高效性创新型的指导方式

除了以上一直贯彻执行的考研指导程序化和制度化的措施,今年在考研指导方面,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带领大家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与开拓,力求通过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式进行考研指导,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1)加强考研复习后期指导

文传系总结历届考研指导经验发现,临近考试期间的考研指导非常重要。在考试前夕,考生的情绪很容易产生动摇或者焦虑,这时候就特别需要老师给予鼓励和指点。今年元旦,杨骊老师和肖捷飞老师轮流去考研教室鼓励和指导学生,关心他们的复习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在复习中遇到的困难。在研究生考试期间,杨骊老师和肖捷飞老师还专门到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等考点看望考生、鼓励他们好好发挥。

(2)强化考研调剂指导

今年文传系需要考研调剂的学生远超往年,这就是意味着调剂指导工作非常艰巨。考研分数线划出以后,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当即对考生的情况作出了评估,强调要加强考研调剂指导。于是,在毛建华主任的亲自带领下,肖捷飞老师、杨骊老师轮流值班,在网上和电话上指导学生进行调剂。为了督促学生有效填报调剂信息,肖捷飞老师还熬夜到凌晨2点,直到每一个学生都填好调剂信息,才放心去休息。正是由于指导得力,在今年调剂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文传系在考研调剂上打了一个漂亮仗。

(3)以学术研究课程孵化考研学习

   为了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考研,文传系教研室在毛建华主任的指点下,开始了以学术研究课程来孵化考研的探索。文传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两次召开网络会议,商量如何在大三课程中设置学术研究课程,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通过与研究生考试课程对接的方式,有效指导学生考研。目前,学术研究课程的学时与开课时间已经基本确定,这一探索将在2013年正式启动。

近期,文传系还得到从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反馈信息,锦城学院文传系输送的研究生在学风和功底上均位列前茅,得到研究生导师们的高度评价。这些反馈都证明了文传系培养的学生,其质量是经得起考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祝愿文传系全体老师在考研指导方面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将会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杨骊)

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记4月11日文传系教研室活动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简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文传系在4月11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进行了本月的一次教研室活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和“专职教师专职化、专业化、精良化”这两大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达成初步共识,其会议实质就是以期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事”,使工作既有效能又保证效率。

一、毕业论文改革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本科教育一直保持着在毕业前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进行论文答辩的传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所占的学分较多,并且直接与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挂勾,换句话说,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四年大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门课,其他课程如果考试没有通过还可以补考或重修,而毕业论文一旦没有通过,学生就只能结业或延期毕业了, 由此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在整个本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高校文科毕业论文环节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和诟病,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毕业前大多忙于找工作,准备各种考试和面试,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来好好完成毕业论文。而文科的毕业论文大部分属于理论研究和分析,学生只要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些资料就可以完成。为了既不耽误找工作又能顺利毕业,有的文科学生就想方设法走捷径,如通过网络抄袭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复制加粘贴”就可以在几天内完成一篇论文,有的学生甚至通过中介找枪手代写论文。即使有部分学生是自己动手写,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大量的资料搜集,写出来的论文质量较差。由于以上原因,近年来文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严重下滑,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基于此,一些专家提出了取消文科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建议。

文传系教师一致认为,毕业论文是整个文科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取消,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及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因此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是要针对我们锦城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有效的办学模式,并采取各种有效的改革措施,来保证并提高文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使之发挥长效作用,成为能贯穿整个本科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教研室对于文传系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有了一个初步设想。当然,教研室还会对以下标准进行仔细斟酌,以期更加合理有效。

毕业论文类型标准制定:

(一)类型和初步标准:

1.调查报告(不超过4人,每人不少于5000字)

2.发表的学术论文

a.核心及以上期刊一篇,b.一般期刊三篇(此项标准还有待商榷),c. 参加全国性会议一次并提交论文,d.参加省级会议2次并提交论文,e. 参加一次省级会议提交论文加上一篇一般期刊

注:论文必须公开发表

3.学生参赛的获奖作品

省级以上,不超过4人

4.参与编、写书(在毕业答辩前出版)

参与编、写书8000字以上

5.文学创作

a.公开发表字数总量为5000字以上的纸质版的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皆可)

b.网络作品以签约作者为标准,字数不少于5万字。

(二)申请程序和评审程序:

1.学生申请需要老师填推荐书,学生要交计划或者策划书。

2.由教师组成评审团,经评审团评审批准的申请才能生效。

二、专职教师专职化、专业化、精良化

进行了第一个议题之后,教师们立刻开始了第二个议题的讨论。近来学院领导一再强调要防止专职教师兼职化,我系专职教师通过深入学习,结合全院开展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认为专职教师不仅要专职化,而且还应该专业化、精良化,打造一支符合学院办学理念并起到支柱作用的优秀教师队伍。这不仅是专职教师的本职工作,而且也是师德、师风的具体表现。师德,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它不仅表现为“为人师表”等优秀的职业道德行为,而且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热爱学生、躬行实践等日常小事体现出来,闪现出迷人的光辉。
  胡锦涛总书记曾对广大教师提出过“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对新时期师德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深远意义。通过这次会议,文传系初步商议了专职教师工作量基本指标,此指标还会进一步完善。

专职教师工作量的类型:

以下是教师工作量的类型,期末总结时可按照相应类型汇报自己的工作量。

(一)教学工作:

1.指导学生社团

2.听讲座的次数(文化之旅和文心讲坛)

3.带学生实习实训

4.参加校内实训平台的指导

5.指导学生参赛

6.考研辅导

7.开讲座(文心讲坛等)

8.数字化学习平台(上传资料,与学生互动、讨论等)

(二)科研工作:

1.编写教材

2.发表论文

3.主持、参加科研课题或者科研项目

4.参加学术会议

5.撰写专著

6.参加进修、培训

(三)兼职班主任工作:

1.查寝、查课次数

2.参加学生活动次数

(四)教研室工作:

1.开会

2.写简报

朱亚铮)

穿行在思想的行走中

——记文传系“文心讲坛”系列讲座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讲座则是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道风景。丰富多彩的讲座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增进师生之间思想文化学术的交流,文传系特地组织了“文心讲坛”系列讲座,由青年专职教师为学生开展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学术讲座,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掘学术兴趣和增强学术功底,为学生登上学术的殿堂指引方向。

“文心讲坛”第一讲:《中国愤青文化研究》

2012年3月18日晚七点,文传系的专职教师杨震老师在A107为同学们作了一场关于中国愤青文化研究的讲座。杨震老师的讲座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与在座同学互动频繁,让与会同学受益匪浅。

何谓“愤青”?“愤青”英语简称GTK。“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代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般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后来被简称为愤青,并成为网络语言中的专有词汇。杨震老师认为“愤青”的内涵意义远远比此深刻得多,他从鲁迅、陈独秀、胡适、孙中山等中国文化名人入手,强调“愤青”是“信奉激进主义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的青年人及非青年人。”“愤青文化”则是以激进主义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为核心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文化。

“愤青文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杨震老师从历史根源、观念根源和社会根源三个方面剖析了这个问题。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遭遇,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走什么道路?怎么走?”对问题的思索与解答是“愤青文化”的历史根源。种族主义的狭隘国家观念、激进主义的变革方式和手段、全盘推倒重来的整体主义倾向、轻佻浮躁及独断的思想作风、目标模糊的社会理想是“愤青文化”产生的观念根源。相应的社会变化为“愤青文化”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杨震老师富于激情的讲解,让同学们沉醉其间,甘之如饴。

“如何走出愤青文化”这是杨震老师分析的第三个问题。杨震老师叮嘱同学们要保持批判的眼光,在中国想要走出愤青文化,就要创造一个价值新中国和文化新中国,只有在这两方面有了新的提升才能消除人们的愤青情绪。杨震老师借用胡适先生的一段话结束了自己的讲座,“现在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杨震老师耐心的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并表达了自己特有的观点。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心讲坛”第二讲:《文学与人类学》

2012年4月26日晚7点,文传系文心讲坛系列讲座之“文学与人类学”在忠孝大楼107学术研讨厅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在读博士杨骊老师。

韦勒克在谈到20世纪文学批评主潮时,认为“文学的人类学批评是当今文学批评中最富生命力的一翼。”文学与人类学这两门特定的学科究竟于何处相通相契呢? 杨骊老师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穿行在知识的海洋中。整场讲座妙趣横生,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收获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杨骊老师首先向大家说明什么是人类学。杨老师从萧峰PK郭靖说起,以前者的爱天下之民引出人类学不分种族、肤色等因素的内涵,后从学术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讲解中杨骊老师用大量的电影视频生动地阐述了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和科技文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文化的一种倒退,而在偏远地区“高贵的野蛮人”却固守着自己的文化自认,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紧接着,杨老师又从宗教、巫术、神话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文学遭遇人类学”这一话题。分析了现今的“西藏文化热”,《诗经》的“淫诗”,新神话主义运动,杨老师妙语连珠的讲解让大家了解了不同的人对宗教等的信仰和其中所蕴含的神秘文化。

随后杨老师对田野调查进行了分析。杨老师通过讲述“费孝通与王同惠”的追求研究田野文化的悲剧故事,告诉大家追求真正的田野生活会伴随着很多痛苦艰辛的过程,而非现在大多“驴友”单纯去乡村旅游。杨老师向大家推荐了几本关于田野生活的著作,建议大家如果有兴趣研究田野生活,最好采取参与式观察的方式。

提问时间现场学生非常积极,杨老师主要针对“现在对农村的歧视”“人们道德下滑”“对同性恋的反对”三个问题从人类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杨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幽默诙谐的措辞与精辟有力的观点,赢得全场学生的一阵阵掌声。最后讲座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合影后正式结束。

“文心讲坛”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精彩世界的大门,引导学生穿行在思想的行走中,臻达明心见性、止于至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