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49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四月份,文传系集中精力狠抓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管理,开展了一系列的听课观摩和交流研讨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受益非浅。文传系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共同点是“培养学生很强的写作能力”,这是文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文传系的写作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声名远播。我系《应用写作》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四川省写作协会将我系定为“四川省写作学会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创新基地”,这是对我系写作教学和实践的充分肯定。

为了夯实写作教学,为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创造条件,早在上期期末,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就对写作教学的教研活动作了布置。本期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按计划组织了“新学科、新课程”听课研讨活动,观摩学习了高强、谢天开、宋小英三位老教师的《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程,和刘莹老师为财会系讲授的《应用写作》课程。两次听课研讨活动在听课老师中引起很大反响。本期简报的重点,就是通过实录各位老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来展示我系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风采,也印证了锦城学院《应用写作》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确是名至实归。

近者悦,远者来

——文传系应用写作教学创新引人瞩目

继文传系应用写作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之后,文传系在应用写作学科建设中再接再厉,又上了一个新台阶。4月23日上午,四川省写作学会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创新基地授牌仪式在锦城学院A107报告厅举行。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李保均教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正平教授莅临本校,授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传系“四川省写作学会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创新基地”称号,这是四川省写作学会授牌的第一个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创新基地,标志着文传系的应用写作教学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

在授牌仪式上,杨骊副教授首先介绍了文传系在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的有关情况。她说,我们锦城学院是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人才的应用型、创业型大学。文传系提出的培养“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较好地适应了社会对现代文科人才文理兼修、一专多能的需求。文传系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写作教学存在的弊端,大胆改革创新,不仅在全校开设了应用写作的通识课程,而且在文传系开设了各级大、小平台课以及专业课程,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写作课程计划,通过层层深入、级级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推进应用写作改革创新的进程中,文传系不仅出版有自己编写的高质量写作教材,有应用写作的校级精品课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而且创建了40多个校外学生实训基地,10多个校内仿真实训平台,使同学们在课堂内吸收到丰富养料的同时,又可以在校内校外的平台和基地得到实训,因此在参加竞赛中频频获奖,同时取得了较高的就业率、考研率和留学率。

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马正平教授对文传系的写作教学创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锦城学院的写作教学改革和创新,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锦城学院进行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创新是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近300名毕业生的毕业文集放在那里展示,文章都是原创,每一本文集都充满了个性、诗意和时代精神,反映了大学生活,富有创造性,证明锦城学院的写作教学和实际训练,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北大校长说的文科学生要做到“能说会写”,这个在全国很多大学都无法实现的目标,在锦城学院得到了真正的实现,的确令人心情激动。马正平教授表示,他将向中国写作学会建议,适时组织全国高校从事写作教学的专家,到锦城学院来进行一次现场观摩或交流研讨。

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李保均教授代表四川省写作学会,向锦城学院颁授了“四川省写作学会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创新基地”的铭牌。同时,李保均教授还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文传系写作教学改革创新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衷心的祝贺。他指出:“四川省写作学会给锦城学院文传系授牌,不是我们支持你们,而是你们支持我们写作学会。锦城学院文传系在写作教学实践方面树立了一个四川省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的创新典范,值得全省写作学会的成员来取经学习。”最后,李保均教授还幽默地说,文传系在写作教学实践方面是土豪!非常赞!土豪,咱们做朋友吧!

在授牌仪式之后,文传系还举行了2010级学生毕业文集颁奖典礼。秦蓁、范美俊、高强、张超、王大江等老师分别为各专业的优秀毕业文集致颁奖词,出席活动的领导给优秀文集获奖代表颁发了奖状和收藏证书。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四川省社科院就读硕士研究生的何睿同学,来自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的伍俊宇同学、对外汉语专业的李东来同学先后发言,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取得的成绩,讲述了他们在文传系学习所获得的提高,证明了文传系在写作教学创新方面的成果。

4月25日上午,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人文系副主任谢恩临、教研室主任杨璐一行3人,专程来到锦城学院,学习交流写作教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教学经验。此次交流源于文传系王大江老师和杨骊老师参加全国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研讨会上,杨骊老师介绍的锦城学院文传系应用写作创新模式引起与会学者的高度赞同,很多老师纷纷表示要到锦城学院来取经学习。此次来访的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一行便是其中之一。在交流会上,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向广西客人介绍文传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创新措施,杨骊副教授介绍了文传系在写作教学方面的创新改革。在双方互动中,相思湖学院的客人表示,对锦城文传的育人理念和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在受益匪浅。他们对文传系的写作教学改革创新措施深表钦佩,并提出将派员到文传系来跟班听课,进修学习。当天下午,广西客人专门观摩了文传系刘莹老师的应用写作公开课,参观了文传系2010级学生的毕业文集展,并与文传系老师们进行座谈,在交流中再一次对文传系的一系列创新改革给予高度赞誉。

经过文传系领导和老师们的努力,文传系在应用写作教学方面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得到省内专家的好评,更引得省外同行慕名而来,这说明锦城学院的办学理念是颇具远见的,文传系的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邹校长见贤思齐,在锦城学院的办学规划中提出了这一目标。文传系将群策群力,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用我们的教学实力和实绩全面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杨骊)

一次人生的盛宴

——记文传系“新学科、新课程”听课交流教研活动

人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与繁盛的春光相映和的是文传系推出了本月的教研主题——“新学科、新课程”系列听课教研活动。这一次听课并不是随意地听课,也非系主任心血来潮,布置任务只为完成教研工作,而是早在上个学期期末就已经布置,并且在本学期开学一再强调的文传系教研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非常明确——听“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这是文传系经过实践经验积累,并且急学生所急,需学生所需而新开设的一门写作课。它与大一的“基础写作”、大二的“应用写作”、大三的“文学评论写作”构成写作系列课,呈现出级级推进,层层累加,环环相扣的态势,着力打造文传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写作能力。文传系学生主要的任务除了上课听讲,课余阅读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勤练笔头,毕业时所捧出的由四十篇文章所组成的“毕业文集”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传系的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要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各大企业考试等等,而这些考试基本都有一门共同形式的考试,那就是——申论写作。很多考生认为这无外乎写一篇文章而已,小菜一碟,大笔一挥,洋洋洒洒数千言,考完以后自我感觉甚是良好,结果拿到成绩的时候大部分都会傻眼,继而气愤,会有“改卷老师不识货”的怨怼。据统计,历年来国考申论写作的平均分在40分左右,这个分数会让很多考生惊诧莫名,这也说明了申论写作并不是一门容易的考试。针对这一情况,专门开设一门“申论写作课”就是很有必要的,不仅是为了迎合考试,更是为了很多同学在以后的工作中对这一类文体的写作做到心中有数。

每年一到毕业季,令老师们最为头疼的就是毕业论文的修改,从选题、格式到逻辑思路、结构框架、语言表达都是问题多多,甚至有的老师为学生修改了十几稿结果仍然不令人满意,学生担忧,老师焦虑成为了毕业季的普遍情绪。咋一思考,这个问题颇令人费解,这可是文传系的学生啊!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写作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但是仔细一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明明白白的,文传系学生不缺乏才情,甚至有的时候会过于“多情”,恰恰需要理性思维的学术论文成为了很多同学的短板。他们擅长各种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等,手到擒来,但是一篇严谨规范的学术论文却很少涉猎。究其根源,就是平时练得太少之故,因此专门开设一门“学术论文”的写作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所以,文传系才会开设这样一门“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这不仅有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是学生们迫切需要的一门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授课老师人选却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因为这门课程:第一,理论性很强,意味着稍不注意就会引起枯燥感,不容易讲好;第二,实践性强,需要有较强实际经验的积累,年轻老师大多对于这个问题最是忐忑的;第三,没有什么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边教边摸索,对老师是一大考验。所以系上委任高强、谢天开、宋小英三位老师担任主讲教师。高老师本人就是一位诗人,他不仅有诗人的激情,也不缺乏理性的激辩;谢老师不仅有论文更是有专著,并且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宋老师更是有多年的新闻从业经验,三位老师都年富力强,相较我们年轻教师,他们有着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强的战斗力,是我们学习的前辈榜样。

整整半个月的时间,文传系老师们轮番去听了三位老师的课,大家有很多的体会和想法,不仅仅是一面倒的赞扬,也有真诚的意见和建议,大家都当面作了愉快的交流,真正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一年最好的时光,在我们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文传老、中、青三代教师济济一堂,共同为着成为一名优秀甚至是卓越的“锦城人”而实实在在地努力着,不分彼此、不分你我,共同成长进步。林语堂有一本散文集题名为《人生的盛宴》,笔者借其光彩,将这一次听课活动喻为一次人生的盛宴,大家在这场盛宴中相互碰撞、畅所欲言,享用了一次精神的大餐。下面将各位老师的听课心得集结成篇,以飨诸君。

杨骊:4月14日上午,我听了高强、宋小英、谢天开三位老师所讲的《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受益颇多。

申论课实践性强,相关的申论考试内容丰富,竞争激烈,对讲这门课的老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高强和宋小英老师的讲课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高强老师讲的是申论课的绪论,讲了公务员应该具备的意识,公务员考试的有关情况以及申论的涵义,申论与策论、八股文的区别。高强老师讲课很有激情,教学经验丰富,跟学生互动很多,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很强。在讲课中,高强老师以他辅导学生考公务员一事举例,非常生动,对学生有很大的触动。听课中,我还看到高强老师在讲学术论文课布置的作业,是关于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的写作,高强老师全批全改,非常认真,值得学习。宋小英老师讲课的内容与高强老师同步。她的特点是亲和力强,教学经验较丰富,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节奏。她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学习特别强调,并鼓励学生多写日记以锻炼语言能力。

谢天开老师讲授的是学术论文写作。他布置了开题报告写作作为一次测验作业,本次课是对该作业的评奖。他采用学生和老师一起评分和点评的方式,让每位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开题报告,然后师生一起点评其对错。尤其对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学科意识、技术路线、文献排列、写作提纲方式进行仔细的讲解,是一次落到实地的教学,值得借鉴。

因为有历次辅导学生论文的经验,我比较关注学术论文写作的教学。我个人觉得,在学术论文写作这一块,学生的问题在于:1.逻辑思维能力差,表现在目录、章节以及段落的安排条理不清,不知按照何等逻辑来安排前后文。2.语言能力差,由于网络语言的广泛影响,现在能做到文从字顺的学生太少了,常见的情况是词不达意、语病很多、标点乱用、错别字不少。3.不懂最基本的学术规范,表现在引用文献不注释,注释格式乱七八糟、五花八门。要解决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术论文写作的教学就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通过听课,我认为高强老师和谢天开老师让学生通过写作摘要和开题报告的训练方式非常好,应该对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很有帮助。不过,与三位老师课下的交流,他们也说现在学生写作学术论文的能力令人堪忧,上课的压力不小。看来,如何进一步深化该课程的教学,真正提升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能力,还需要老师们共同探讨和努力。此外,听王大江老师说工商系也开设了学术论文写作课,学生在写作论文能力方面大有起色,我想,这也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秦蓁:《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和课程管理,让学生既能练就扎实的写作基本功,又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在聆听了谢天开老师的授课后,我受益良多。

去观摩的时候,正逢谢老师讲授如何撰写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一节。这一节内容既重要又不好讲,“重要”是因为《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最为关键的一环,而在没有设置这一课程之前,学生未接受过规范的训练,写出来的《开题报告》逻辑混乱、辞不达意、没有学术性;“不好讲”是因为《开题报告》涉及诸多学术规范,理论性强。但单纯的理论讲解费力不讨好,学生仍然难以撰写出规范的《开题报告》。谢老师的讲授,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优势,有效地契合了这一节内容的特点。

首先,谢老师早已布置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选择一个论文题目,撰写完整规范的《开题报告》,然后一个个地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谢老师创设了一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的模拟情景,上讲台展示的学生就是论文开题的学生,老师和其他同学就是开题的答辩老师,让学生身临毕业论文开题的情景,进行规范的训练;

其次,谢老师化身开题答辩的老师进行提问,实则对学生《开题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讲解。先由学生自己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到参考文献,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阐述自己撰写的过程和内容,谢老师则一步步地指出学生在选题、查找文献资料、构建论文大纲中的错误和不足。谢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十分细致,比如一个同学的论文题目是《从文化角度看黛玉》,谢老师耐心地分析了这个题目过大,没有操作性,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是不合适的。再通过对该论题“选题意义”的分析,谢老师教导同学们,选题的理论意义要有专业性、学科性;

最后,为了避免出现除了上讲台展示的同学之外,其他同学没有参与、没有互动,最后变成只有老师和开题同学的对话的局面,谢老师也不断地让其他同学来指出讲台上展示的同学《开题报告》每一部分的不足和错误,师生共同探讨。在分析的同时,一起回忆理论知识,强化理论基础的学习和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始终活跃,同学们精力集中,认真思考,在相互的问诘和探讨中都得到了最大的收获。

谢老师这样设置课堂的优点有:第一,每一个学生都独立完成一份《开题报告》并进行展示,那么如何选题、如何查找文献资料的教授就不再是泛泛地讲解,而是可以针对每一个题目,进行具体的资料搜集、文献综述、提纲建构的指导,还可以概括类型不同的题目在选题、文献和提纲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第二,每一位同学不仅自己撰写《开题报告》,还要参与其他同学开题的提问,就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训练他们的判断力。使他们不仅能完成自己擅长的题目,还可以博采众长、优势互补、思路开阔;第三,在提问和探讨中,每一份《开题报告》都得到反复的修改,这种精益求精的训练不仅是撰写论文需要的,也是每一个学生求学和为人的所必备的精神和素养。在教书的同时,谢老师也在潜移默化地教学生做人。

观摩学习这些前辈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是我不断学习的过程。

靳丹:在学校“三不放水”原则的指导下,文传系组织了一系列教研室活动,改进学生的学风及教师的教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学好所教的课程。4月份,教研室组织了全系老师对《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程的教学观摩活动,4月18日下午1-3节,于B224聆听了谢天开老师的教学观摩课程。通过此次活动,我学习到了谢老师对于课程知识点讲授、教学方式以及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不足,现将心得做以下总结。

 一、知识点讲授

《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何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重点也是难点。谢老师将知识点的掌握放到了实践中,让学生通过论文开题报告撰写的实践操作来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知识点。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切实巩固了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知识点的掌握。

二、教学方式

这门课程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10级正由于没有系统上过这门课程,所以在毕业论文写作中会花浪费很多时间在基本的论文写作上。在谢老师的课上,他进行了开题报告的模拟答辩,前期组织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在课堂上由每个学生当堂汇报。由谢老师和班上两位同学进行点评与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一方面在思想上相当重视,会认真有效地完成作业;另一方面当堂的点评对学生来说印象深刻。谢老师在开题报告答辩的点评也非常细致,对于每个环节的细节都对学生进行了指导,使得课堂学习时间得以有效地利用起来。

三、课堂管理

在课堂管理上,谢老师兼顾了做课堂汇报之外的其他同学对课堂的参与。通过对汇报同学开题报告中问题的指出,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对于课上个别不认真听课的同学,谢老师也进行了艺术化的干预,有效控制了课堂纪律。

高强:今年四月中旬,文传系组织听《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的课程。所授此课的共为三人:谢天开、宋小英和我。教研室秦蓁主任排了听课的表,在QQ里催促,组织大家交流,还要求写心得,要求认真,工作做得很细。这期间,王大江教授安排我撰写《申论》教材第四五六三章,八万余字,并叮嘱五月份统稿出版,弄得我的头都大了。凡领导安排的事,我力求认真完成,这是工作态度问题。为了完成任务,因此,我抽空听了宋小英老师的课。谢天开老师与我的课有冲突,没听成,好在去年我曾听过他的申论课。现在还曾记得有五位老师也听了我的课。借此机会,谈谈感受。

一、学术论文与申论课程是文传系针对当前报考国家公务员而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课程。我个人感觉系主任毛老具有战略性眼光,为毕业生就业另辟蹊径,并寄希望将它打造成为我们文传系的精品课程。在此我决不是说大话,给系主任抬轿子。记得上周六在社科院,邹校长说:“老毛开设这门课是对的,社会上需要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这不是实用主义。过去考进士,考举人,要考《四书》、《五经》,你就得开设《四书》、《五经》。”作为主讲申论这门课程的一员,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今年系里老师们来听课,我懂得毛老的用意,督促任教者认真教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这门课程,11级同学们颇为专注,参学率比较高。据我调查,我所任教的行政管理班76名同学,90%准备考公务员;汉语言文学两个班98名同学,想报考公务员的约有半数。这是我们上好这门课程的内因与动力。教者是外因,通过学生的内因而起作用。

三、宋小英老师上课很认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生动、典型,注重重难点,熟悉教材。谢开天老师的课我听过几次,总的感觉视野开阔,旁征博引,知识丰厚。

四、听我的课有五位老师。第一个是刘莹,她听了一节。刘在我的隔壁上课,她是第二节上课。我刚进教室,她就来了,坐在后面,记得她做了笔记,很认真。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记。第二位是张砚,一个女孩儿,很认真。她说我讲的幽默,是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学生笑,她也跟着笑。记得我也曾听过她一次讲座,是讲的女性的地位问题,在A107讲演,毛老、付老也都去听了,她讲她在英国留学期间的故事,还有阿拉伯的女性。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大气,语言干净。第三位是杨骊老师。她在听课前好象问了学生什么。我想象她是在调查研究(杨是系主任助理嘛)。后来交换意见,杨说看了我布置的作业,批改的很认真。我想领导就是领导。我来此地工作,许多事不懂,我就求助于她。我听她的课,三四次吧。一次是让学生评论小说,几个小组的代表上台演说,她的点评恰到好处。一次是她讲《围城》,我站在外面听了十来分钟,我惊叹此人了得。还有一次她讲张爱玲,我坐在教室里静静地听了一节。我想这是一位做学问的女性。

听我的课的还有一位,她的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位著名的艺术表演家,她的名字叫赵丽蓉。小赵听了我两节课。当她听了一节后,我说,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她说,还想听一节。记得她听宋小英老师的课,也是两节。我曾想过,学术论文与申论是纯理论枯燥的课程,小赵尝能如此认真,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办到。

朱亚铮:四月是文传系的听课月,本月伊始,教研室主任就布置了任务,相互听课,取长补短,特别是由高强、宋小英、谢天开三位老师合作新开设的《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程。于是在本周五下午,我和几位同事相约去B224听了谢天开老师的这门课,收获挺多。

文传系的毕业论文答辩一般是5月,所以每年4月就是定稿截止日期,每到这个时候,个个老师都觉得头疼,从各位同事的个性签名就可见一斑。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毕业论文问题花样百出,修改起来甚是恼火。特别是论文格式不规范的问题尤为突出,老师们都觉得开设一门专门的学术论文指导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去听的这次课,谢老师正好在给2012级对外汉语的同学模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说实话,这是一门很有用但是很难上的课程,因为内容很枯燥,稍不注意就会让学生“身未动,心已远”了。谢老师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让每位同学都要提交一份开题报告并且轮流在讲台上演讲,并且让黄星然、高莹两位同学配合谢老师组成了答辩组,在同学阐述的过程中,随时发难、提问,指出其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切中肯綮的,也确实是我们在指导学生开题时会遇到的常见问题。谢老师从题目的设置开始,要求“小处着眼、往深挖掘”;选题的理论意义的时候又强调突出专业学科性等等。学生在模拟答辩的时候经常被问得哑口无言,这其实是很好的训练,而且这样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对写作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样的授课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确实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同学在讲台上模拟答辩的时候,除了答辩组的成员之外,其余同学很多容易走神,有的因为自己已经答辩过了,所以觉得和自己无关;有的则因为即将轮到自己,所以格外紧张,只注意自己的报告;还有的觉得台上同学的选题和自己没有关系,所以就神游太虚了。当然,这些问题,谢老师也都注意到了,他采用的办法是在同学汇报的时候 ,其余同学随时做好提问的准备,由老师随机抽点同学进行提问或者点评,这样所有的同学都必须严阵以待,集中注意力。当然,我个人觉得谢老师可以将这个措施更严格地执行下去,就是抽点到的同学的表现和平时成绩直接挂钩,台上汇报的同学也直接给出一个分数最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样就会让同学认真对待模拟答辩。

《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是系上新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课程,本门课程有很强的的实用性,但同时又是一门非常难教的课程,对上课老师的要求很高,我们年轻老师来上的话心中也是很忐忑的。所以这样的听课活动是很有意义的,学习前辈教师的丰富经验,有优点说优点,有问题提问题,不遮遮掩掩,而是真诚坦率、开诚布公地提出来,集思广益、共同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上好这门课。

王韬:在系教研室的组织下,我有幸观摩了高强老师和宋小英老师的讲课,两位老师的课堂讲授各有特点,使我受益匪浅。
   高强老师的课堂最大的特点是激情,从高强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课程内容的设计无不透露出老师对课程的激情。学术论文和申论写作相对于文学类的课程,在趣味性方面本来要弱一些,但通过高强老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课堂气氛始终很活跃。以公务员的概念为例,高强老师举的例子既贴切又生动,本来枯燥的概念很容易就被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了。作为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高老师的课程不仅仅有理论性的概况,还有大量的真题分析作为讲解的基础。在申论写作的讲解中,大量的考试真题使同学们对申论写作有了更具体和深入的认识,在自己着手写作的时候也能更得要领。整个课程重点突出,课堂饱满,这些都得益于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作的大量准备和用激情浇灌的课堂。
   而宋小英老师的学术论文和申论写作课透出的是一股温婉之气。宋老师的讲解不疾不徐,层析分明,在讲解的过程中也不时穿插时事介绍以帮助同学们的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老师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了问答加分的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是有效监控课堂,践行锦城课堂大于天的一个重要手段。

   聂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理论课大放光彩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建院初期就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是教学的核心所在。多年以来,我校形成了一套理论底蕴深厚,实践效果显著的“六大教学法”,这套教学法也渗入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我校文传系资深写作课老师谢天开的写作课便是这套教学法的代表。其中,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是谢老师该堂课的核心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谢老师的申论与学术论文写作课正是运用了这一方法。他把学生分组,每个学生准备一篇论文开题报告,然后全班同学对这位同学的开题报告进行评讲。比如12级对外汉语专业李文巧同学的开题报告为《从文化的角度看黛玉》,谢老师给予了精彩的点评。比如在理论意义部分要注意选题的专业性、学科性。在实践意义部分,谢老师提醒选题要开口小,挖掘深,尽量小题大做。同学们也对此开题报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提出创新点不足,可以在色彩文化部分挖掘一些理论来支撑。另外,学生导师组也提出参考文献数量不足的问题等。同学们通过这一篇开题报告案例,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也发现了自己报告中的不足。

情境教学法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发展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课程通过学生模拟开题报告的场景,提前在大学二年级阶段进入角色,无疑对将来学生们写作论文具有很大的帮助。该堂课学生开题,学生做导师,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让未答辩的同学换位思考,开拓了思维角度,有利于学生学术素质的培养。

谢天开老师授课炉火纯青,既有老一辈教师一丝不苟的专业素质,又吸收新方法新技巧,确实是我系教师垂范之一。

   刘莹:我常常在想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这次我有幸观摩了高强、谢天开、宋小英三位老师的《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堂教学, 让我领略了他们的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他们对写作教学的执着追求,使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就必须明白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非常吃力地去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也不再是把自己知道的最好、最多、最精彩、最与众不同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是把什么不教给学生?怎样让他们自己悟出更多的东西?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未知世界,让学生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多方素质的综合提升。这就是高效的课堂,这也是我观摩学习后最大的心得体会。

谢天开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学院提出的六大教学法之一“项目驱动法”,将开题报告的撰写作为一个项目任务布置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独立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以个人的形式向班级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三名同学和老师共同担任评委,老师点评,学生互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强调“教、学、思、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将讲授与探究、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中用,用中学,边学边用,积极参与到写作的全过程中去,这对他们写作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

聆听这些优秀教师的课,那就是一种享受。今后,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

马秋穗:在“新学科、新课程”的教研活动中,我聆听了《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程,感触颇多。以谢天开老师的课程为例,非常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报告和学生讲老师评的方式来建构整个课堂。课堂分为两步:其一,由一位学生作读书报告,以PPT的形式推荐一位学者或一本书。我听的这堂课恰恰介绍宗白华,课堂报告其实也是申论写作的一种延续,因为必须得有相应的功底才能有论有述,才能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在这一部分,谢老师适时的提请学生关注和宗白华同时代的朱光潜及其美学著作。这样一来,读书报告既是学术推介,更是引、述、论的典型。其二,由多位学生作开题报告,老师现场点评。在这一部分,由学生讲解自己的开题报告来抛砖引玉,老师及时指出论文架构和书写规范上的失误,指导学生改正,并与学生展开讨论。所谓“学术”,谢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解决了“术”的问题,引领学生分析掌握论文写作的规范,提请大家注意各项规章技巧。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项目:题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论点、内容纲要等。其中,拟定提纲的顺序包括:1、先拟标题。或提示论点,或提示课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2、以论点句写出论文基本论点。3、选择论文构成的基本类型,确定全篇逻辑构成的骨架。4、写出层次与段落的先后顺序。5、文献资料收集备用。6、全面检查,修改提纲。总而言之,学术内容可以争鸣,但基本规则和范式必须交给学生,既有科学性和理论性,又具备创造性和延展性。

               

   王晓燕:当代大学生具有时代赋予的许多独特性。如何改革传统的说教方式来传授知识,对于研究不同专业与学科的广大高校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加上学生除了学分必达要求以外,没有更多的应试压力,因而也相应地失去学习的原动力。如果高校教师不能用课堂教学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受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很难保证。许多高校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摸索出不同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有效方式,形成许多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由于学科内容差异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横向传播,跨学科的教学经验被绝大多数人认为很难共享。高校课堂上最具有相互借鉴可能性的不是教学内容,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恰恰是教学技能。 对课堂中教师活动的研究,是近年来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它证明了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实际上教学技能正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也是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基础。包括了以下基本元素:教学一致性、组织、监控、聚焦、沟通、反馈、提问、复习与总结、为理解与思维而教的各种能力的逐步形成与完善。我系谢天开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项目驱动法”的优势,将固化讲授转换为技能输送,将课堂管理设置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运动过程。比如他将开题报告的撰写作为一个项目任务布置给每一位学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查资料,独立完成报告撰写,再以个人的形式向班级报告任务完成的信息。三名同学和老师共同担任评委,在有效的互动中思考、论争与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龚婷: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结合自己的上课时间,旁听了谢天开老师为新闻专业的同学讲授的《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一节。在旁听的过程中,收获丰富,感受也颇多。

从授课内容上看,我去旁听的那一节课,主要是学生上台宣讲自己的《开题报告》,谢老师在下面进行随堂点评。从课后与谢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前面几周,谢老师先集中讲授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后面三周则是同学结合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实践,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并分批次上台进行开题报告的宣讲。于是有了今天这节课“学生讲,老师评”的教学手段。本节课一共有五位同学宣讲自己的开题报告,每个同学都是提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选取了一个论文题目,并严格按照开题报告的格式进行撰写,

谢老师授课轻松自如,写作理论知识也是信手拈来,在对每个同学的开题报告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既有写作理论知识的宏观提点,又有对开题报告各处细节的微观审查,针对性很强,而且还在点评指导的过程中,以随机抽问的形式启发、引导、督促其他同学进行思考,整个过程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从教学形式上看,谢老师采取的这种“学生讲、老师评”的方式,极大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常来说写作课是容易上得很枯燥的,但是,谢老师的这种教学形式,却让同学们不仅有了写作实践,同时又有机会接受老师有针对性的面对面的指导,进而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讲,写作课最根本的核心诉求应该是借由写作理论的介绍,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这种写作能力的获得和提升,只有通过学生结合写作理论知识实实在在地多练多写,才能够实现。所以,如果只是老师一味地讲理论知识,不仅容易枯燥乏味,学生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而且没有实际练笔的机会,学生不仅无法真正体会理论的价值,也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也无法实现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

所以,这种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体真正落实到学生,不是一句空口号,我在谢老师的这节《学术论文和申论写作》课上,不仅看到了这种教学理念的可贵,更是亲身体会到了这种教学的可能性。尽管我没有时间跟班上的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但是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首先获得了直接的写作体验,再加之老师及时的随堂点评,他的收获,一定是非常大的。

赵丽蓉:本学期,我听课并学习了文传系两位老师所讲授的《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程。其中,宋小英老师为2012级新闻学专业该课程的主讲教师,高强老师授课的班级为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

本次听课中,宋小英和高强两位老师都刚好开始讲授“申论的本质”这一章。课程一开始,宋老师就向学生解释和分析了教学大纲中关于申论的相关内容,让同学们对为什么学和怎样学习申论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紧接着又用一系列图片引入课程的具体内容,期间穿插一些生活趣事,对“公务员”这一角色进行界定,然后过渡到对申论的基础性知识的讲解。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好,学生也有意识地参与到了课程的学习之中。高强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就结合学生的专业及以后的就业谈了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指出“申论”这部分内容在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性。高老师紧扣教学大纲,对公务员的角色定位、公务员的责任等基础知识作了讲解,尤其是对包括行测、申论、面试在内的公务员考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此外,高强老师又结合教材中的相关真题分析了公务员考试中“申论”这一部分内容考试的题型结构等,并给出许多经典例题让同学们直接感受面试考题,去除很多人的“面试就是走关系”这一错误认知心理。

两位老师的授课各有特色,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两位老师都按照教学大纲认真、细致地讲解知识点,并能时时注意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反应较好。事实上,《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对文传系学生的论文写作、学术化思维训练有很好的提升作用。课程中关于申论部分的学习,对于那些将来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来讲更是必不可少。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和感知公务员考试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张砚:幽默从来不是空穴来风

去听高强老师在11级汉语言班讲的《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课那天,由于早上下了些小雨,我又粗心地根据惯性跑到了B教,进教室后高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高老师冲我轻轻的点了点头,我的出现并没有打乱他的课堂。坐下之后数了数人数,47人(总人数48人,1人请假)齐齐整整的在教室靠前坐着,周一的1-3节课,几乎100%的出勤率,该班的班风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我想,高强老师本人的魅力也对此有着大大影响吧。

果不其然。常听闻学生口中的“羊羽先生”博学多才,更是幽默风趣。在听课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老爷子竟然动不动就自称“羊羽先生”。原来高强老师就是羊羽先生呀!哈哈!羊羽先生的课很快就吸引了我,让我都快忘了写听课记录,反而把带来的笔记本记得满满的(虽然我并不需要考公务员)。

这一次课高老师讲的是申论写作的题型和答题技巧,除了将题型分为:概括题,对策题,分析题,对策题几个大类之外,高老师还举了很多实际例子,比如:如果你是上级,你想要男同学坐第一排,你该怎么办?这个例子不仅和学生自身相关,便于学生理解,也正好是一个对策题的好范例。于是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同时,高老师还对申论写作的重要问题又进行了强调,说,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五类,即:社会,政治,经济,生态,自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喜欢答题万马行空,思维剑走偏锋的问题。

除了内容充实,课堂气氛活跃,高强老师的课程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语言幽默风趣,但是这个幽默和风趣的体现并不是讲一些无聊的笑话,而是对生活中一些现状的评论。这些评论精准却不尖锐,有趣却不肤浅——这种语言能力是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渴求却不易得的——这需要时间的磨砺和生活经历的积累。由此,我自己需要更加努力,除了多听课,向各位前辈学习之外,更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身素养,才能更自如的驾驭课堂,使自己课堂如同高强老师的课堂一样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又有所收获。

                                                (朱亚铮

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记文传系教研活动之《应用写作》听课活动

四月的文传系,在写作教学的研讨方面更上一层楼。四川省写作学会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创新基地授牌仪式在我校举行,另外,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在本月组织了教师们对我系写作课系列听课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4月25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人文系副主任谢恩临一行三人来到锦城学院,与文传系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当天下午,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应用写作》课程负责人王大江老师,以及写作课任课教师们陪同远道而来的客人听了我系刘莹老师的《应用写作》,课后双方针对写作课教学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沟通和交流。

作为一所年轻的独立院校,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学院注重培养高素质、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争取让我校的学生能够做到“毕业就是就业”。作为学院文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单位,文学与传媒系一直秉承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大学培养人才的要领,旨在将文传学子培养成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的技术性文科人才。在文传系的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中,写作始终居于核心地位。除了针对文传系学生开设的各种写作课程外,文传系还在全校开设了应用写作的校级平台课程,旨在提高全校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以后的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期达到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作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用写作》课有自编教材,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各任课教师在这门课上不断进行探索、改进、提高。这门课能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取得好的成效,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切磋、交流密不可分。听完刘莹老师的课后,教研室立即组织老师进行交流和研讨。在系主任办公室,听课的老师们各自谈了自己的感受,并认真撰写了听课心得。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听课活动让自己学到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而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几位老师对我系的写作教学也给予了极高的赞誉。以下,是老师们的听课心得:

   王大江:一堂生动、有趣的应用写作

4月25日下午,听完刘莹老师的应用写作公开课,感触颇多。课后,全体听课的老师(包括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三位老师)畅谈了听课后的感受。互相的交流,得出了一致的评价:这堂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是一堂生动、有趣的应用写作,刘莹老师真正把写作课讲“活”了。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认真备课,广搜资料

要使教学效果好,教师绝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面对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讲什么,举什么例,课前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刘莹老师在备“求职简历”过程中,广泛地浏览与课程有关著作、论文、视频、图片资料,参考、借鉴有用的信息,使课程的内容丰富充实,把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为的直观形象,为上好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精心组织,氛围活跃

学生听课是否有兴趣,教师教学是否受欢迎,是否被学生所接受,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如何,即组织教学工作做得如何。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指挥得好,乐手们的配合就好,否则就难以想象。要让学生配合得好,首先就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刘莹老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复习旧课,让学生总结求职信的特点,然后导入新课,点明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在对比分析了求职信与求职简历的特点后,用图文加视频的形式,介绍了求职简历的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范文解析,使学生明白了如何制作求职简历,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组织教学中,刘莹老师灵活运用了目光注视法、鼓励激励法、表情感染法、趣味激发法、设疑引导法等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使整个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衔接有序,一直牵引着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在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调动了起来。

三、教法多样,互动有序

应用文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由于写作格式的模式化,容易让学生产生千篇一律与枯燥乏味的感觉;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刘莹老师在讲授求职简历时,灵活运用了讲授、案例、问题导向、模拟仿真等教学方法,特别是例文教学法的运用,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写作理论的印证,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范本和借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引导学生把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桥梁。讲、学、问、答,师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有效地提高了应用写作课的教学实效。

还值得一提的是,刘莹老师上课时的口语表达清晰,注意声调、节奏、速度的变化与控制,适当地运用了态势语言,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高强:上周五下午,在A219教室,听了刘莹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听课的约有十来位系里的老师,以及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中文系的主任和两位同行,我们锦城学院文传系系主任毛建华教授也参与了听课。

这一次听课的规模应该说还是比较大的。听完课后,两个学院的老师对刘莹老师的公开课展开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

   总的来说,刘莹老师的课,吃透了教材,吃透了学生,突出了重点,抓住了难点,传授方法灵活,案例典型、精准,注重组织教学,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非常好。

  我来锦城二年,而真正将刘莹其人其名联系在一起,大约是一个月前。那是在艺术系批阅入学试卷,宋小英老师喊她,我这才记住了。后来她在我的隔壁上课,记得也曾经坐在后面听过我的一节课。

  说真心话,刘莹老师的这一节课对我冲击很大。我这一生,听课不下几百人,但能将一个非常枯燥的课题讲得如此生动,如此绘声绘色,真是了得。在讨论会上,我本想讲三层意思:一层是肯定与评价,这一层大家说的很多;二层是如何更进一步美上加美;第三层是有关精品课程讲义共享方面的问题。但我想了一想,打住了。

秦蓁:为了拓宽省级精品资源课《应用写作》的广度和深度,我系在四月份组织了针对《应用写作》的听课研讨活动,由系主任毛建华教授领衔,所有教授各类写作课的老师积极参与,于2014年4月25日下午观摩学习了刘莹老师为财会系教授的《应用写作》课。刘莹老师的讲课异彩纷呈,在带给听课老师极大的震撼之余,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刘莹老师将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安排得内容丰富生动、教法灵活多变、节奏把控自如、师生有效互动、课堂融洽有感染力,学生始终精神饱满、全情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开发。刘莹老师精妙的课程设置、极强的课堂把控和节奏把控能力、与学生的有效互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

第一,化整为零、变难为易。上课开始的五分钟,刘莹老师引导学生简单地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了回顾。听课老师惊奇地发现学生们对知识点信手拈来、十分熟悉,这得益于刘莹老师对知识点的化整为零、变难为易。这一点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尤其是《求职应聘类文书》这一章,因为知识点比较多,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我们在讲授的时候十分心切,恨不得一下子把好多的知识都交给学生,课堂就被老师的讲授占得慢慢的。但知识点多,头绪万千,老师讲得再多,学生的消化都有一个过程。如果学生不那么自觉,课后不去温故知新,那么所教的知识就会陈陈相因、堆积成山,慢慢的对学生的心理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学生会觉得课程好难,要掌握的好多,容易对课程因畏难情绪而失去兴趣。刘莹老师精心梳理课程的重难点,将难以掌握的知识以阶梯式的方式一步步将学生带到目的地,学生不会感到很难学,只要跟着老师走,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重难点,而且少有心理负担,更重要的是容易记住,不容易遗忘。

第二,案例精当、有效控场。本次观摩学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刘莹老师丰富却又精当的案例。《应用文写作》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案例的准备不可或缺。但刘莹老师的案例多侧面、多维度,起到了画龙点睛、盘活全篇的作用。刘莹老师的案例设置无比精当,同样的案例,不同的老师放在不同的地方,或者使用得不同,起到的效果有云泥之别。刘莹老师对案例的使用具有辩证性,会挖掘案例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也会巧妙扩展案例的外延,给老师们极大的启示。

第三,问题设置、有的放矢。为了更好地师生互动,课堂上老师一般都会采用“问题导向法”,设置适量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同时也能更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和场面。但有时候为了提问而设问,只能让课堂看上去在互动而已,学生内心并没有跟着老师走,甚至只是为了加分而回答问题,这不是“有效的互动”。要“有效的互动”,必须精心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提问时机要适宜,还要吃透教材,充分分析学生的接受心理,设置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又是富于启发性的,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回答。刘莹老师的课程问题设置,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很多问题看上去是闲闲的提出来,很不经意,学生却抢着回答、十分积极,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点,注意力又可以一直集中,一节课并不觉得漫长难捱。刘莹老师对问题的点评,也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学生心悦诚服、受教甚多。

第四,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我一直认为,一个成功的课堂,除了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实丰富的课堂内容等看得见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潜在的因素,那就是营造一种亲切、真诚、如沐春风的课堂“气场”,在这种“气场”的包裹下,课堂氛围和睦融洽,师生亲密无间,学生精神抖擞,发自内心地对课堂流露出浓浓的喜爱之情,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很多。这样的师生关系持久、真诚,学生对课堂是由衷的留恋、对老师是由衷的感佩。刘莹老师对学生耐心、细心,讲课语速不疾不徐,为人亲切和蔼,学生喜爱她的课,享受她的课堂,一切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这才是深层次的教书育人。

   朱亚铮:为配合文传系四月的教研主题——听课,刘莹老师专门为大家上了一次《应用写作》的公开课。早在上个学期,全校教学督导组的龚翰熊教授在随机地听了刘莹老师的这门课以后,就给系上建议,让所有老师多去向刘老师学习一下,所以本学期毛建华主任早早就布置了这项任务。

刘莹老师在上这次公开课之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准备。几乎每个星期,她都在学校听取同事的各门课程,其目的就在于要取长补短;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向王大江教授请教,从上课环节到PPT的制作等等,甚至连字体、字号都经过了反复地斟酌;利用平时时间,她还经常和同事们磋商,就是想呈现一门精益求精的课程给大家。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听过刘莹老师的这门课的人,无一不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刘老师的课堂环节设置非常到位,起承转合衔接流畅,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力很强。虽然当天有众多的同事、领导,甚至是外校的老师坐在教室听课,刘莹老师还是张弛有度地控制着整个课堂,大到知识点的梳理,小到提问,看似自然如流水,但其实仔细一想就是一环扣一环,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废词,连紧张的语气停顿助词都基本没有,这除了她的准备充分以外,还和她个人对于课堂的熟悉程度密不可分的。

刘老师教态端庄、大方、自然,声音、语速也注意到了抑扬顿挫,听起来特别舒服。她着装得体,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让人如沐春风,甚至我们听到学生在小声地议论:“刘老师好温柔,好像一位妈妈”,有同学纠正她:“不是妈妈,是姐姐”。虽然我们在后排听得会心一笑,但是以为刘老师只是秉承温柔的话就太小瞧她了,她的温柔是一种有底气、有力量的宽容、柔和以及谦逊。

刘老师对教材非常熟悉,所有的知识和教学内容完全是烂熟于心。我们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害怕被学生讲是照本宣科,所以有的时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脱离教材,对于教材甚至有一些嗤之以鼻,经常搞得学生无所适从。但是刘老师并没有这样,而是吃透了教材,比如她讲到求职简历的内容基本信息的时候,非常明确地给学生指出来哪些场合、哪些招聘方,哪些信息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哪些是可以省略的,甚至还区分了外企与国企、私企的简历撰写的区别。

听了刘老师的课后,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刘老师相比,很是羞愧,当然是应该化羞愧为动力,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幸而毛主任、傅主任火眼金睛,视野宽广,在刘莹老师的听课结束以后,我们迅速召开了研讨会,两位主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让写作组的老师协同作战、集体备课,争取把《应用写作》课上成是一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精品资源课。这是挑战但同时对每一位老师来说,也是机遇,我们都应该珍惜。

   王韬:《应用写作》是文传系针对全校开的一门平台课,因其强烈的实用性,也成为院系领导和文传系各位老师非常重视的一门课程,经过几年授课团队的精心打造,去年《应用写作》已经成功申报成了省级资源精品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本着“止于至善”的校训,文传系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上学期期末,便提出了上公开课的计划,并在这学期实施,上周五,由毛建华主任带队,我们全体应用文写作的授课教师在A219观摩了刘莹老师的公开课,受益良多。

刘莹老师的课设计非常巧妙,很有节奏和层次感,师生间的互动频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实用性的课程,刘莹老师用大量精妙的例子上出了极强的趣味性,这些我都不再赘述,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重难知识点的讲解上,刘莹老师采取了分解的方式,使学生能将知识点吃透并最终变成自己的技能。我也在上应用文写作,在授课中往往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时候学生对知识点的似是而非,老师讲的时候好像听懂了,但实际练习的时候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此,我特别留心刘莹老师在这方面的设计和处理。这节课,她上的是简历写作,针对学生的简历往往笼而统之,不够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常见问题,刘莹老师先展示了一个包含这类问题的案例,然后让学生们评价和修改,一般我们的讲授在学生评价和修改后也就到此为止了,但刘莹老师的修改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因为往往学生修改后还是不太理想,于是在一次修改的基础上,刘莹老师又针对学生的修改稿给出了二次修改的意见和范本,学生们一看之后才彻底清楚了自己的思维还存在的问题,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非常牢固了,我相信这些学生在以后的简历写作中也很难犯错了。这给我极大的启发,我们的教学不能使浅尝辄止,停留在一个阶段,而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深挖一下,再强调一下,才能捅破那层窗户纸,这也正是在教学中践行“止于至善”的校训吧。

马秋穗: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刘莹老师教授的《求职简历的写作》一节让我大受启发。其一,上课之初,注重新旧知识的交叠过渡。古语谓:温故才能知新,刘莹老师由“简历与求职信的区别”引出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同时又兼顾到了对旧有知识的复习。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课堂氛围轻松又不失严谨,学生参与度高。其二,本节的核心内容是学习简历的撰写。简历重在告诉别人与你所申请职位有关的教育背景、经历、经验等,所以一定要言简意赅、精准扼要。刘莹老师的讲授既结合书本理论,又辅以大量的案例,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而老师是整个课堂的设计者、掌控者。这堂课的目的很明确,让学生明白了简历如何定位:精准定位,适度包装,又不能哗众取宠,通过两个案例——关谷的“神奇”简历和马文的“最生动视频简历”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好的简历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必须措辞得当,重点突出。通过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方式不难发现,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起来,对简历的设计与制作已有了较好的把握。这一节课,对学生今后走向职场作用尤其大。其三,刘莹老师的教态大方,娓娓道来,极具亲和力,在其循循善诱的引导之下,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既能沉浸于课堂教学,又能主动思索,举一反三。

张超:精心设计 实现学生“愿学、乐学及会学”

作为锦城学院的校级平台课,应用写作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应用写作课的授课难度也不小,尤其是在理工科学生看来,应用写作和他们的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似乎相去甚远,因此很多学生在上应用写作课的时候,参与感和投入感都较低。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就成了摆在教授应用写作课老师面前的难题。

4月25日,我和教研室其他同事一道去观摩了刘莹老师的应用写作课的《求职简历》章节,尽管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刘莹老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使学生的愿学、乐学和会学变成了现实。

1.案例丰富、针对性强

应用写作之所以被老师视为畏途,被学生视作枯燥,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其理论性较强,但刘莹老师在45分钟的教学内容中,针对内容,引入了数十个案例。其中对比强烈的“马文求职视频”和“关谷神奇求职简历”,一正一反,诙谐幽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而且寓教于乐,该案例让学生领会到了求职简历中的“内容为王”的重要性。

2.问题导向、层层深入

锦城学院的六大教学法全面地提炼出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各种方法,但如何运用、效果如何却大有讲究。刘莹老师“对课下药”,开出了问题导向法这一良方,纵观整个课堂,无论是复习环节、还是课程的导入、还是正课的展开,都有相应的问题贯穿其中。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们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思路围绕课程展开。在组织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显示出愿学的一面,纷纷举手回答。

3.互动充分、教学相长

是否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好课堂互动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刘莹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教学环节、设计PPT、设计问题等等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靳丹:为改进学生的学风及教师的教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学好所教的课程,文传系在4月组织了一系列教研室活动。4月25日下午1-2节,于A219聆听了刘莹老师《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观摩课程。通过此次活动,我学习到了刘老师对于课程知识点讲授、教学方式以及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不足,现将心得做以下总结。

一、知识点讲授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莹老师在课程中对于知识点讲授的设计。《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何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重点也是难点。这堂课讲授的内容是求职简历的写作,刘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了上节课求职信的相关知识点,再通过求职简历与求职信的区别引入这堂课的内容。在课堂设置中,刘老师完全用真实求职案例贯穿了文字简历、WEB简历、写真简历、视频简历等各类简历的学习。在图片以及视频的筛选上下足了功夫,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整堂课知识点的掌握。相较于传统的将课堂知识点与习题方式结合的方法来说,刘老师将枯燥的题海战术放到活泼生动的课堂讲解中完成了,这是值得我们老师学习推广的方法。

二、教学方式

在整堂课中,听课的同学及老师都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不经意中就下课了,而且轻松愉悦,又有所习得。究其原因,是因为刘老师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方式。她的PPT做得清新明快,重点突出,图片视频搭配得当。她始终以问题方式贯穿全程,善于抛出问题,带着问题讲授知识点,进行启发式的学习,极好地调动了同学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的气氛良好,互动频频。

三、课堂管理

在课堂管理上,刘老师几乎没有做过刻意的强调与干涉,因为课堂内容设置得当,节奏紧凑,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聆听认真,思考投入,所以整堂课纪律非常好,我们坐在最后排观察到,连最后的学生都投入到课堂中。

赵丽蓉:4月25日下午,我参与教研室活动听课并学习了刘莹老师为会计专业大一学生讲授的《应用文写作》,收获很多,这里谈几个感受较深的地方。

和第一次听刘老师上《应用文写作》课时的感受一样,我看到一个经验丰富的写作课教师,在对偌大的教学班进行授课时显示出的极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首先,我个人认为,《应用文写作》与其它写作课程一样,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极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听完刘老师的课后,感受最大的是刘老师将一门看似枯燥的写作课讲得精彩、有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最终也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刘老师在课上使用了多且精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案例,而不是单一的对知识点进行罗列,并且将对案例的分析极为融洽地与知识点联系起来,既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能较为直观地理解记忆相关知识。同时,适时运用对比等方法,将课程前后所学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能力。其次,整个教学过程中,刘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对课堂掌控能力强。恰到好处的师生互动和有针对性的课堂习题练习,一方面强化了所学知识点,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可以看出,刘莹老师在上课前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同时也极为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听课和学习,深感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课堂教学经验需慢慢累积,教学方法需不断借鉴、探索,必须向优秀的老师们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

   龚婷:4月25日下午,在A教219教室,我聆听了一堂让我记忆异常深刻的写作课,尽管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但却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写作课教学的种种刻板印象。哦,原来,写作课可以这样上!

   刘莹老师上写作课一直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也一直很好奇,印象中的枯燥的应用文写作课,可以上到满堂喝彩、欢声笑语,同时同学又能从中获取到货真价实的提升写作能力的知识,这该是怎样的一堂课啊?通过今天的观摩,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刘老师上课的魅力,我也从中得到了答案。

今天这节课上的是竞聘求职类文书的写作,主要讲的是求职简历的写作。从“教”这个角度看,刘老师对所讲内容非常熟悉,能够感觉她是把教材吃透摸熟了的,并且能够从“讲”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在她讲“求职简历的结构”这个部分,我的感受特别深刻,她没有拘泥于教材上详尽的内容,一板一眼地对学生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先把握,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给了学生,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既自己认真阅读了教材,同时又能够在老师提问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教材内容。在这一点上,我感受特别深刻。这是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很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让我想到我自己,尽管平时在备课、授课过程中也在用这样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但在“想与做”这两个层面上,却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而通过刘老师的这个做法,让我茅塞顿开,要充分运用教材,并且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既不辜负好教材,又不会让学生感到无事可做。另外,刘老师整个课堂的思路非常流畅、清晰,而且是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过渡也非常自然,这种节奏感的把握,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虽然坐在最后一排,但是在刘老师整个课堂节奏的有效控制中,我注意力得到了持续的高度集中,一堂课停下来,知识层面的收获也非常大。

方小林:4月25日有幸听了刘莹老师的应用文写作课,受益匪浅。刘老师讲授的是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第五章第三节个人求职简历的内容。下面是我在观摩这节课后的教学收获和自我反思。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准备充分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刘莹老师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刘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案例衔接恰到好处,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系统规划。同时,从刘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刘老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如在讲述各种类型简历的优缺点的同时,刘莹老师还向学生们展示了许多生动的实例,比如两类视频型简历的对比——关谷神奇的奇葩简历(完全无效);以及马文的优秀视频简历。

二、注重教学导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

为什么每次上课之前我也有充分的准备,但是课堂效果却没有这么理想。今日听了刘莹老师的课,感受颇多。刘老师能把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互动效果也很好。我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开场白和知识的导入。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刘莹老师首先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求职信的书写,自然的导入了本节课的内容——求职简历的写作。在对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区别进行辨析之后,明确了求职简历和求职信的写作目的,即赢得招聘单位的面试机会。

三、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授过程中,刘老师将每个知识点进行了细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同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视频简历,在视觉上给学生们震撼,使学生们更加深刻掌握了相关知识。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张砚:上周五听了刘莹老师应用文写作课,受益匪浅。授课内容是应用文写作中非常实用的一节,关于求职简历的制作。刘莹老师首先回顾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即求职信的书写,自然的引入了求职简历的写作这一版块,并且明确了求职简历的作用和求职信一样,都是为了赢得面试的机会。

在上课的过程中,刘老师列举了求职简历的多种类型:文字型,Web型,卡通型,写真型以及视频型。在讲述各种类型简历的优缺点的同时,刘莹老师还向学生们展示了许多生动的实例,比如两类视频型简历的对比——关谷神奇的奇葩简历(完全无效);以及马文的优秀视频简历。

刘莹老师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参与讨论。不仅是因为简历的制作是学生关注的应用技巧,而且刘莹老师很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对于知识要点的把握,刘莹老师不会直接给出条条框框,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一份卡通型简历,刘老师问同学们这样的简历好还是不好,不同的同学又不同的看法。刘莹老师从不直接评论学生的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而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且最后提出:一份简历的好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索求职位的性质。

刘莹老师的课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让我意识到,在英语写作的教学环节中,也应该适当加入多媒体元素,并且应该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合理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以及教学成效。  

                                                (赵丽蓉)                                                                          

                                               

紧跟前沿 开阔视野 发展自我

——“第一届高校新媒体教育人才研讨会”总结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运用的日渐普及,新媒体在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相应地,关于新媒体的研究和教育已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热点,各个高校纷纷开办新媒体或新媒体相关专业,我系也于2012年率四川之先成功申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同时也在其他专业开设了相应的新媒体课程。但囿于各方面条件所限,我系的新媒体相关教育与北上广等传媒教育领先区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紧跟学术前沿开阔视野并将之运用到我系的教改就显得紧迫而重要。

正基于此,2014年1月15号和16号,我受文学与传媒系的派遣,在隆冬之际赶到中国传媒大学参加“第一届高校新媒体教育与人才研讨会”,与全国其他80余所高校近一百五十位老师一起学习了中传的先进教学经验,并参观了中传的传媒实验室,整个学习过程紧凑充实,获益颇丰。

作为执中国传媒教育之牛耳的中国传媒大学,在国内外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社会媒体资源以及其他方面优势明显,因此,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计划、师资配备以及实训基地尽管不能复制,但可以给我们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案例。

一、学界与业界的思想碰撞

1月15号的全天会议分为主题演讲和成立新盟两大部分。在主题演讲部分,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谢新洲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其中,谢新洲教授从多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对新媒体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倪宁教授强调了要从争取业界支持、产学研结合等入手,进而提升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赵子忠教授则结合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经历,分享了全球新媒体技术潮流与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及其对国内新媒体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系统思考。教授们的发言异彩纷呈,各有侧重,但其宗旨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新媒体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他们对国外相关教育的考察和介绍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老师深感紧迫性。

如果说传媒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那么新媒体教育与实践的关系更是须臾不可分,因此,本次研讨会专门邀请了百度、腾讯、新浪等国内一线新媒体企业参与高校交流。会上,腾讯公司社交网络事业群高级战略顾问邓中元、百度公司网页搜索部运营经理曹丽丽、新浪网微博事业部增值业务总监王太中等业界嘉宾发表了主题演讲,分享了互联网巨头们在移动互联网、下一代搜索、社交媒体等方面的深入思考与最新动向,为高校开展新媒体教育教学提供了业界参考思路。这样的交流对于高校新媒体教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地方高校与业界的交流一直未能建立,因此教学方面存在较大的闭门造车现象。这次的面对面让地方高校的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看到了自身实践教学中的诸多不足。
   15号的最后一项议题是全国“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作为“新盟”的发起人,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赵子忠院长介绍了“新盟”的宗旨、工作及2014年发展计划。未来,“新盟”将秉承互联网创新精神和开放、平等、自愿的原则,致力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与教学,提高新媒体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新媒体精神和知识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

会后,我与其他高校的老师一道,参观了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教学示范基地。中传的教学基地从数量、规模以及作品数量上的确让人叹服,其中许多项目是和企业、公司以及一些政府部门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理论和技能得以融合。

二、教学和课程的科学设计

16号的研讨会相比15号的而言,就显得具象而接地气。

16号的全天会议主要是围绕新媒体教育及科研展开的。中国传媒大学的沈教授就教学方面的“新媒体基础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设计”、“新媒体专业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以及科研方面的“新媒体科研项目指南与申报”和“新媒体课题的设计与实施”等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分享了宝贵的经验。

其中卢迪教授就“新媒体基础课程设计的思路和要求、新媒体基础课程体系、新媒体概论课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案例”给包括我在内的高校老师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并详细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和旧金山艺术大学的课程设置,除此之外,还将梳理收集的国内新媒体研讨会、国内的大型新媒体赛事和国内高校的新媒体实验室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的徐琦教授从全球名校新媒体专业课设计的角度切入,对新媒体专业课设计的关键点、导向与特色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让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考虑更全面。

高校教育的特点是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新媒体教育也不例外。如何将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或者繁杂无序的新媒体观点梳理整合并从理论上进行总结乃至升华,对于新媒体教学和科研都至关重要。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的王昕教授从围绕新媒体内容、传输和受众等方面强调新媒体科研要突出前沿性、时效性和应用性,并详细介绍了新媒体科研项目的申报渠道,并就包括纵向和横向在内的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与在座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和沟通;承接王昕教授的讲解,中传另外一名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课题申报成功之后,如何实施与执行的问题,包括工作任务目标的制定、工作内容的制定、课题时间进度的控制与执行、课题执行团队的组织及培养、课题的最终成功及验收标准、课题中期检查和结项以及课题经费的规划与实施,完整的项目申报与实施流程和细节的把控让在座的老师对课题的认知更深了一步。

紧张充实的研讨会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未停止。尽管我们学校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管理与中国传媒大学都有一定差距,但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参考其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并将其“本土化”,我相信我们系的传媒教育和科研都能再上台阶。

                                                   (张超)

海量平台促进教学过程管理

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水平,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2010年暑期工作研讨会上,邹广严校长将文传系综合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网站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总结为“海量平台教学法”。我系所有专职教师和学生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带领下,一直坚持使用,技术支持由文传系技术教研室提供。

为贯彻落实校领导提出的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指示,我系从多个方面开展了讨论,制定了不少具体的措施,利用海量平台来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1.利用海量平台有效地实现了对教学大纲和推荐书目等教学资源的监控。2.利用海量平台有效地实现了对教师布置作业和批阅情况的监控。3.利用海量平台有效地实现了对课程测验情况的监控。4.利用海量平台有效地实现了对师生互动情况的监控。

   一、监控教学大纲和教学资源的发布情况。

我系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必须将教学大纲公布予学生。为了进一步落实,我系还规定,教师除了在在课堂上公布以外,还必须将教学大纲上传发布到海量平台上。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大纲内容和进度;对于系上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教师是否落实和执行校、系领导指示实行监控情况。

海量平台可以提供作业上传和批阅功能。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利用海量平台在网上布置作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提交作业,然后教师对作业教学评价(打分),之后学生可以随时查阅作业成绩,以及教师评语,实现了在网上作业活动的全过程。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对某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监控。

    三、监控教学过程中网上测验情况。

   海量平台提供了网上测验功能。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利用海量平台将某课程相关所有题目上传到平台中,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组卷,然后学生随时作答。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对课程测验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控。

   四、监控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情况。

海量平台提供了师生互动功能。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后的另外一种互动交流方式,学生随时可以提问,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解答。对于管理者来说,可通过技术手段对某课程师生互动情况进行监控。

以上的四个方面的工作已经纳入我系教师期末考评体系之中并与教师的绩效挂钩。笔者阅读了田国强教授的《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的文章后感受颇深,对于文传系而言,田教授提出的六大措施与我们利用海量平台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措施不谋而合。

海量平台的作用和意义远远不止这些,如何利用好海量平台,使之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还需要我们(管理者和教师)不断的总结和思考。文传系目前已经拥有16个高仿真学生实训平台,其中,海量平台是文传系培养技术性文科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技术教研室承担了文传系所有技术平台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技术教研室刚刚成立不久,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