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谁说大学培养不出作家?锦大十年作家频出

来源: 锦城头条    更新日期: 2019-06-05   点击量:

 


      在文传学院的成果展览室里,一排醒目的书架上,摆放着文传学院从2009年至今的各类学生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出版小说、诗歌散文集、摄影集、视频集、广告策划等内容,引来参观者们啧啧称赞。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几套装帧精美的系列儿童读物。它们的主人叫程一铭,毕业于2015届文传学院新闻学专业。这些发行量过百万册的系列图书是程一铭在读大学期间独立创作完成。像程一铭这样利用大学空闲时间进行创作的“小作家”在文传学院已多达15位。

  听闻此况,热剧《芈月传》作者蒋胜男赠言激励文传学子:努力去创作吧,它能带来对生活永远的热爱。

  校长邹广严评价说:“天道忌巧——老毛用了个‘笨’办法,达到了一个好效果。”

初试牛刀显锋芒

  已经毕业三年多的程一铭如今在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网信办就职,工作繁忙之余让她尤为怀念大学的时光——那些可以让思绪自由奔放驰骋的日子。作为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签约作家,程一铭大学四年期间正式出版了16本儿童读物,也凭此“长板”获得了2013—2014年度的校长特别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除了完成基本的学业之外,程一铭将课余时间都放在了写作上,思如泉涌,笔耕不辍。《魔术师物语》《元素传说》等系列青春魔幻文学读物陆续出版,发行数量高达700万册,总字数多达400万字,平均算下来在大学四年的1400多天里程一铭每天要写近3000字。

  这样的“另类学霸”自然也得到了老师们的精心呵护。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写作,文传学院的老师们以一种包容和鼓励的态度给程一铭开了绿灯。在谢天开老师的中国文化概论课上,程一铭被默许可以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进行创作,唯一的要求就是考试必须通过,这种鼓励给了程一铭充裕的创作空间。当被周平教授提问如果换个地方求学,还会不会如此高产?程一铭回答说:“其它学校可能要求会不一样,要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锦城文传把写作当作核心竞争力,自然就会在写作上给我开绿灯,实训平台老师和同学也给予了我不少指导和帮助。”教授基础写作的王大江教授也非常鼓励学生发表作品,自主建立了发表作品可以追加平时成绩的课堂激励制度。

  这样的绿色通道并非为程一铭一人专设。文传学院早在2009年就把学生的写作能力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确定了“培养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惠及了众多有着写作梦想的文传学子。从2007级新闻学专业李神州、潘超,到程一铭的同级学友——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姚齐君和潘熙,再到如今在校的众多学弟学妹们。

  已在起点网签约写作80余万字,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刘宗辉同学便是其中一个。“就写作本身而言,西方文化史和中国古代文学这些文化课程给了我很大影响,它们纠正了很多我错误的认识,各种趣事、神话、诗词都给了我很多新的灵感,拓宽了知识面,使写作维度得更广。简单举个例子,朱亚铮老师在给我们讲西方神话的时候提到了西方的神是人性和神力的结合,神性之中有人性,比如宙斯好色、赫拉善妒,我在自己的小说中也加入了这些元素,把泥塑的神像带上凡人的喜怒哀乐。”

  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姜彬同学也表示深有同感。作为鲸鱼网的签约作家,姜彬每天都要更新6000字左右。面对如此繁忙的写作,姜彬认为自己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兴趣与稿费,二是源于文传学院给予自己源源不断的帮助。

  “我小说中涉及的很多元素、内容都是从课堂上老师讲过的内容、‘成才强化措施’的推荐书目以及自己课后阅读的书目中获取的——很多理论性的东西都来自于这里。比如写玄幻小说会涉及一些修仙体系,灵感大多来自《山海经》等。”

  在采访中,姜彬表示文传学院的很多老师对他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大一时,在高强老师的应用写作课上,他所写作的诗歌、小说等作业,高强老师一直给予相当高的分数,这对他之后进行小说创作起到了激励作用。比如靳丹老师在《中国诗歌艺术》上提到的一种写作手法——空间转换,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姜彬用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姜彬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杨骊老师的现当代文学。在她的课堂上,同学们的读书报告大多为经典文学著作。当自己的读书报告偏向于网络小说时,杨骊老师并未否定他,反而鼓励他说:“你可以尝试着写一下网络小说,有很多学长学姐也这样做过。”也正是这句话,为姜彬种下了写作的种子。

  已毕业三年的姚齐君觉得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同感。“当时杨骊老师自掏腰包买书鼓励我们读书,我当时借机找杨骊老师要了当时一套很火的网文小说《亵渎》。杨骊老师在满足我愿望的同时也顺道打趣,既然这么喜欢网络文学不如就去尝试下。当时正好17k小说网有个网络文学比赛,便顺手报名了比赛。总体来说取得了还算勉强的成绩,并结识了很多同样喜欢网文写作的朋友。”

  姚齐君至今还能清晰地回想起,蔡郎与老师在写作课上教自己写作技巧、修辞手法时的情景。“她的课让我明白原来写作还能这样写,我的很多写作技巧都是在她的课上学的。”还有文传学院的其他老师们也为姚齐君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


教学相长共提高

  “学生的培养固然重要,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必不可少”,文传学院毛建华院长认为教与学相辅相成,师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所以历来对文传学院的老师都是高标准、严要求。

  关于这一点,高强老师深有体会。从2012年到锦城教学起,他感觉学校给老师的压力有增无减。“我常常说锦城的老师大多是‘以校为家’。”高强开玩笑说。说话间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厚厚一叠学生刚刚交上来的作业。据了解,无论是应用写作、基础写作、公文写作还是申论写作课程,安排大量的写作训练是他的教学惯例。

  在他看来“练笔”尤为重要,“文科的本质就是要培养‘笔杆子’,一个连文章都写不好的人,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文科生。”课堂上总是被各种散文、小说、诗歌、文学评论包围,是高强留给2016级新闻学专业韩宇同学最深的印象。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经历一个指出问题、修改问题、归纳总结、给予表扬的过程。在高强眼中,文章是写出来的,兴趣也是写出来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写作能力优秀的学生被发现,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样教授写作的谢天开教授也认为,“小作家”的诞生本身就是对邹校长提出的“长板原理”的合理运用,帮助学生发现长板,促进学生发展长板,鼓励学生发扬长板,使他们的亮点更亮,特长更长,使拔尖的人才“冒”出来。

  虽然每次辅导员们给大一的新生们解读成才强化措施时,都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出抵触或者不以为然。“但是当他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长学姐凭借自己的文集通过激烈的求职竞争,找到满意的工作时,心底的那份认同感自然就会积攒得越来越多。”在辅导员姚茜老师看来,这种认同感会随着学生自身的成长不断提升。

  已毕业的文传学院2014级优秀毕业生李小敏就非常感谢这种培养模式:“相信我们学院毕业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在找工作和考研的时候,都受益于毕业文集,包括我在内。其实无论在什么时代,不管是写论文还是写微信文章,我们都相信内容为王,能写、会写是重要的本事。”她认为,学院的成才强化措施教会同学们如何思考、如何读书、如何正视世界。

  目前正打算辞掉图书编辑一职,改当自由写手的“小作家”姚齐君则表示,自己之所以有勇气、有底气辞掉工作开始从事专职写作,正是得益于自己所在的文传学院一直把写作当作学生技能的核心。“从入学到毕业再到工作,老师们始终都鼓励我们写,支持我们写,就像一个母亲鼓励自己刚会走路的傻儿子——走:你可以的!抓着我的手,看着我的脚,要这样走,对!就这样,你真棒!就是大胆这样走!”

  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师们的作品自然也是学生们学习的模板和榜样。文传学院首先要求老师自身要多写“下水文章”。所谓“下水文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好示范和带头作用。

  率先起好带头作用的便是毛建华院长本人。作为在民俗学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家,毛建华院长撰写的《成都大辞典》(民俗篇)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与赞赏。在电视剧本创作、文学评论、散文、诗歌小说等众多领域的创作同样也是硕果累累,累计写作字数高达100万字。他创作的《中国古代官场习俗》获巴蜀文艺二等奖,《苏轼》获第八届冰心儿童图书奖。作为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他主笔撰写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绵竹卷)荣获了中国民协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贡献奖。“最开始尝试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就先逼着自己去看书、去模仿,再去创新。这都是一个过程,一定要多读多写。”上行下效,文传学院之所以有这么多“小作家”诞生,跟毛建华这样一位率先垂范的院长不无关系。

  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杨骊也是其中一位。作为今日头条的签约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杨骊依旧会抽出时间来坚持创作。仅2017年一年,杨骊在今日头条上创作的文章就高达62篇,点击量达到4百多万人次,她用人类学视角和知识解读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热点,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文字引来了不少网络大V的关注,也因此被今日头条评为高校教师新媒体模范,聘为头条学院特约讲师。

  担任中国文化概论、学术论文与申论写作等课程的谢天开教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一直坚持创作。谢天开教授出版了《国共兄弟》《民间艺术十二讲》《大唐薛涛》《唐诗:诗人与文化》等书,累计总字数达110万字,因立意高远、见解独特、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成为学生们争相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作为文传学院应用写作省级精品课的负责人,王大江教授一方面为学生们著书解惑,主编了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新型现代应用写作教程》《新型现代应用写作实训》等一系列写作教材。另一方面,还致力于传播和分享“互联网+写作的特色‘锦城模式’”。

  在2018年的创意写作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王大江教授介绍了“锦城学院写作教学的创新举措”,引发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不少学者对文传学院的“互联网+写作”模式高度认同,并认为文传学院的校内仿真实训平台,为“创意写作工坊制实训”提供了良好范式。王婧瑜老师则凭借教学设计《创意写作之“密室逃脱”主题故事创作》一战成名,荣获大赛一等奖。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为其颁发了奖状和创意师资格证书,她成为国内首批获得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认证的“华文创意师”。

  对此,文传学院王婧瑜老师认为,老师们深知技术是日新月异的,内容的生产必须适应技术的变革,所以老师也必须不断进步,更好地站在时代前沿,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他们也坚信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内容始终为王。“老师必须要一直进步,不断跟上时代潮流,才能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大餐。”

  不论是教授新闻写作的周平教授,还是教授深度报道的宋玲教授,他们在之前的职业都是专职记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竞争力,文传学院还特地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谢天开教授和高强老师强势加盟写作教学,采用专家教学的模式。这种“研究型+应用型”的教师队伍,为文传小作家的孵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文传学院傅仕彬副院长在采访中表示,这种要求也正是文传师资结构的一个重要体现。


硕果丰厚仍向前

  为什么在没有开设作家专项培养计划情况下,文传学院中却涌现出数量如此之多的小作家?

  面对每次前来参观文传学院的成果展览室的来宾都会提出的疑问。院长毛建华认为,“文传小作家是我们一种意外的收获,并不是刻意培养的结果。”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鼓励并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写作的大时代,时代的发展正在召唤着更多的写作人才。“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是“术”,通过开设讲座、培养学生读书来奠定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道”,“文传特色培养模式”实则是术与道的结合。

  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生要去做,凡是有写作经历的人都会发现,肚子里墨水的多少决定作品的质量,也就是人们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传学院不断组织学生老师参加挑战杯等实践项目,为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学生的眼界、阅历提高了,自然就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小作家”的涌现,教授应用写作的刘莹老师觉得这是文传模式下必然的教育成果。王大江教授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文传学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视。针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课程培训,基础写作、新闻写作、公文写作、文学评论等,“小作家”是文传学院一贯“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出的硕果,学院为“小作家”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沃土。二是学院教师对“小作家”敬业耐心的教导。对于这些“小作家”们,文传老师们的态度也很一致——竭尽所能地给予他们精神层面的鼓励、技术层面的指导和创作层面的自由。给“小作家”推荐网站,关注“小作家”成长。三是“小作家”们自身的勤奋努力。不仅要坚持每日更新几千字,还要在学习与创作之间寻求有效平衡。桩桩件件,都非易事。

  在构建文传学院未来的人才培养战略计划时,毛建华院长曾经也对是否应当设置作家专项培训进行过思索。让他惊喜的是,在特色培养模式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写作兴趣也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逐渐养成。“当初我们并没有培养小作家的计划,只是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文科学生的要求。当初看来是偶然的,但从现在看来,它是一种必然。”

  “小作家”成果丰硕可喜,但对于学生目前取得的成就,院长毛建华并不满足。他希望现在的“小作家”们能够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成长,写出更有深度的文字,努力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未来型人才——能够真正成长为国家民族提供精神食粮的“文学匠人”和具有社会担当的“时代记录者”。

  在这一点上,文传学院正以培养出具有大格局的中国文化书写者为长远目标进行不懈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