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学术讲坛 >> 文化之旅 >> 正文

蒋彬教授谈文化、遗产与国家化

来源: 锦彩文传    更新日期: 2021-05-25   点击量:

蒋彬教授谈文化、遗产与国家化

5月20日晚上7点整,文学与传媒学院2021年春季文化之旅系列讲座之“文化遗产与国家化”,在我校忠孝大楼107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历史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民族学博士后,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蒋彬教授担任主讲人。文传学院院长毛建华院教授、副院长傅仕彬教授、姚茜老师、聂鑫鑫老师及文传学院众多学子一同参加了本次讲座。本次讲座内容分为五部分:引言、何为文化、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化。

蒋彬教授从整理“文化、遗产和国家化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意义引入,讲座开篇便指出,认真梳理文化、遗产和国家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推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更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蒋彬教授整体讲述时,首先对“文化”进行了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再由文化延伸到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作为社会构建以及相关社会实践总和,作为传统关系的存续和生活实践的连续性而存在的。蒋彬教授认为,文化像一条流淌的河流,不断发展,而文化遗产则迎合了社会的需要而存留下来。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化,蒋彬教授列出了国家化的体现。为了更形象地展示“国家化”,蒋彬教授以“羌年地遗产化”为例,讲述羌年是如何“诞生”,是如何发展,让听众从事例中对“国家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蒋彬教授指出,传统文化的“国家化”,有利也有弊。“国家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但同时也可能让传统文化失去其本身的含义,变成“可操弄的遗产”。

面对同学对于文化遗产成为“非遗”的普遍化,究竟对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是好还是坏呢的提问,蒋彬教授回答到,文化遗产的“国家化”,有胜于无,虽然目前的措施依旧有许多缺陷,但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晚上8点50分,本次讲座在同学和老师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