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学生工作 >> 优秀学子 >> 正文

施霈洁博士:文传教育激发了我长久学习动力

来源: 锦城校友    更新日期: 2023-06-05   点击量:

校友档案

施霈洁,四川成都人,四川传媒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专职教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锦城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在校期间曾获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奖学金。


锦城文传初相遇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看到锦城学院的宣传资料,就对锦城的办学理念非常认同,而且锦城的考研、就业成绩也很令人触动,当时就希望能够成为这些考研、就业典型中的一员。

入学锦城后,我一开始是被录取在会计专业,在学习之余我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去图书馆看看书写写读书笔记,而且我高中时就很喜欢文史类的书籍。受惠于锦城极度尊重学生兴趣选择的转专业政策,我在大一下学期转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希望能够以专业学习的方式,把自己对汉语言文学的热爱延续下去。


锦城教育激发了我长久学习的动力

锦城这四年过得非常愉快。在锦城,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专业课老师,也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说中学阶段让我有了以文史为专业学习的想法,那大学阶段的学习,则助力我一步步形成了严谨的专业学术思维,为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锦城,老师常在课堂上组织“翻转课堂”,给我们每个学生以自我展示的机会。我们分组后会确定一个课程研究点,并搜集资料、制作ppt、做汇报,老师也会对我们小组的讲解提建议。研究生阶段,我们很多课也有类似的分组汇报,在研究生阶段,我也常沿用锦城“翻转课堂”模式或者说思维方式,对某一问题进行一个严谨的分析,最后做出的报告也获得了导师的好评。

我第一次听邹爷爷的“做人第一,能力至上”“长板理论”等理念是在2015年大一军训的时候,那时的我初入锦城,印象也非常深刻。邹爷爷告诉刚入大学的我们,不管未来从事任何职业、学习任何专业,首先是立德,将自身能力发挥到正确的地方。再者,我并不是一个全能型学习选手,从中学阶段就偏科,邹爷爷提出的“长板理论”,让我在开始大学专业课学习的时候能进一步思考自己擅长、喜欢的点,并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也找到了长久学习的动力。

此外,文传在2009年就确立了“在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很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毛爷爷提出的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的理念,让我专注于自己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能够运用最新最前沿的方法对某个研究点进行初步调研。


锦城恩师人如镜

大学阶段有很多难忘的人和事。毛爷爷、傅爷爷、王晓燕老师,马秋穗老师,赵丽蓉老师,靳丹老师,蔡郎与老师,杜洪博老师,王韬老师,秦蓁老师,王大江老师、高强老师、曾瑜老师、刘武老师、杨骊老师,我们当时的辅导员老师婧瑜姐……每一位给我的印象都很深刻,老师们风趣幽默、学识出众,学术能力也很强,通过上他们的课,就像照镜子一样,能照出我这门专业课的不足。我记得转专业后上的第一节课是靳丹老师的课,她正在讲竹林七贤,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亦如这个时代复杂多维,中学时我对这一时期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认知,但上了几节课后,脑海中的框架逐渐清晰。还有赵丽蓉老师,特别喜欢听她讲外国文学课,她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清外国文学发展脉络,并结合具体著作进行分析,我记得赵老师说过,每年她在备课的时候都会把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拿出来再读一次,每一次读都有更深的体会。

老师常说文学也被称为“人学”,学汉语言文学不仅是在学这门专业,还可以透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结合我们的生活实践,包容地看待这个世界。还有王晓燕老师,她是我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晓燕老师治学严谨,上课引进据典逻辑清晰。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她指导毕业论文的严谨细致,我的毕业论文在她手下改了不下十次,正是因为她严谨细致的批阅,以及在学术上的督促,研究生阶段我不管是写课程论文,还是写毕业论文,都会力臻严谨。至今还记得她在大三古代文论课上所讲的黄庭坚诗论,在研究生阶段的一次对外汉语模拟课堂上,我将黄庭坚诗论与高阶对外汉语古诗教学进行了“文论+语言教育”的融合,得到任课老师的好评。大学阶段转专业前后都遇到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汉语言同班好友侯佳音。大学阶段,我和佳音还有另一位同学开展了一次实践调研——“茂陵卫青墓保护调研”,在这个过程中,佳音对待学术严谨求实的专注态度也影响了我。

从锦城到澳门的读博历程

入校时我对读研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概念,每天上上课看看书参加考试,我比较宅或者说想有一个安静独立的思考环境,每周会去跳跳舞放松放松。大三的时候,决定去港澳读研,因为港澳地区在中华文化传承这块做的还不错,想开阔自己的视野,获得新的学术思想的碰撞。背单词的时候最痛苦,那段时间我下课就到图书馆背单词刷题,从没有想过放弃。

硕士阶段来到澳门以后,渐渐喜欢上了这座南方小城。澳门素有语言博物馆之称,“三文四语”是对澳门语言现状的概况,“三文”即中文、葡文、英文,“四语”即普通话、粤语、英语、葡语。澳门城市文化的内核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它不排外,以中华文化为壤,融外域之文化,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往往也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中华岭南文化、葡国文化、东南亚文化,甚至南亚文化的多方位交融,他们巧妙共存却不相冲突。我记得澳门大学的一个学姐曾说过,你要研究中国文学,澳门地处中西文化交汇处,你可以用两双眼睛看中国文学(中国的和世界的两大维度),这种崭新的学术思维来源于港澳地区特有的包容性。此外,我想要继续在学术能力上有所提升,以本硕阶段中文系的学习为基础,进行一个跨学科融合,读博是科研的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吧。老师们常提到:越往上走,你会发现自己懂得越少。目前我也还是在慢慢摸索阶段,就像胡适先生说的“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吧。

写给锦城的学弟学妹

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你才能更靠近自己的理想,很多理想很难一蹴而就,得慢慢来。现在考研申博都很难很卷,所以要保持良好心态,我从21年决定继续在澳门读博并开始申博。我只能在自己尚有的经验里给大家一点启示,给不出统一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第一,应届生同学切忌凭着对某一专业一腔喜欢盲目跨专业,跨专业要有该领域学术积淀,最好在目前所学专业和该领域之间找一个研究结合点且具备可行性、创新性。第二,评估自己的实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第三,打破信息差,认识意向院校和你申请院校背景差不多的学长学姐,了解录取要求,查漏补缺,夯实专业基础,积极写论文投稿专业核心期刊论文找寻研究规律。第四,读硕、读博大部分时候导师比学校重要,导师和你在学术方向的契合度,对你研究方向的把握以及学术思维的建立影响很大。

最后,永远不要去定义自己,有想法就去努力,年轻多尝试。千万别把博士刻板化认知,女博士也不是刻板认知里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性别,这个群体下的每个个体都有他来这个平台的意义,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热爱,希望大家未来一切顺利。

想对锦城说:时光匆匆,依然感恩,希望母校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