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人物|文传学子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来源: 锦彩文传    更新日期: 2024-01-22   点击量: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2023年11月6日,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09级新闻学专业校友张庭铭参与的作品《金色山川赤诚的红一追记阿坝州金川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罗从兵》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2022年度)典型报道二等奖。


   张庭铭,200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四川日报记者。作品先后多次获得四川省新闻奖一二等奖。其中,主持的川观新闻专栏《小铭切瓜》先后获得四川省新闻专栏二等奖、四川省政法好新闻人气作品。


   成都锦城学院文传毕业的优秀学子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抢占高地。今天的校友喜讯,我校记者联系了张庭铭,听他分享成长历程,以下出自张庭铭的自述。

    学会做一只“笨鸟”为什么要学会做一只“笨鸟”呢先学会做一只“笨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undefined

其实,“聪明”和“笨”都是相对而已的。我们大家平时都喜欢“聪明”人,但是“笨”的人往往会走得更踏实。

就拿我自己来说,其实我的天赋并不算高,确实是一只“笨鸟”,但是我属于较为下“笨功夫”那种,我可以常常不厌其烦、不怕辛苦的去完成一些任务。我一直认为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好了,以后才会更有发展的空间。宁愿比别人花上更多的时间,也要把每个工作做踏实。在我看来,这一点无论对于大家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得工作都是很重要的。

无论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其实都会遇到其他人不想接或者不想做的事情。遇到麻烦的事情就逃避,这是“聪明人”的做法。但是,大家发现凡是最后把这些事情接下来、且做好的“笨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机遇。

大学时代培养的“笨功夫

如果说学会做一只“笨鸟”是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话,那这个感悟就发源于我四年的本科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写800字新闻稿件,写了2小时,然后被当时的指导老师叫到办公室教育了3个小时。

当时,其他很多同学又快又好地写完了,自己就觉得为啥自己会那么“笨”?既然比别人“笨”,那就只有在课余时间多练习、多模仿,多下“笨功夫”。在那次以后,我每天都会告诉自己要多看新闻,多研究稿件的文本以及背后的逻辑。

思考只是开端,行动才能带来改变。在这里,我要感谢本科四年期间,学校、学院提供了一个好的仿真平台,再加上遇到了一个好的指导老师。正是有了些条件,让我这只“笨鸟”可以一点一点的学习,一点一点的尝试。从开始的800字被教育3小时,到毕业时800字被教育10分钟,自我感觉还是提升不少。

undefined

除了多下“笨功夫”,四年的本科学习还教会了我要摒弃玻璃心。通俗地说,就是脸皮要厚。

在学校的时候,我所在仿真平台的指导老师杨老师是出了名的严厉。最开始的时候,被他批评难免会觉得脸上挂不住。可是后来一想,其实杨老师批评的地方我确实没有做好,被批评是有道理的。就这样,时间久了,难免脸皮就厚了,对一般的批评不会轻易脸红。但是,脸皮厚并不意味着不改正,做得不对的地方,我还是要改。毕竟,出了学校才发现被骂不要紧,关键是被骂后还如果不改还可能面临被扣钱。

其实,回过头来看,我觉得当初在学校练就的“笨”一点和脸皮“厚一点”给我带来很多好处。当然,我所说的“笨”指的用“笨办法”去学习我们基础技能、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去多读一些社科书籍。因为这些东西,只有用“笨办法”才能真正的去掌握,投机取巧的方法反而会事倍功半。

至于脸皮“厚一点”,这其实是新闻学学生的必修课。在今后的采访中,也许我们会被采访对象拒绝100次,但是当我们做第101次尝试的时候,说不定就是独家好新闻。也许我们会被领导骂100次,但是当被骂到101次的那篇稿件时,说不定就会是一篇好稿件。

培养批判思维和协调事务的能力

新闻专业并不是培养我们的一种技能,而是批判思维和协调事务的能力。如何培养这些思维和能力?

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在本科期间多读社科类的书籍、多到一些新闻媒体实习。做记者,写稿件,说到底是一个说服人的工作。只有当你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的时候,才能输出一碗水的论点论据,才能清晰地输出自己的观点,写的稿件才不会被行业人取笑。因此,多读书、多读有思辨思维的书非常有必要的。

至于协调事务的能力,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大家可以利用寒暑假去家乡的机构媒体实习,感受真正媒体人的工作,从而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另外,随着媒体行的不断细分,大家也可以多尝试把自己喜欢的领域结合到新闻的学习和写作上面来。只有你对一个行业感兴趣,你才会去钻研它,钻研后说不定就可以在这个行业看到大家没有发现过的新闻点,从而找到自己的舞台,写出属于自己的独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