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学生工作 >> 优秀学子 >> 正文

访成都市国家保密局2005级对外汉语专业校友肖夏微

来源: 文传学院    更新日期: 2020-05-18   点击量:

 

八月,我只身来到广州实习,走出飞机舱门的一瞬间,热浪扑涌。背着三年前同一个书包,拉着同一个行李箱,让我想起三年前:刚下飞机走进双流机场,塞满各种土特产的行李箱任由它在领行转盘处旋转,自己冲进卫生间换了一身凉爽衣裳。一路欢快颠簸,“勇敢”的火三轮,心跳声跟上了。终于到了那个地方,满是红旗招展,满是人山人海。

火三轮已经从十块涨到如今的十五块,而我在这日夜赶文章时,我已经在锦城学院度过了三年。

之前我对校友这一个概念是很模糊的:老师嘴里的五彩榜样,辅导员柜子里的陈旧文档,还有大一大二心生厌烦的校友回校演讲。除此以外,我们有什么不同?

肖夏微,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2005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如今就职于成都市国家保密局。

采访前,我多么希望校友是行业领袖、博学专家,再不“三八红旗手”也行,有足够丰富的经历,惹人羡慕的成就,我大可夸得天花乱坠,能身临其境的诉说他的离奇故事,可惜他们不是!所有采访结束时,当看完第一遍采访稿,我告诉自己,幸好他们不是。

肖夏微学长说,他一直很喜欢陈寅恪先生所提倡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如今的他新婚燕尔,与妻子定居于成都,收获了爱情与家庭,生活安静而幸福。我问他如今的生活与工作有正在努力的目标吗,他语气谦逊沉稳,告诉我他在大学时也曾像我们现在一样,时常感觉到无助的迷茫,人如同海中的一叶舢板,海浪在变,航向也跟随着改变。而当海浪变化得多了,不由自主的把指南针放下了,顺其自然。

辛苦在前而享福在后,毕业证未到手肖夏微已经通过了公务员的考试,他感觉海浪慢慢平静了,海风也小了。

他独立之后,面临了许许多多未曾接触过的挑战,工作的特殊性总是面临很多必须要去解决的问题,人与人的交流、打交道方面他觉得自己仍需历练,“解决了一个问题也算是完成了一个目标吧,反而在家庭生活中每隔一段时间总有自己的一些打算”,恬静从容。

现在他这叶舢板加上了家庭与事业,小风小浪已经扰不乱他前进的方向。

2005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九年时光,培养了六届毕业生,刚好,肖夏微学长说也是其中的一个“拓荒者。”

九年前,他经历了的高考,到手的是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分数,草草在第二志愿里填报了锦城学院,用他的话说“稀里糊涂”的开始了自己的锦城生涯。报道的那一天,在他的诉说中,他是失落的,我则觉得是凄凉、压抑的,迎接他们的不全是心目中那个美丽的象牙塔,这个塔刚刚建成一半。

开头总是艰难的,建设一个学校是这般,肖夏微也是一样。国人重历史,讲究积累与往日辉煌,大学这样最高等的教学机构更是重中之重,像他这样的第一届学生,锦城怎么去哺育滋养学生的成长,又怎样鞭挞督促学生的言行,这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肖夏微怀着进入大学的惶恐紧张,无奈于对成绩的不理想,他又怎么接受进入这样一个学校。最后正是这些困难,成就了他们。

2005年夏天,肖夏微与父母拿着行李赶往学校报到甚至查询不到一条可以到达的公交线路,父亲焦虑的驾驶着汽车在附近寻找学校的具体位置,母亲在一旁看着心情低落的儿子。那是怎样一种彷徨与失措?手里拿着铮亮的录取通知书,拥有着这一把开门的“钥匙”,却找不到“门”在哪,这种感觉是我们这些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永远感觉不到的。几经周折,离学校越来越近,心却越来越凉。当进入高新西区时,透过行驶的汽车看着外面新建的马路,绿化带里全是散落的泥土,路灯都还未安装,一路上车越来越少,寥寥几个行人,刚铺上的沥青在成都高温的夏季散发出刺鼻的味道。

这一切,抛开失望,他还有深深的自责:“我为什么高考没有再努一把力,多取得哪怕就是十分的分数我怎么可能至于来到这个鸟不生蛋的鬼地方?怎么就稀里糊涂就报考了这个学校!”

当天校门口的那个场景他历历在目,所有人都是茫然的。心情焦急的家长一手帮学生提着被褥,手里攥紧了手机在电话里低语。新生满头大汗杵在校门口看着与周围荒凉丛生相比异常刺眼的几个铜色大字: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校门口的保安挂在胸口的对讲机呲啦呲啦的响着,双臂僵硬的变换着手势维持着安全秩序。这像极了电视剧里,知青下乡到农村改造,家人亲属到火车站送别的场景,我不难想象,当他一步一步往学校更深处走时,脚步迈得多么沉重。

他现在还跟我半开玩笑的说,当时想着新建的学校不应该是最漂亮、最夺目的么?之后我只能补充:“学长,咱们学校当时何止是新建的楼,那是建校啊……”

他当时目睹了这样一件事情,进了校门正往校园里面走时,迎面来了一对母女,女孩低着头无力的拽着行李箱,滑轮碾过地上的碎石子发出刺耳的声音,抿着嘴唇,眼中满是失望与愤恨。母亲跟在后面提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神色不悦,握着一张皱巴巴的录取通知书往校门走去。走近了听见她们的谈话才知道,女孩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大学,所以放弃了,准备再参加一次高考。一个新建的学校吓走了选择放弃一年时光的年轻人。

电话中听到这件事时他仿佛在轻轻摇头,是啊,如他所说,他之前想象中的大学自然人文环境,就是爬满爬山虎的图书馆,图书馆门前学生来来往往,写满故事的林荫大道还有一排排热闹祥和的商业街等等,也有学长会给他讲一些关于学校的传统、走出去的牛人和一些逸闻趣事。但当他选择锦城学院的时候,就注定这些都没有,因为他们是第一届学生。没有爬山虎覆盖的图书馆,有散落着泥沙的大道,树木都还矮小发着嫩芽,脚下的水泥路还能清晰的看到机械留下的打磨痕迹,也当然没有想象里热闹的商业街。最可怕的,没有学长学姐,他将是所有后来人的学长。

他看着这一切,疲惫的坐在路边,安慰自己,一个大学是应该有漂亮雄伟的教学楼和形态各异的雕塑才是大学吗?林荫大道的故事是否算是一个学校的学问?越长越高的爬山虎反映得了一个大学学生的志向与努力吗?当年清华北大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名校,抗战中迁出了北京,学生与老师一同逃亡,远离那些出尽名人的教学楼来到中国西部创立了西南联大,那是否就不是大学了?那有影响到他们做学问和成长么?

看今天忙碌于校园的老师们,难道他们就不会有怨言、不会有失望?可他们却洋溢出无比的激动与渴望,他们何尝不是“拓荒者”?

可以说,当年的他们,第一届新生、第一批老师、第一幢教学楼、第一条校园马路,都是“拓荒者!”

他们都选择了相信锦城学院,都把四年时光交给了锦城这个崭新的大学,这个后来的教育“拓荒者。”而锦城学院则拼尽全力,用能请到的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去培育他们,寻找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去要求他们,赏赐他们。

在探索、拓荒中,学生成就了母校,母校成就了学生。

我想象着当五年十年之后自己细细回忆起这教育与陪伴我们四年的母校,我会问未来的我一些什么问题,于是我把这些提问与疑惑告诉了肖夏微,知道如今的母校在他心中是否还如那稚嫩的树苗或是成为了他心中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我:“当现在谈收获大行其道的时候,你在大学失去了什么或是让你在毕业之后也深感遗憾的?是否跟锦城学院的大环境有关?”

肖:“我觉得任何在大学失去的东西都和大学本身无关,时间的流逝自然会让你失去一些东西,比如青春、一些朋友,倒是有一些由于环境限制或者自身的原因,没有得到,有些遗憾。一是之前提到的自然人文环境。在大学期间,和其他朋友交流的时候,发现我和其他绝大多数朋友大学的经历都很不一样,他们有的学校广阔漂亮,有的历史悠久,他们有遍布全国各地的校友,学校有着不一样的故事,开学报到的时候更像一场狂欢会,而我更像是一个拓荒者。二是没有好好的听课。我们第一届的师资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整个四川最好的本科师资,都是各大重点院校的老教授、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甚至是博士生导师给我们这些本科生上课。这么好的机会,我觉得没有很好珍惜,大一的时候还好,后面就开始上课不认真、逃课了。那时总觉得大学时间还长,留给我的机会还多,或许你们现在也觉得这在大学里很正常,但工作以后才知道是那么的可贵,现在已经听不到那些精彩的课程了。饱含学识的老师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传授经验和知识给我们,现在工作了没有一个人会因为你不努力而恼怒更不会有人不留私心的帮助我成长。社会就是这样,而大学就不一样。如果还可以重来,我会认真的听每一节课的。”

我:“有些时候遇到什么事情会让你突然觉得想回到学校,再有什么时候特别庆幸早已离校的时候?”

肖:“倒没有遇到什么事突然让我想回到学校,我从毕业的一天起就让自己明白,大学这个人生的第二个家不可能永远庇护我的,她照料培育了自己四年,怀念归怀念,但活不能永远躲在那四年里。我想大部分毕业生都会有想回学校的时候,我是有时候想再来一次十八岁,再来锦城学院报到,咬着牙留下然后挺着胸再度过四年,所以特别羡慕还在读书的学生,虽然大多数在校学生已经有学业压力、找工作的压力,但和在工作独立生活有家室的毕业生比起来,那都不算什么。

“离开学校谈不上庆幸,只是刚毕业的时候听说在我们那一届以后的学位证和毕业证都是锦城学院自己发的,而我们的学位证是川大的挺好啊,等到真正找工作的时候,像我考公务员,哪个大学的学位并不重要,能力才是最基础的。我也问了一些在国企、私企的同学,企业都不在意是哪一个学校。真的觉得是大学给了自己一个舞台,而练的怎么样还得看自己的拳脚,舞台有大有小而最后能不能社会立足看的还是自己的拳脚。就像每个学生都爱骂自己的学校,但却不愿意别人来骂一样,自己的四年青春都和它绑在一起了,对学校的否定岂不是对自己的否定。现在学历反而对我不那么重要了,可有时候看着毕业证也有伤感和遗憾,上面印的不是那个敲打你、包容你的学校。

我:“你们成为大学生的时候锦城学院可以说在硬件设施各方面并未全部建成,听说当年你们的劳动课是搬砖块而且还开发了青年公园,当时有怨言吗?代表所有学弟学妹感谢你们,包括刚入学的1997年出生的新生!

肖:“怨言肯定有,不过后来一想好处也是有的,看着学校成长,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更加接近我想象中的大学。学校打造了我,我也打造了学校,这种感觉是很自豪的。一开始天真幼稚,总觉得学校这是在压榨免费劳动力嘛。等到现在回头看学生哪有什么劳动力啊,工作了才发现曾经在学校投入的这些精力哪比得上如今应酬加班来得多,后悔当时没有多出力。我不知道你说的青年公园是指的哪儿,也许我们当时不叫这个名字,搬砖是肯定的,那时候劳动总产生一种错觉:锦城学院都是学土建的哈还记得最开始开垦农场的时候锄头下去,全是砖瓦、石头。前两年亲戚家的孩子也上的锦城学院,跟我说我们学校现在学土建的有的是一本分数进来的了,这都可以算是我们锦城学院的底蕴啦,不知道等学校建校几十年或百年后是否有人还记得这些事情。

我:“学长,我们现在去劳动,一锄头下去也经常是砖瓦、石头……”

我:“我现在已经大四,不久前有种冲动,想去百度一下有没有一所学制四十年的大学,后来一想,那岂不是最后都办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如果让你重新到锦城学院再次来过,再度过一次最美的四年,你会选择什么专业,尝试什么事情,度过怎样的四年,刻苦努力还是自由无拘,为什么?

肖:“你为什么要去看看有没有四十年制的大学呢?不想毕业啊。”

“如果让我重新在锦城再度过四年,我不知道选什么专业。我认为,上大学除了教会你如何独立生活之外更多教会了我们去选择,一开始要是选择了其他的专业或者我过的就不是我现在的生活了。会尝试参加更多的活动,更好的听每一堂课。刻苦努力和无拘无束更不是对立的,你可以在课堂上、自习室里刻苦努力,也可以在周末、假期自由无拘,更重要的找到几个真正的知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正的益友才是一辈子的财富,是你在大学除了知识外最重要的收获,我有时候不理解现在有的学生觉得还是高中初中的同学更好,在我看来其实不然,我在大学遇到了能够相处一生的朋友,大学生性格更加成熟,每个人更加独立自由,每天生活在一起,自身跟对方的优缺点藏不住掖不住的,既然都这样还能成为好朋友,不仅是缘分了,更是一种互相的荣幸。”

“现在回想当时一群人一起奋斗一起生活,一起对抗挫折一起挥霍时光,太精彩!当意识到就要拍拍屁股各奔东西时,那种感觉说不出来,对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来说,他们都是兄弟姐妹!如今让我遗憾的更多是与有的大学同学失去了联系,跟大家的生活有关,更关乎时间的流逝。一段时间回忆起学校来,母校还满满的在那,但每一次都想不起有些零碎的记忆,好怕以后再回忆起来,母校只有一栋栋空着的楼。”

我:“除了回忆,谈谈你们如今的生活,无关对你来说是怎样的境遇,你离你的目的地还有多远,每天如何度过,工作中什么对你最有挑战,最后对学校老师同学和学弟学妹们说点什么。

肖:“考上公务员以后,也和女朋友两地分居了。所以方向成了两部分,一是想要在工作上有所建树,另一部分就是结束两地分居的日子。工作还算顺利,遇到了一些很好的领导和同事,看得到希望,就在要被提拔的时候,我有机会到成都工作,当两个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后者,结束了和女朋友两地分居的日子。”

“因为我工作性质的原因,挑战更多的来自于和人的交往。作为一个新人进入到公务员队伍,身边的都是些摸爬滚打了十几二十年的“人精”,开始觉得压力很大,如今在慢慢的适应。才知道大学同学间那种单纯烂漫的人际关系一去不复返了。后来工作岗位变了,接触的事情和人也不同,那几年中,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每天都很累,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觉得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是压力最大的。怀念当年在学校熬夜赶第二天的作业,从凌晨到大清早,眯着眼踩着拖鞋去食堂买早餐,薄雾覆盖的学校那么安静,平时熙熙攘攘的食堂只有寥寥几个人,那就是快乐,那就是青春啊。

“毕业后四年的生活的挑战在于工作,生活上的事基本没有操过心,都是父母帮忙;结婚一年多以来,生活的重心就放在了家里,倒不是怠慢工作,而是愈发感觉工作其实是生存的一种手段,生过两次大病后,更觉得在尽力把工作做好的同时,生活安排好才是更重要的。”

“感谢学校的老师们,工作不易,创业更不易,作为一所新大学的老师,你们在我们身上付出了很多心血。

“三年一个代沟,你说1997年出生的新生都要入校了,那不知道都和我隔了几条沟了,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我的经历在任何人身上都完全没有借鉴性,我所能提供的,只是我的一些教训和感悟,仅供参考。一是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天,我们当时也被这样提醒过,但绝大多数的人也只有毕业后能体会。二是少喝酒,尽量不要喝醉,酒后失态是被人看不起的。三是要谦虚谨慎,但也要保持独立,跟屁虫和马屁精的市场越来越小了。四是不要人云亦云,盲目的跟风、随大流会让你看起来更像是菜市场的买菜大妈,而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大学要培养一个独立思考的大脑,陈寅恪先生所提倡的“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我觉得才是大学培养人最重要的一点,没有上述精神,那我们的毕业生只会沦为一个工具,而不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风浪再大,自己的船就得自己把握好航向!“

“全中国那么多所大学,我们能在同一所学校,虽然不是同样的时间,也是很大的缘分,最后,祝你们以后的人生丰富多彩,不负青春!”

结束了对肖夏微学长的采访,他正好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汇入人流之中,在赶往回家的路上,也跟九年前一样,要去一个庇护他、包容他的地方,脚步稳重、坚强。

我问他,母校对于你来说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他告诉我还记得他小时候背诵过的一句元曲: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锦城,是每一个校友身后不倒的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