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在夏天,遇见年画 ——文传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夹江年画

来源:     更新日期: 2018-05-11   点击量:

 

2018年暑假,文传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文传学院夹江年画调研小组由2016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胡莹、何沛璘、刘超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李诗怡组成。4位同学不畏酷暑,于8月1日至5日前往乐山市夹江县开展夹江木版年画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拍摄到视频素材57.5GB,时长314.67分钟,录音229分钟,撰写报告3.5万余字。据了解,调研小组寒假期间就已经开始该项目的调研,并在姚茜老师指导下完成调研报告《夹江年画传承发展及现状调查》,调研报告在2017-2018年度文学与传媒学院社会实践调研评选中荣获“民俗非遗类三等奖”。本次调研是在寒假调研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拓展,同时完成夹江年画纪录片的拍摄任务。

8月1日上午,调研小组4位成员分别从成都、泸州、自贡、乐山乘坐早班车前往夹江,会合之后立刻前往之前已对接好的年画研究所,开展调研和拍摄。夹江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木版年画,与绵竹年画、梁平木版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夹江年画常用色为:红、黄、蓝靛、黄丹、石绿、酱紫,夹江年画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失传的天然颜料提取工艺的恢复与使用。采访中传承人谈到颜料提取工艺的恢复感慨颇深,因为每一种颜色的恢复都耗费了夹江年画团队多年心血,仅红色的提取工艺,前后花费就约五年时间,其艰难与珍贵可想而知。

调研小组成员在寒假调研期间均已与年画传承人熟识,小组成员对几位传承人进行了逐一采访,拍摄也得到了几位传承人极力配合,不仅亲自制作讲解,到一些年画制作关键步骤还会提醒对细节进行特写拍摄。传承人谈到:“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年画,我们的传承就是值得的。我们也从徒弟和你们这些年轻人的身上看到了夹江年画发展的希望”。夹江年画在传承人的演示和讲述当中,渐渐绽放出它的独特魅力。

     调研中发现,即便是炎炎夏日,也有无数人冒暑前来参观夹江年画。拍摄和采访时常会因参观接待而被迫中断,不过有幸能在传承人接待来访者时听到更多关于年画的介绍和故事。短短5天时间,先后遇到四川省文化厅厅长、恒大集团工作人员前来访问与参观。寒假调研期间,调研小组有幸遇到冯骥才先生的学生王拓博士,王拓博士并讲述了他与夹江年画的渊源。目前夹江年画研究所珍藏的《陈姑赶潘》复刻本,便是在王拓博士的帮助下才得以从波兰华沙博物馆重返故乡。

随着调研的深入,小组成员发现夹江年画研究所目前虽面临着资金、传承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但传承人们日复一日的制作和研究所里展出的大量文创产品,无不彰显着夹江木版年画的生命力。调研小组成员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主动表示愿意为夹江年画的保护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答应夹江年画研究所帮助他们运营夹江年画的新媒体帐号,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夹江年画,用实际行动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去。

调研结束,小组成员表示收获良多。胡莹:“希望以后能多参与非遗调研,用实际行动参与非遗传承保护中去,用手里的镜头去记录。”何沛璘说:“夹江木版年画的技艺经由一代代匠人的双手传承下来,如今却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与挑战,要想走出去只能靠我们一步步探索。”刘超:“这次调研,触动很大,没想到在一个传统手工艺逐渐落寞的年代,还有这样一群坚守的匠人,每天不断打磨自己的手艺。我觉得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用镜头去记录,去传承,一起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李诗怡说:“随着调研的深入,越来越认识到非遗保护的意义所在。这是我想做的,也是会一直做下去的事情。从寒假开始逐渐了解,到现在谈到夹江木版年画能够娓娓道来,调研带给我远不止成长,还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