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47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2013年的最后一个月,文学与传媒系继续秉持邹光严校长的系列讲话精神,以全身心投入的劲头,持续推进文传系的教研室工作。在最后一个月决不放松、严格要求,情绪高涨、斗志昂扬。

首先,老师们以“绝不放水”的态度完成期末出题、平时成绩打分、结课、辅导学生期末复习等工作,站好放假前的最后一班岗,无论何时都不松懈。其次,教研室也组织了多次活动,其中的“写作教学研讨活动”不仅力度大,且老师参与度极高,收获很大。研讨活动以《应用写作》课为重点,覆盖《基础写作》、《申论写作》、《英语写作》、《新闻写作》等文传系开出的所有写作课,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前所未有;12月的讲座异彩纷呈,在一个月内开展了5场质量高、主题丰富的系列讲座,学生获益匪浅;而学生的科研和比赛也捷报频传,令人振奋。

12月冬天,虽然天气寒冷,文传系却仍然热火朝天、干劲十足、情绪饱满。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文传系写作教学研讨活动

2013年11月30日-12月1日,锦城学院的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申报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之际,恰逢全国高校写作课程教学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延边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全国30多个高校的学者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就目前高校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如何进行写作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会上,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马正平教授了关于“非构思写作与赋形思维的概念与原理”的主题发言,极大地拓展了与会者的理论视野。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董小玉教授了关于“高校写作教学路径思考”的主题发言,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为与会者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思路。
  我系应用写作精品课领衔老师王大江教授、杨骊副教授参加了本次会议。王大江教授杨骊副教授共同拟定发言内容,由杨骊副教授代表锦城学院在会上了嘉宾发言。杨骊副教授以“应用型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为题,从应用型大学写作教学的目标与定位、写作课程的立体设置、写作教学改革的措施、写作教学改革的效果四个方面介绍了锦城学院文传系近年来在写作教学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绩。锦城学院文传系的写作教学改革模式接地气、落实好、成果多,在会议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会者对锦城学院的写作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纷纷表示以后有机会将到锦城学院现场取经,学习锦城学院的写作教学改革经验。

会后,杨骊副教授把会议上两位写作学会副会长的讲话资料带回文传系,协同教研室主任秦蓁老师和王韬老师组织了一次以研讨写作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所有教授写作课程的老师认真阅读学习了相关的资料进行,对照自己的写作课教学进行思考,并撰文分享了学习心得。现实录如下:

秦蓁:学习了《高校写作教学研讨会》的系列资料,尤其是董小玉教授的《写作意识·文体训练·平台交流——高校写作教学路径思考》一文,感触很深。董教授在“透视教师教学短板”部分提到: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摆脱中学作文课的模式,仍采用“填鸭式”教学,以“格式+要求+例文”的程式,理论讲述多、写作训练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知识性练习的多、实际应用设计的少。可谓一针见血!

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我虽然认识应用文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基本上做到了理论讲述和写作训练的紧密结合,同时注意不断更新自己的案例,做到与时俱进。但是,还应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将有限的课堂延伸至课外,如:通过参与现实、深入社会、调查采访、项目策划、博客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切实提高认识与写作能力。

同时,我系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正在申请“省级精品示范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精品课网站已初具规模,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精品课网站,开设教师指导、范文推荐、写作园地、实践平台等栏目,建立写作理论和资源素材库,为师生拓展视野、整合创新、网上互动开辟窗口。

  大学生要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和合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培养应用写作能力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社会需求和工作需要与大学生实际写作能力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必须将写作提上教学日程,重视学生基础素养教育的根本原因。

靳丹:花了整整一天仔细研读高校写作课研讨资料后,我受益匪浅。认真对照PPT记录笔记,将课程上推荐的书目一一整理,并打算按图索骥阅读。这样的交流对于年轻老师的成长相当重要。此言非虚,自从上学期课程安排上多了一门《应用文写作》后,尤感肩上压力倍增。同事们上过这门课的都觉得苦不堪言,私底下常常吐槽说自信心被摧毁。

首先,《应用文写作》不是专业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变成了“豆芽课”,主观上不重视,上课态度必然不端正。其次,这门课程对于任课老师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里面涉及到的几乎每一章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每次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再者,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书本上的写作程式如何完美融汇实践,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在练习中真正受益,这是一个挑战。

以下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这学期教学工作中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一些心得。

一、 为什么学习《应用文写作》?

这是第一次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几乎是这课程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因为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几乎都是在首次课完成的,所以在此次课中要树立课程的形象。我并未正面介绍《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内容以及重要性,而是以时下人们在网络中生活中甚至重要场合中发表言论中的纰漏入手,让大家来找茬。从反面来印证《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必要性。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大量的互动和讨论。我在网络上查询到台湾的应用课程试题,比较注重生活中的引用,比如:

 黃阿貴是新郎的朋友,他包一個大紅包給新人賀喜,紅包上面應寫:

(A) 宜室宜家 (B)文定厥祥 (C)花好月圓 (D)子孝孫賢

無忌先生寫了許多對聯,他想在「書店」「學院」「診所」「戲院」各貼上一副對聯,請幫他安排妥當:

A.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壇禮樂冠華夷

B.大塊文章百城富有,名山事業千古長留

C.臺上風情無非嬉笑怒罵,眼前景象可觀善惡是非

D.救世救人功侔相業,仁心仁術譽滿杏林

  这类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事例对应的是第四章公关礼仪文书写作的内容,用这样的选择题做一个课堂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的气氛相当好,大家都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最后进入课程的介绍,将第一章应用文书写概述做简要说明,因为后面会涉及到更多具体的案例,再在每一章中详细讲述。

二、 备课中融入海量信息。

本学期《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求重点讲授的章节有:第一章、应用文书写作概述;第二章、党政公文写作;第三章、常用事务文书写作;第四章、公关礼仪文书写作;第五章求职竞聘文书写作;第六章活动策划文书写作;第九章、新媒体文书写作。其中每一章的备课内容都应该更多融入实践案例。海量的案例作为范本,加以课后的动手实践,让学生扎扎实实的学好《应用文写作》。

比如党政公文写作这一章,对于没有做过相关行政的老师来说,备课时要侧重党政公文格式的严谨、措辞的准确,并且也应该要与实践中公文写作相结合,为此我专门询问了相关工作的公务员,增加这一章与时事相关的内容。再如求职竞聘文书这一章中,我咨询了大型房地产公司的人力资源理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更多书本外的知识,他们怎么看简历,怎么面试,这都是教授学生写求职信与简历的重要信息。世易时移,《应用文写作》还应该要突出时代性。还有活动策划文书写作这一章,我分享了自己在广告公司写的不成熟的案例,也通过朋友拿到了大型活动策划如国色天香乐园的营销策划书与专题活动策划书,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增加了课程的内涵,也很好的调动了课堂氛围。

三、 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这门课程必须重视实践,只有在不同体裁的写作训练中,才能完成对于知识的掌握,因此,这个学期课堂和课后的作业练习,我大概做如下安排:

课堂练习:计划一篇,请柬一则,微博数条。

课后练习:演讲词一篇,求职信一篇,简历一份。

每次课堂练习后,我认真评阅并择取优秀作品在课上范读,鼓励同学的写作热情,并总结问题,促进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落在实处。

对于课后练习,我分别用两次45分钟的课堂时间进行检查。一次是演讲词,我在课上开展了个小小的演讲比赛,并设置了奖项与奖品。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倍增,尤其在13级市场营销专业班上掀起了一个一个的高潮。如果只是布置课后写演讲稿,大多数同学估计会在网上直接COPY一份,那么就失去这次作业的意义了,当每个同学登台演讲时,不仅仅是对于讲演词的掌握,同时也对演讲技巧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实践。

另一次是第五章求职竞聘文书写作,用45分钟实践模拟了一个小型招聘会,让学生自愿扮演求职者与招聘者,在这个环节,同样超过了我的预期。一方面让大家去搜集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写出自己的简历,并且模拟的实战也让同学们印象更加深刻。

总而言之,这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按照既定的课程大纲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氛围较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踏实。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修改与完善的地方,比如更好的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要更加努力,让每个走进《应用文写作》课堂的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得益。

朱亚铮:在仔细拜读了各位专家、教授在今年高校写作教学研讨会上的资料以后,感觉收获颇丰。虽然没有亲耳聆听专家的教诲,颇为遗憾,但是通过反复阅读各位的讲义和论文,总算是弥补了这个遗憾,而且对王大江、杨骊老师不辞辛苦,将如此有益的资料带回来并无私共享表示感谢。

在《高校写作教学面临的现状》中,其所列举的写作课之尴尬状况让我们感同身受,对当下中国高校写作教学的难点、焦点分析得更是头头是道,受益匪浅。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马正平老师是全国写作教学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所创立的非构思写作学对于我们自己的日常写作工作以及文学创作,特别是写作教学工作,有很大裨益。他在讲义当中谈到:非构思写作,是运用一整套习惯性身心化思维操作模型对文章的材料、语言、结构,甚至思想观点的的操作化自动生成的写作状态和境界。即不进行构思谋篇布局拟写提纲的自生长写作状态、境界。

非构思写作学,是对文章的自动生成的写作状态和境界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的学问。忽视构思布局拟纲,而重视写作思维操作模型、技术推动下而对文章材料、结构、语言的生成、生长。及淡化构思,强调思维,强调表达。接下来马教授还分别对主题赋形思维、写作路径思维、技法赋形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讲解,并展示了记叙文非构思作文的课程过程,这对我平时所讲授的《文学概论》课程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而马教授在“公文混沌分类学:对公文写作基本原理的揭示——面对复杂现象的混沌分类学方法论初探”一文中更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公文的混沌分类法。这对于我们现在所授的《应用写作》课有醍醐灌顶的作用。平常我们都认为公文写作有套路和惯用模式,甚至社会大众将其戏称为“当代新八股”,但是在马教授看来公文写作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写作行为,包括了公文写作的思维问题、措辞问题、禁忌与策略的问题、美学的问题,没有这些东西的主体素养与思维操作能力背景的支撑,公文写作肯定是写不好的。这篇文章详细地回溯了我国公文的分类史,分析了现行公文分类的尴尬局面,提出了混沌分类法。首先将公文分为前决策、决策、后决策三个阶段,然后,对每个阶段的公文在进行多个层次上的逻辑分类,从而呈现出了当代复杂性混沌系统的公文类型的分类秩序,从而解决了当代公文的分类问题。

按照这种混沌分类法分出的公文行为与文种的分形秩序,人们便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公文文种的行文方向的本质以及写作的思维方法与写作策略。同时对当代公文分类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几个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王晓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科学的不学好语文,写出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乏味,诘屈赘牙,让人难以看下去,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大学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要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可见,文字表达能力在实际运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举一个例子。法国的科学家法拉第,研究电磁现象三十年,运用生动形象的力线来表现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电磁实验研究》。可是,由于他的文字表述“模糊不堪”,他的力线观点提出几十年后仍受人非议,得不到科学界的公认。而美国的麦克斯韦,有极高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当他第一次看到法拉第的《电磁实验研究》时,就看出其见解的新颖与合理,只是表述存在问题。麦克斯韦重新进行了论文的措辞,由于其极强的表达能力与清晰的文字,发表后立即得到科学界的一致承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项伟大的科研成果,由于表达不清、使人类社会晚受益五十年,而年轻的麦克斯韦,却由于高超的读写能力,一鸣惊人,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功底,虽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但可从中反映一个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掌握知识的深广度,对素材加工整理、分析研究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由于写作的综合性特点,用写作来检验人才的能力乃是最常用、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工业的语言是“蓝图”,科学的语言是“文章”。在欧美、日本等一些科学发达的国家里,所有大学,包括理工科大学,都十分注重写作训练。普林顿工学院有八组课程,第一组就是必修的“语文”和“写作”。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对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要求很严,如果达不到规定要求,就要照章补课。

目前我国大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需要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提高写作主体的基本素质和多方面修养,包括增进思想理论方面的修养,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及品德情操的修养;培养观察、调查等采集材料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策划立意、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其次,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地加强基本训练。写作理论,是在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掌握必要的理论,可以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速提高。加强实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这里的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多看、多练。多看范文,分析他人长处;多改病文,吸取教训;多设题自练,从起草、修改、成文中学会撰写应用文。二是深入实际,广泛积累材料,并不断锻炼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及实事求是进行应用文立意的能力。而且,应用文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写好应用文还需要加强社会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写出正确反映社会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应用文来。有以下几点建议:

1.大学课堂应提高对写作课程的重视度

2.写作能力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拓展写作视野

4.写作中切实发挥指导教师的核心作用

5.在新媒体平台上完成与深化写作实训

高强:近一周,在家中研读了写作教学研讨会的有关资料,感受颇深:马正平教授不愧大家风范,双脚探入知识的壑底深谷,透视观照、整合阐释非构思主义写作的前沿理论,诸如赋形思维、新现代主义写作范式等等,这种形而上且形而下的研究,让你懂得什么叫纵横捭阖与游刃有余。

董小玉教授的重心则是研究当下社会田园中的写作现象与广袤原野上一片片金黄色的稻子,诸如诗歌、新闻、评论。在她看来,新时期以来,人们的心境浮躁,抒情诗正在慢慢死去,而评论与新闻则成为主流。这种观照,我们可以从普列汉诺夫从左拉的生物树系统中寻觅到解构的密码与钥匙。

我们主要是学习,是佩服,这是很实诚的。但既然是研究与探讨,就会有不同的视角或意见,比喻关于抒情诗正在死去的课题。十年前,我在那篇小文中曾经说过:中国新诗面临窘境,呈滑坡、雪崩态势;诗歌队伍被经济的集团军四面合围,溃不成军;拥戴缪斯的拉拉队视线外移;标举诗歌载体的舢舨满负重荷,缺乏补养;鸟的轻唱被经济炒作的隆隆炮声所淹没。

在我看来,从总体上说,我们生活在叙事时代而非抒情的时代,我们同步进入操作的时代而非憧憬、呐喊的时代。我们的整个民族投身于经济大潮,呐喊与憧憬已成为“过去时”抑或“将来时”。处在这样一种历史阶段,社会更需要的是许许多多人去劳作,去实践,去挥着膀子干。这如同战斗已经打响,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靠在战场上一刀一枪地去格杀,去拼命。

这并非排斥歌手。不需要歌手的时代是值得怀疑的,而孳生畸型的歌手的时代也是值得怀疑的。一个时代尚未到来或即将到来,那么,沉闷的歌坛可能会制造或储存大批歌手,一旦芝麻开门,这批歌手便呼啸,呐喊,或狂飙突进。

一般来讲,诗人是情绪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他寄希望生存于抒情时代,他怀念这种时代。就艺术生存环境而言,无可厚非。就生活环境而言,整个民族又寄希望生活在非抒情的、宁静而平和的叙事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抒情时代暂短而叙事时代绵邈远长,而这正是以情愫漫溢而歌的诗人们的悲剧与尴尬。

我们不必担心抒情诗会死去,抒情诗不会也决不可能死去。只要有林子、原野、湿地、屋檐,就会有鸟的啁啾与轻唱。而让我真正担心的则是当下浮躁社会对诗歌的轻佻、调侃,以及缺倾听的耳朵。

宋小英:西南大学董小玉在《高校写作教学思路思考》中,一开篇就直击高校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除了聚焦学生写作现状:写作意识淡化;文字基础薄弱;文体观念不强之外,她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师教学中的短板:教学方法陈旧;学习意识淡薄;教学激情匮乏。我认为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校方,在教师。因此我就教师主观方面谈谈体会。

董小玉在文中指出,教学方法陈旧是教师教学的第一块短板。主要是互动少,采用“填鸭式”教学,以“格式+要求+例文”的程式,理论讲述多、写作训练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知识性练习的多、实际应用设计的少。为此解决这一问题,她有五招,其中两招是:一是以“经典案例”为依托的案例教学法。二是以“实践活动”为途径的体验教学法。我认为这两招能启发和帮助我们走出写作课“教师无奈,学生无趣”的泥潭。在写作课堂,教师讲解理论起着“引导”作用,接着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担当“主导”角色。可采用“以赛促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教师所讲理论来分析和理解例文,让各组学生发表各自见解,最后由老师点评。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培养了学习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董小玉强调,学习意识淡薄是教师教学的第二块短板。其表现有三,内容陈旧,缺乏鲜活观点与案例是其中之一。董小玉在文中说道,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在《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中提出,“教学的过程,其实是老师跟学生一起读书、交流的过程”。我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如果不善于汲取新知识、运用新案例、采用新方法,怎么能够指导学生与时代、与世界接轨?比如,在讲授《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求职信》时,教师必须要向学生介绍“就业难”的背景,讲述国内“就业难”与海外留学生“回归潮”汇合形成一股巨大的就业“寒流”,讲述“百人求一岗”竞争局势,讲述中国政府今年面临史上最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一切,才能触动他们,使之真切感到写好《求职信》的重要意义,从而调动他们写好一份情真意切,突显个人优势,富有特色《求职信》的积极性。为了上好这一课,教师就要随时关注时政,引入“海归潮”“百人求一岗”案例,还要从现实竞岗的《求职信》中对比分析优劣案列,才能让学生学到过硬的“真本事”。因此,为实现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必须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及时吸收学科的前沿信息,吸纳时代的鲜活案例,让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动态,学得深,学得活,理解得透,从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张超:在高校开设写作课已经日益成为众多高等院校设置课程时的共同选择,但在高校中如何教授写作却是一个尚未解决的课题,西南大学董小玉老师的《写作意识·文体训练·平台交流》一书给我们的《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提供了很多启示。

董小玉老师在书中提出“我们要多尝试一些新鲜、与时俱进、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这个观点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写作课的教授对象既包括文科社科系,也包括理工科系别的学生,如果不与时俱进地研究教学方法,不钻研学生的接受心理,写作课的教学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董小玉老师在书中提到诸多教学方法,如以“实践活动”为途径的体验教学法、以“网络信息”为平台的互动教学法、以“经典案例”为依托的案例教学法等,另外还有要求较高的“研究型学习”为衍伸的深度教学法,这些教学法与我校大力提倡“六大教学法”不谋而合且有异曲同工之妙。把董小玉老师和我校的“六大教学法”融合进我校的应用写作教学,相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从各种教学方法着手去提升应用写作的质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各种管理方式去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的练习,加强实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 多看范文,并借鉴和参考;多练习,包括修改和原创,长此以往,在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学生掌握写作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将水到渠成。

方小林:自从接手学校的应用文写作以来,我一直都是信心满满的,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面,仍将应用文写作视作一门“术”的学科,认为只要将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基本写作训练,学生就能掌握这门学科,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予以实践、掌握,并进一步提升应用文写作技巧。

应用文的写作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习,而且应用文写作将伴随我们整个一生。那么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是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样的教学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认证阅读了马正平教授的《写作学》课件以后,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真正明白了了从理论上提升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领会了“言而无文,其行不远”的圣人教诲,懂得了“写作是一种专业,一种复杂的,需要高度技能与高度素养的专业”的真正含义。

首先,作为大学应用文写作要加强理论的研究与教学。

马正平教授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对人类思维原理和审美原理的揭示,创立了当代写作学的理论体系和写作教学的学科体系。对于教学工作来讲,理论研究是先导,比如马正平教授在课件中的核心“赋形思维”就是由长期的写作实践积淀而成,反应了写作的普遍规律,是写作的“道”。

作为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是要加强理论研究,给予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普遍规律,并指导他们应用这些规律来指导应用文写作的实践。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区别于中小学应用文教学的标志。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验证、巩固、提高应用文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是写不好应用文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实践会导致理论的空洞、乏味,坐谈千万言,笔下无一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性的使用“情景教学法”“范文分析、模仿法”、“病文修改法”等各类实践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吸收。

通过马教授课件的认真学习,让我真正认识到了应用写作这门学科对于大学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只有真正掌握了写作理论与技巧的大学生才是真正合格的大学生。写作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理论水平的高低是大学生区别于非大学生的重要表现,知行合一是大学应用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聂敏:随着每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逐年增强的现状,社会各层单位对于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关应用文写作技能的人才需求加大,尽管高校对于《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加,但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而且高校写作课分量不重,写作教材缺乏精细化、现代化气息,目前高校写作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教学情况,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当急之务。

 《应用文写作》是高校适应于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应用文写作知识和技能人才的“实践性课程”,特别是学习了四川师范大学诸位教师的《高校写作教学研讨会资料》后,笔者作为《应用文写作》课程编写教师更是觉得,要提高《应用文写作》课程目前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尴尬位置,除了任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充电——根据社会各层用人单位需求不断完善《应用文写作》课程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应用文写作技能,熟练掌握各种文体写作,并且能够不断地完善《应用文写作》相关教材,发表相关论文外,还需要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设置一些课堂实践环节时间,有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趁热打铁”,进行实战实践,因此我们认为写作教学的任务还是提高学生现有的写作能力,从科学的逻辑思维出发,注重实用性写作,即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日常生活的思维,从而构建条理清晰的文章。一味讲评或经常模式化的课堂写作未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灵活的教学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便学生在课堂上随时积累基础知识。

  我认为,在高校写作课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遵循新编教材体系,依学生的写作成果为依托,采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解读学生作业,以利于作成果评定的新方法和新方式,实行师生双边评改,在老师有效组织、指导下,实现高校写作的愉悦式习作训练。

黄存勋:西南大学董小玉的《写作意识·文体训练·平台交流——高校写作教学路径思考》一文(以下简称董文)提出:“我们要多尝试一些新鲜、与时俱进、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包括以“经典案例”为依托的案例教学法、以“实践活动”为途径的体验教学法、以“网络信息”为平台的互动教学法、以“研究型学习” 为延伸的深度教学法、从“文本”进入“人本”的素质教学法等。个人认为,这些教学方法,对于我们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也不无启示。

就案例教学法而言,任何写作教学,尤其是应用文写作教学,都必须以案例为本,作品为本,范文为本。如果离开范文与案例,课堂上充斥着枯燥、抽象、似是而非的理论与教条,那是绝对难以培养出应用文写作高手与行家的。

学生学写应用文,第一步应该是模仿,照葫芦画瓢。画多了,画久了,就会画出其中的神气、雅致与韵味。在这个基础上再倡导个性、创新与独立创造,枝枝写作应用文的铁笔便可逐步炼成了。

谢天开:马正平教授提出的,非构思写作,是运用一整套习惯性身心化思维操作模型对文章的材料、语言、结构,甚至思想观点的的操作化自动生成的写作状态和境界。即不进行构思谋篇布局拟写提纲的自生长写作状态、境界。

非构思写作学,是对文章的自动生成的写作状态和境界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的学问。与构思论写作学相比也可以说,“非构思写作学”就是研究直接运用思维操作模型技术进行行文表达而忽视选材、谋篇、布局、提纲等构思行为知识的写作学。

我以为这一套所谓“非构思写作”,应当是说通过超大量的写作后,形成的思维操作模型,即所谓“习惯成自然。”

在这一点与毛主任长期倡导的以写作为核心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异曲同工的。

另外,马正平所谓的张力式写作,也有点类式纪录片的表现性剪辑。

所谓表现性剪辑——为了凸现影片的非物质性主题,不是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而是按镜头内在的形象逻辑来组织影片的素材。表现性剪辑在纪录片实践中多被用于编篡类纪录影片,这类影片由其对蒙太奇形式结构的依赖又通常被称为蒙太奇影片。

蒙太奇纪录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脉:一脉的创始人可以说是维尔托夫,他根据自己的“电影眼睛——蒙太奇的‘我看’”的理论,把现实生活中即兴抓拍的各种素材在剪辑台上按蒙太奇功能进行了重新排列,通过镜头间的一系列对比和冲突,激发起观众的视觉联想,从而制出一种直接而明确的意识形态效果来。如《内战史》、《前进,苏维埃》。这一脉传统后来在实践中部分地吸收了爱森斯坦“理性蒙太奇”理论——在剪辑中系统地运用“冲突”原则来对观众的接收心理上造成一系列震惊、跳跃、中断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现代戏剧中的“间离”效果,使观众的感知从事物的表层逐渐上升到理性的层面。这一方法常被实践于一些反思性较强的历史题材。如《雕像也会死亡》、《夜与雾》、《忧伤与怜悯》、《普通的法西斯》、《秩序的焦点》、《亚历山大之墓》。

张砚:读了《写作意识·文体训练·平台交流——高校写作教学路径思考》一文,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英语写作教学老师,受到的很大的启发,对于董老师的教育思路和观点也是相当的认同虽然董老师提出的观点大多数是针对中国文学的写作教学提出的,而大学英语写作的重点主要是针对于英语四六级以及考研英语的方向但其中很多观点是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的。

只要是涉及到写作,即必然涉及到写作意识和文体观念,现在社会信息的开放,使得一些快餐文化蔓延到学生生活的很多角落尤其是微博、空间的发展更是如此,学生所能得到的信息更多的是一些简短而又口语化的信息,尤其是一些美剧或者是一些翻译粗糙的中国式英语。不讲究语法,欠思考,行文浅薄,词汇量偏少偏窄在我的教学实践经常发现的问题。所以我建议我的学生经常去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原著,摘抄一些优美或者经典的句式,举一反三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建议学生不要偷懒去用一些类似百度翻译软件直接把汉语翻译成英文的整段翻译。对于文体观念,这个不仅是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在大学的各类英语考试也是作为重点考察的对象,这个也是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在强调。

在英语写作的教学方法上我,董老师提出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与理论并重。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将一些与现代大学生联系紧密,大学生经常讨论的热点话题作为引子或者案例,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实践,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在与我的交流中,比如请假条,一定要求英文书写,格式一定要正确。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自驱力去学好英文写作。

董老师的这篇论文还使我看到了一些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很多方面没有董老师提出的那么完善,比如她提出的平台交流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完全地做起来,我将保留好这篇论文,做为我构建自己教学思路的一个大纲,日后将认真学习思考。

马秋穗:阅读了高校写作教学研讨会资料,我对高校写作教学的定位及教学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文学写作,在教授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写作意识。目前的高校教师在教授写作的时候面临一些尴尬的情况:学生写作意识淡化、文字基础薄弱、文体观念不够强,怎么办?必须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练习!有以下方式可以尝试: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写作意识,增强平时阅读和写作的时间,激活学生在一个读图时代的写作欲望。其次,高校教师要注重强化文体训练。什么是文体训练?当今大学生文体意识不强,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写作技法和“套路”,曾经梁衡在鲁迅文学院讲课时提出“文章五诀”写作法——形、事、情、理、典。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类,然后再按部就班,诚如叶圣陶所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就能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说话的能力多么麻烦就知道了,阅读与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最后,要为学生搭建写作的平台。既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练笔或作业,也可以是由所在系或学院成立的“创意写作中心”,还可以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达到的多样写作方式。针对“可由多媒体搭建写作交流平台”这一条,不妨从开设博客、共享知识、微博教学等方面进行有益地尝试。

龚婷:回想起来,来锦城做老师,我讲授的第一门课就是《应用文写作》。还记得当时接下这门课程,内心的复杂感受。一方面,这是一门从内容上看起来很简单的课程,好像没有太多高深难懂的理论和文意;另一方面,却又深知这门课程的教学又并不简单,因为无论是从自己当年做学生的时候上写作课的感受,还是身边常年奋战在写作课上的同行们不太乐观的教学效果,让我对这门应用型的课程的授课充满了种种设想。如今,在写下这些心得文字的时候,我正在进行教学生涯中第二轮的《应用文写作》授课,跟第一轮相比,觉得自己好像收获了一些教学心得和经验,但当分享到这样的一些高校写作教学研讨会上的专业资料时,还是觉得自己现在已有的所谓经验和心得都太微不足道。比如,对写作的认识,自己的写作意识其实还比较淡漠、对写作技巧的掌握还似乎还处于一种初级感性认识阶段,还没有更好地形成内化的知识、对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上的思考也还不够深入,方法比较陈旧,就如同董小玉老师在其文章中指出的:“未能摆脱中学作文课的模式,仍采用’填鸭式’教学,以’格式+要求+例文’的程式,理论讲述多、写作训练少”等等。研讨会的资料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野平台,获取了很多有用的教学资源,启发自己在接下来的写作课上可以怎样做得更好。最后,再次引用董小玉老师的话:教师要做一个“擦亮星星”的人,而写作教学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与情怀!为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我们要奉献自己的生命激情、教学经验、人生智慧。用这段话来结尾,也用来勉励自己!

  刘莹:阅读了董小玉教授和马正平教授在高校写作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后,感触很深。记得十多年前,在上莫怀戚教授的写作课时,莫教授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写作素养,写作是需要热爱、敏感与智慧的。

如何为学生插上“热爱、敏感与智慧的写作翅膀”呢?

第一,写作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增加写作课的实践环节,打破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为学生布置具有操作性的作业,促进学生动笔动脑,把课堂知识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同时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有可能也可增加一定的物质奖励,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欲望。

第二,注重对写作主题的筛选。学生对话题的熟悉程度和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的质量和长度。学生对话题的熟悉程度愈高、兴趣愈浓,文章的流利程度就愈高。为了提高写作的趣味性,在设置作文题目时要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样的作品才会生动形象、有血有肉。

第三,将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写作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赵丽蓉:关于写作课的教学,无论有多少理论层面的研究和探讨,最终都必须真正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当然,这里的课堂不一定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锦城学院有“五个课堂”的提法,写作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贯穿到多个课堂中去,而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关于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就个人已有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中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是写作意识不强以及写作基础知识欠缺。当然,这与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写文章的态度有必然的关系,但就高校的写作教学来看,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写作课的教师依然应该坚持“少理论,多练习”的教学思路,以优秀的作品或文章为范例进行理论评析,并尽可能地将理论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写作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从而真正让学生从书本、社会生活中去发现写作中需要的直接材料,并积极地将之形成文本。在学生多次练习和教师适当评讲的基础上,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逐步提升,写作课的教学也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杨骊: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发言,是我们系写作教学模式在高校写作教学系统中的第一次亮剑,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足以说明我们的模式是可取的。但是,如何继续把写作教学改革往纵深方面推进,根据毛建华主任的名言“既要做里子,也要做面子”,我有如下思考:

1.“做里子”方面

(1)立足于锦城学院写作教学的目标与定位,继续坚持把写作教学的相关措施落到实处,尤其是学生成才辅助计划的落实和坚持。加强对读书活动的指导和40篇文章撰写的督促工作。

(2)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落实对每一个平台的指导教师并对其成绩进行考评,同时落实对学生实训成绩的考评,做到量化指标。

(3)抓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完善工作,同时进一步规范写作课教学的相关环节。

(4)进行写作课教学的研讨活动,促进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5)进行写作学系列教材的编撰,尤其是网络写作和策划文书的写作,应在近两年内列入工作计划。

2.“做面子”方面

(1)争取建立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写作教学创新基地,这方面需要学校在建设经费上予以支持。

(2)争取在我校举办一次四川省写作教学研讨会,讨论锦城模式的利弊,促进该教学模式的完善。

(3)把我们的经验进行宣传,多在全国教育研究方面的权威发表文章,对写作教学的锦城模式进行理论论证,为全国其它独立学院提供借鉴。

(4)争取申报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得到学界、教育界的评估和肯定。

王大江:董老师所讲的这三个短板,在我校写作教师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是不争的现实。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就如何克服“短板”,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扩展丰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方法是教学思想派生出来的,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决定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叶圣陶语)。写作教学中,要求教师把眼睛盯在学生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增强这个训练目标上,也要求教师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方法多起来,活起来了,教学效果就自然会事半功倍,但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可以因文因事而异。

一是采取对话教学法。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就有关写作话题共同对话,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激发,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采取情境教学法。特别是写作训练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情境,促进学生自由思考,主动写作。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再现情境,运用实物或场景演示情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再造情境等。如写一篇会议纪要,便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用某一个会议的现场录像资料,授课时播放出来作为写作的背景材料,学生对会议的议程,发展情况及现场气氛都有一种切实的体验,从而使写作活动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实际应用。

第三,突破课堂教学的狭小天地,实现由课堂向课外的自然延伸。高校的文学社团与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的采编工作,各种社团、各种比赛的活动文案撰写等,都可以作为写作课的训练园地。只有以社会为课堂,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使写作成为学生自觉鲜活的内在机制,也才能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多样的途径。

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做好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在传统社会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以便学生运用继承的方法去解决将会重复出现的问题,教师则是书本知识的复制者。在信息社会中,对于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创新与开拓,教师越来越多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成为学习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这就要求在不断前进变革的社会中,司教育之职的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胜任教师者之职责。对于教师本身而言,不但要学习,更要把它付诸实践。写作老师的特点是读书的领域宽,积累丰厚,有较扎实的文化功底,专业水平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教师在专业上没有“两把刷子”,怎么能把课上下来?知识老化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作为写作课老师,一定要动笔写作,有自己的文章发表,决不能纸上谈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唯有与学习结下不解之缘,不重复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够有所成。

三、用激情点燃热情,转变学生“厌学”情绪,创造“乐学”良好氛围

比起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内容广泛,枯燥的应用文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学生普遍厌学为了保证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促使学生由“厌学”向“乐学”转变,而转变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授课的老师对所讲内容都缺乏兴趣,没有激情,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便是兴趣。作为应用写作课,如何创造一个“乐学”的氛围,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活化教材内容,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生活”的乐趣。如要讲授有关启事的写法。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事先让学生各自收集材料校园内各类启事的原文,接着对学生收集的启事的范文进行归类,对属于同一类型的学生重新分在同一组。接着确定如何把握启事写法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各类启事的写法形成文章,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指出学生总结的不足之处。

第二,引进竞争机制,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体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可在讲解党政公文后,出多道复习题,其中有必答题抢答题;课堂上可将学生分成小组,组成“有奖公文知识竞赛”。这种别开生面的课,气氛热烈,效果显著,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第三,及时讲评鼓励,使学生获得动力。每当作业后,教师应及时讲评。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写作就是表现自我的书面体现,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对于那些优秀的习作,可在课堂上让本人读给大家,老师点评过程中予以表扬,鼓励。也可以将佳作推荐给系上或学院的报刊发表。要鼓励学生公开发表习作,只要被公开刊发,可以根据刊物的级别高低计算分值,并计人写作总评成绩,这样会使成功的学生获得自豪感与快乐感,即使对那些依然存在问题的作文也要找出闪光点予以表扬,肯定作者付出的努力,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产生一种内在的积极的感奋力量,点燃一种学习的热情。

                                                 (杨 骊)

高山景行   雏凤清音

——文传系12月系列讲座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如是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这个冬日,文传系的“文化之旅”与“文心讲”带领全师生凝神静思,领略经典的精深高妙。

“文化之旅”邀请学术界久负盛誉的学者带来他们毕生的研究成果,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学者奋斗与成功之路等主题系列讲座,旨在传播优秀文化、拓展我师生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文心讲坛”是我系青年教师展示风采,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秉承“因文而学,化育万物;明心见性,止于至善”的宗旨,促进青年教师进行深入的学术探索,以学促教。本月文传系共组织举办了五场讲座,这场文化盛宴为2013年画上完美句点。

“省民协之民间文艺系列讲座进高校”:《民间有大美》

12月5日,“省民协之民间文艺系列讲座进高校”走进锦城,由民间艺术家们在A207带来的民间工艺展演,让锦城师生近距离接触民间精湛工艺,感受这扎根于大地的艺术那活泼泼的生命力。

黄英老师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她所创作的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剪纸艺术展及现场表演,并被中外博物馆及中外友人收藏。黄老师在现场给大家展示了她的绝活只见一张普通的纸张在她的手里灵动翻飞,瞬时就变成了一幅精妙绝伦的图画,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杨莉老师从事漆器事业近四十年,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艺”传承人,她给我们展示了她毕生的心血,一件件的珍贵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孟德芝老师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国家级传承人,她擅长刺绣异色绣、异形绣,是蜀绣界公认的优秀专家。在现场展演中,观众们有幸欣赏到孟老师惟妙惟肖的绣品,那是凝聚着几千年传统工艺的杰作,也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的骄傲。

整场交流会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进行,与会同学认为自己受到了一次艺术之美的洗礼,并为我们悠久博大的民间文化所折服。

“文化之旅”第四讲:《文化资源的开掘与文化产品的营销》

2013年12月4日晚七点,谭朝晖先生在忠孝大楼207给我系师生带来了一场富有深刻启示的讲座。他与在校大学生分享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宝贵人生经验,并深入分析文化资源的开掘与文化产品的营销,为文传学子解惑释疑,开启文化产业之旅。

作为国内最早和最大的书画艺术门户网站华夏艺术网的创办人,谭先生分享了华夏艺术网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艺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经验。谈及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他认为主要是由于物质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例如前些年是“烧钱办展览”,而如今可向政府申请办展览。他还提出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核心应该是降低税收。

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同学们纷纷表示受到了谭先生创业事迹的极大鼓舞,也对文化产业之路更加憧憬。

“文化之旅”第五讲:《仙源文化与文化创意力》

12月10日晚7点文化之旅系列讲座之“仙源文化与文化创意力”在忠孝大楼207隆重举行。此次讲座是由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教授主讲,他介绍了蜀人的仙源文化、仙化思维、仙人休闲生活方式和行云流水生活态度,并为寻找巴蜀文化产业的创意资源指明道路。

谭教授讲述了在古蜀时期仙源文化的来历与发展。并三星堆、金沙文物与古蜀仙道的关系进行了历史文化方面的解读。谭教授还提出:未来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一个智慧灵巧、善于想象的民族,它的精神生产力就越高越强大,创新也就越多,越是有能力在全球文化产业链中居于创意价值的顶端。这让在场学子深思如何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意力觉醒。
  最后,谭教授细致明了地回答了同学的提问,并期望中青年一代能够勇于担起大责,坚守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全球化趋势中积极吸收外来优秀因素,从而将之发扬光大。

“文心讲坛”第五讲:《我的意国风情汉教之旅》

12月16日晚19时,2013文心讲坛系列讲座在第一学术报告厅迎来了海外任教归来的聂敏老师,她为文传系学生带来了“我的意国风情汉教之旅”,她热情且富于智慧,将异域工作经历与人生体悟相结合,妙语连珠,引起热烈回响,掌声不绝。

聂敏老师在意大利有过年的汉语教学经历,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观众们分享了她初到意大利的感受,并且还播放了视频,在场师生如身临其境感受异域风情。在事业上,她用自己十年坚持示范了如何“做一个坚持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早作准备,尽早的确立梦想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第一步。无论是先天优势亦或是后天努力与积累,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优势,这为人生路上能走得更远更好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激励,使得他们在大学的目标更加明确,从而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文心讲坛”第六讲:《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

2013年12月19日晚上7时许,在我院的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了本学期文心讲坛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由马丹丹老师带来的“成都城市形象分析”。

马丹丹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了由张艺谋执导的关于成都的宣传片《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马老师谈到成都城市形象的营销称,成都把握住了“5·12”地震灾后重建这个契机,以“因为有你,成都更美好”为主题,谋得了成都市震后城市形象的提升。还用《功夫熊猫》的零成本营销巧妙化解了地震带来的巨大危机,并通过“成都全球招募熊猫守护使”以及“第四城”的建设等方式来宣传成都的形象。马老师特别强调,“不应将城市营销与形象工程混为一谈,营销宣传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主流媒体上”。为此,她提出了几点城市营销的思路,还阐述了“成都城市营销”的几点路径。

整场讲座氛围良好,马老师以生动的语言、翔实的案例向同学们诠释了“城市营销”这个概念,还让大家更深层次的了解了成都这个城市。

学术大家带领学界新秀竞相登台,老先生的儒雅风范、德艺双馨让全校师生高山仰止,无限敬仰;青年教师如雏凤清音,展示了他们在前辈教导下的传承与创新。相信在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文传学子的学术视野会得到大力拓展,他们会更积极地进行学术思考与探讨。

                                                  (靳 丹)

春华秋实  广告教研室完美收官2013年

12月,一个学期又将结束。在这个学期里,广告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通过参加院系会议和各种教研活动与教学交流,每个人都不断地进步,努力超越着自己,一路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首先,老师们认真贯彻落实邹院长提出的“锦城课堂大于天”的教学思想,在各自的教学岗位兢兢业业,做到了“锦城课堂大于天,教学过程最优化”。并且贯彻执行“三个不放水”的方针,做到了对学生的教学过程考核不放水,对学生期末考试不放水,对教职员工的考核不放水。在教师教学过程管理中,老师们都做到了“公布教学大纲;用有效方法教学和管理课堂;与学生互动,提问或讨论;坚持做好随堂测验、单元小结、课堂论文等,检验学习效果;布置、批改、讲评作业;推荐参考读物,做好课外指导”这六件事情。对10级广告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大家也全身心投入,认真负责地指导每一名学生。并且,也圆满完成了10级广告专业学生的40篇论文集指导与评选的工作。

其次,在学术科研上,各位老师都积极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其中,范美俊老师作为独立作者先后发表《双年展的危机》等论文20余篇,王光阵老师作为独立作者发表《流动人口消费支出结构初探——以成都温江为例》等论文2篇;郑伟老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基于MOODLE平台的课堂教学应用》等论文3篇,彭芳燕老师作为独立作者发表论文1篇,马丹丹老师和肖媛媛老师有科研项目2个(结题1个,在研1个)。除此之外,马丹丹老师于12月19号,在A107做了《成都城市形象解析的讲座,受到学生的热烈反响为这学期的文心讲坛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最后,在教学能力提升情况方面,教研室的各位老师都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听课活动,互相取长补短,交流教学心得,促进了自我的提升。此外,在这学期,彭芳燕老师除了指导学生获得2013金犊奖、2013大学生广告节、2013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动漫数字博览会的奖项以外,顺利考取了四川大学博士生,进行设计学专业博士课程的学习。

相信在接下来新的一年里,广告教研室的每位老师将会更加努力、有更好的表现!

                                               (肖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