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学生工作 >> 优秀学子 >> 正文

思想有多远 就能走多远 ——访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博士生何亚虎

来源:     更新日期: 2016-05-17   点击量: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何苗

指导教师:高强

2005级对外汉语专业:何亚虎

  学校迎来一批批新鲜血液,而带着迷茫和懵懂走进校园的90后,将以怎样的姿态接力,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在浮华和诱惑的背景下,坚持“梦想”似乎成了社会的笑点,这并非因了梦想是一个错误的指向,而是因“梦想”在受众眼中演绎为不可触摸的虚浮存在。也许在有的人眼中,现实尖锐的梭角磨平了人们对于希冀的求索,记忆中的求索往往只存在于小学生天真烂漫的幻想与答案中。但只要人生在继续,前行的脚步永远就不会停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2005级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何亚虎,就是这样的一位寻梦人,成为时代的“青年标杆”。他,2011年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硕博连读,可谓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走出来的首位博士生。


  一往无前——沿着目标往前走


  何亚虎是锦城学院的第一批学子。入学时,迎接他的只是还没有铺好地砖的泥地,刚栽种的光秃行道树,还有抬头能看到的不同于以往的蓝天。对他而言,就像那渴望成长的嫩芽,这是一个能给予无限生长空间的新环境。谈到“首位博士”这个称号,他微笑着,因为对于他来说,这或许仅仅只是一个称号,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提起的时候这是一种荣誉感,但这本是他想要的未来,他只是为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奋斗,而不是单纯是为了一个听起来响亮的名号,否则,也许就不会获得今天的成绩。谈起大学时光,分叉点应该是在他走出系主任毛建华爷爷的办公室之后。那时的他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当他向毛爷爷表达了希望获得更高水平教育的想法之后,毛爷爷对他说“只要你认定了,你就去做”。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而之后的路上纵有困难,只要回想起毛爷爷信任的微笑和坚定的话语,都能让他坚持下来。他说:“特别感谢文学与传媒系系主任毛建华教授,让我坚定不移地走上梦想之路。”在频繁的“感谢”之后,他直言自己原本是一个超级拖延症患者,很多人身上有的缺点在他身上一样存在。他还开玩笑说学校录取他的原因,可能就是他诚实地将自己的缺点暴露在外。在很多时候不需要去逃避或者隐藏自己的缺点,去面对它也许还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他说曾经看过一个调查,惰性是人类共有的缺点,而真正能够战胜惰性的人只占了世界人口的0.3%,如果你能够战胜惰性,那么你就可谓是成功的。

  留学之路需要经过细密的计划和安排,决定留学之初,英语是要跨过的第一道坎。何亚虎选择了走留学之路,就开始实行杜绝惰性的行动,坚持每天早上到莫名塘边读英语。他起初只是按照一贯的思维学习英语,用压力强迫自己学习。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并没有提高,反而对英语产生了厌恶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效率也随之削减。发现问题后他开始反思,他说无论是学习英语还是其他知识,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学科本身,掌握学习规律、训练学习思维才是正确路径。就英语来说,一方面要锻炼语感。因为自己比较喜欢政治时事,会看英文的新闻报纸和网站,营造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读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会对语言的结构有更深的了解。”他将学习语言比喻为语言的“解剖学”,了解内部结构才能够建立完整的学习体系。而另一方面,他认为任何学习都不要想走捷径,捷径只会毁坏学习的节奏,而查漏补缺,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其次就是专业课成绩。这就要求他在攻读英语之余,还要紧抓专业课。他说,学习是最不能用心急对付的东西。学习永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许一两个月的学习都可能看不到任何成绩。不过,一定要相信:只要坚持,生活会给予你相等的回报。我想这也许就是他从那时坚持到现在不变的信条。他说,自已从小到大的英语学习,都没有英语口语氛围,且口语是国人共有的弱项,而“听”与“说”又是社会化活动,应该将它们融入到社会和实践中。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何亚虎就时常到外国人聚集较多的书吧,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刚开始很尴尬,因为外国人的性格相对比较随和和外向,而他本身的性格比较内向。慢慢地,他对自己的心态进行了调整,让自己用更为随和以及非功利性的心态融入到这样的聊天方式中,很快使自己乐在其中。他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能够从聊天中更多地吸取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口语考试当中,一举多得。”

  他告诉我,美国大学经常需要课堂演讲,通过演讲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候需要一个人主讲一个半小时左右,随时会有同学站起来提出犀利的质疑和见解,而主讲人在这时需要尽可能说服他们,这需要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他谈到在锦城印象最深的两件事就是“广泛的阅读经历“和“丰富的文化生活”。锦城学院提供了非常多的课余生活,各种社团和比赛、比如创业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摄影大赛、歌唱比赛、主持人比赛等,给学生提供了课外娱乐与塑造自我的机会。他在校参加了系上的辩论队,得过“最佳辩手”称号,训练了口才和公众演讲能力,他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历练。同时他还参加过锦城学院首届英语演讲比赛,获演讲比赛第二名。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锦城学院有神圣的“锦城白宫”之称的图书馆,收藏着丰富的书籍。何亚虎沉湎于图书馆,他说:图书馆是一个大平台,让自己对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文化史、英语与外国文化都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他还学习了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他说“哲学是众学科之母,不管哪一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作为文科学生,更需要认真学习。”正因如此,大二,他读完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在大三大四,他研读了一些大学哲学教材。他认为,相对而言,文科学生在逻辑思维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在大二自己重新研读了高中的理科教材。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年轻时读书最后的机会,当你有这样的机会,培养思维习惯,积累广泛知识,后期才能迸发更多的能量。”他讲,美国的学习是建立在深厚的基础知识前提下,才能够更深入地挖掘以寻找创新点进行突破,而这些积累对于自己深入研究一个学科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他也提到,这些知识储备的增加,拓宽了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创新是立足的重要途径,而创新就要接触新领域,为思想不断注入活力,这样来说,知识更有不可小视的分量。

  何亚虎说:“我记得毕业的时候去锦城图书馆查资料,一共借阅了250多本书。四年来,图书馆也许是我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在他看来,正是这样的学习环境,给了他提升自身的机会,为他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进的路——从正视自己开始


  何亚虎学长的观点和姿态对于他个人的重要性,相当于为他的思想重新定位,重新寻找一种新的寄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趟飞越重洋的旅程,是面对一个未知的环境,无限挖掘自身潜能。他不断提到他想要塑造一个真实的自己,他说就算是现在很多人会觉得他是成功的,但他不过是觉得自己是个真实存在的人,那种所谓的领袖人物只不是一种被打造的标杆。

  他对自身也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正视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何亚虎坦承自己身上也有缺点,就是他本身并不是应试型人才,考试前的临阵抱佛脚,在他看来是最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相比较而言,他更愿意多花时间去渗透知识。他多次提到对于知识的选择运用能力远比单单积累知识要重要,因为他表示,“80后、90后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却也是最无知的时代,培养较为综合的知识结构,追求广而不追求深,重要的是多了解一些东西,学会分析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投入应用。”这个能力是在进入大学之后,锦城学院的图书馆馆长王红兵教授让他第一次接受信息搜索和整合能力的综合训练之后意识到的。也正是因为注重这种知识提炼和整合能力,让他的成绩保持在整个专业的中上水平,且这样的意识也成为他考取对于硕博连读的优势。他宣言自己常被“懒惰”所困扰,也坦承自己在本科阶段学习中付出的努力比不上班上很多的同学。他认为在没有学习的时候会给自己放空的时间,在没有状态的时候学习是事倍功半的,不如给自己一点时间休整,找回更好的状态,逼得太紧反而会引起反效果。但是他也表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去打败自己内心的软弱面,才是走向成功的途径。在求学的道路上,没有到达终点,也不清楚自己离那个终点到底有多远的距离时,总是会觉得终点遥遥无期看不到,这期间自己的心态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托福是到美国学习必须进行的英语专业性考试,权威性和其难度成正比,就算是专业学习英语的学生也会在托福考试中败下阵来。其重要原因就是其内容涉及范围之广,不仅要求应试者有极大的词汇量,同时知识面也要宽泛之极。比如托福考试中经常出现哲学、化学、物理、医学、微电子等专业术语,就是专业学生都很少能够理解,何况像何亚虎这种专攻文科的学生。但幸运的是,他在学习中非常注重各个领域知识的贯通性,对不同学科的知识都有相应的了解,不过就算是这样,在考托福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不少的困难。他从大二就开始进行准备,瓶颈期是每一个语言学习者都需要经历的挑战阶段,在初步学习的时期会觉得比较简单,也是自信相对较足的阶段;到第二阶段,对语言有一定的深入学习之后,就会碰到所谓的瓶颈期,而经历过这个阶段之后,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何亚虎学长表示自己自然也经历过这个状态,瓶颈期大致出现在大三上学期。当时学业负担重,加之托福学习效率不高,状态不好,一度走入困境,心情特别低落。托福考了3次,成绩都停留在同一水平,而此时他信心出现了动摇,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自己是不是不适合托福或者出国留学。他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度竟消极到萌生了放弃的想法,但是他说:“幸好自己那个时候没有放弃,用自己的努力打败了最大的敌人——自己。”

  他认为“锁定一个目标,然后坚持走下去”,对于学习来说是最重要的品质。任何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坚信自己能够创造奇迹,“生活是自己的,要自己好好经营”。


  博士生涯——仅仅是一个开始


  “拿到offer的时候心里的欣喜,让我误以为是这么久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能够松一口气。但是到了美国才知道,其实这一切都只是个开始,迎接我的是更大的挑战。”何亚虎学长这样说。国外的学习不同于国内,国外的学习都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虽然这种学习给予他更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但是学习生活很单调。他告诉我说,其实来美国之后真实的生活和他原来想象的有很大出入。在学习上,美国对于高学历的学习要求是极高的,一不注意就会被别人赶超。同时作为中国学生,本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获得众人的认可,用自己的成绩去排除他人的偏见。他并没有因此感到失望而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他如是说:“年轻的时候,不能单纯地把自己的爱好当成天赋,觉得自己喜欢一件事情就一定能将它做成功:因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兴趣都只能是敲门砖,若想深入研究下去,将会踏上一条枯燥艰辛的路,而在这条路上,坚持比爱好更重要。”

  在博士学习阶段,他一个学期选三到四门课程,一周的总阅读量是300~500页的教材或者学术论文,大约就是一本书的厚度。每门课一学期一般要写一篇大论文,大概15~20页左右;一篇小论文,大约10页左右;和一些零散的小论文等,大概2~5篇。而且每周都有大量的阅读与写作任务,对于一个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难度更为加倍。平时他会阅读很多的课外书,两年的硕士生学习中,他大概读了200多本书;博士生阶段的读书数量虽然减少了,但他仍会通过阅读大量的论文来充实自己。在博士生阶段,他除了需要完成学术论文外,更重要的是研究项目。临近毕业时,他依旧在和导师合作进行关于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治疗的研究。提到在国外学习最大的困难,他说是语言。虽然前期他为出国做了很多的准备,但是和把英语作为母语的美国同学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至今在暑假还是会花费大量时间补足英语。而谈到国外学习,他认为最需要提升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换一种模式去进行人际关系的建立。在陌生的国度,需要自己去建立新的关系网,而这里就要提到对于国外生活的适应能力。因为东西的交际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够真正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此外,他指出自己作为留学生虽然在初期会相对辛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还是有优势的,优势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中国背景以及在本科阶段积累的文化知识,在学习与课堂讨论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所具有的不同的脉络。另外他广泛的阅读经历对学习和研究也非常有帮助。他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分析问题就更为透彻,同时他也认为中国现在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非常迅速,美国大学和很多中国大学都有广泛的合作,在这其中他也得到很多机会进行文化交流,以后在学术文化交流中自己的中国背景也将是一个优势。


  前方的路——以新身份走出去


  羊年到来,何亚虎即将走上工作,而他已经决定近期会留在美国发展,仅仅是因为“工作环境好,美国的空气好,而且福利和工资待遇都比国内要好。”这样简单的理由,年轻的随性举止可见,同时他也表示希望自己今后会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他说自己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很多老师的悉心栽培。他说,美国的学习让他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多注重理论知识方面,而在实践和科研方面缺少创新性的成绩。“对于我个人来说,学有所专是一方面,但是接触更多的知识也会有利于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所以,作为他个人来说,如果有好的机会,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东西继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发现更多适合不同人的学习方法,来指导大家更高效地学习新知识。

  何亚虎表达了对于锦城的感谢以及他对于在锦城生活的怀念之情,并且希望锦城的学弟学妹能够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会融入到各种学生组织中去,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现在学校的应用型课程非常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之后进入社会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更高的教育水平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学生应该在现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尽量追求更高的平台,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制定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何亚虎说:“大学时光是能够挥霍青春的最后一点时间,趁年轻要多出去走走,多出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走得多了,自然思想就延伸得更广,要记住‘任何漂亮的成功都只是别人眼中的成功,而对于你,那只是你生命目标中的一小步,要不断蜕变成新的自己。”

  何亚虎学长的经历和他充满思想力量的话语,让我不禁反观自身。在抉择的时刻,我同样义无反顾地走上留学这条道路,到香港求学。在奋斗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感到疲惫,甚至是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是何亚虎学长的经历,给我注入了新的力量,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去努力。别人给你铺好的那只能叫老路,自己奋斗出来的才叫做青春,坚持向目标进发,寻找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出路,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