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44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新学期伊始,在邹校长《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的思想指引下,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领导下,各教研室紧紧围绕邹校长学期“三大工作重点”,开始紧锣密鼓地对本学期教研室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计划和布置。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召开工作会议,对本学期的教研室活动进行了商讨和安排,公布了本学期“文心讲坛”的讲座计划,并对教学、科研工作进行了落实;新闻传媒教研室则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新的构想,力图在日新月异的泛媒体时代,将新闻传媒专业办得与时俱进;广告教研室则规划将广告专业打造成我校的名牌专业,紧握时代脉搏,迎时代潮流而上。

本月,迎新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教研室顺利完成对各专业新生的专业入学教育,将文传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扬;品牌讲座“文化之旅”也隆重开讲,新老学生受益匪浅;2010级毕业论文开题工作在即,教研室将狠抓落实论文质量。文传系各方面工作都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终身学习    毕身勤教    凝炼人格

——学习邹长关于“发扬孔子教育思想  继承孔子教育传统 为中国民办教育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讲话心得

近期,关于教师节拟改为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的新闻和报道不绝于耳,结果尚未定论,但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可见一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在建校之初,便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塑立了孔子像,以激励教职员工。直至今日,孔子的教育思想经历了无数朝代变迁,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生生不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典范。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精髓,对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巩固职业道德,提高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2013年9月27日下午,邹长在学院忠孝楼207会议室作了题为“发扬孔子教育思想 继承孔子教育传统——为中国民办教育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讲话,号召全校教职员工在新形势下,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孔子为典范,努力提高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锦城学院历来以教学为核心,从师风师德建设锦城课堂大于天,无一不关乎教学。此次讲话,又再一次将教学具体化,长在讲话中以孔子为例,对老师们提出了三点主要要求。

是对自己要学而不厌。这是要求老师们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要精深,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子出身贫苦,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生活贫困,这些磨练出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他曾自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自觉学习了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在学习过程中拜能者为师,不耻下问,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一次为了弄清周礼中的一个问题,远到千里之外去请教老子,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孔子这种好学、乐学精神,是老师们的典范。作为一名教师,授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或者更多。当下,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来迎接明天的挑战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平时多注意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使用新的教学工具。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还需要积极适应现在网络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学而不厌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终身学习的思想。孔子自己对这一点是身体力行的,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且终身学习的精神就是我们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终身学习既是教师个体的需要,又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学为人师,就是要求学习者以开放进取的精神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养成亲近书籍、崇尚学问、服膺真理的习惯。作为锦城学院的老师仅有丰富精深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工作理念和工作能力,注重学品修养。

其次对学生要诲人不倦孔子凭着学而不厌的精神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在其长达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孔子创办的儒家私学鼎盛时的学生有三千人,规模空前,在当时私学普遍学生不足百人的情况下堪称奇迹,这不仅源于孔子个人渊博的知识,还在于其对待学生诲人不倦的态度。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不论贵贱、贫富、智愚,只要行过束之礼,都乐意收为学生,这就启发我们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孔子的理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主张仁者爱,以一颗仁心,泛爱众,指出如果人而不仁,没有仁爱之心,一切教化形式包括礼乐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行的。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才能架起通达众生心灵的桥梁,言传身教,方可起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我们也应该让每位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情绪体验,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健康科学持续发展铺路。

孔子的“诲人不倦”还体现在具体教育学生时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上。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各自特点。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了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这使我不禁联想起了长提倡的“长板原理”,长认为:一个人,在其基本面(如品格端正、身体健康、智力正常)可以的情况下,他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最长的那块,几乎所有成名成家的人物,都是靠自己的那一块长板。因此,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学院应创新教学管理机制,营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既严格、又宽松;既有秩序,又有自由的良好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学生发现特长、发展特长,从而凝聚成为学校谋特色,学生谋特长锦城精神长的理念和和几千年前的大教育家的主张是何等的不谋而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更应该针对自己任教的学生,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利用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他们学有所成,成为建设祖国的各方面人才。

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孔子在世时弟子们无怨无悔地抛弃一切跟随孔子过世后,其弟子为其守孝三年,而子贡更是为其守坟六年。这种师生情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难得一见。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以前两点为基础,老师用渊博的学识谦恭的为人幽默睿智的谈吐深邃的思想善良、真诚、宽容、正直、富有爱心的人格品质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和影响,这样的目标也不会太远!

                                                      (王韬)

工作预则立,不预则废

——记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新学期第一次工作会议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文传系的教研室工作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领导下,在几届教研室主任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井然有序的工作节奏,这也是教师们全身心投入锦城学院教育事业的表现之一。2013年8月30日上午9:30,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召开了新学期第一次教研室工作会议,主要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计划、讨论,对近期工作进行安排,以保证学期教研室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会议由教研室主任秦蓁老师、副主任王韬老师主持,全体专职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的讨论。

2013年7月16日学院学期工作总结大会上,邹校长提出了本学期的三大工作重点:第一,抓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有出息的学生;第二,抓作品,学院师生在科研、专利、获奖上要多出精品;第三,抓特色,形成学院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因此,本学期的教研室工作在继续深入学习邹校长《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讲话精神的前提下,将校长“三大工作重点”作为教研室工作计划制定的依据。

主题丰富、内容深入的教研室活动是文传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的悠久传统和优势品牌。为了将邹校长的“三抓”工作落到实处,教研室主任秦蓁老师首先提出了本学期教研室活动的计划,具体计划如下:

1.继续深入学习邹长《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的讲话精神;

2.关于教学改革的系列研讨活动:

(1)讨论如何将“第五课堂”向纵深方向发展;

(2)课堂讨论、课堂报告多样性和有效性研讨;

(3)专职教师“互听课活动”总结会;

(4)如何文本化平时成绩的规范打分(要将平时成绩的各项目及其分值、比例细化并写成文本的标准)

3.专职教师2012版“必读书目”导读课程的安排和具体实施;

4.专职教师科研活动——如何申请国家级、省级课题,多出学术科研精品

5.“学生科研计划”和获奖计划的指导工作研讨会;(贯彻邹长“培养有出息的学生”工作重点)

6.“如何以课堂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主题研讨;

7.考研专业辅导课的授课心得交流(交流授课的重难点把握、知识框架的搭建、考研复习方法、考研答题技巧等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8.学期专职教师科研成果展示会。

每学期,教研室制定好工作计划后,都会提请全体专职教师讨论、商议,反复修改,以期全面、深入,最大程度地发挥教研室活动对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推动作用。本次会议上,老师们对于上述教研室活动的安排也是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讨论商榷后,全体通过执行。

其次,教研室主任秦蓁老师又对本学期的科研安排作了计划,并征得全体老师的一致意见,具体计划如下:

1.本学期启动和继续进行的集体科研活动有:

(1)落实学院大教材《大学生社会公德实例》的编写工作;

(2)落实建立我院“儒家文化研究中心(所)”事宜;

(3)继续《新编现代实用文写作教程》及《新编现代实用文写作教程实训》争取国家优秀教材的计划;

(4)落实青年教师年度进修学习计划;

(5)落实青年教师科研和教材写作计划;

2. 为促进青年教师科研学术能力的提升,教研室将督促教师全盘考虑自己的科研规划,制定青年教师专业进修计划及攻读学位的学习计划,以及新的教材、书籍的编撰计划,促使青年教师在学术科研上更多的磨砺自己,尽快成长。

3. 继续强化青年教师科研论文写作要求。教研室统一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写两篇论文,及时进行集体交流和总结。除了鼓励教师多发文以外,教研室还将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等为教师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触动灵感,从而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

4.鼓励教师加入各类学术团体,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以搭建青年教师参加校外学术活动的平台,开阔学术视野。

对于科研,老师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更加投入到科研水平的提高上去,多撰写优秀的教材、发表高水平的论文、申报高级别的科研课题,为实现锦城学院“三步走”的伟大计划,将学院建成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最后,教研室主任秦蓁老师和大家商议了本学期将要开展的一系列新工作:

1.改革系主任带领下的专职教师互听课制度,每位专职教师听课每学期不得少于5次,并将之纳入年终考核的范畴;

2.毕业论文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及“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各项制度规范;

3.文传系2012版学生“必读书目”的系列指导措施。拟将“2012版必读书目”的导读工作纳入课程,在本学期开课,每位老师按照分配的书目进行导读。

4.继续坚持举办文传系系列讲座——校外著名专家学者的“文化之旅”和青年教师“文心讲坛制度;

5.落实文传系“成才辅助措施”,加强对学生“四十篇文章”的监管。上学期已经完成了对10级学生“四十篇文章”的第一轮检查,本学期拟进行第二轮检查并评选优秀学生毕业文集;

6.继续完善考研专业课系列课程,并拟安排听课和讨论交流;

7.继续坚持新进教师测评制度,使之成为帮助新进教师尽快提高业务和融入学院的有力措施。新进教师坚持听课,每学期不得少于10次并写出听课心得,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沿袭文传系一直坚持的“以老带新”的传统为新进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备课、授课进行全方位的辅导和指点,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教学一线的中坚力量。具体情况如下:

肖捷飞请王大江老师指导;

方小林请黄存勋老师指导;

张砚请易兰老师指导;

靳丹请龚翰熊老师指导。

8.新一届考研指导分配工作(根据学生需要安排专业指导老师),本学期拟展开教研室活动来加强指导老师的责任感和指导效率;

9.数字化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资料上传的监督管理、使用制度规范化建设等)

10.教师出题规范化制度建设;

11.继续坚持和完善信息员反馈制度,规范信息员评教标准;

12.规范教学计划、大纲、教案等的检查制度,为教学工作作好充分准备。

老师们对以上新工作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提出了各种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如何“以课堂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大家都在不断思考、积极探索的问题。而新老师更是表示锦城学院的氛围使人向上,一定会虚心学习,亟早融入。

教研室副主任王韬老师公布了本学期“文心讲坛”的具体安排:

从新生正式上课起,启动文传青年教师“文心讲坛”系列学术讲座活动,间周一次,共五讲:1.霍岩《如何搞好你的人际关系》;2.杨肃《电影之旅》;3.宋玲《管见中国文化与丹麦文化之差异》;4.马丹丹《中外真人秀节目之比较》;5.聂敏《我的意国风情汉教之旅》

王韬老师还布置了系主任带领下的专职教师观摩听课活动的课程汇总和流程安排,十分细致周到。

会议结束之际,老师们都感受到锦城学院积极向上的氛围十分能够激发工作的激情和热情,大家表示一定要将锦城的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用心经营、全情投入,与学院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秦蓁)

持续创新  应对挑战

——传媒教研室新教改设想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锦城课堂大于天”如何在工作中实现“锦城发展重于山”这些问题既宏观,又具体。但对于传媒教研室的老师而言,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多思考,坚持创新,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注重从教学重点处入手,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才能从中分析问题,找出规律,才能应对挑战并取得成果。

一、周平老师对教学的安排和想法

(一)教材方面

1.《全媒体新闻采访学教程》基本完稿。此教材既有教材的体系和概念的完整性,又有个人实践的大量总结,突破了过去教材过于理论化,缺少现实针对性的弱点;此外将国内教材和国外教材的优点进行了杂交组合,避免了国内教材过于空洞和抽象以及国外教材案例不适用的弱点。本教材将在12新闻和12新媒体中试用,在13级正式采用。

2. 《全媒体新闻写作教程》开始启动。在新闻采访学自编教材的基础上,打算继续努力,与写作教材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面

1.在本学期采访学用自己的教材的基础上,打算全面改变教学方法即先让学生提前一个星期预习,然后根据设置的问题,学生自己写作学习体会,然后在课上充分互动,多让学生自己讲,多思考问题,多增加互动的环节,彻底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2.新闻写作方面,本学期打算再强化学生的写作,多增加写作的比重分量

3.新闻摄影课上,继续强化学生对单反相机的知识性和可操作性的全面技能培养,争取让每个学生都不出现知识盲点,并拍出一些较好的新闻作品。争取在本学期末再举办一次新闻摄影作品展。

二、宋玲老师的教改设想

(一)科研方面

1.全力筹备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工作,为全方位提高文传系教学科研能力做贡献。

2.与其他老师通力合作,完成四川省高等“质量工程”子项目“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全能记者团培训模式探讨”的结题工作并与其他老师一起力争在高级别专业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以扩大“全能记者培养模式”的影响力并为相应的新闻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3.努力完成好自己准备的“文心讲坛”讲座——《管窥中国文化与丹麦文化之差异》,并协助完成外请川台专家的“文化之旅”——《纪录片的拍摄》的传播讲座。

4.争取本学期完成《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采写教程》教材的写作工作。

  (二)把“锦城课堂大于天”全面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来

1.《新闻采编》课堂上专业教材的理论将结合每周要闻、新闻精品、典型报道等案例开展讨论,并在每个教学阶段结合实例进行随堂采写实训。

2.新媒体专业的《编辑软件应用》课程:课程综合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法,从编辑文稿,编排版面到运用飞腾软件进行对开、四开、16开本的报刊编排等,让学生组成编辑小组,根据新闻媒体报刊编辑排版工作程序,自己动手编辑新闻、策划版面排版、运用软件系统发排文件等,使文科学生在软件应用上有所突破。

3.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突发事件新闻资料,力求把多专业的公选课《事件新闻采写与解析》讲出新意,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人”,但要真正做个合格的新闻人还需要引导和指导。故利用公学课堂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意识和新闻写作技能。

4.全能记者教学中,做好基本的编评采写教学外,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将数据收集、软件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运用在《锦城深瞳报》上。

三、张超老师的教改设想

(一)科研方面

1.按时高质量完成省教育厅的课题《微博语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及引导机制研究——基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角度》,在专业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2.与其他老师通力合作,完成四川省高等“质量工程”子项目“全能记者团培训模式探讨”的结题工作,力争在高级别专业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以扩大“全能记者培养模式”的影响力并为相应的新闻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3.本学期争取通过各种渠道申报更多的各级课题,全方位提高科研能力。

4.参与“全媒体新闻业务系列教材”撰写工作,力争为教材《当代融合媒体传播》(初步拟名)收集资料,完成前期工作。

(二)教学方面

1.借鉴国外类似课程的做法,以案例探讨的方式上好新开的课程《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该课程属于理论性课程,但通过参考其他高校,尤其是国外高校的经验,可以尝试以案例带动理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藉此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认知。

2.《新闻英语》课程在专业教材之外,系统补充新闻英语写作知识并加大检查力度,强迫学生多写多练,同时加入英语听力训练,力争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在《新闻学原理》课程中尝试采用更多的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法,让大一新生在接触新闻专业的时候能更顺利,理解更深。

四、吴治刚老师的教改设想

移动互联的兴起改变了大多数人内容获取的方式,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力巨大,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为技术性教学课程教师和技术性实践指导老师,我根据社会技术需求、结合课程内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具有动手能力的优秀大学生。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性强的技能型文科人才。

本学期主要广告专业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授课,此两个专业对技术的需求相对于较大,针对性更强。对此,我深入研究各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大纲努力匹配实训平台,让同学们学有所思、思有所动、动有所成让学生学期末的业变成作品,为学生实习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实验室、机房教学新模式,逐步实践“机房讲授、以学带学”新教学法。

机房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教师辅导“一对多”,辅导效率不高。在本学期我将继续实践上学期提出的“机房讲授、以学带学”新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五、杨震老师的教改设想

(一)尝试上好新开的新闻与当代中国的研究课。这门课在川大等省内新闻专业都无人开设,因此是一个创新。教学方式将以学生研究为主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进行分析和研判,并独立作出结论的能力。

这一训练有助于1.学生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变化与复杂性,从而为未来的专业工作打下基础;2.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这门课将考虑加强课外资料蒐集与整理,加强课堂讨论与对话。

(二)撰写新闻评论教材。经过两年三次教学,现在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撰写这本教材。我重新修订了计划和写作题纲,重新安排了全书构架力争期末时能拿出书稿。目标是争取在全国同类教材中有所创新,创造自己的特色。

(三)在课外实训方面

1.进一步加强对青年观察报的指导。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完整训练体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相关各环节进一步做扎实力争能出三期报纸。同时要将报道向日常化方向扩展。目前受制于条件限制,日常报道的训练还很不够。但这方面的条件必须得到系上的财力支持,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关于学生读书。这方面的指导我会继续做下去按照师生协商好的读书书目持续做下去。此外还打算进一步请一些校外的读书人士参与学生讨论,交流读书心得。

我们相信,只要全体老师树立改革意识,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新闻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将更上一层楼。

                                                张超

再接再厉,把广告专业打造成我校的名牌专业

           

   一、做好迎新——广告教研室全体总动员

   金色九月,喜迎2013级广告专业新同学来到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广告教研室紧急动员全体教师召开迎新动员会,为迎新工作做好准备。文学与传媒系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师生见面会上,“金犊奖”获奖团队的指导老师彭劳燕的发言充满了老师对于13级新生的殷切期望和对他们以后生活学习的嘱咐。首先她向新同学们表达了真切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大学是人生的一个崭新的起点、一段崭新的旅程,也是翻开了人生的新一页。”对于新生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她谈到:“要学会友爱、沟通、坚强和宽容,这是你们以后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然后要培养兴趣,立定志向,这样你们才能在不浪费大学生活的好时光,过得充实满足;最后要积极主动,传播正能量,不断奋发向上。”彭劳燕老师用真切的话语告诉同学们如何通过各种大学的课程、社会实践,去发现自己的特长,让大学四年青春无悔。教研室要做好对家长的沟通工作,耐心回答家长在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让家长对我校留下好的印象;教研室全力准备做好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工作,广告教研室充分借鉴文传系新闻教研室的新生专业教育的经验,在专业教育讲座上邀请教研室全体老师到现场与新生开展面对面交流,广告教研室主任王光阵老师代表全体教师首先感谢大家选择了广告专业,并就广告新生在未来的四年学习中要完成的各个事项进行了讲解,王老师以《疯狂的广告人为题对广告学子的淳淳教导,并提出新媒体时代下,广告的前景广阔,但要求学子们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要用良好的心态拥抱新媒体时代。王老师丰富的知识、幽默的演讲极大鼓舞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家纷纷向王老师进行提问,教研室副主任范美俊教授、郑伟老师在新生教育大会上了发言,并鼓励学生一定不要虚度美好的四年大学生活,全体教研室老师会时刻围绕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实践锻炼、就业指导开展工作。

   二、积极总结——广告教研室全面布置新学期各项工作

新学期伊始广告教研室全体教师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会上王光阵老师部署本学期各项主要工作继续强化听课制度,并在原有听课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会老师群策群力,提出走出校门联合其他同类院校老师开展专业横向听课制度会议决定与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广告教研室建立教研室研讨合作计划,并要求广告教研室青年教师按照各自的教学课程独立选择听课老师,要求仔细听完其他老师的课程,并对比自己的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安排,取长补短。

教研室在会议上也通报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教研室范美俊老师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其论文也获得了中国优秀论文奖。

教研室积极组织青年教师编写专业教材,郑伟老师、彭芳老师都提出了自己下一步的写作计划,并得到大家的赞赏。

    三、积极准备毕业生论文开题指导工作

    广告教研室首次取消了外聘老师指导论文,全部采用教研室专职教师指导,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论文的写作质量和水平,教研室严格要求,确保学生不抄袭确保老师严格指导,解决了前期外聘兼职教师因时间安排和指导方式上的不合理使得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

   四、加强教师培养计划

   1.加强横向教学培养计划的实施

   广告教研室提出了横向交流学习计划安排,并拟在下学期开始组织实施教研室出面与川大广告系、西南交大艺术传播系、四川师范大学广告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室负责进行了初步的沟通,根据各个老师的教学时间安排,每月组织教师走各兄弟院校的广告教学课堂,以听课的方式学习经验。

   2.组织教师走进传媒机构

  教研室联系了上海智马传媒成都公司、聚声传媒成都分公司等媒介公司通过与实践行业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让教师随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实践接轨。

   3.成立广告大赛指导教师团队

   广告教研室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学生找老师指导参赛的现状,教研室统一组织,安排王光阵、彭芳、马丹丹、李开硕四位老师组成指导团队,根据老师的专业特长,将学生拟做的作品进行策略指导、创意分析与设计支撑从而确保明年的大赛中再斩殊荣。

   五、师资能力提升

(1)我系范美俊教授一直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宣传部承办的“当代书法创作研究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国际论坛”论文评审中,范美俊老师的论文《从“新英文书法”看书法的海外传播境遇》获得优秀论文奖,再次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赢得荣誉。

  (2)广告教研室青年教师彭芳顺利考取四川大学艺术系博士,教研室其他青年教师考博工作也在积极准备中。

                                                          王光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