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48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新学期在阳春三月拉开帷幕,蓬勃而昂扬。文学与传媒系各教研室认真组织学习了《锦城活页文选》第四十六期的文章——《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教风学风对于创办一流高校的意义,老师们在心得体会中加深了对教师责任感和师德的认识。

文传系也在毛建华主任的领导下,酝酿着一系列新的工作。为了将“三不放水”的精神深入骨髓,并切实贯彻起来,文传系进行了专业课程的题库建设工作,不仅更好地为实行“教考分离”打牢地基,也进一步规范了老师上课的大纲、内容和过程。新的教研室——技术教研室的成立,为文传系持续推进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的目标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此外,“文化之旅”大型讲座的顺利开讲,校内实训平台培训工作的落实,教师数字化平台的跟进,教案的规范化建设等工作,使三月的文传系充实地忙碌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记学习《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的教研室活动

《道德经》有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欲成就事业,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远大的理想固然重要,然而,如果不脚踏实地的从最基础、最根本的做起,打牢地基,则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构建,再高大的楼台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理,对于一所高校的建设来说,只拥有一流的学术研究水平,而无扎实的、过硬的教学水平,也终难成为一流的名校。一流的学术研究水平可让高校名声大噪,然而一流的教学水平,却可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不仅让学生终生受益,而且对社会有莫大的贡献,功在千秋、利在万民。

教学才是立校之本,是九层之台之始于的累土,是千里之行之始于的第一步,也是最扎实、最关键的第一步。漂亮的口号谁都会喊,但是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做起的耐心和决心,却不是谁都拥有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办学以来,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总是踏踏实实做事,规规范范办学,从不走捷径、喊口号,而是埋头苦干,从最基本的教风和学风抓起。邹广严校长从《“全身心投入”是锦城的第一师德》到《锦城课堂大于天》再到“三不放水”,一次次讲话和具体落实,使得锦城学院在教风和学风建设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办学的地基十分牢固,短短几年就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独立学院的翘楚,更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在教风和学风的建设上,学风取决于教风,良好的教风可陶养出学生刻苦勤奋、乐于思考、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品格。因此,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是学风、教风建设的重中之重。2014年3月12日,文学与传媒系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学习《锦城活页文选》第46期的教研室活动,认真阅读讨论了田国强教授《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的文章。活动由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秦蓁老师和副主任靳丹老师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形成了热烈讨论的场面,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为教师在今后教学中严要求、科学管理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以下是老师们的学习心得:

   杨骊:我改善学风的做法

田国强在《关于改善教风、学风的建议》中指出,目前高校教风学风的弊端在于:对学生基本上采取放任态度,平时只管自己在课堂上讲,疏于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与考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环节相互脱节。许多课程,即使是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期间没有给学生作业,没有考试,放任学生逃课,即使布置作业而学生不交作业也没人管。这确实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通过以下方式对学风进行了改善:第一,我在课程管理中,认真落实学院“三不放水”的方针。在平时成绩评定方面进行大量改革,引导学生不靠临时抱佛脚得高分,而是注重平时学习的训练和积累。根据学生的读书报告、大小论文、课堂回答问题、出勤、课堂笔记、数字化平台发帖等情况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既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又最大限度地激励了学生,实现了教学的规范化管理。第二,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视学习为快乐,而不是负担。一方面,我坚持在数字化平台上与学生讨论读书心得,给学生推荐各种好书。另一方面,我除了课堂表扬读书认真的同学,还坚持两年自掏腰包购买书籍奖励读书勤奋的同学,用示范效应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第三,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师范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其示范效应是很重要的。如果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要先做到。如果学生一周读一本书,我一周至少读三本书。我还经常把我自己写的论文和作品给学生示范,学生自然会被老师的严谨和勤奋所感染。

秦蓁:学习了田国强教授的《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一文,触动很大。田教授在文中指出的国内高校尤其是文科高校在教风和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甚至有些不留情面,但却是诛心之论。诸多高校、高校教师认为,大学区别于初高中的应试教育最大之处就是自由的、自主的学习,这是使学生能够发挥其创造性最好的教育方式。但田教授一语中的地指出,这种想法不切实际,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缺乏自主性的,习惯了初高中在外力和压力下学习的方式,大学一旦没有了压力和监管,学生往往放任自流,沉溺于休闲娱乐,懒散度日。韩愈《进学解》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多少大学生就这样将人生学习的黄金期虚耗在自我的放任和嬉戏中了。人生总是需要一些压力的,遑论学习。因此,改变一所高校的学风,首先就要从教风开始抓起,教学相长,在良好的教风下陶养出刻苦勤奋、乐于思考、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从大学教育中受益,成为终生学习的起点。

田教授的观点与邹广严校长大力推行的锦城学院“三不放水”、教师“全身心投入”、“锦城课堂大于天”等理念不谋而合,而锦城学院的教师们也在从严治教、严格要求学生方面进行着各种有益的探索。就文学与传媒系来说,我系已经使用多年的数字化平台越来越有效地发挥了其课堂外管理的作用。

首先,规范教学大纲方面,我系一直强调老师们在每门课的第一堂课上必须为学生讲解教学大纲,课后马上上传至数字化平台,既有利于学生了解课程内容,提前预习和准备,学校相关部门也可以随时抽查教师上课的进度和内容,使课程规范化。

其次,考核形式多样化方面,为了避免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学生可突击复习拿高分的偏颇与弊端,数字化平台开发出师生互动讨论、小测验、在线作业等功能,教师可设计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细化,比如在讨论区发起话题讨论,学生发言参与讨论,就可以根据发言的数量和质量计算平时成绩;又如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完成课堂报告,课后规定学生将课堂报告上传至数字化平台,计算平时成绩;再如教师随时设计一些小测验,学生在平台上做完系统便打出分数,教师布置小论文,规定学生上传,教师在线评阅给分等等措施,既督促学生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都全力以赴,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所有表现都计入平时成绩。只有一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才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我系还进行了全系各专业的题库建设,在统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上同一门课的老师共同出题,建立海量试题库,期末从题库中随意抽取题目,既避免了一个老师出题的随意和片面,而且老师期末不再进行复习和提示考试范围,能够更好地督促学生全面地复习知识,甚至要去图书馆查资料方能完成期末考试。这是“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从而培养起终生学习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强:要想创办我国一流的大学,就得有好的教风。所谓教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涵盖教师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精神面貌与行为能力。

创办我国一流大学,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大在教授,大在学问,大在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风貌,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而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长远的、深刻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抑或惩罚与奖励不可能代替的。教师的理想、信仰、追求,通过言行表现出来,对学生产生影响。热爱学生是教师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作为一教师,只有当他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才会全力以赴,竭力尽心地做好工作。

创办我国西部一流大学,要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培养理论性的人才和应用型的人才,是当下我们锦城学院首要的、最基本的目标任务。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线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离开了质量,培养出一些“次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那还要你去办什么大学?因此,创办一流大学,就得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所有教师课前都要“吃透两头”(吃透教材与吃透学生),贯彻落实“锦城课堂大于天”,坚持“三不放水”,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创办全国一流大学,还要从严管理,教书育人。最近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发现个别学生调侃我们学院是什么“锦城高中”,看来个别学生认为我们学院管严了。《三字经》上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 作为一个教师,决不能放任学生,在课堂上去“放羊”,而是要牵住学生的“牛鼻子”。教师的任务,一是教学(教书),二是育人教育的实质就是教书育人。当今世界各国教学的内容相差不大,但育人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要求与培养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个性、知识、才能、感情、意志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故此,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检查自己的行为,以此从正面影响学生,进而雕塑学生的灵魂。教师使用的工具是知识、世界观与灵魂。教师的本质任务是灵魂对灵魂的雕塑。

作为文传系教师中的一员,我深知肩上所承载的负重。故此,我寄望自己与锦城学院的各位同仁一道,修身养性,潜心治学,守护好锦城学院的这一片林子。

靳丹:根据上学期学院提出的“三不放水原则”,我在上学期以及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细化教学步骤,调整教学进度。扎实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更灵活地引入讨论,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时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果。读完田国强教授《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一文,针对他提出来的六大措施,我谈谈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引进先进教材、传授前沿知识

在第一堂课就给学生介绍这个学期的课程大纲,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有总体的把握,能跟上教学进度。大纲具体细化到每堂课完成的情况,以及课后思考题的分组讨论安排情况。

目前我所担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用的是四川大学出版的教材,这套教材的优点是材料详实,大量引入原典,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献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对外汉语、新闻以及网络新媒体班的同学来说,注释较少,讲解简略。基础较薄弱的他们用起来比较吃力。那么在课程教学中我进一步加大课堂上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力度,让学生真正在课上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

   二、规范成绩考核,加入期中考试;采用助教制度,提高教学效果

成绩考核方面, 加入课后思考题的检查以及期中考试的设置,让学生每个环节都不松懈,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中加入助教的辅助,可以更好的安排分组讨论学习,并且起到监督的作用。在数字化平台中,每个小组参与讨论的情况,由助教安排并且记录,能更加细化学生平时学习的步骤

   三、拟定评分比例,突出排序作用; 强化教学考核,规定硬性指标。

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在评分上细致公正。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的设置以及评分标准都公布给学生,加强平时学习中学生情况的监管力度。

谢天开:改善学风教风,措施繁多。或在规范教学大纲,或在详尽教学教案,或在引进经典教材,或在规范成绩考核,或在聘用学生助教,或在拟定评分比例,或在强化教师考核……凡此种种,皆有道理。

然而,矛盾辩证,对立统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则不可不明察。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具备战略眼光,做系统工程,实行阶段性的有为与有所不为。

学风教风即为校风。或曰立校之本,或曰强校之策。学风取决于教风,而教风取决于时风,推而广之无论何种风气皆起于青萍之末。那么校风的青萍之末在何?!在于每位大学教师之人心。然而,这人心又如何聚拢?主要是在于倡导培植教师的“学术素养”。

倡导培植教师的“学术素养”,在于政策导向,鼓励科研。

具体言之则谓:单设学院科研处,配置精悍,以招投院级科研课题为起点,建立科研课题信息体系,高效精准地服务于各级科研课题;与时俱进地实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科研奖励与配套政策(马年新实行的科研补贴,已让教职教辅欢欣鼓舞,跃跃争先。)有选择地参加全国各级各类科研学术团体与学术会议,以明辨本院科研水平,以赶超全国同类院校的科研水平;创办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学报,三年内具公开刊号,此为衡量一座大学的科研水准,亦为转设指标之一;组织推荐与审定各类经典教材,组织编写与审定学院各类自编教材;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类各级教职教辅人员科研教学建言会,以为民主办学,举贤荐能纳言;从科研的角度,推荐引进各种专业优秀教师,不断充实壮大自有教师队伍;举办各种等级的校园讲座(此项文传系的年度主题讲座具有特色);承办港澳台国内外各种等级的独立学院(或应用型大学)的学术研讨等等。

中国教育前贤曾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当下中国独立院校虽说囿于办学条件与办学类型,而不能出现大师;然而却可以培植或引进具有独立院校特色的各种学科专业的专家与学者。这便为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应有其与办学特色相一致的“学术素养”的教师。

以倡导培植教师的“学术素养”为导向,不仅有益于引进各类各个学科的专家与学者,也利于培植本校教师个人成长与激励教师个人积极性,进而有益稳定自有教师队伍,提升学术影响因子,最终益于学院的转设独立而创中国一流的应用型大学。

因此,建言以倡导培植教师的“学术素养”为学院的战略抓手,进而树立良好的教风,再进而取得良好的学风,最终蕴酿成良好的校风。如此,锦城教师强则锦城学生强,锦城教师与学生俱强,则锦城大学强。

   刘莹:教学需要“软硬兼施”

学风和教风是高等学校育人的文化环境,是一所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外在体现。良好的学风与教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加强学风与教风建设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

读了田国强教授的《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感触颇深。从规范课程提纲到强化教学考核、规定硬性指标,田教授的建议全面而细化,对我们如何加强学风与教风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首先,强化硬性指标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石。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成长性评价。因此,在开学的第一次课上,我会向学生公布该门课程学习过程评价方法和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学习目标和应遵守的课堂规则。学习过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了学习态度(30%)、学习习惯(20%)、课堂表现(20%)、作业(30%)等方面。在每一方面,我都制定了具体的细则,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地考核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例如在评价细则中明确规定四次不到课的学生平时成绩不合格,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而学期全勤者予以加分奖励,有奖有罚,从而很好地激励了学生能够按时到课学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制度的手段来管理教学的过程,往往会出现“人在心不在”的情况,要让学生真正做到人到心到,想学、乐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课堂管理方法上狠下功夫。如学院提倡“以赛促学”,我就要求在期末进行全班的课堂笔记PK赛,学生们自己审定和评比,优秀者予以奖励,将学院的“课堂三带要求落到实处,同时通过比赛,学生们互相比较、互相学习,课堂上的“动手”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有情感的投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学生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期望和宽容促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承认、互相敞开和接纳的良好关系,这样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课堂的教与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做到“硬”中有“软”,软硬兼施,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马秋穗:田国强教授《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一文从理论与事实两个维度分析了当今综合性大学在学风与教风建设上的紧迫性。所谓“严师才能出高徒”,好的教风滋生出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真的良好学风;不良教风助长得过且过、浮躁放纵、不思进取的学习风气。虽然学生有良莠之分,教风却万不能有紧松之别,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恶化学风。故,教风与学风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所谓“教学相长”是也。

作为一所独立院校、一所已迈入全国一流独立院校行列的综合性大学,锦城学院在教风与学风问题上一直双管齐下。经过数年的探索,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学方式。我们深深地知道,全国很多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其中文科类专业在重视人文精神与自由精神的同时,忽略了学科的科学性。这个“科学性”主要指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即教学要求、教学考核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不甚明确,也很不完善,甚至像文学作品一样“思接千载”,灵感很多,想法很好,却没有系统性。这并非老师本身素质的原因,而是对学科的科学化管理认识不足、行动力不够造成的。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教与学的细化、强化、规范化。

文传与传媒系一直以“锦城课堂大于天”自勉,也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并通过教研室自查、学生评教、老师互查等多种方式予以落实。总结起来有如下几条:1.拟定教学大纲,突出框架,按大纲授课。2.考核多样化,细化平时成绩,做到有据可查、给分有理。3.加入期中测试、课堂小测验等,切实落实数字化平台的运用,并纳入年终考核中。最后,我想说的是,学风的纯净不仅仅是学生的努力,也是教师管理的结果,正如之前的那句老话,严师才能出高徒,虽然今天“严”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了,但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教学态度却是一以贯之的。因此,田国强教授的这篇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对新时期大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做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

朱亚铮:阅读了田国强教授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的文章,收获颇丰,也体会到邹广严校长让全校老师学习该文章的良苦用心,并且对学校从严治校、端正学风的规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该文章作者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美国德州A&M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田国强,他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也拥有大学管理者的治校经验,他更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所以这篇文章所提到的问题并不是一般领导发言稿的泛泛而谈、隔靴搔痒,而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他在文中所谈到的问题,作为一位高校教师的自己基本都遇到过。

田国强教授首先给我们分析了改善学风、教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接着给我们摆出了不容忽视的现状和问题,并且从方方面面为我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田教授的解决措施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是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这一点我们学校其实早已实行,每一位教师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给学生展示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也能规范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本学期,我们文传系的大纲要求更加严格和细化,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解,还要求上传到数字化平台上以供学生们随时查阅。第二则要求规范成绩考核,全程式多样化。田教授还在这一要求当中提出了诸如加入期中考试,布置课堂小测验,布置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上交读书报告,拟定评分比例、突出排序作用,强化教学考核、规定硬性指标等六大举措和细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其实在我们系的教学过程中,上述几项已经基本实现,我自己所授的《文学概论》、《外国文化概论》等课程,都会布置读书报告或者课程的学术论文,并且还有分小组做课堂汇报,所有这些都要上传到数字平台上。平时会不定期地点名,三次无故缺席就直接参加补考。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40%,由出勤情况、上课表现(包括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到位、是否参与课堂讨论、有无做笔记等等)、平时作业情况等构成,而且我还会在数字化平台上不定期地布置讨论话题,让同学们以跟帖的形式参与讨论,并且根据回帖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并且平时成绩是公开的,期末的时候可以查阅,要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

除此之外,我觉得有的班级由辅导员牵头,班委监督实行的上课禁止带手机入教室,或者是课前上缴手机的办法很不错。我们同事之间经常讨论,老师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上课要和手机抢学生。当然,首先应该检讨自己的课堂为什么不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内容是否丰富、难度是否适中、方法是否得当等方面都需要自己多积累和多努力,这就要求老师自己要不断地修炼自己。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作为一所二本大学,有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学习习惯不好,自控能力不强的问题,如果教师采取放羊吃草、放任自流的态度的话,将一发不可收拾,必要的时候采取一些强制手段是可行的。

   聂敏:从意大利高校教育体制看我们如何进行学风、校风建设

本人在意大利高校工作过三年,回国后回归岗位,继续担任川大锦城学院的专职教师。意大利高校的教育体制对于我们推进校风、学风建设有一定的启发。

   一、严苛的考试制度

众所周知,欧美高校宽进严出,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衡量他们能否毕业的基础,意大利的高校也不例外,意大利的考试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考试内容难且很难在课本里找到。绝大部分考题是学生没有见过的内容,但是他们平时上课做过一些类似的题目,所以根本无“划重点”一说。加之语言考试的灵活性和运用性,更增加了考题的难度。比如说大学三年级汉语专业的学生要考意汉翻译,但是翻译的材料是全新的,每次考试都不一样。2011年翻译的材料是鲁迅的《狂人日记》,2012年翻译的材料是王蒙的文学评论,2013年翻译的是钱理群在复旦大学的演讲。学生们在翻译课上学到的是技巧,课堂所用的材料绝不可能和考试重合。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的意汉翻译内容不仅难,而且新,紧跟国内政治文化趋势。比如2013年2月考题为翻译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演讲。

第二,笔试加口试,学分不易拿。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要想得到8个汉语学分,他就必须参加笔试和口试并且都得通过。其中笔试包括听写、作文、语法、意汉翻译。笔试考题也和前文所述一样,很难在课本里找到,但是能找到类似的题目,这就需要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了。笔试会刷掉一半以上的人,剩下小一半学生继续参加口试。口试内容更加宽泛,口试的老师至少有三个,第一步就是跟母语老师考口语,紧接着到语法老师那儿考试。语法老师会拿出笔试的试卷,再让学生做一遍错了的题目,并且讲解。第三步就是和文学老师口试,文学老师问的题目范围很广,比如大学一年级汉语学生口试中国文学是先秦至唐宋文学,那么只要是这个时间段的知识,老师都可能会问到。学生只有全部通过三位老师的口试,才算通过了一年级的考试,才能拿到这8个学分。这样轮番轰炸下来,一个学生和老师口试的时间至少是一个小时,能通过的学生大概只有学生总数的30%。其余没通过的学生则继续留在原年级学习,继续考试拿学分这样的考试能选拔出精英大学三年后能如期毕业的学生大概不到20%,但是这些学生毕业以后能马上胜任翻译工作。反之,国人学习外语三年就能做翻译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二、每周必有老师接见学生时间,已经成了一种制度

意大利高校老师课时并不多,老师的课时里每周必须有1-2小时是接见学生的时间,这个时间叫做ricevimento(接见时间)。在接见时间里,学生可以到办公室找到老师,问关于论文和课程的问题。虽然规定只有1-2个小时,但是我的同事们远远不止这个时间,很多时候他们亲自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会花上大半天时间。我个人觉得,意大利老师不仅注重课堂,更注重课下和学生的交流。很多学生最后走上汉学研究这条道路源自于老师接见学生,有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引领学生走进研究的层次。

我虽然介绍的只是意大利,但是欧盟国家的高校教育体制大体上一致。意大利高校的教育体制和国内有很多不一样,笔者仅就最重要也最不同的地方加以介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

蔡郎与: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建设需要全校人的共同努力。顾名思义,学风即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学风的直观反映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和在学习中是否勤奋刻苦、学习纪律是否严明等,是学生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当今,学风建设不应该只是中小学强调的重点,现在的大学更应该加强学风建设。

就人来说,最富于创造性的年龄就是18-30岁,而有的学生却在这个黄金年龄不重视学习,荒废时间,成天打游戏、窝在寝室睡觉,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冲击,学风建设承受了严峻的挑战。

为建设良好的学风,积极营造优良的校风,作为一名教师,我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1.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脚踏实地的去实践,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2.树立“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意识,每位同学和老师都积极参与学院学风建设活动

   3.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专心听讲,课余广泛涉猎各类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赵丽蓉:改善学风与教风,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身处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我深切感受到要成为一位好教师的不容易。这里的“好”,不单指具备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也不仅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绝大部分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学质量的提高,无疑是让广大学生学有所获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并不是一句空话。教学从来都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活动,教与学两个层面必须紧密结合。从教师“教”这一层面来说,个人觉得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准、专业能力固然极其重要,但更为重要(尤其是对本科生)的是“如何教”。如果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学、教师只是加以指导,或者是由教师“满堂灌”,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说到底,最根本的就是不能让“教”与“学”相互脱离。学生不上课、不听讲、不主动学习还能取得一个好分数,诸如此类的现象无疑是不利于教学活动的。个人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需要结合多方面来考虑,此处择其一二谈之。

首先,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对教师教学的考核制度。这里说的“考核制度”,不应该是一些泛泛而谈、抽象的“评价标准”,而是真正有利于教学的、明确而实在的考核标准。上自制定相关考核标准的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再到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对相关的硬性标准加以了解和认识,并以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只有在考核内容上进行具体的细化,并将之与教学效果、聘任等结合起来,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了要达到“评价标准”而刻意去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不利于正常教学甚至违反正常教学活动的事,否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

其次,加大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管理,规范成绩考核,强化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部分。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平时学习采取多样化管理方式。以我自己的文学课程为例,在强化学生阅读这一大前提下,由学生自愿选择课堂报告、书面报告、读书心得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平时的读书和学习。针对学生上交的文章(作业),进行相应指导和点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复习和巩固重要、疑难知识点,尽量避免将给学生“布置作业”当成教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对平时学习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连续性。

教学过程是美妙而又艰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一下上去的。在当前浮躁的教学大环境下,改善教风、学风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每一位教育从业者都任重道远。

龚婷:《学记》中言:“教学相长”,古人早已指出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真谛。但是互动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情感交流,其实都建立在一个更为基本的东西的基础之上,那就是学生的学风和教师的教风。

在教学活动中,学风和教风也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常常会抱怨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生的学习不够主动,如果我们继续往前追溯其原因,便会发现学风是关键。学生在学习中若形成了良好、健康、严肃的学风,学生便会在其影响下慢慢建立自主的学习意识,有了自主的学习意识,认识到学习是自我生命提升的必经之路,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的主体,学习态度自然端正,学习效果也就不会差到那里去;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严谨、认真、负责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从备课到上课到课后辅导答疑,对学生负责,对课堂负责,对知识负责。就像文章所说:“具有良好教风的教师一定是教学认真,对学生负责,让学生学得扎实,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能够结合实际将前沿的知识与分析方法融于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 而且教风会直接影响学风的形成。健康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二者彼此影响,形成良性循环,教学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这篇文章的作者针对目前我国普遍的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给我们从具体的操作上提出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这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作为一名专职教师,教书育人不仅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我要认真借鉴文章中所提出的改善教风和学风的措施,结合自身情况,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尤其是强化课堂平时成绩,将其落到实处,更加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真正为学生负责的合格的老师。

张砚:认真学习了田国强教授的这篇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结合自己教学工作,深受启发。

目前在中国的大学校园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扩招以后,高中学生可以比较轻松的进入大学校园,但并没有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大学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氛围又相对轻松自由,这就很容易产生田教授所说的,在放羊式的教学模式下,有些学生感觉大学读了四年什么也没学到,只是通过了几十门课程的考试,甚至有一些连考试都通不过,即使通过了所谓的考试也是依赖于期末老师划范围,背考题通过的,也可以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但是却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单位的需要。

当然这其中包括了学生的因素、学校的因素以及社会的因素,但作为老师,我所能做的就是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改善教风和学风,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首先田教授提出的: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就要求老师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工作安排中有一个细致的教学内容安排,每周的课程要达到什么要求,甚至每节课要安排多少内容,既能使这门课程都涵盖到,又能够是学生有时间消化吸收。当然学校在这方面也督促着我们老师,每学期必须上交教学大纲。

次,我在选择教材的过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中,内容易懂的教材来为学生讲授,同时为有余力的学生推荐其他教材和课外读物。当然大学的教材是比较开放的,没有一本可以说是完美的,所以我会在其中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最后,光有兴趣还是不够的,在每周我的课程结束之后,我都会给他们布置课后作业,而且是不同形式并且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如随堂小作文、美文读后感、用英文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事,再比如你有事请假,那么你必须用规范的英语应用文形式给我写假条,才有可能获得我的批准等等,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完成并从中学到东西,当然我的这些作业的得分会计入他们的期末考核的平时成绩中,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能够通过期末考试,平时也得不断地去学习。

作为大学教师,我认为我们不光是为了把一些东西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在没有父母的督促,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的情况下依然会去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还面对来自社会、工作、生活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或许会比考上大学更加的困难。而老师虽然没有了高考升学压力,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考研通过率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学本科教师的一个考核压力,当然这也是我们大学教师形成优良教风的动力。

                                                     秦 蓁

从严治教  规范出题

——文学与传媒系题库建设工作总结

在上学期期末学院召开的全院教职工大会上,邹广严校长发表重要讲话,宣布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和人事管理,全体员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要求,从严治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要求全体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不放水”,期末考试“不放水”,同时要求学院对教职工考核“不放水”。文传系在会后组织老师深入学习了邹校长“三不放水”的指示,着重强调了“过程管理不放水”和“期末考试不放水”,并且安排了具体的实施工作,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严格执行。

第一,“过程管理不水”,要求任课老师在每堂课考勤,考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部分;定期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教师的严格督促,扭转学生上课懒散的不良学风;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根据我系老师们的考核细则制定出平时成绩打分细则,任课老师严格按照细则结合课程要求制定每门课程平时成绩考核标准,并且在期末考试前向学生公布。平时成绩考核的过程公平公正,有理有据,杜绝学习习惯不好,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寄希望于老师的“手下留情”。

第二,“期末考试不放水”,全体任课老师考前不漏题,不划重点,不随意加减分,而是根据课程大纲的重点难点设置串讲课程内容,督促学生在复习周扎扎实实地复习,从容应考。同时,我系在期末考试的监考力度上进一步加强,肃清考风考纪,考出文传风度、文传水平。考试后实事求是认真判卷,严格做到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的“两个不放水”。

2014年1月8日下午,我系召开了年终工作总结大会,会上,毛主任总结了这次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和问题,尤其是在这学期的几门题库考试的科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毛主任提出,在“三不放水”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我系全面的题库建设工作,逐步扩大题目考试科目,从严治教。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编写题库,每门课程8套题,以后每个学期再增加新的考试题。题库的编写严格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出偏题怪题,结合课程内容均衡设置考题,在试题难度和题量上合理把控。会后,题库建设工作的稳步开展,我系老师在寒假假期中积极编写试题,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改革。

新学期伊始,我系各个教研室开展了题库的审查修订工作。将任课老师的题库收集整理,由教研室组织老师互相检查,主要从试题题量设置是否合理、分数的设置是否准确、试题内容逻辑是否严密、有无错讹等几个方面考察。经过一周的互查后上交到教研室,由各个教研室主任进行筛查,检查试题符合要求与否。最后再汇总到系务出进行三审,确保试题的精准度。通过三次检查,我系的题库建设工作基本完成,计划在这学期内进一步扩展题库考试的科目。              

纵观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它们在拥有一流研究水平的同时,也具有一流的教学水平。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教学是立校之本,研究是强校之策,教学、研究相辅相成。这次的题库建设让任课老师进一步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在“三不放水”的指导下,改进学生的学风及教师的教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学好所教的课程。进一步提高我系学生的整体水平,最终为国家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靳丹

从课堂管理入手 切实贯彻“三不放水”精神

——传媒教研室新学期教改计划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全身心投入’是锦城的第一师德”?如何在工作中实现“锦城发展重于山”?如何真正做到“三不放水”?对于这些问题,传媒教研室的老师们在新学期通过学习相关文件、集体讨论等措施,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出发,形成了一系列的教改设想。我们相信,只要切实贯彻“三不放水”的相关规定,并将“三不放水”延伸到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多思考多创新,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就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为实现锦城的宏伟发展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宋玲老师:加强课堂管理,探索教学改革新招,注重从教学重点处入手,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

1.《新闻编辑》教学

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法等,结合每周要闻、新闻精品、典型报道等案例开展讨论,从编辑文稿编排版面到运用飞腾软件进行对开、四开、16开本的报刊编排等。学生组成编辑小组自己动手编辑新闻、策划版面,排版、运用软件系统发排文件等。在每个教学阶段结合实例进行随堂文稿选择、编辑实训、版面策划、编排软件应用、版面编排实训。

2.《编辑学概论》课程

以理论教学为主,为学生下个学期将要学习的《编辑软件应用》课程夯实理论基础。在理论教学中,通过生动、直观、有说服力的实例予以阐释,把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法运用其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能听得进,理解得了,有所收获。

3.《事件新闻采写与解析》课程

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突发事件新闻资料,力求把多专业的公选课讲出新意;利用公学课堂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在全媒体时代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意识和新闻写作技能。

4.《深度报道研究》课程

以专业教材为基础,结合新闻精品、典型报道及时事新闻等案例开展分析、讨论,并在整个教学中分阶段进行新闻调查,从选题到新闻背景资料收集制定报道预期目标到分采访小组进行新闻调查、直至完稿,达到“做真正的调查性新闻”的实训目标。

5.全能记者教学

做好基本的编评采写教学外,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将数据收集、软件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运用在《锦城深瞳报》、《大学生新空网上》上。

   

周平老师:按照学校“六大教学法”的要求,更多采用课堂交互式的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本学期我要给13新闻专业,1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11行政管理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本学期有个极大的好处是,绝大多数教材都采用授课老师的自编教材,除了人民大学的一本《新闻写作学教程》以外,其它两本——《全媒体新闻采访学教程》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习题集》都是自编教材,这为我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自编教材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大幅度地改变教学方法,即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听课,学习主动性不够的毛病。我的具体方法是:先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知识,课堂上不再按部就班地讲教材,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回答,鼓励学生挑战老师,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看法。几堂课下来,这个方法非常之好,学生讨论和学习情绪也非常之高。

   第二就是编出了自己的习题集,让学生课上和课下大量地训练,采访与写作课的奥秘就是多训练,多实践,在学生外出采访严重不够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就是进行纸上的模拟训练。本学期要做到每堂课都有实际的训练,到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技能的目的。

宋小英老师:践行“三不放水”,管好手中的笔

在我国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由于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招生质量等原因,部分高校存在教学质量下滑,也就是“放水”现象。对此,学院领导深感忧虑,本着对国家教育事业负责的良心,学院了提出“三不放水”,我深深感到了学院的深谋远虑和办学的正能量。

我曾经参加学院组织的企业进校园招聘会,一家很有名气的企业招聘现场热闹非凡,被学生团团包围,并摆开了“长蛇阵”,在与人事部经理的交谈中,他神秘地透露,我们原则上不招挂科和补考的学生。其原因是,在学校四年学生的工作就是学习,挂科就证明你没有很好地完成工作,企业不能要这种员工。

他的话言之有理,令人顿生感触。

期末考试是教学的考核环节,也是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和学生都十分看重。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学生挂科了,没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本来就是对自己、对社会不负责;如果老师为了达到考核合格率,或出于同情学生,在阅卷时“放他一马”,擅自手下留情,这就是“放水”。其结果让学生滋生蒙混过关的思想,助长了学生的不端行为,甚至与老师或学院达成一种默契:“反正你要让我过关的,反正你要让我毕业的”,从而形成一种不良学风。因此,在教学一线担任教学任务的老师,是“不放水”的第一关,是形成良好学风的第一关。上学期我院对《应用文写作》课实行教考分离,期末复习不划重点,逼着学生用心学习,可谓用心良苦。为了把学院的精神贯彻到实处,我在阅卷中坚持牢牢管好了自己手中的笔。有的学生考了58分、59分,本来很想给他们加一两分让他及格,但院长“三个不放水”洪钟般的声音回荡在耳际,自己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不放水”的原则,就连平时帮班级和自己做了不少事情的课代表,也没有因此而得到加分。尽管课代表会有些思想情绪,但一番道理,让他理解了学院和老师真正的爱护。由于真正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期末考试各班总体良好。因此,我认为除了平时的教学,期末阅卷,老师一定要管好自己手中的笔。

杨震老师:进一步尝试互动性和研究性教学

1.经济新闻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对英文教材的讨论性阅读和检查。

2.媒介研究。是一门新课,尝试以研究-研讨的专题方式展开课程。主要是着重加强学生对中国当代媒介格局和具体情况的理性研究方式和观察视角。

3.外国传媒与国际关系。在既往上课的模式之外,要进一步增加研讨内容的比重。

4.新闻评论。尝试进一步增加评论实践,并尝试以专题研究和写作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互动和讨论,进一步提高课堂效能。

张超老师:严格课堂管理,加强平时考核,将“三不放水”落实到个教学环节

本学期我所教授的专业课程是《中外新闻传播史》和《全球传播史》,其中,《中外新闻传播史》作为新闻专业的基础课程,《全球传播史》是网络与新媒体的基础课程,两门课程都是史论方面的课程,理论性强,授课难度大,如何将史学和现实相结合是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史学的相关教授环节,我拟在讲解知识点之外,更加强调学生要在“原始的历史”之上,进入“反省的历史,即能从历史事件中,思考期间的规律并反思对现实的借鉴。针对史论课程的特点,问题导向法是比较合适且效果较好的教学法因此,我将通过每个章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查阅梳理资料并进行思考,从而完成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在小组作业环节,为学生提供三个领域的选题:一是课程本身的选题,如政治性民谣的考察与传播特征解析、画报的历史梳理与现代生存环境考察、副刊的发展与现代的生存、中国商业报刊的发展、胡适报刊活动及传播思想关注、共产党革命工作与外宣等等;二是关于现实热点的选题,如关于两会的报道比较研究、传媒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关于媒体报道性别歧视等等;三是关于媒介融合领域的选题,尤其是针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引导学生关注技术与传媒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微博风格及盈利研究、微信盈利模式探讨、新媒体对受众历史观的重构影响等等。

对于史论课程来说,如果不注重平时积累,单靠“临时抱佛脚”,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因此,我准备在教授过程中,通过提问、点名、检查作业等各种方式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并完善各种考核机制,将“三不放水”精神落实到各个环节。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从细处着手,循序渐进,方能实现改革的最终目的。

                                                张超

改进教风与学风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广告教研室学习活页文件的教研活动

新学期伊始,邹广严长号召大家学习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关于改善学风、教风的建议》的文章。文传系广告教研室也积极响应,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大家都踊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范美俊老师:我常说,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技能与能力的严肃场所,也是潜移默化传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这是师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绝佳机会,不少学生困惑的问题或许老师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因此,不管老师平时多么萎靡不振,但只要到了教室,就应该象花一样绽放在每一个45分钟。老师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教学岗位职责,自觉遵守学院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努力钻研业务,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学精益求精。此外,教师不能忽视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质量的专业教学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广告专业的老师容易重实践轻科研,这是一个误解。大家在自己的工作中,如果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以教学促科研,那将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王光阵老师: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应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学科素养、拓展专业领域、探索教学规律,增强综合素质。关注学科及教育发展动态,主动了解和吸纳学科前沿成果,及时增添和更新讲授内容,做到所授课程内容新、信息量大,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因为大家主要从事广告专业的教学工作,这个专业实践性要求高一些,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要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使学生在规定教学时间内,既能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反对照本宣科。如果大家能灵活运用相关教学辅助工具,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比如PPT设置的清晰度高、趣味性浓厚,那就更好了。

彭芳燕老师:通过《广告设计》等教程的授课工作,我认为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完成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外,还需要引入大量的业界实例,力避“纸上谈兵”。实际操作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采取恰当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量,防止“满堂灌”。比如,以定期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或指导阅读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等形式,加强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以独立完成平面设计、手工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由于广告专业同学美术设计功底的差异,导致他们作品完成情况各不相同。老师应了解、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差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关注,使得他们感受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再次,我觉得要以学生为主,给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适当参与指导,并且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

肖媛媛老师:大学教学不同于其他类别学校,要特别注意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在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抓住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接受新知、锻炼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主阵地,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根据所教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马丹丹老师:大家都提到了教学的重要性,如何保障教学的效果,手段多样。就广告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讲,强化课堂管理是第一要务。有的教师认为,所谓的课堂纪律好,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要绝对保持安静,一切听从教师的指挥。我却觉得老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不能只想到自己是管理者和监督者,应该意识到教师本身也是构成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学生的互动等,直接影响着班级课堂纪律。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纪律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课堂上教学气氛活跃,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递,而且起着丰富的情感交流作用。

通过讨论,大家对“何为教风、如何改善教风”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老师们一致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全面的,要提高教育质量,除了传统的课堂以外,应注意利用其他途径,特别是现在的网络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其次,应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让人格、心理等方面也得到全面发展。

此外,广告教研室已对每位老师一学期听课的质和量做出了规定,稳健扎实地推进“互听课活动”与此同时,大家也没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3月11日,在王光阵老师的带领下,广告专业的同学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成都宣讲会。师生们力争在“学院奖”和“金犊奖”等专业比赛中再创佳绩。

                                                 (马丹丹)

技术教研室成为文传系的另一股力量

文传系在对邹校长提出的“六大教学法”之一的“海量平台教学法”以及第五课堂即网络教育课堂进行认真学习并思考后发现,技术的建设和支持是当务之急,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很难将这些思想落到实处。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明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眼光下,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文传系确定了“泛媒体时代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为主要辅助手段,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校领导提出的重要思想在我系已经彰显了一定的实践效果,技术在我系已经得到了关注和重视

如何将文科和技术有效地相结合起来,并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性文科人才,成为系领导们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要点之一。我系的技术性如何保障?从前几届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在文科中合理融入技术的元素,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此情况下,持续地加强和保障这些技术元素的有效发挥,我系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团队力量。因此,在系领导毛主任的带领下,于2014年初成立了文传系技术教研室,该教研室的成立充分体现了系领导对技术的重视和支持。

技术教研室成立后,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和教研室主任郑伟老师的组织下,召开了技术教研室的第一次会议,会议中明确了技术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和各成员的分工等会后教研室主任郑伟陆续开展对系上的13个学生校内实训平台的改版和升级工作,为学生实现高仿真的训练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其中,已对7个实训平台彼岸传媒、《我们》电子杂志社、青年观察报、汉语国际、文传电视台、零摄影、鑫政会务和锦城深瞳报进行了网站前台和后台的升级和大量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对两个纸质媒体(锦城深瞳报青年观察报)的电子报制作的培训工作和另外5个实训平台的改版卓有成效下面展示出部分学生平台的网页界面。

虽然技术教研室还处于起步阶段,坚信在学院的支持和系领导的重视下,技术教研室一定会成为一股强劲的力量,这股力量将持续有效地为我系的各个专业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教研室任重而道远

                                                          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