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学术讲坛 >> 文化之旅 >> 正文

周啸天教授教你“做一个诗性的人”

来源: 夸父网    更新日期: 2015-03-13   点击量:

 

讲座进行中

20141016日,文传系新闻中心讯,邓慧琳、唐玉婷、李青林/文)1016日晚19时,文学与传媒系文化之旅系列讲座之传统诗词艺术,在我校忠孝大楼207教室举行。讲座由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学术带头人周啸天先生主讲。    

周教授开篇明义地指出诗歌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它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史记·世家》中有言“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虽不写诗,但却可以说是“诗教”的第一人。

在周教授看来,诗人的意义不仅在于用诗歌来反应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更重要的是其自身所拥有的一种包容性以及“诗性”。借诗人的包容性,周教授也向同学们间接的回答了一些关于获鲁迅文学奖所起风波的自我看法,与同学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周教授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一个人对诗的兴趣,让他爱诗、懂诗,而不一定要会写诗。他认为诗歌中最大的乐趣乃是“一个诗性的人发现另一个诗性的人”。有诗性的人,尽管自己不写诗,但却能从吟诵别人的诗中找到快乐。周教授以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前在家吟诵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为例,为同学们说明,拥有诗性比诗歌创作本身更加能展现出诗歌的魅力。

周教授也对部分人认为他的诗歌是打油诗的质疑作出了回答。他例举到:“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这首词,前是文雅的诗句,后却接了一句“人在何处”这样的白描句,即使该诗生动又不生涩难懂。周教授认为语言出入于文、白之间,创作出利于传播的诗才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整场讲座精彩绝伦、妙趣横生,两个小时转瞬即逝。当周教授询问大家时间还剩多少时,同学们直呼:“讲吧,时间不要紧!”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更是踊跃发言。有同学问道:“如今以方文山,周杰伦为代表的流行歌曲中加入了具有中国风的传统诗词,将传统诗词进行拆分入曲,是文化的进步还是过时的表现?那么又该怎么看待这样一种现象呢?”周教授表示,只要作品本身很优秀,就会永远富有生命力,也就不会过时,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是会对创作产生积极影响的。

还有同学问道:“周先生,您的诗明白如话,语言深入浅出,与白居易的风格相似,有人认为你堪称当代白居易,对于这个评价您怎么看?”周教授风趣的答道:“白居易诗歌有精华也有平庸,我没有他那么差,也没有他那么好,只是写诗终究应追求质量,不求数量。鹰有时候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周教授幽默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21时许,主持人宣布讲座结束,同学们仍意犹未尽,14级新生闵芝菱感慨道:“参加完这次讲座,我觉得自己也受到了诗意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