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报告10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记文传系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蔡郎与

5月31日下午,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会在忠孝楼二楼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文传系全体教职员工出席了大会。在观看了电视短片《师魂》与孟二东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录像之后,全体教师无一不为之动容。孟二冬教授一生挚爱中华文化,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还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他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认真学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深刻的。因此,师德师风的优劣直接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会后,文传系召开了学习孟二冬老师的专门报告会。老师们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畅谈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并都表示甘愿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系主任毛建华教授还专门指出,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热爱学生,“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每一位老师都要发扬“拿着放大镜去找学生的优点”这样的仁爱之心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一名老师无爱生之心,很难让学生敬服。另外,师德最外在的表现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要求我们文传系全体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好好学习,老师首先自己就应该做到坚持不懈的学习,因此我系老师在课后都苦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听取毛建华教授和每位同事的精彩发言之后,文传系教研室全体教师都表示,“在我们心目中,孟老师是一杆标尺、一盏明灯。无论是为学、为人还是为师,他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积极进取才无愧于教师的这个光荣称号。


仅仅从“教”字说起

匡  宇

当我们思考教育,或者思考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之时,首先要问的问题是:什么是“教”?

很明显,这是一个充满了中国儒家精神的方块字。从语源学的意义上来说,“教”字左边从“孝”,右边一个“文”。这样一种对“教”字进行拆解,有什么意义呢?

“教”字,首先意味着一种文化——我们从它左“孝”右“文”的造字结构中就可一见端倪。西汉《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教之所由生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是告诉我们“孝”和以“孝”为为表征的儒家文化就是传统中国的施教内容。千载而下,我们从数不胜数的儒家经典中知道了,儒家文化是一种人伦性质的文化,人和人之间一种最为亲近的关系被抽象为一个概念——“孝”。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孝”字仅仅是一种简写罢了——它的最初写法的构型是上“老”下“子”两个象形的上下合体,后来前者才被省化,只剩下了了头。这说明了什么呢?上“老”下“子”的结构表征了对“老”的遵从与推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种造字的构建结构中,将前者的至于后者的“上面”,并非意味着一种等级的存在。也不是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更不是简单的那种社会团体或组织当中的,“下者”对“上者”的服从。上“老”下“子”――这样一种造字的构型,体现出来的恰恰是一种中国古人所理解的自然伦常秩序。因为对于一个家庭或家族而言,那处于源头位置的某一位祖先、某一位老者,才是这个家庭或家族之所以可能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孝”字,恰恰就是对这样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伦常的自然本性状态的确认与命名。如果人性是宇宙自然秩序的体现,那么,道德的生活就是按照自然本性而展开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孝”就是中国文化当中具有普世价值倾向的、并由理性所认定的基本价值。而建立在这种基本价值基础之上的,就是中国的自然法。

儒家文化关系是一个由家族血缘外推的扩展秩序。所谓的“国家”,其实就是由“家”而“国”的扩展结果。这正应和了儒者的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就是儒者从“内圣”而达至“外王”的命运之途。那么,由血缘关系构成的人伦在“国”的语境中就很自然地转换成了“君臣”关系——所谓君父和臣子。而在界定亲近的血缘关系时所抽象的观念“孝”也就升华成了君臣关系的“忠”,君臣父子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彼此不得错位的“差序格局”(费孝通语)。在这样一种差序格局当中,中国士大夫所忠的君,实质上是天下之共主;而天下之共主,实则又是族群、家国、天下的象征。于是,换言之,“忠”作为一种心理情感和价值取向,它事实上所指向的是族群、家国、天下。所以,中国自战国而降(特别是自秦帝国建立以后)的文化,实质上是家国同构,治国必须先齐家。家人教化好了,国人也就教化了。

人们普遍以为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从根子上来说是如何做人的文化和如何做人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并且归根结底是为人的。这个“人”并非什么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非常具体的“个人”。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它不是为人(个体的人)而存在的;恰恰相反,而是要人(个体的人)为它存在。这里的“它”不是别的,就是个体之外由君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秩序:礼治秩序。

当然,某些后现代主义者可以说,在这个秩序面前,在这种权力的构架制度中,教育之所以被需要,是因为它“教”会了个人的服从。但是,值得考虑的是,这种说法是站在个体主义的立场上的,并且是以权力批判为其自身的意向性特征的。这样一来,它就完全忽视了个人在教育行为当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个人的自我教育的政治品格。因为所谓的“服从”,并非意味着绝对是权力结构强加给服从者,并非意味着服从者只能被动而消极地承受权力施加给他的结果。

一种有效的、积极的服从,具有来自服从者自身内部的、对规范性的认同与合流。这样一种服从,不是未加反思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完全投身于外部世界的弃绝自我。这样一种服从,首先要求着自我的反思与认识、呼唤着一个人在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之后,勇敢地行走于自我与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因为行走于这一中间地带的困难,就在于:要同时做到对内心认同的道德法则的据守,做到对外部世界的规范性要求的承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服从,这样一种行“中道”,对于家国天下而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韦伯所说的“政治上的成熟”;对于个人的心性而言,体现出来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从容与淡定。

教育这个词是个现代词,古代多用“教化”。所谓教化,就是以孝为教,以文化之。儒家的教化从心入手,把“孝”从外在的道德伦理规范转变成了自我认知层面上的道德内在自律。在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当中,教育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教育(culture education)而出现的。这样,儒家的文化和教育就给人以“做人”这个词下了一个定义:道德的人。因为道德人才能自觉服从作为儒家的自然法原则和价值。而道德人的最终目标,不是指向自身,而是指向天下。

所以,就从道德人到政治人这一过程而言,教化首先作为该过程的奠基而对人产生作用。作为奠基性地位的教化,根本上塑造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和对自身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个人与民族身份、义务、责任;用夫子的话来说,就是“知天命”。而在教化当中,经验性的知识传授是为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塑造服务的。知识总是中立的,关键是看掌握知识的是什么样的人。价值与知识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体是根本,用是权变。现代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越来越多的琐事,而那最重要的事情却往往被漠视了。

在一般情况下,国家掌握着对教育的支配权,从意识形态到物质基础,它平静而强有力地按照自己的目标塑造人格。但是,德国思想家雅斯贝思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在教育事业这件事情上,开不出任何简单的处方。在这里,国家的权力并不能创造出任何东西,它所能做的只是保护或摧毁。惟有精神状况,才在我们思考未来、从而开始认识到整体时,强有力地提出要求。仅在下述区别否定了群众的价值判断时,教育才会恢复到它真正的水平上。这个区别就是教学与修养之间的区别,以及人人都懂得的东西与通过贤者内心存在的修炼才能达到的东西之间的区别。


捧着一颗心来,身教言传并举

——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学习体会

范美俊

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到学校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大事,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这方面的工作,如学院出台了“双十条”等措施,我认为是必要的。

我在高校已经从教十二年了,看着毕业学生一拨一拨地走出校园,心里感慨良多。我学习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资料,体会主要有三点。

一、捧着一颗心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学校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窗口,是教育的主阵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当以师德为基础,因为师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句俗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我出身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知道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目睹了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的每一位老师,为了学生们的成长是如何辛苦的。

作为教师,其职业的神圣性崇高性,决定了教师应该具有甘于寂寞、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因此,从古至今,鲜有富甲一方的教师,而更多的普遍清贫但弟子众多、对社会贡献巨大的教育家。

在高校里,学生的成长与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教师的水平密切相关。其中,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重要实践者。就我的理解,教师必须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同时又要关爱学生,做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其工作的底线是不误人子弟。

二、身教言传并举

陶行知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在身教言传方面为人师表。

可以这样说,学生多年以后也许完全想不起老师在专业课上讲了些什么,但对老师的某些行为举止却是印象深刻。比如,我的本科阶段是在西南师范大学学习的,至今还记得王德年教授在临近毕业的时候给我们上《中国画》课的情形。那时候我们班只有10人,而且是两个专业课教室。因为快毕业了,同学们的事很多,往往上午不到11点时,教室就只剩下不到一半的同学了。我是班长,不好意思先走。于是,就主动向老师请教,甚至与老师就一些美术大师的趣闻佚事天南海北地聊。王德年教授给我留下很深刻的严谨做教师的良好印象,他是绝对不会提前离开教室的。

上次在文传系的例行教研会议上,听说了一件事情,很感动。龚翰熊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给学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一次,从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到锦城学院的车在行驶途中发生小小的擦刮事故,耽误了一些时间。因此,龚先生迟到了几分钟,虽然他已经通知了学生可能会迟到,但是到教室的时候他还是很难过地对学生说:“我已经有几十年上课都没有迟到过了,今天非常对不起大家。”而且,他一连几天都很不高兴,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虽然我与龚教授没有师生之谊,但是对先生很是敬重,要学习他的严于律己。

由于当下的教育模式的规模化,加之现在的社会节奏很快,学生和老师都很是忙碌,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并不多,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言传”就相当重要。应该说,对学生的副责任的教育,还是有效果的。比如,我在上《世界艺术史》时,就经常劝同学们多读点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对老师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三、提升科研水平

高校最吸引学生的,也是高校之所以成立并区别于中小学的地方,则是相对神圣的学术性追求。而学术性的科学研究,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教师个人的科研水平的提升是相当重要的。

在当下,学术研究还是很清苦的,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但是好处也是明显的,自己的研究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了,学生对有学术水平的老师也是比较尊敬的。在科研方面,这些年我花在科研的时间非常多,几乎把所有是业余时间都花在买书、找资料和看书等上面。10余年来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有一篇书法论文还获得“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征文全国优秀奖。另外,我出版了《中国美术论辩》等参编著作10余本。

应该说,我的科研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还很不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便有更好的学术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

总之,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很有必要。我会按照学校的安排,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更好地为人师表,力求做到“止于至善”。


师德,绝非只是态度,更是一种行为

  ——学习孟二冬老师先进事迹的体会

蔡郎与

  531下午,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会在忠孝楼二楼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全院教师在忠孝大楼学术报告厅观看了《为人师表、品德高尚孟二冬事迹报告片》。报告片在充满真情的讲述中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孟二冬同志的师德精神与人格魅力感动了我这个同为中文系老师的后辈。

通过孟二冬同志生前同事、领导、亲属、学生的真情叙述,我看到了他“为学、为师、为人”的治学精神;“无私、忘我、爱国”的志愿精神;“平凡、平淡、平实”的坚守精神;“乐观、豁达、刚毅”的自强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精神。

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教育的对象。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才能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因此,热爱学生,应该成为教师的天职。要成为真正的“人师”,就必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决不能把对学生的爱,仅仅看作是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教师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严格要求学生,激励他们茁壮成长。

我认为,最能体现师爱的地方,就是最大限度的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尤其是面对所谓的“问题学生”的和“进步不明显”的时候。学生正处在身心的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是很正常的,要肯定他们从善向上的本质,决不能把他们当作坏孩子。教师要懂得,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这时,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就在没有开始的时候实质上已经结束了。爱学生,就必须善待学生,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一种无私的爱。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础是平等。在学生的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老师”的最重要特征。爱心和知识,学生更喜爱前者。有时候,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感动学生。所以,当老师在评论学生的时候,其实学生也在鉴定老师。学生爱戴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学生敬畏甚至憎恶的老师,肯定不是个好老师。

用大爱,做小事,这是孟二冬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里,一个个平凡的微笑、一个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次次遭受挫折时的关爱,都折射出了他对学生博大的爱心。在孟老师看来,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能力。也只有做到了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之,信之”,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对孟老师先进事迹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理解到只知道教书,不知道育人,最多只能被称为教书匠,而要成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则需要这样的大爱精神。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会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其精神精髓,像他一样,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成为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

许诺

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我现在所带的05的学生是贾凌红的学生,06级的学生是陈园捷的学生,400多名学生。态度决定一切,我不敢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承认我,不敢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我,但是我相信,平等得对待每个学生,止于至善,会有更多的学生爱我。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

贾凌红在离开锦城学院前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班主任老师他姓刘,因为有事要离开自己的学生,需要找另外一名老师代理她,于是呢,把班上所有的同学情况都给了代课班主任,最后告诉他学号“18号”的那个学生成绩优秀,表现很好,活动能力也很强,可以多找他做些事情,多培养一下。下来后,代课班主任找到班上学号为8号的学生,谈心,决定培养一下,发现那位学生并不像刘老师说的那么优秀,成绩也很差。但还是继续得找他做事情,继续培养,慢慢地,那位学号是8号的学生成绩也上来了,社会活动能力都逐渐提升起来,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一年后,刘老师回来了,在谈及这个事情的时候,老师表扬说你之前说的8号的学生还挺不错的,成绩优秀,能力很强。刘老师很诧异:8号?8号不是成绩很差嘛?我说的是18号。但是8号现在很优秀

我不知道贾老师当初告诉我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但是这个故事一直在我脑海里面,教育我如何去对待一个学生的态度。“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平等地对待他们才能让所有学生更好地发展,如果我们带着有色眼镜,那么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尤其作为我们辅导员。

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这个态度也决定了学生对你的态度。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我们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


师德师风学习体会

王韬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一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笔者就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谈谈点滴体会。

一、明确责任是师德的信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1995 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2005 年,在“十一五”规划中又强调了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两个重大战略,目标宏伟,意义深远。胡锦涛主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为发展教育指明方向。新的时期,党和人民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热切的期望。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责任重大。因此,每一个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自己责任,坚定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二、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美好的赞誉,是对教师工作的崇高评价和肯定。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后天的经济,简明地概括了教育的重大作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搞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而首要的是教育创新,表明了教育的深远意义。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所以教师必须要爱岗敬业,像春蚕吐丝一样,无私奉献,像蜡烛燃烧一样,照亮别人。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多角色。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的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师德;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知识渊博、精通业务、兴趣广泛、语言亲和等师风。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一般公民的良好品质,而且更需要教师具备教师职业需要的特殊品质。教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教师的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为人师表、严于律已、真诚仁慈、求真务实的优良品质。

四、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前苏联教育学家捷尔任斯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教育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全面面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更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

五、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人类进入 21 世纪,知识门类激增,大量边缘学科涌现,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进行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教师承担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在进行教育实战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钻研业务、开拓创新、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身奋斗。


学习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朱亚铮

从步入教师这个职业队伍以来,一直都在自己的心上放着一份责任。虽然我的教师生涯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对这个职业的感情却是积淀得越来越深沉。那一张张可爱的、年轻的脸庞成为了我眼中最美的风景,而我心灵深处总有一个角落存放着课堂上一些美好的片断,也许仅是一瞬眼神的交汇,一朵会心的微笑,一句信任的话语……,而这些汇集成了我重要的生命体验。

在我心里,始终有着一个教师的标准,或者说其中的某些部分是一个人之为人的标准。课堂上,我也一直试图将这样的标准传递给学生,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生命历程。其实,这也是一个我们共同成长、历练的一段旅途。

现在正值学校“师德师风”学习高潮之时,在院长的激励与带领下,全校的教师都呈现着一个积极的面貌。当然,这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短暂的过场,而所有的这些都要体现在我们做人、为师的点点滴滴当中。以下就是我自己对这个职业的一些要求,我也认为秉持这样的标准更容易让人幸福,达到我所认为的人生的理想状态。

1.拳拳之爱心

这是指对学生的发自内心的爱。这些年轻的学子来到学校,是抱着对学校、老师的信任而来,并且意味着选择了一条生活道路。这短短的几年是他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光,他们的信念、理想、价值观等等都会在这个阶段成形。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他们感受到“爱”,因为我相信“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

2.悲悯之情怀

这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传统悲天悯人的一种情怀,这种悲悯在我们的诗词中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发酵。这种情怀并非悲时伤物的多愁善感,而是对世界周遭怀着一种根本的深沉情感,是一种大悲悯。有了这种情怀,才能使我们更富有责任感,人心更觉温暖。

2.自由之精神

自由因子是我们人类遗传的基因,我们都向往伊卡洛斯般的御风而行。然而这个自由绝不是身体、行为上的放浪不羁,不顾法规。而是心灵深处对自由的向往,是精神上的自由。拥有这样的自由精神,才敢于打破陈规,推陈出新;才能够探索世界的真理,不会为周围的名利所羁绊;也才能更接近本然的自我。

4.理想之执着

我们从小都有着美好的理想,但随着现实生活的磨砺,理想逐渐褪去了光环,成为了偶尔想起来还会觉得幼稚的代言。但是我认为人真的必须要有理想,并且要对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追求。而不是天天随波逐流,屈从于生活的细节;或者是整日感叹现实的无情与理想的遥远。没有理想,就不会有动力;没有执着,理想永远都只能是空洞的誓言。

5.敬畏之心灵

我说的“敬畏之心”是指对一切生命的敬畏,不管是微弱的还是强大的,我们都要感谢生命的造化。因为有了“敬畏”,我们才能真正地尊重生命,也才能真正领略生命之美。

6.学术之严谨

这是一个学者最为基本的治学态度。做为一名教师,从某些方面来说可以算作学生的榜样,也是就是说在潜移默化当中充当着改变学生行为、心理的一股力量。而当今中国学术界最为严重的不是学术创新的匮乏,而是学术的腐败。从导师到学生,都弥漫着一股急功近利、任意妄为、不顾道德、抄袭剽窃的风潮。究其所以,大抵不过是因为名利的诱惑罢了。这样的学术腐败已经成为了一把高悬于中国学术界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学术严谨不仅是一种治学态度,我认为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将这样的态度推而广之,便会惠及我们的生活。当然学术严谨不仅包括诚实、不虚伪矫饰,也包括对自己学术道路的严谨安排、要求,即怀着一颗清贫乐道之心钻研学术,排除杂念,摒弃浮躁,真正进入自己的领域。

以上就是我对师德师风学习的一点浅见。我现在还有很多不足,也一直在努力地提高自己。周围有很多令人尊敬的师长,也有很多优秀的同事,在每一个人身上我都受益良多。


学为人师,真诚关爱

曾瑜

学为人师,以德立教;行为世范,严于律己;……指导成长,引导实践;信任鼓励,真诚关爱。辅导员工作中更应该重教爱生。管理学生几乎是我辅导员工作的全部,所以只有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爱自己的学生。        契诃夫曾说:“人的一切——面貌、衣着、心灵和思想,都应该是美好的。”因为我发现,只要自己喜欢这个职业,于工作于娱乐,不要把工作的烦恼带到生活中,不要把繁杂的情绪带给学生,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做为辅导员,要关爱自己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分析不同的学生做不同地辅导;并利用学生电子档案,做好每次与学生及家长的了解、交流。对优秀学生要严格要求,不能太宠;对一般的学生要引导,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对差一点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启发。只有把他们当成弟弟、妹妹,当成自己的亲人,投入更多的包容心、爱心、信心,他们才会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尊重,才能为辅导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年多来,我把师爱和阳光洒进每个学生的心扉,和学生的关系良好。每次期末考试要到了,我都会自制一张张纸条,写上鼓励的话,悄悄贴在他们每个寝室的门上;新学期开学,我会买些礼物写下鼓励的话,送给每个班的期末前三名,作为纪念;元旦节到来,我会和班主任一起,买上糖果去学生宿舍串门;对那些各方面不足的学生,我会和蔼批评、谈心教育。总之,在我的心中没有差生,有的只是他们的差别。通过了解,我发现,一些成绩不好、平时表现差的学生,他们也有很多优点。所以,我奉行“阳光教学”,多微笑,善于发现、鼓励,尊重学生。只有真正的把他们当自己的朋友甚至是弟弟、妹妹,才能更好的交流、谈心,要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公正,学生才会信任我、尊重我。不只是对自己的学生好,其它的学生,也要做到为人师表,只要他们愿意找我,我觉得就应该关心、帮助他们。“生活有百分之十在于你如何塑造它,有百分之九十在于你如何对待它”。柏林的这句至理名言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在工作、生活中,就开始这样去做了。

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去交谈,所以,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可以发现和解决很多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比如:用网络,让他们留言、发邮件;以某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和他们展开交流;甚至是关心他们的喜好,和他们拉近距离;还可以用晚点名,让他们写纸条,等等。  

前不久,我在网上浏览到“树立父母威信的九字真经”,就是“德、能、严、尊、信、和、宽、听、看”。在家里,孩子和父母接触最多;其实对辅导员也是一样,因为在学生上学期间,学生和辅导员接触最多。所以,我认为大可以参照“树立父母威信的九字真经”来开展工作:

德:父母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力量,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能:父母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掌握真实本领。没有真才实学的父母,很难让孩子真正佩服。
  严:父母要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失度的爱,扭曲的爱,都会产生亲子间的感情障碍。
  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权利、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信:父母要取信于孩子,对孩子要讲真话,讲实话,不要乱许愿,承诺要兑现。
  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要和睦,对孩子的态度要和蔼。要讲民主,讲平等。

宽:父母对孩子要宽容,要体谅。要允许孩子有缺点,给孩子自省改过的空间。
   听: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要与孩子多交流,时刻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
   看: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

另外,我常常和学生一起参加班团活动、农场劳动,有时候和学生在农场劳动,也有户外郊游的感觉,能够增近师生友谊。在关心学生的学习上,有时会和学生一起上课。这学期,王晓燕老师的课很精彩,简直就像“百家讲坛”,我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会立刻给我发短信,希望我有空常来听听。

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癖好,喜欢珍藏学生送我的东西。看着学生留给我的小字条啊,小贴纸啊,我不断感受到雨果的“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这句话的真谛。

不知不觉,辅导员工作已经快两年了,学生已经不再仅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了,他们早已经走进了我的生活,我也爱我的生活,所以,我会继续,而且更爱我的学生。


新师德师风建设

——“师爱”之行与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双向互动

王晓燕

生命,需要我们去热爱,工作,也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教育行业是特殊的工作,是与人心打交道的工作,更是为中国未来的人才培养奠基的工作,是属于灵魂建设领域的工程,它圣神而庄严,它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师德师风建设,已经被提上日程,或许这正是目前中国高校学术进入一个瓶颈期,必须面临的重新自我审视与考验。当然,它更是教师们细水长流的日常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与人格力量!

“师爱”,这个一向被人们提及,但又因为习惯了而总被忽略的名词,而今显得异常引人注目!它所指的,无非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但这简单一个“关爱”的名词,所蕴含的空间实在太大,所容纳的层面也的确太多,目前还无法用一个更为贴切的词语去界定什么样的“师爱”才是纯粹的、长久的、才是值得推广的。但有一点,我们非常明确,那就是厦门大学教授王伟廉提出的,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这一观点毫无疑问,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早已发现,学生都愿意与真心实意理解他们、关心他们、陪伴他们健康成长的老师为友,这样的老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更是伙伴、朋友、共勉者与心灵的天使,双方心灵的沟通不带有任何功利的色彩,这样的“师爱”,是健康的。

“师爱”,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在教师的主体性塑造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我们也必须将之与开发、启迪学生的个性创造力结合起来。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似乎学校就像工厂一样,把“原料”放进去经过“加工”就可以生产出统一型号的“产品”。我们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人,让性格、气质、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时间、按同一速度学习同一内容,并以同样的标准考察和评价他们。这样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因而教育效果和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发展具有多向性,因此教育应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位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与创造力,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因而,教育的过程,以有限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收益,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培养学生建立正确有效的认知方式、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的学习应是积极主动的,但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是以学生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不是由教师的意志所决定的。因而学生不是教师手上的一块“泥巴”可以随意捏塑,教师也并非是学生的“拐杖”,学生应在教师的培养下,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因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创设一定的环境,提供一定的空间和平台,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愉快、活泼、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表达自我,从而健康成长。

我们也关注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可教性”,要相信今日所谓的“差生”都将会成为明日的“好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和“未确定性”,此时,教师应首先作正面积极地思考,将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教师不能遗弃任何一位正在发展中的学生,更不能因为他们已经形成的“缺点”而去全盘否定他们的优点。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同时,也是面向全体教师人格与品德的再教育,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在与学生接触与不断的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才可能真正体会到他们成长的处境,也才可能带着关爱与善意去主动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和他们一同成长与进步!

总而言之,当我们慢慢摸索着将所谓“师德师风建设”转化为纯粹而高尚“师爱”的自我提升与培养,并落实到开发学生创造力、启发其才能,使之真正信服老师的时候,我们教育规划的步伐才真正迈开了。


师德师风学习杂感

杨骊

一、孟二冬的启示:教师的操行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说的: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师德是教师的核心素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孟二冬同志之所以受到大家的普遍赞扬,就是因为他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经师”,而且是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人师”,他的先进事迹是以爱与责任为灵魂的高尚师德的生动写照。孟二冬老师在质朴的平凡中透现一种深刻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效应,但却绽放出时代的光彩,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崇尚高尚的操守,教师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止于至善。我们对于孟二冬老师的崇敬揭示了同样一种本质,这种本质就是教师的操行。教师这个职业,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孟二冬老师作为大多数教师的典范,体现了在清贫艰苦之中的高风亮节,以及教师这份职业所体现出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真正有操行的教师都彰显出从教的纯洁性,这种纯洁意味着不带任何功利心的奉献与投入。放眼古今中外,德高望重的教授无一不是这种纯洁性的典范。

二、师者何为:关于教师的威信

老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有相当的威信,这样学生才会“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但是,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在一个互联网广布资讯极度发达的世界,老师可以获取的很多信息,学生也可以获取到。这就意味着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老师是平等的,以前老师的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被平面化的信息时代消解了。在课堂上,如果一个老师讲的内容只有那几本书,而那几本书正好学生都看过,那么,这个老师的知识权威性就荡然无存了。

在一个教师的知识性权威被大众传播逐渐消解的时代,老师树立权威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只有对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整合,用自己鲜活的生命感悟和体验去整合这些死的知识,才能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真正打动学生。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也是同样的。那些没有生命的知识只有经过老师的个体生命来进行组合,才有可能让那些死板的知识在课堂上变得鲜活而生动。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吸引力量,是其他的信息无法传递的,其他知识无法取代的。学生被教师吸引有很多原因,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人格魅力等都会成为吸引学生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人格魅力重要。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所以,我的体会是: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鄙视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这样,一个教师才能真正在学生心里树立起权威性。

立足本职,无私奉献

——学习孟二冬事迹有感

张超

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陶行知也曾经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然,更广为人知的是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名言警句,其实道出的是教师职业最神圣的师德。古今中外,不可胜数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的影视作品,无一不在阐释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可是,长久以来,教师的形象却不复以往的高大崇高,尤其是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之后,不仅仅是教师行业,包括整个社会,都不约而同的患上了“浮燥症”。人们,包括教师,谈论更多的是金钱和报酬;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复关爱,而是学费和劳动的交换。大学中,此种现象也很普遍,教师除了上课,鲜少露面,学生除了听课,鲜少有机会与教师做思想方面的深层次交流,于是,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缺少最基本的礼仪常识,也缺少最基本的公德心,因为,大学很多时候,变成了“工匠”的培训场所,而非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公民的培养地。

      但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就在这样的转型浮燥期,仍然有很多教师坚守岗位,默默的坚持教师的操守,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树立生生不息的良好导向模范,孟二冬就是其中的典型。孟二冬,一位普通的高校教师,以他短暂的生命,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以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默默无闻地甘为人梯,诲人不倦;以精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求知道路上提供最丰富的营养。孟二冬“为学、为师、为人”完美的体现了先哲韩愈对教师职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界定,在孟二冬的身上,师德和学识到达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论,做学问,他博学而笃志,淡泊以求真,七年磨一剑写出《〈登科记考〉补正》;做教师,他痴情于讲台,教书更育人,学生都把他当作人生道路上的航灯;做人,他清正而刚毅,乐观且豁达,坦然面对病魔的咆哮,向死而生。正是这样的完美统一和强大的个人魅力,才让孟二冬这样一个普通的高校教师获得了那么多学生的衷心爱戴。

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但总体而言,以下两点是极其重要的:

1.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孟老师二十几年如一日,潜心学问、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热爱学生,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一名高校教师的职责。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除了专业素养的积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情感能力”,深入学习他的先进事迹,要深刻体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内涵,感受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

2.爱心、耐心和恒心。爱是教育的基础,孟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学校、爱教师、爱学生、师生之爱、生生之爱,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良好开展的基础,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转型期的中国教育需要更多的孟二冬,需要更多的甘于平淡,乐于奉献的人去承担培育学生心灵的工作。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扬孟二精神,拼搏奉献,利国利民,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习孟二冬老师事迹有感

肖捷飞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是对一名教师的最佳诠释,也是我看过孟二冬老师感人事迹后的深刻体悟,更是当今我们作为一名年青高校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师德师风。

走出校园大门走进锦城学院已近两年,“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八个字更是让我深深地体悟到: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成为一名受到学生喜爱、工作尽心尽职的辅导员教师。

身正为师”这是辅导员教师的起码素质涵养要求。辅导员是一个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接触时间做多的人。她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素养。也许是不经意间的某个举动,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曾经在军训期间,李峤老师曾开玩笑地说,可以从某个连看出是哪位辅导员老师的学生。记得在进行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时候,一位老师曾以自己的事例来告诉我们,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起到的震撼影响——某天,他手上有个垃圾,走了很久才在校园里找到垃圾箱扔掉,不想他身后轻轻地喊了声:“老师好!”一个学生路过正好看见他把垃圾扔进了垃圾箱。随后,他的这个小动作就在学生之间流传开了。学生们都觉得这位老师是有素质的、值得大家尊重的。其实,试想一下,如果那位老师当时随手把垃圾扔在了地上,结果又会怎样?结果不想而知。所以,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辅导员都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在学生中间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时,自己的性子有些急躁,说话语速有些过快,这时我总会提醒自己,需要先冷静,然后慢慢处理好事情。这其实也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因为学生就像一面镜子,他们会把辅导员老师的言行映衬在上面。所以,为了改掉这个缺点,我请同事相互提醒,也让学生监督,只要自己急躁或者说话语速过快,都会马上平静心情,梳理好情绪后,冷静地处理。平时,我还会注意,多看些关于管理、礼仪和青少年心理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言谈举止、甚至是一个很细节的地方都努力做到“身正为师”。

学高为范”这是对辅导员教师学术方面的要求。尽管有很多辅导员教师与自己学生所学专业不一致,但是不影响辅导员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专研。独立学院的学生管理的确是门不小的学问。年轻的85后们——每个系、每个专业、每个年纪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他们,简单的归一划齐,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接触、沟通、交流之后,再加上一些关于管理学、心理学、青少年成长特征书籍上的知识后,才能抓住学生的“重点”,“对症下药”,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快速地成长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用心的进行学习管理学、心理学、青少年成长的基本知识,更需要我们用爱在实际情况中摸索、探讨出一条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成才路。这一过程中,也是我们辅导员教师在提高管理、进行学术研讨、提高自我的必经之路。韩愈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试想下,学生看见辅导员老师都在提高自己业务水平,认真地学习,那不正是在他们中树立无声的榜样么?他们还会不受到触动么?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就是孟二冬老师的师风师德写照。他为了知识能够传播到大江南北,不顾条件艰苦,主动请缨到新疆石河子大学任教;他为了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知识,坚持带病上课,为学生讲清楚每一个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学术观点,他把每次课程都进行了精心准备。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深刻思考、不断学习的地方。孟二冬老师的师风师德将作为我们的楷模。记得我系毛主任时常语重心长地说:“做好一名辅导员,要做到恩威并重,使学生敬而亲之。”也许目前我只做到了很小一部分,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并且以孟二冬老师作为榜样,最终我能够达到毛主任的要求,成为一名“恩威并重、敬而亲之”的辅导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德为魂,师风为范,师艺为本

温晶晶

历代教育家总结了很多词汇以明示世人为人师应具备怎样的师德师风,诸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等,既是师德师风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如何真正成为一名学生喜爱、教书育人的好教师,如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位当代教师应该重新审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 、师德为魂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是社会道德传统的继承者和传递者,教师不仅把前人长期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把前人确定的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教师同时还是社会道德新风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在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正是由一批进步教师在反封建的斗争中首先提倡新道德的,可见,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具有促进作用。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政教师,师德更是重中之重,思政教师本身若不能立德为先,以德服人,一定教不出品德合格的好学生。思政教师的师德铸就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爱心为本,师爱是思政教师师德的根本源泉。辅导员对每一名学生必须用全心的爱去关照和教育,学生如同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爱可以融化一切隔阂,正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每一位同学的优秀和成长就是我成就感的来源,无论是贫困生还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关爱,在这方面,我更愿意与他们加深交流,不断鼓励他们成长。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言:“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其次,责任为先,责任是思政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必须负责任,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有责任交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须以责任为先,无论遇到如何棘手的问题或者如何难以管教学生,都应该耐心处理、认真对待,这也是教师这个岗位职业素质的体现。

二 、师风为范

好的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是师风的首要标准。作为人民教师,就要有人民教师的风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对学生循循善诱,做到诲人不倦,才算是真正的“身正为范”。我时常在教导学生时,先问问自己是否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自己了。当我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我自己首先不断充实自己,并不断给予学生学习上的帮助;当我要求学生注意尊师重道和日常礼仪时,我首先做到以礼待人。

同时,踏实敬业是思政教师师风的具体表现。我常常对自己和学生讲,人一辈子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师风如何影响泽被他人?就是要踏实做人,躬行实践。教师不可浮躁,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对科学、对社会、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踏实做人,敬业工作的风范会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

三 、师艺为本

学为人师”,教师应当以充实的理论作为教学基础,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个人治学,要做学业的领路人。身为大学教师,我们所教育的已经是成年人,但又是刚刚步入成年对社会还相对陌生的成年人,这也就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难度之所在,如何在学生投身社会成就事业之前把好最后一道教学关,真正培养出能够践行理想、有所成就的青年人,更是挑战之所在。作为思政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人做事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一样要有基本的知识结构,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艺术地处理各种问题。师艺就是为师之艺术,为师之技艺,师艺是教师教书育人之本。教师本人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正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辅导员工作看似没有辉煌成果、卓越成效,然而,没有辅导员工作,大学生教育必然问题百出,因此,它平淡如水,却又不可或缺。说其平淡,但是要想做好一名辅导员,要求甚高。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知识决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还需要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相应的基本常识,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确实不可小觑,锦城要培育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学生,辅导员首先承担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职责,同时在学生学习各项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找到学习方法,更要教会他们进行实践、懂得怎样接触和融入社会。好的师艺能够使这项工作更好地实现。

身为一名思政教师,经过师德师风的学习和探讨后,我更深层次地思考作为辅导员,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如何做好相关的学生工作,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辅导员工作就是在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日子里给予莘莘学子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培养和教育,似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之状。但愿为人师表能接近孔圣人之境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教书育人能朝向康有为所言之大学应培养“人人为有用之美才,人人为有德之成人”。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之业无财富之贵、权力之要,贵在“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师德为魂,师风为范,师艺为本,用语言来播种,用讲台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使自己能够担当起培养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