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26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按语:开学五周以来,文学与传媒系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工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展开,专职教师精神饱满、工作积极、群策群力,使本学期教研室集体活动丰富多彩、振奋人心。从开学之初全面启动新一轮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到三月一日开始专职教师“听课行动”;从三月十三日组织网络会议研讨——科研之星经验交流,到2011年考研学生复试辅导;从第二周拉开我系专职教师“文心讲坛”帷幕,到“课程描写”工作全面落实安排;我系专职教师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工作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努力一致,积极探索,不断进取,为新学期开了好头。

             

借鉴有益经验,提升科研能力

             ——记文传系科研经验交流会

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曾说:“一切从19世纪早期的德国开始,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特征是,他们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处理最终无穷无尽的任务——他们从事一个不停的探究过程。”自从洪堡特把科研引入大学中,大学就从单纯的教学机构发展成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机构。大学通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很好地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与知识应用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为了切实提高青年教师们的科研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3月9日文传系召开了由全体教师参加的科研经验交流会。会上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强调:青年教师们应树立“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升教学,教学科研两手抓”的理念。他指出,在科研中我们应注意两点:第一,开拓科研视野,制定可行计划。教师们应全面准确掌握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及目标,在充分了解科研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为科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第二,立足锦城学院,加强资源集成。教师们要主动走出去,借助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力量,通过 “搭车”、牵手、或联手的形式整合各种资源,为我们的科研搭建新的平台,争取在更高的平台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副系主任黄学彬副教授针对如何提高课题申报成功率介绍了自己的经验。黄老师认为课题申报应注意课题的选择。研究者在选择课题时,除了考虑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可能性、展示性等因素外,还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课题资助部门的规定,根据资助范围、需求选题,有的放矢的选题可增加成功的几率。比如,近年来国家对西部的发展尤为重视,因此,将课题研究与西部地区结合起来,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地提高。同时,黄老师强调,课题申报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情。这就要求课题申报者必须拥有不断尝试的积极性与坚韧性,在博学善思的同时也要做个有心人,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优秀青年教师范美俊副教授则介绍了自己在论文选题方面的心得:首先选题应立足于自己的兴趣。其次,科研贵在创新,因此论文的角度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求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并预期能够产生创造性成果。此外,我们锦城学院是一所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既有宽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还要把研究方向与学院特点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整个交流会气氛热烈,青年教师们备受鼓舞,争相询问课题申报途径、国外相关资料检索途径、研究热点等问题,认识到应当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加强与外界学术、科研交流。此次交流会的成功召开加深了青年教师们对科研的理解,使青年教师们明确了方向,掌握了方法,必将对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良好的推动作用。

       

                                                    (刘莹)

“涵养——心学——设计”三结合

——借“听课活动”探索专业教学艺术的第三境界与格局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听课活动”正在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各位专职教师在教学、互听之过程中,着手实践、总结经验、高度升华、不断提炼,授课范式在各有优势的前提下,出现了许多共同的特点,这些共同特点不仅符合了教学发展的规律,同时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总结中,得到不断积累与凝练,现及时总结报道,以求[1]共同探讨、互习互进,与同行们共勉。

一、中国式教学范式——三层界面说

中国式的教育范式中,包含了三重境界,也即此处所研究的三层界面:一是“读本‘说’知识”;这是非常古老的“读本”方式,教学者既无天才式的才学,也不研究、策划自己的课堂,完全是随机地讲解,这种方式在我国国内仍然普遍存在;二是“随性‘发’艺术”,教师主体具备充分的“艺术”独到性,可以游心于艺、于知识游刃有余,颇具才情,但不研究设计课堂的方法,往往忽略规范;三是“艺态‘衍’设计”;此乃本文中所研讨的第三层界面,即教学中的第三种境界,它由三个密切联系、相对独立、互为影响的成分构成,是“理”与“情”的交叉结合,也是“主”与“客”的深切互译,这就是成就教学艺术的秘密——“颐养——心学——设计”三维范式。

二、教学中的三元合一——“涵养”、“心学”、“设计”三格局

此处涉及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养”、“心”、“艺”,这些专业术语应用于对教学工作规律的认识,完全来自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启迪与滋养,而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展,跨学科的研究,完全可以推陈出新,“点铁成金”,现将其提出:

(三元论图示)


(一)     主体体性[2]的先在基奠性——“颐养”

教师的自我修养,包括了心性、德行、品性、知性等各层面,人和人千差万别,教学风格也相去甚远,但是在“颐养”学问、体性塑造的意义层面上,毕竟可以寻求到可行的范式与思路,究其灵感的来源,一则为南朝时期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言及之“体性”,所谓“体性”,即体貌与情性,即风格与个性;一则为现代教育家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进而将“体性”所分之四组八类,稍微归纳一下,可知,“简约、刚健、平淡、谨严”为一类,相对应的风格则是“繁丰、柔婉、绚烂、疏放”,教学之中,为明确教学目的、规范教学过程,前一类恰巧是教师在自我的风格涵养上,所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即保持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刚健有力的知识缔结、平淡委婉的细腻渗透、谨严专一的为学风范。忌讳知识的繁杂化、讲课调子的柔弱无骨、知识内容的“花枝招展”、文思放纵而率意呈露的不羁表达。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潜在而必须把握的细节。

教师的自我修养,除了上述的内在修炼外,还应包括外在的能力培养,即表达能力、演讲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甚至有时需要一定的表演能力。诸多能力的综合构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自我批评、自我总结,才可能不断完善与提高。

(二)     接受行为的心理学定位——“心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现代理念上的“接受心理学”,虽然看起来很实用,在一定层面上也增加了不少人本化的色彩,但实施起来却要繁杂许多。而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里,关于如何解决学生学习中“向心力”的问题,则自有一套方法,它不是放在“互动”的体系中来思考的,而是将中心视野点直击学生的“内心”。明代的心学家王阳明在专著《传习录·教约》是一篇谈学生习“礼”的经典之作,这位心学家,正是将新儒学的理念贯穿到授学活动中。我们现在穿越时空,让它的“习礼”之法延伸到现在的教学思维中来: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在精熟。量其资禀,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文中有几个关键点:“贵在精熟”、“量其资禀”、“存童子之心”。这三个方面只有一个中心指向,即“童子之心”!唯其只有教学之中有效地先使学生定“心”(德性之心、乐学之心、自修之心),才可使教学的终极目的(以“学”作为自我长远发展的开启)得到根本实现,否则都只能是当堂现象化了的“知识”,仅此而已。因而阳明心学的方法,实质上告诉了我们的一个永恒的教育密码:“心学”是一切“知识”成果传输的“根”。

(三)     成型艺术的跨学科启迪——“设计”

教学在一定的“艺术化”、“审美化”包容中,应讲究“设计”,教学工作实质上是“艺术”+“技术”的双重模式。关于如何设计,倘若仅仅从“教育学”的角度去寻找答案,难免千篇一律;若仅从身边的案例中取材,或又失之雷同,而基于文理学科自身不同的学科规律、思维模式又充分决定了二者教学中必须考虑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可混同。那么,在此条件下,针对文科的教学“艺术设计”而言,又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呢?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清代的戏曲“评点”理论里,我们找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经典“演绎”原型——李渔,他将“信息”放在“传播——接受”的二元结构中进行考察,梳理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这当中的模式,与教学接受心理有太多异曲同工之妙:

将这个图示转译为教学理论,一是“立主脑”:确立授课的正题与中心,切忌漫无目的零散缀合;二是“减头绪”:作为教学的因果线索,头绪是大动脉,切忌繁多、应接不暇;三是“密针线”:在课堂教学艺术的内容上,剪裁加整合(贯以严密的逻辑、紧紧围绕“主脑”)加浑然天成的创造,才是硬道理。四是“家门”:特别强调了“开场”的重要,必须全局在胸,生动有力;五是“大/小收煞”:分别强调结尾/中途的收缩问题,须做到承上启下,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讲究艺术审美。

三、小结

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在此次听课活动的过程中,总体把关、出谋划策、不断督促、细心指导、积极鼓励,给老师们以大胆探索的信心与勇气。而良好的工作氛围、“交流互学、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大胆创新”的精神理念,也将成为我系专职教师团结一致更快进步的不竭源泉。

(王晓燕)

学术讲坛  百家争鸣

             ——记文传系“文心讲坛”系列讲座

冬去春来,“文心讲坛”已迈入第三个年头。在文传系全体教职员工的精心打造下,“文心讲坛”不断发展,日臻完善,成为文传系的学术文化品牌之一。回思前事,讲坛创办之初的命意和宗旨:“因文而学,化育万物;明心见性,止于至善”仍不断指引着“文心讲坛”把文学与治学、修身、明心融为一体,臻达明心见性止于至善的境界。

大学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的土壤,也是学术研究的基地。文传系策划“文心讲坛”,由青年专职教师为学生开展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学术讲座,旨在促进青年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同时也致力于将“文心讲坛”打造成为锦城学院文科类的学术科研阵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登上学术的殿堂指引方向。而师生之间思想文化学术的交流,有助于形成自主思考、自由论争的学术氛围,从而不断催生新的思想和新的见解。

一、“文心讲坛”第一讲:《张爱玲的光影世界》

2011年3月2日星期三晚七点,新学期文传系“文心讲坛”第一讲在忠孝大楼214室成功开坛。此次讲座主讲人是文传系的专职教师张超,文传系各专业的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前来聆听讲座。

张爱玲可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传奇人物,她的诸多作品也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在当代中国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张超老师的讲座即从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电影《色·戒》谈起,由文及人,知人论世。

法国作家布丰说过:“风格即人。”张爱玲的小说个人风格强烈,她对世界和人性有一种冷峻的洞察,总是能揭示出喧嚣浮华世界背后的悲凉和冷漠,善于用意象和文字表现出苍凉与华美两种分裂的美感,凌厉却深刻。张超老师用准确的语言和精辟的识见分析了张爱玲其人,剖析了她性格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人情通达却又独标孤高,悲天悯人却又冷漠寡情,灿烂夺目却又极度孤寂……正是这种纠结的特质,使得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充满一种生命的张力,笔下的人物往往冷眼旁观这个世界,一针见血地洞见人性的脆弱和凉薄。在张超老师深刻的分析中,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立体而丰厚起来,血肉丰满。

接下来,张超老师逐一分析了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几部颇具影响力的电影。他深入浅出,从艺术理论的高度谈出自己的解读,将这种文化娱乐现象提升到理论的层次,开启智慧、发人深省,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激发出强烈的共鸣。大家纷纷提问发言,各抒己见,侃侃而谈,在热烈的气氛中擦出学问论争的自由火花。

二、“文心讲坛”第二讲:《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

2011324日星期四晚七点,王韬老师在仁爱楼304为文传学子作了一场由方言而及文化的讲座,在触摸方言、感知方言的同时,挖掘深藏其间的中国文化。整场讲座妙趣横生,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收获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语言学本是比较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性太强,难以引起同学的兴趣。但王韬老师以其广博的学识和精巧的设计,使讲座内容充实、脉络清晰、生动可感、趣味盎然。

中国的方言区域众多,王韬老师抓住方言的南北之分,由南方和北方不同的地域环境、民风民俗、饮食习惯等方面生发开去,不断延展,以“南歌北曲”、“南床北炕”、“南船北马”、“南拳北腿”、“南米北面”串联起南北方在生活习惯方方面面的差异,最后引出语言的差别——“南腔北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揭示出造成南北方言分化的地域文化原因,其间还适时穿插八大菜系等饮食文化的知识。整个过程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也没有死知识的灌输,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到了很多语言学的知识。在具体讲解“南腔北调”时,王韬老师列举了很多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用到的方言,这让同学们感到惊喜和讶异,没想到平时毫不经意的一些生活化的语言中间居然藏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和语言学知识。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的。不同的风俗习惯造就了方言的差异,而不同的方言也体现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信息。王韬老师以四川为例,讲解了四川方言所体现的蜀地地域文化。在四川方言里,川人性格表露无遗,“川耗子”“川蛮子”“川猴子”三词将四川人的聪明与狡黠、彪悍概括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四川地域较为辽阔,地理线曲折,向来就有“三分天下四川人”的说法。首先,川西方言的发音多轻柔婉转,体现出川西人机敏、尚文的个性;其次,从川东方言的发音急促,干脆豪放,可以窥见热情豪爽的川东人;最后,发音重浊,略带蛮音的川南人,则比较敦厚纯朴,以礼待人。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让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点燃了同学们学习和研究语言的热情;而王韬老师富于激情的讲解,又让同学们沉醉其间,甘之如饴。

讲座最后,王韬老师提出了:方言、母语和民族共同语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推广普通话就是要消灭方言吗?系列问题引人深思。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而讲座带给同学们的思考,还需她们在今后的日子中细细品味。

文心小讲坛,学问大世界。各位专职教师纷纷登上讲坛,呈奉出各自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使文心讲坛犹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势必会迎来学术论争的春天。

(秦 蓁)

未雨绸缪 有条不紊

——记文传系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全面检阅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整体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状况,也是对他们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较为复杂问题能力的培育。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提高文学与传媒系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05级开始,我系就非常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综合前两年的经验教训,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系就全面启动了2007级毕业论文指导工作:2010年6月底,我系就召开了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与指导大会,公布了毕业论文选题;7月份,学生和各自的指导老师商量选题,由老师具体布置和安排任务;8月到9月的暑假期间,经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学生根据选题搜集资料,了解研究题目的发展现状,并在教师指导下撰写提纲,准备开题;10月份,各个专业和小组纷纷举行开题报告会,根据老师们的意见,学生的题目和提纲得以进一步完善,从而进入写作阶段;2010年1月以前,学生初稿全部交由指导老师修改;2月底,学生普遍完成二稿的修改。因此2011新学期虽只过了五周,我系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已经按计划顺利进行到三稿修改和收尾阶段。

2007级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得益于领导的重视。毛建华主任、黄学彬、石本秀副系主任都在不同场合提到把毕业论文尽早尽好地落实,为我系全面安排和部署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奠定了基调。其次得益于各部门的支持。教务办公室的各位老师从统筹联络和安排教师,到申请教室等,事无巨细,都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辅导员系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上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得益于教研室的具体安排和每位老师的认真指导。几乎在每次教师例会上教研室都要布置关于毕业论文的工作要求,并以邮件和短信等各种方式保证提前通知每个阶段的工作,及时提醒每位老师。每位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一方面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进度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工作部署,经常性的、及时的跟学生联系,就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指导意见。我系老师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基本都是面授,学生也严格按要求记录下老师每次指导情况。面授机会有了保障,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指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2007级的毕业论文指导中尽管还是存在个别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缺乏深度、力度和创新点等问题,但论文总体水平比2006级有所提高。

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将学生分散的理论学习凝练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最后一站。鉴于此,文学与传媒系必将坚持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争取把毕业论文工作做得一年比一年好。

(王韬)

编辑:王晓燕

校对:秦 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