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周平教授在杜甫草堂讲杜甫

来源: 锦彩文传    更新日期: 2023-04-16   点击量:

4月15日上午10点,《“诗圣”杜甫的五个评价维度》主题讲座在杜甫草堂举行。本次讲座由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周平老师担任主讲人。文学与传媒学院202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杜甫草堂的部分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前来参观杜甫草堂的市民等100余人一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周平老师从聪明才智、儒家传统理念、时代背景、生存环境以及思想与艺术集大成这五个维度来对杜甫的故事进行讲述,为同学们解答“为什么杜甫能在综合评价指标中排第一”这一问题。


讲座伊始,周平老师从“什么是圣人”这个问题开始谈起,由至圣孔子、亚圣孟子、酒圣杜康、茶圣陆羽等各行各业的圣人引入诗圣杜甫,并将其特点概括成三个部分,即:耳聪目明、能言善辩、出类拔萃。在第一个维度:聪明才智部分,周平老师表示:“真正伟大的人物不可能不是天才。”通过讲述杜甫的童年经历和观公孙娘子的弟子舞剑而记忆大增的故事来突出杜甫的过人之处。同时,杜甫年轻时游遍吴赵齐越之地、行万里路的经历也使他有比常人更多的人生阅历和心里感悟。在第二个维度,周平老师认为儒家传统理念是使杜甫成为圣人最重要的原因,并阐明了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对杜甫诗作的深远影响。


随后,周平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生存环境以及杜甫波折流浪的一生。杜甫一生基本没有进入官场,这让他失去了生活的来源,陷入生存的窘境,但也给了他创作的自由。在这之后,不论是宰相李林甫的阻挠,还是当朝皇帝唐玄宗的腐败怠政,或者是安史之乱的爆发,甚至是当时的节度使制度,都让杜甫对这个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生活,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在战乱期间,他的爱国主义意愿达到了顶峰,也是杜甫综合评价达到第一名的标志。

最后,周平老师又为我们讲述了杜甫到四川投奔严武之后的故事,也是自此,杜甫的诗风大变,从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基调变成了以歌颂自然为主的风格,直至杜甫在洞庭湖的一叶扁舟上离世。在思想与艺术方面,杜甫善用比兴手法(如《绝句漫兴九首》)并积极向古代民歌学习白描手法。周平老师用清初学者顾复初先生留在草堂的对联作为讲解的结束。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周平老师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杜甫一生多病,他最好的方式就是静养,他在成都、奉节、夔州都有较好的生存环境,但他最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要去漂泊,是为什么呢?”对此,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新闻学专业1班的李乐同学表示:“杜甫的流浪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杜甫的集体关怀意识和忧患意识使他更关心大众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稳定。”同时,新闻学专业1班的刘桂清同学则肯定了李乐同学的想法,并认为其中还有求取功名的成分。新闻学专业1班的王艺璇同学将其原因总结为了四点,第一次少时行万里路看世界,第二次投奔唐肃宗求功名,第三次为投奔严武盼安定,第四次叶落归乡度余生。

在与听众的互动环节,一位来杜甫草堂参观的市民向周平老师提问道:“刚才您提到杜甫是因为严武来到四川,很多书籍上也都提到杜甫和严武的关系很好,但在《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杜甫传》里面有提到两人之间有过节,严武甚至要去杀杜甫,这个怎么理解呢?”对此,周平老师给到的回答是:“我曾在书中看到过这样的观点,但是这样的观点已经被学者所推翻,严武曾多次帮助杜甫,并经常来到杜甫住所看望杜甫,所以该观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来自2022级新闻学专业1班的李乐同学向周平老师提问道:“我们现在受到的也是儒家传统观念的教育,不是向李白、苏轼一般讲求对个体生命的追求,而是把个体生命融入到集体生命、社会生命、国家生命中,杜甫是我们的榜样,所以是否也是希望我们都像杜甫一样成为一个有忧患意识的人呢?”对此,周平老师表示:“我们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我们现在追求的个体自由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在杜甫那个时代他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性,所以,虽然我们现在处于新的时代有新的追求,但对历史仍然是延续的血脉,要学习它,尊重它。”


中午12点整,本次讲座在大家的热情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