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走在技术革命前列,培育“未来型人才”

来源:     更新日期: 2017-05-11   点击量:

 

  今年我们要重点做好三件事:

  一、继续贯彻"五个坚持,三个全覆盖"

  这是我们办好人民满意大学所不可缺少的。"五个坚持"是大学的本分,无论未来形势怎么变,都必须坚持;贯彻"三个全覆盖"是保证我们站在信息革命前列,建设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措施,必须深化落实。具体的我不再讲,今年继续做。正如毛主席所说:"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二、继续贯彻"锦城2025规划"和"五大发展战略"

  我们已经制定了"锦城2025规划",今年抓贯彻落实,重点要贯彻"五大发展战略"。"五大发展战略"即:差异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信息化战略、复合化战略、产教融化战略,这五大战略是我们今后长期工作中的一个纲,是我们下一个十年的核心工作。

  三、着眼于建设"未来型学校"、造就"未来型教师"、培养"未来型学生"

  前两件事我不再赘述,因为以前讲过了。第三件事我今天重点讲。关于"未来型"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道理讲透。

  (一)历来技术革命都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科技和发明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源动力,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上,教育革命和大发展有四次:

  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其科技发明是文字。文字的发明推动了教育的极大发展。大家知道,文字发明前,如果说有教育,但也没有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场所--学校。那时的教育就是老人教育小孩,教育的内容就是怎么打猎,怎么捉鱼,以及简单的伦理关系,比如小孩要尊重老人等。原始社会,简单的知识只能口耳相传,知识的传播受到限制。后来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发明了象形文字,以后又演变为大篆、小篆。由于文字的发明,夏商周时期开始形成了不定型的学校--"庠"、"序"、"校"。夏商周时期的"庠"是装谷子的地方,部落开会、就餐的地方,还是养老院,同时也是教育的地方。"老师"这个称谓大概就是因为那时候能成为师者的人多半是老者,所以叫"老师"。那时还没有纸,文字写在龟壳上,而且文字很复杂,只有老人才认识,所以"老者为师","庠"既是养老院,也是学校。这次革命一直到孔夫子杏坛教学,才正式形成了专门的教育和学校。因此,第一次教育革命是文字发明带来的。当然,文字是不断地变化和深化的,到孔夫子的时候,就不是甲骨文了,文字刻在了竹简上,所以才有"韦编三绝"的说法。

  第二次教育革命是源于东汉蔡伦造纸和北宋毕昇发明印刷术。纸的发明更好地解决了文字载体问题,所以东汉以后,官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时发展。官办学校叫"太学"。东汉末年,太学最高人数达到3万人,那课本需要多少啊?没有造纸,单靠竹简,肯定是不行的。而且东汉太学可以说最早实行学分制--太学里考试及格的人当官,考不及格的人要继续读,有的人读到六十岁还在读,这其实接近学分制的基本原理。宋代发明印刷术以后,整个教育发展很快了。所以宋代在办好国子学、太学的同时,书院也是发展最好的。据统计,宋朝书院有720所,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民办教育体系。这就是造纸和印刷术带来的教育革命。当印刷术传到欧洲,14世纪就产生了文艺复兴,这也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

  第三次教育革命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前后。为了迎接工业革命,需要大规模培养人才,所以1632年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制"。分班教学按学生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编成固定的"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首先是朝廷开明派官吏和外国传教士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包括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等,清末民初废科举之后,西方科学知识被广泛引入,新学蓬勃发展起来。

  第四次教育革命就发生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革命必然带来教育革命。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将无法估量。而当前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创客运动是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最新发展态势,也是这场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第四次教育革命才刚刚拉开帷幕,这一轮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发展影响需要我们重点研究。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必然带来教育的大发展,技术革命为教育发展创造了源动力。

  (二)技术是教育革命的推动力,同时也给教育提出了挑战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必然带来一些传统产业及岗位的衰减或消亡,也必然带来一些新兴产业和岗位的产生和发展。

  文字发明后,产生的新岗位是什么?是抄写员。会写字,会抄写,在那时是最大的技术活。

  造纸和印刷术产生后,要排字,要印刷,要出版,一批新岗位产生了,原来在竹简上写刻字的岗位消失了。

  可以说,第一次技术革命使社会形态从畜牧业到农业;第二次技术革命就是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呈现机械化的特征。工业1.0使机械代替手工,工厂代替作坊,产生了棉纺织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是农业社会没有的,社会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发电机为代表,呈现电气化的特征。工业2.0带来电力工业、汽车制造业等新产业,发电、输电、用电以及各类制造业等相应岗位产生。工业化还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又促进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于是又产生了一批新的工作岗位。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为代表,呈现自动化的特征。工业3.0带来电子工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等新变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机器人为代表,呈现智能化的特征。如果说以前的历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是产业的转型升级,比如:机械化使传统的手工纺纱、人工采矿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从产业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消亡,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都一直存在。当下的工业4.0对产业及岗位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改变了很多现存业态。例如:电子商务的产生使实体零售店大量减少,商业买卖大部分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这是整个业态的变化;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银行业和金融业,出现了不再需要现金支付,手机"扫一扫"就可以实现金融交易,大家存钱、贷款也可以不用跑银行这样一些新情况,这给金融业态带来的改变是很大的。

  技术革命引发产业变革,产业变革引发人才市场变化,人才市场变化不断给教育提出新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方面是技术革命给教育提出的难题,另一方面也是给教育提供的发展空间。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我们不能抗拒变化,更不能抗拒未来。正如马云在最近一次云栖大会上说:"未来30年是人类社会天翻地覆的30年,世界的变化将远远超出想象,真正冲击各行各业,冲击就业,冲击传统思想和传统行业的是我们昨天的思想,是对未来的无知,是对未来的不拥抱。"他提出"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这五个"新"将对各行各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三)我们正处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变革之中

  1.新技术变革日新月异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手工业历经了几个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之间已缩短为一个世纪,当下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变化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更是日新月异,排山倒海,应接不暇。

  马云说,他1995年创业的时候,全球互联网只有不到5万的用户,而当天参加云栖大会的观众就已经接近5万。我查了一下数据,到2016年,全球网民已达34.2亿人,平均普及率为46%。其中,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普及率高达51.7%。

  再看看手机:我们这代人,都经历了手机的一系列发展。最早是1973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的第一部大哥大,上世纪末在中国上市售价高达2万元,那时候手机是按键式的,是一代机;后来,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三大制造商实现了手机从模拟到数字、从大型到小型的转变,这是所谓的二代机;直到苹果和三星手机的出现,实现了触摸式和智能化的转变,这是所谓的三代机。现在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和强大,可以充当电脑、电视、阅读器、电子娱乐产品。其用户由2010年的8000万人上升到2015年的9.2亿人,单是手机上网平均每人每天146分钟,触屏150次,已超过电脑上网。

  互联网金融发展更快:从马云2003年推出支付宝业务开始,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以几何倍增的速度发展。2016年支付宝APP用户已达4.5亿,80后年人均支付金额已超过12万元,90后使用移动支付比例高达91%。现在的互联网金融除了第三方支付,还涵盖了众筹、P2P网贷、比特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等多种模式。

  而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更使我们"目瞪口呆":1958年,世界第一个机器人诞生,可以完成180个工作步骤。到2015年底,全球机器人总数达160万台,当年销量24.8万台,预计到2019年可以达到260万台。现在,像宝马汽车莱比锡工厂已大规模地由机器人接管,车间里机器人数量达到700台,几乎看不到"真正工人"。机器人的家用化也拉开帷幕,丹麦IROBOT公司推出的吸尘器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Go)"的出现,是人工智能第一次战胜了人类围棋九段高手。现在又出了个Master,是何方神圣?它完败多位当今围棋顶尖高手。要知道围棋一局有37500种可能性,一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短期内无法超越人类智力的"最后堡垒"。而此次机器战胜人类,更反映出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趋势。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将怎样发展,我们无法估量。

  所以,新技术的发展速度如同"摩尔定律"所揭示的结果,芯片处理速度每18-24个月便会翻番,新技术进步的速度是风驰电掣般的。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化、互联网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VR(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新技术是花样繁多、日新月异、铺天盖地、应接不暇,知识的更新周期也在不断缩短,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

  2.新技术变革将冲击我们的教育

  习主席说:"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的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教育也将带来冲击,并带来相应改变,有的已经开始,有的即将到来。比如:"互联网"带来了教学环境的改变,原来的线下教室课堂变为线下线上融合的"O2O"环境;"慕课"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改变,原有的纸质教材变为海量的在线资源,资源配置也从大学内部扩展世界各地的所有学习者;"翻转课堂"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促使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大数据"带来了教育管理模式的改变,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奠定了基础;VR(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教学体验的改变,推动了知识从经验到体验的转变……

  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冲击教育本身,还将冲击就业。美国2005年以来新增了910万个工作岗位,只有6%的传统全职工作岗位,其余都是自由、独立工作者。在欧盟,有9400万人都是独立劳动者。电子商务让个人可以在家里做电商,这是以往不能想象的。所以,劳动方式也在改变。企业或将重新定义它与劳动者的契约,给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这些都是我们要关注的变化。

  3.应对新技术变革,必须面向未来

  为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全世界都在采取措施。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包括+教育;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提出"再兴战略";英国提出"工业2050战略";法国提出"新工业法国战略"。联合国提出《教育2030行动框架》,对未来教育提出设想和应对;中国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但是对未来教育还估计不足;杜占元副部长在G20峰会教育对话论坛上谈了《面向2030的教育改革与发展》。2030的教育是什么?就是未来教育。

  我们锦城学院制定了"锦城2025规划",这也是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举措,没有应对是不行的。

  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有一个重要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这个事业,本质上就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当你培养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绝对是为了他(她)的未来;当你接到一位大学新生时,你的教育至少要考虑到四年之后。所以,教育必须向前看。有时向后看,也是为了向前看。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在设立了一个"未来学院",下面设了七个教研室;美国普渡大学要求"教师与其他职业一样,必须学会应用新技术,顺应新技术变革教学方法"。

  所以,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已经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潮流,其带给我们的变革将不可避免是颠覆性的。面对这样的巨变,我们绝不能麻痹大意、无动于衷,我们要预测它、追踪它、应对它,力争站在前沿,否则就要被淘汰。

  我们中国人很赞赏斯大林的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我现在再加一句话:"落伍就要出局"。达沃斯论坛创始人及执行主席施瓦布出版了一本书叫《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有一个小标题说"不改变就灭亡"。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三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落伍就要出局!不改变就灭亡!

  4.我们必须走在前面,我们一贯走在前面

  在应对新技术革命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走在前面,我们也一贯走在前面。

  第一,我校办应用型大学的定位走在前面。2005年,多数本科高校还在争办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类型的大学,我们就提出"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的竞争策略,旗帜鲜明地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我们之前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10年。

  第二,创业教育覆盖全校学生。以前教育部设了几所学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创业课程是选修课。而我校从2006年就把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认为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全覆盖"。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认为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是相当有超前意识的。

  第三,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覆盖全体学生。我校自2006年起把劳动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习惯,具备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劳动光荣,这既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品德。现在,无论是学生、家长、教育学界、社会公众或各大媒体,都对我们的劳动教育赞誉有加。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的提法是"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这也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第四,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走在前列。2014年6月,北大、清华等40所高校在南开大学发出"在大学教育中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倡议,而我们从2005年建校起,就重视对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提出"三讲三心"明德教育,编纂《百家经典选读》等等。所以,昨天来讲座的电子科大的周涛教授说"锦城学院是我见过的国内院校中最像大学的大学"。

  第五,我们的慕课和翻转课堂也是走在前列的。2012年是慕课元年,我们学习可汗学院的经验。2013年我们就开始搞慕课,紧接着就搞翻转课堂。而且我们的"翻转课堂"是全体教师"全覆盖",这在国内高校里应该也属少有的。

  第六,"两课设计"也是我们在中国高校抓深抓好的典范之一。课程与课堂设计是最近几十年来兴起的新兴学问和技术。它是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变为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步骤。按教育工程学的观点,它是教育工程师的活儿。它也是我校贯彻"锦城课堂大于天"思想的重要措施。特别是高等教育界在教学上出现"放水"现象的同时,我们自2014年起严格"三不放水",随后要求全体教师要认真做好课程与课堂设计,这在国内高校里也算少有的。

  第七,培养未来型人才。培养满足未来产业需求的人才,我们前几年就做了,并于去年正式提出"未来型"的概念,把"建设未来型学校,造就未来型教师,培养未来型学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在理论和实践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在高校里可能也算最早的了。

  所以,同志们,我们必须走在前列,我们已经走在前列,我们一定要走在前列!从竞争的角度来说,搞老一套我们肯定竞争不过百年老校,搞新一套就不一定了,因为我们年轻人多,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我们要有自信,习总书记说"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年轻人也要有自信啊。我们年轻的硕士、博士都是很优秀的。孟加拉人可汗就是年轻人,年轻人思想先进,肯动脑筋,敢想敢做,容易走在前列,这是我们的优势,有优势还要发挥出来才行啊。

  (四)建设"未来型学校",造就"未来型教师",培养"未来型学生"

  我们要走在前沿,要高瞻远瞩,这就要求我们要建设"未来型学校",造就"未来型教师",培养"未来型学生"。

  1.建设"未来型学校"

  "未来型学校"什么样,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总得探讨这件事。杜占元副部长《面向2030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关于未来教育的畅想是:开放的教育、适合的教育、人本的教育、平等的教育、可持续的教育。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未来学校的思考》,他也在研究未来型的学校是什么样。我们国内教育界少数人现在正研究这个问题。我归纳了一下,未来的学校可能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开放性。未来的学校没有所谓的"围墙",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打破了学习群体的界限。因为互联网已经使全球大多数人实现了互联互通。

  第二,多样性。包括上课的多样性、毕业的多样性,学习的多样性等等。比如:上课的教学方式已经有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未来的学生毕业要求可能是文凭变课程证书,这是朱永新提出的,因为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为了达到某些能力目标,也可能以课程为主。

  第三,公平性。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了,将来你想学习哈佛的某一门课程,不学"锦城"的,也是可以的。全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都可以通用,教育的公平性就更大程度上实现了。

  第四,关爱性。或者说以生为本。学校、老师都要关爱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全身心投入。

  第五,学校还将成为一个学习中心、实验中心。首先,学校向学生提供讨论的场所。学生在家网上学习,到学校来进行交流讨论;其次,学校向学生提供实验的场所。只有网上学习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验室,学生要进行实验、体验式学习;再次,学校要向学生提供校本教育资源。网上的资源有的来自外校,有的来自外地,有的来自外国,但是每一所学校自己还是要提供独具特色的校本教育资源;四是学校要提供成长的教师。新技术发展了,教师不能少,教师的责任更重,成长的导师不能少;五是学校要提供智能化的环境。网络建设、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快。明年起学校要拿出1000万继续建高水平实验室,再拿出1000万实施信息化建设!砸锅卖铁也要把实验室建设好,把信息化搞好。要培养"未来型的学生",必须要建"未来型的学校"。当然这有一个过程,"未来型学校"不是一蹴而就,现在我们着手做这件事,眼睛要盯着未来,眼光要放长远,老是盯着脚下,是走不远的。

  第六,"未来的课程"也是建"未来型学校"的重要方面。"未来的课程"恐怕体现这样几个特征:一是跨界、跨学科的,因为未来不同行业领域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捏合"下彼此联系越发紧密,产业发展本身就呈现出"跨界化"趋势;二是深度整合的,因为未来学生的学习是有碎片化趋势的,需要整合;三是检验评价的方法可能不只是考试,评价的标准关键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些改变可能出现:比如未来的课程体系可能被打破。现在是每个专业必须要有课程体系,而且按教育部的要求必须要规范化,对专业核心课程还有明确要求。但是将来的课程会不会被打破?例如我们要培养某一方面的人才,可能将有关的知识点整理开发。以电子商务为例,需要计算机、商务、设计、广告等若干方面的知识点,假设245个知识点组成了电子商务的整个知识点系统,学生学完了这些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检验评价。将来课程界限被打破了,需要文传学院的广告知识点,计科学院的计算机编程、网页设计知识点,工商学院的市场营销知识点等,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了知识板块。未来是否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家可以讨论。再比如说,毕业方式可不可以改变?现在我们按照学分制,学生要完成180学分才能毕业。将来可不可能出现学生的哪门课是哈佛毕业,哪门课是耶鲁毕业,哪门课是清华毕业,哪门课是锦城毕业?有了十几门课的组合能不能找到工作?用人单位说"行啦",是不是就可以录用了?大家可以畅想。

  所以,将来的学校什么样,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有些新做法可以在现有框架下试一下,譬如刚才所说的知识点问题,我们可以做成若干视频,让学生学习讨论,然后教师考核;不同学院、专业的课程界限将来可能打破,教研室恐怕也不一定按专业来组建了。

  2.造就"未来型教师"

  "未来型教师"什么样?我设想了一下,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有效地分析,从而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孔夫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但是批量化教学后,一直难以落地。为什么?因为学情分析不足。没有大数据以前,靠人工对大量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是很困难的。例如,昨天周涛教授提出利用大数据做好贫困生资助等工作,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第二,能熟练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等新的知识载体,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现在我们是纸质的教科书,将来除了教科书,可视化技术带来的新教学载体也要充分运用。

  第三,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对话、交流、答疑,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就像孔夫子一样,学生有问题问老师,老师给学生答疑、交流,所谓"互相切磋"、"教学相长"嘛。

  第四,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练、导演。就像现在艺术学院把学生编排成几个组,学生做,教师在旁边指导;我们的翻转课堂也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成为教练和导演。

  老师们,没有未来的教师,就没有未来的教育。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莱德曾表示"教师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帮助教师获得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昨天,很多老师说学校组织周涛教授来校讲座很好,我们今后要继续这样做,邀请前沿学者来校讲学。我们的"锦城在线"培训也要继续办下去,视频制作教学也要继续组织培训,我们的老师不能落伍啊。

  3.培养"未来型学生"

  "未来型学生"什么样?就是适应未来新产业、新岗位所需要的学生。前几年我们就讲过,学生要具备横向可迁移的适应能力和纵向能提升的专业能力。迁移能力很重要,不但能够从事他所学的专业,而且还能从这个专业出发,迁移到别的专业,这种能力是"未来型学生"不可少的。

  "未来型学生"要具备三个核心素养:

  第一,文化基础。无论社会新技术如何发展,文化基础和底蕴是学生都应当具备的素养。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世界各国多样化的文化,都应该认真学习。学生应当具备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而且未来随着机器进一步代替人、服务人、扩展人,很多工作可以靠机器完成,但是文化底蕴和文化艺术类岗位往往不可替代。例如,日本智库野村综合研究所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调查分析:现在的日本劳动者中,49%的人可由电脑代替;美国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位比例为47%,英国为35%。但是文化艺术、人际沟通的职业,很难被机器替代。

  第二,科学素养。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十分重要。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知识的记忆、储存和调取很多可以由机器和电脑替代,但是对知识和信息的综合分析、整合判断就显得极为重要,这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

  第三,社会公民。每个人除了自我发展,还是社会公民。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责任担当,有公民的基本素养。

  美国人也在总结未来的学生要注重哪些能力,他们认为"未来型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应当包括--创新能力、批判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面向未来,创新和批判能力是基础,互联网思维又特别强调沟通与合作。

  我们培养的"未来型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是:具备新思维(互联网思维),掌握新科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科技),服务新产业,胜任新岗位。

  因此,我们开展第二轮岗位调查很必要,未来,有些产业变了,岗位变了,教育也要相应地变。现在文传学院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就很有前瞻性,金融学院开设互联网金融教育也具有前瞻性。如今工商银行已经大幅缩减了传统的银行柜员,全部网点将建成"智能银行",包括自助办卡、存取款、打印明细等几乎所有的非现金业务都可以在智能终端上完成。再比如,计算机软件学院的电子商务和工商学院的市场营销也是前沿专业,它很好地把握并用好了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是一种适应互联网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当然,马云也说,电子商务这个词未来可能被淘汰。不管怎么变,我们对未来的新产业、新岗位都必须去适应。比如,未来的创意产业发展,我们要培养创客、智客、极客、数客等。

  以上关于"未来型学校"、"未来型教师"和"未来型学校"的探讨只是大致轮廓,不是十分肯定。今天就是要与大家讨论我们如何办面向未来的教育。

  (五)我们要怎么做

  第一,立足现实,把本科教育办到最好。这是必须强调的,因为技术革命不可能一朝夕改变一切,产业发展也不可能跳崖式兴亡巨变。工业1.0/2.0/3.0/4.0是长期并存的,各种产业和岗位也将是长期并存的,就像现在的网上商店和实体商店会长期并存,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会长期并存,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会长期并存一样。所以,学校的变化也不会是一下子全变了,把以前的都否定了。我们历来坚持在继承中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稳定性,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力。教育既要适应现在,也要适应未来;既要有适应性,也要有前瞻性,而前瞻性也是适应性,是对未来的适应性。因此,我们要继续做好"五个坚持"、"三个全覆盖"、"五大发展战略"。

  第二,学习、研究"未来型教育"。每位教职工都要提高认识,在这个寒假写出一份"未来型教育"的研究报告。你觉得"未来型教育"是怎样的?我们应当怎么做?把你们的想法写出来。

  第三,深入地进行第二次岗位调查。要列出适应性岗位和未来性岗位,这对我们的办学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第四,加快智慧校园的建设。我们要给大家提供一个智慧化、自动化、开放化的学习、工作环境。

  第五,各院系、各处室都要力所能及地追踪前沿。大家要像电子科大的周涛教授学习,追踪前沿;要像我们通识教育学院的李彬学习,要看看最顶尖学者的最新动态,了解他们在研究什么,这就是学术前沿。在科研、教学、服务等各个方面要跟上去。要知道世界的前沿是什么,同行的前沿是什么,学科、专业和产业的前沿是什么。

  第六,要克服保守、懈怠、不接受新事物的陈旧观念。正如马云说的"未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未来的无知和抗拒"。有篇文章说,有的老师喜欢怀旧。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教师手写一份提纲就讲课;三十年代油印的一页纸也可以讲课;四五十年代备一次课就可以讲几年。可是现在不行了啊,偶尔怀怀旧可以,但是现在你总是老一套,学生是不接受的。我们的老师应当像工商学院的杨泽明老师说的"学生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学生有问题,老师很快就有回复,这逼得老师要不断学习,这样的老师才受学生欢迎。如果下课见不到面,网上又不通,老师与学生就拉开了距离,很陌生。所以,我们要在思想上克服保守和守旧,要跟上世界发展的形势,力争走在教育变革的前沿。

  今天讲了三件事,既讲立足现在,又讲面向未来。"锦城2025"、"联合国2030",都是要对未来教育做预判,做规划。我希望全体老师、全体同仁共同努力,力争锦城学院永远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