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52

来源: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金秋九月,木樨酝香,新学期拉开帷幕。文学与传媒系各教研室认真组织学习了《锦城活页文选》第五十期的文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深刻地认识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老师们在心得体会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行转化的认识。

文传系也在毛建华主任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工作。为了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文传系组织进行了全体老师的专业培训。为了切实贯彻“三不放水”的精神,由系主任助理杨骊老师和各教研室主任以及教务科的老师一起对教学大纲的规范性和平时成绩的设置进行了详细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此外,“文化之旅”大型讲座继续与“儒学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一系列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大师讲座,九月的文传忙碌而充实。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学习习近平讲话的教研室活动

2014年9月28日,我校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2585周年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研讨会”,与会领导和老师们各抒己见,深入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才能继往开来,开创美好未来。在新的时代里,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学校和教师承担着庄严神圣的使命,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因此要实现“中国梦”,高校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会上,大家踊跃发言,对我校如何继承发扬优良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室在研讨会后组织开展了学习《锦城活页文选》第50期的教研室活动,认真阅读讨论了习近平的讲话。活动由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靳丹老师和副主任刘莹老师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形成了热烈讨论的场面,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这也是别开生面的为祖国母亲庆生的方式。以下是老师们的学习心得:

杨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孔子精神的一系列讲话,我对4个字感受尤深:修德和笃实。其实这也是儒学很重要的两个词。“修齐治平”,从君子的修德开始,修德之后就是理论和道德在各个领域落实,齐家是在家庭层面的落实,治国是在管理国家层面的落实,平天下是在维护天下和平层面的落实,归根结底,我们修德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践行和落实,这就是修德与笃实相结合的意义。

作为高校老师,首先要修德。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普遍沉沦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整个社会人文价值失衡的大环境,大学是需要坚守的最后的精神家园,老师个人的修德就极其重要了。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相比起社会上的其它职业,高校青年教师确实是工作压力极大,收入待遇相对较差的群体,但是“颜回之乐”告诉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愉悦并不一定是非要在物质条件丰厚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即便在物质条件不那么理想的状态下,我们也应该做到“慎独”。其实,一个老师的精神境界,对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昨天,一位已经毕业的锦城学子告诉我,她去浙工大见那里的研究生导师,那导师一口一个项目,口口声声都是钱,完全是一副向钱看的功利架势而没有一丝人文气息。这位学生说,她好想念锦城学院的老师们,好怀念在锦城学习的日子。

作为高校教师,更重要的是要笃实。锦城学院有个很好的风气,就是不浮夸,重落实。其实,这也是儒家经世致用精神的体现。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就是很容易尚空谈,务虚不务实。中国教育式有一个弊端,就是言行两张皮,知行不合一,很多老师讲一套,做一套。大学老师的教育,不仅在于言传,更在于身教。如果你自己做学问都不严谨,你自己写论文都连粘带贴,你如何激发学生严谨求实的精神呢?我经常跟学生说,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正如邹院长所言,知识不是力量,知识要运用于实践才是力量。大学的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做学问,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与做事,只有把我们的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让学生学而有得,学而无悔。同样,对孔子精神的学习,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口号式学习,而是真正把那些“明明德”、“日日新”、“止于至善”的精神践行到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去,那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高强:

关于孔子,在我的孩提时代,春节将至,往往帮姑父往神龛上方贴“天地国亲师位”,就知道这“师”与孔子有关。我的姑父识字不多,但他能流利地背诵《论语》。他说孔子是圣人,是“教书匠”的“鼻祖”。

我们这一代人历经过那场动乱,即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历史与政治是任人打扮的两个姑娘。我们曾对孔子有过大不敬。记得在那区委礼堂里,面对黑压压的人群,我站在台上,讲盗跖的故事,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回想起来,愚昧幼稚得可以。尊崇也罢,批判也罢,这都是特殊时代政治集团的利益行为,好在孔老夫子从不计较。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敬仰,瞻望。郁达夫曾经说过,一个没有英雄(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一个有了英雄(伟人)而不去歌颂它拥戴它,甚至跑去诋侮它蔑视它,这个民族更可悲。

好了,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隆重地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我们推崇他的“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的和平思想。然而在我的魂灵深处,孔子更像是一位诗人。诗人最大的特质是敏感、超常规想象与形象思维。譬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譬如“子闻《韶》曰:‘三月不知肉味’”; 譬如“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譬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把时间比喻河水流逝,这敏感与超常规想象力达到了极致;将听觉《韶》转换为味觉与嗅觉,这是移情手法与形象思维;《诗经》以四言为主,孔子的自说自话也多为四言,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诗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怒哀乐,敢爱敢恨,旗帜鲜明。诚然,如其说孔子是诗人,倒不如说他是“至圣先师”。诗人是人,“至圣先师”也是人,而决不是神。我们纪念这位圣贤,主要是崇拜,主要是要继承与弘扬他的“精气神”,而决不是挑毛病。挑毛病谁不会。人吃五谷米,就有动气的时候,看见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或看不上眼的事也会“大动肝火”,甚至说出一些偏激的话来。圣贤会这样,诗人更会这样。比喻“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恐怕现今的女性听了都要皱眉头。比这更难听的还有一句:“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若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宰予大白天在课堂上睡懒觉,孔夫子看到了,骂:这个烂木头无法雕琢这个烂墙去粉刷也粉刷不好。该死!该死显然孔子是动怒了,发了肝火,说了狠话。人嘛,看见不用功的学子,说一句狠话,我倒觉得这位老夫子确乎有些可爱。如果换成今天文传系的老师,也会发火,放出狠话来。这就让我想到前不久,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给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做“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报告,放眼台下,大批后排的学生趴在桌上睡觉。为什么?原因其一,学生素质低下,不懂尊师。倘若孔子活到今天,看见此类怪现象,不跳起来骂娘才怪。人有喜怒哀乐,看起来圣贤之人也有动气的时候。

范美俊:《反思近代以来的“非周孔、薄汤武”思潮

 2014年9月25日,北京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会议主题是“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主席作了重要讲话,结合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与中国面对的国际现实环境,肯定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自近代以来本来相对太平的中国,国门在“船坚炮利”的资本主义列强的多次侵略下逐渐洞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社会。此时,作为2000多年传统治国方略的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一样受到重新审视和清算,而且出现了几次大的冲击。一是维新时期的康有为初刊于1891年的《新学伪经考》,断定《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都是西汉末年刘歆伪造,为的是帮助王莽篡夺政权。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认为此书“使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摇动,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查估价,此实思想界一大飓风也”。1929年,钱穆这以《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驳斥《新学伪经考》28项谬论,斥其穿凿附会。再是五四运动的“打倒孔家店”思潮,以此对应的胡适的“尊孔读经”。另外,文革中政治斗争需要的“破四旧”“批林批孔”,孔子本人及其丰富的思想遭到最为彻底的清算,孔庙被砸,就《史记》“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与闻国政。”大做文章,贬斥儒家“克己复礼”等思想而大倡“法家”,似是鼓吹造反有理,所针对的则是“周公”。无疑,时下一些所谓“意见领袖”,动辄“非周孔、薄汤武”散发一些极左思潮,很难说没有文革的影子。

任何传统思想,都存在“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情况。正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涉及到一个对待传统思想遗产主动扬弃的问题。显然,那种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怀疑主义,不但会造成思想混乱,有时还会造成国家灾难,文革即是一例。

王晓燕: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儒学研究中心成立与工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精英团队的集体智慧,我们拥有管理人员3人,国内特聘专家、学术顾问6人,校内特聘研究员4人、常设研究员10人、校外特聘研究员4人,其中大部分成员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副教授职称,在教学一线有着长期夯实的工作实践,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独到的见解,具备从事高校儒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们在中国文学、西方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人类学、艺术学、对外汉教等方面的知识合力,又为研究中心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过去的半年中,在学院领导及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全力支持下,研究中心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初建工作:

第一,举办大型学术论坛,邀请国内专家就国学问题进行讲解。应邀授学的教授及论题有:国务院首批特津专家、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祁和辉教授《国学是什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红教授《温柔在诵,最附深衷——< 诗经>漫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裕锴教授《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中国著名辞赋家、国学家张昌余教授《古老的智慧、永远的启迪》等。一方面我们从专家们的选题中汲取学术经验,另一方面,专家的议题也引领我们深入探索在中国高校全面开展儒学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尤其是探索在国内应用型大学建立儒学文化研究基地的特殊模式,即“研究为辅体验为主、学生主导教师引领、高校平台网络阵营”的重要模式,从而积极促成优秀儒家文化的当代化、校园化。

第二,举行专题研讨会,力图从多维度、多层面客观审视“儒学”作为中国特殊文化范畴,其存在与演变对中国文化走势及国人心理的深层影响与建构。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我校儒学文化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基础;二是在研讨中充分确立可供学生公共讨论的议题,比如,大学生如何有效参与高校儒学建设?儒学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关系?大学生如何体现与实践儒家人文诉求、儒学以高校为基础平台如何实现社会正能量的传播?等等,一系列议题的设置,既是教师们专题研究工作思路的集中体现,也是引领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优秀儒家文化传承人的指路灯。孔子言“绘事后素”,教育,既是一个以对话方式存在的外在形态,更是开启主体意志的心路历程!

第三,开展专项研究工作,对儒学精神在文学中的渗透进行初步探讨,出版专著数部,如《清代女性诗学思想研究》等;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多项,如教育厅科研项目“王禹偁诗歌研究”等;出版教材数部,如《中国古典美文十讲》,以教程形式将研究成果向教学环节积极转化;第四,开设公共平台课三门,以与教程配套,共同对教学形成有力支撑,如《中国古典文学与文体逸事钩沉精讲》、《古典风雅与人文品鉴》、《美文的绿洲——中国古典美文品赏》等;第五,积极申报校级课题两项,分别为《“中国文学”精品课》、《应用型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改研究》,我们全力整合儒学研究中心资源,力图在传统学科建设上开辟一条适合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的蹊径。儒学研究中心下一阶段工作,将包括开设“儒学经典论坛”(支持学生主题报告)、举办“儒学读书会”以及“我的儒学,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创办“儒学研究中心学刊”及开设“儒学研究中心网站”,记录学生活动的点点滴滴,脱出单一书本授课模式,逐步扩大校园儒学文化阵营。

应该说,儒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得益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长期探索人文教育新模式与创新应用型大学实践基地的不懈耕耘,是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止于至善”新锐思想及文传系“博学于文,奋斗于传”精英理念开启下继续向前发展的生力军,更是中国当代文化共建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如下观点:

研究中心工作亦紧扣一组命题,这就是坚持以“忠”为核心的爱国教育、以“礼”为中心的人格教育、以“俭”为路径的作风教育、以“信”为依托的公德教育、以“志”为旨趣的进取教育与以“忧”为根基的责任教育,我们亦将紧扣此命题,将中国高校儒学文化的深度建设逐步进行!

秦蓁:

2014年9月28日下午,在邹广严校长的亲自主持下,学院召开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研讨会”。我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内心感到如沐春风。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学作为中华民族源头时期的重要学派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构成了一种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孔子所以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绝非偶然。而在今天,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发表纪念孔子的重要讲话,标志着国家意欲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民族的根,从而实现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这在新中国建立以来是第一次,意义深远。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似乎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了自信力,尤其是当代社会,将西方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将西方的生活方式奉为圭臬的思潮甚嚣尘上。但殊不知,一个对自己的文化都不尊重的国家和民族,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一个抛弃自己民族文化的国度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极大的自信,才能够真正去影响世界。

而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建校之初,就一直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为立校之本,这一点是很具有高的格调和深远眼光的。尤其是在社会普遍较为轻视传统文化,功利浮躁的当下,我校这一思路显得很特别。在这次研讨会上,邹校长广泛听取了各系教师代表对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思考,他提出了几点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见解,即:儒家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儒家思想和而不同,包容性强;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经世致用;儒家思想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孔子及儒家文化不仅具有普世价值,还具有永世价值。这些见解很新颖、很深入,显示了我校欲继续秉承孔子的精神,志存高远,办成一所有影响力的大学的决心。目前,我校在经过近十年的奋斗,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学科优势日益突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就业率节节攀升,这些都使得我校在社会上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要想办成如哈佛大学一般的名校,就还要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对时代文化的影响力,就像孔子,以普通平凡人的身份却为天下树立了文化准则,最终成为圣人。我校也有这样的雄心和自信,努力建成一所具有时代影响力的大学。而我们作为锦城的一员,也会以全身心投入的态度,与学校共同进步,共同提升。

刘莹:

  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儒家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和以皇帝为最高顶点的垂直隶君型的社会结构上产生的。经百家争鸣、两汉独尊儒术、魏晋儒道并融、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的兴盛,儒家文化经久不衰,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转化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吸纳和自身的改造而被保存下来。儒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从个人层面看,儒家学术理论,是一种最容易去践行的指导思想。儒家提出的理想虽高远,但实践方法十分朴素,所谓“道不远人”是也。从社会层面看,儒家是一种提倡入世的、有为的、积极投身社会的思想,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与佛家的看破红尘相比,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鼓励莘莘学子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贡献自我,可以说,儒家从创立之初,就始终是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这种人才,是“常以天下为己任”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

   当今,我们的国家经过政权稳定、经济发展,也进入到了文化复兴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文化繁荣的时代命题。此时,儒家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部分,也随历史规律又一次苏醒在我们的社会中,它以古为今用的智慧传承,滋养着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比如,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既承袭着儒家学说的智慧基础,又融入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需求,是一种涵古纳今、承前启后的价值导向,也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一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靳丹:

   如何在教学中完成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学习讲话后我所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一直担任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任务,而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真正做到潜移默化,将古人优秀的人格在学生的思想中完成内化,是我们这门课还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顾随先生说:“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冉云飞也谈到:“学古诗文,是要知道古代人的情感,古代人的思想,古代人的意识,你阅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会有历史感,对今天的现实会有洞穿感。”的确,传统文化只是我们丰富的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新时代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学生已经不理解陶渊明的隐居,不崇拜杜甫的忧国忧民了。如网络上对杜甫的恶搞,正是源于人们对于杜甫的不了解,一味填鸭式的让学生接受杜甫的爱国忠君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袁枚说: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人但知杜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不一往而情深耶?”学生读杜甫,只读“朱门酒肉臭”的愤激是不够的,他多次在战乱中探望妻儿,“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写困守长安时对妻子的思念;“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离乱中的夫妻情深。他对朋友的肝胆相照;他对隔壁不认识老太太的同情与尊重;他由自己幼子饿死而推之“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这一切都是他忠君爱国情感的源头。他有着严肃中的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北征》里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同样也写“幽事亦可悦”写山中野果“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空囊》中自嘲“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这些都是脱去杜甫神坛外衣的必要解读,因为这样的阅读,学生们觉得杜甫很厚道、很幽默、还很有生活情趣。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才不会将杜甫妖魔化;在浣花溪有着身临其境的“情景式教学”中去读杜诗,才能切身体会“花重锦官城”的美好诗意。

朱亚铮:《“无意”与“进入”》

   学习了习总书记的几个讲话,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习总书记很喜欢引用儒家经典,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并且对孔子表达了由衷的敬意。我们的儒家经典文化以及其他的中国传统优质文化在两千多年以后不仅没有被扬弃,反而焕发出新的活力。究其所以,是经典文化所蕴藏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观与党中央的思想不谋而合,高度契合。它不仅没有过时,甚至会以更大的潜能发挥其绵长持久的作用。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在我看来,他是对中国古老智慧最心领神会的外国学者,他出版并翻译成中文的《圣人无意》、《道德奠基》、《迂回与进入》等作品都对中国儒家思想进行了深透的研究、论述。在他看来,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究其根源,关键在于“圣人无意”。何为“圣人无意?”圣人并不优先地对待任何一种“想法”,因此也不会排斥任何一种。圣人在对待他周遭的世界时,事先并没有用一种先入为主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因此,也就没有因个人观点的介入而使视野变得狭窄。在圣人的心中,所有的可能性都是开放的。圣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开放的,他可以顺应世界的一切不同,毫无阻碍地适应每一种情况。并且不固执于任何一种特别的观点,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现实是在不断变化的,圣人的行为也要不断地变化,现实的变化不停止,圣人的行为也不会停滞。孔子是“无意”的,任何个人的观点都会限制事物的可能性,都会武断地缩小他的活动余地,使他的行为处于困境:对问题,他之所以不提出自己的观点,正是为了能够完全自由地根据时势的要求做出回应。

于连还进一步论证了西方哲学当下的困境,哲学选择一条道路推进,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的可能性;而中国古老的智慧则如气一般,圆融通透,兼容并包,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所以能够因时而动,因势而变。这也是于连迂远远借道古老的中国,研究儒家思想,汲取营养的原因。他终是要解决西方问题。

维特根斯坦说“观念已经筋疲力尽,已经没有任何用处………好比一张银箔,一旦弄皱了,就很难再抚平。”世界在我们面前无限开放、延展,我们可以完全浸入这个世界,与它做最直接、最切己的沟通、交流,这就是需要智慧的力量,而非哲学的逻辑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如此多的西哲从哲学体系的深入、曲折、不断挖掘当中抽身出来,转而向古老的东方智慧学习,寻找一条迂回救赎的道路的原因罢。

马秋穗:

本月24日,最重要的一件事莫过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以一个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之尊,出席纪念孔子的研讨会,在中共执政历史上还是头一遭,足见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是精神层面的回归和丰富,近年来兴起的汉学热、祭孔也说明了普通民众对精神世界的渴求。因此,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结合对孔子及其儒学的理解,联系当代社会和教育现状,我有如下体会:

1.孔子是民办教育的先驱。中国一直有官学与私学之分,孔子即是私学的杰出代表,与创办雅典学园的柏拉图比肩,甚至还要早。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依旧启示很大。孔子亦是自主课堂的最早探索者,他的课型有对话型、答疑型、练习型等等,比如学生可以随便发问,问政事、问仁、问礼、问孝都可以,孔子或比喻,或对比,或引用,点燃学生求知欲。

2.重视儒学并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如习总书记引用孔子的话: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以孔子诞辰为契机,发展的是兼容并蓄的治学与教育态度。儒学带给我们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讲信修睦、中正平和、和而不同等思想,今天已内化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但传统文化除了儒学,还包括崇尚自然的道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提倡依法治国的法家等等,所以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应纳入我们的学习视域中。

3.以提倡传统文化为契机,发展文化通识教育。中国文化需要一个参照面,一个Other,西方文化可以承担起比较的功能。因此,以此次研讨为契机,应该为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一个参照的平台,这个参照平台就是西方文化,目的是更好地审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和中华文化的特质。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具有大文化、泛文化人才培养的眼光。

                                                     

赵丽蓉:《勤学修身,明德育人》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讲到“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近年来,随着国家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政策牵引以及在人们信仰缺失的情况下,整个社会诸如道德滑坡、行为失范,食品安全、拐卖诈骗等恶性事件不断上演;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习近平强调: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启迪。结合到具体教育实践工作中来,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博学。古人有“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尤其是中文系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首先自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且要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方向。在信息、知识大爆炸时代,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非常刻苦,近段时间网上爆料有学生在大学前3年读了300多本书。如果作为教师不能够勤学积累、博学广知,那么很容易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持怀疑态度。

  二、修身。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杨雄说:“学者,所以修性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历练,尤其是在面临收入待遇过低、工作压力较大、家庭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和社会上相关人群进行比较难免会产生失落情绪,这种情绪也许会带进课堂,隐性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质量,甚至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效应。

  三、明德。《易经》里有“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说,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同时对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给予适当的引导。

  四、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坚持锦城课堂大于天的教学理念。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全面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为锦城的教育教学做出自己最大努力。

龚婷:《对“经典”的一些思考》

对于儒家的思想,从学术大家到我们这些无名小卒,学术领域一直都在谈,而且谈得非常深入,研究得也越来越透彻。另一个方面,在日常生活领域,在我们民族逐渐开始“自我认识”的新时期,我们似乎又重新发现了先人的伟大和英明,尤其是在政治领域,同样的一个思想,经历了被无限推崇又被无限贬低的命运,如今又开始在官方的意义上被国家权力重新重视、宣扬,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我看来,先人的思想之所以伟大,并不在于他的古人历史身份,我们尊古进而尊重他的思想,而是这样的思想,尽管在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被提出,却触及到了人类最本质的问题,先人对这些问题的阐释,是深刻的,以至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去一次次重读这些思想,依然会觉得在当下的生活中,它仍然可以对我们的困惑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什么是经典,我认为,可以一直“活”下去的思想就是经典。

李泽厚先生曾经对儒家思想作出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和仪式引向外在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引入并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将感情的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确实如此,正因为儒家思想的这种日常性和非形而上学性,使得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无时无刻、有意无意地践行着这些伟大思想,正因为儒家思想的这种基于现世生活的人文的、伦理的关怀,我们也才可以在想要好好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会借由这些先贤们给我们留下的这些精妙的只言片语,进而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有“自我感”,每一个中国人活得更像自己,中国可以中国。

王逸群:

学习习书记关于儒家文化的讲话,有些感触。这里简单说两点:习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关于儒家文化研究去伪存真的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有盛况空前的知识分子人文大讨论,当时主要的论辩双方为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但事实上,已有知识人如甘阳等立足儒家文化,提出儒家:中国与世纪的核心主题。我认为至此,儒家文化提倡与否,如何提倡等等问题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了人文讨论的语境,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所谓的复古主义者开办讲学班,试图将儒家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但问题在于,此间不乏批评的声音。态度坚决地予以反对的,邓晓芒即是一例。提倡儒家文化,这是在现代性背景下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并提出处方的思路,但如此诊断是否合法,如此药方是否有效,它在这一进程中是否带来其他问题,简言之,这是否合法?这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尚待澄清的问题。我想这是在我们人文学术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我认为,以儒家文化切入现代性问题,显然不能秉持审美主义的思想进路,而要在规范性(哈贝马斯意义上的)的基础上,防止审美主义话语以道德或其他高端价值对制度的僭越。而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弘扬儒家文化的初衷来说,是并行不悖的。                                            

张砚:《读习主席讲话有感》    

为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习近平主席于九月二十四日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以儒学: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之本身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也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得不承认,2014年上半年出现了很多让我们揪心的事件。失联的马航,突发的病毒,紧张的中东局势。新闻中,网络上,大家都密切的关注着它们。

无意中翻阅《论语》,看到这样一句话:子之所慎:齐,战,疾……战,众之生死所关,故必慎。疾,吾身生死所关,故必慎。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用他2000多年前的眼睛,透析着一个现代的世界性话题:和平与健康。也为我们解析该如何对待它们:即慎重对待作战和疾病。因为,作战关涉生死,疾病损害了得之父母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的仁与爱蔓延了几千年,它走过春秋,越过秦汉,甚至跨出了国门,走向世界。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的精髓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我们中国人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它,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为自己,为全人类营造一个和谐的,仁爱的社会氛围。

马丹丹:《对师技、师艺的思考》

国庆前夕,习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去年11月参观曲阜孔府并发表讲话,今年5月4日到北京大学与国学大师汤一介促膝交谈之后,习近平近一年来第三次表现出亲近儒家文化的姿态。与前几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相比,习近平特别表现出对儒家文化的浓厚兴趣,媒体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食品安全、拐卖诈骗等恶性事件不断上演,中国最高领导人尊孔,包含了通过宣扬优秀传统文化挽救社会道德危机的用意。作为老师,我们也能从孔子思想中吸取精华,反思大学教育。

孔子饱读传统文化经典,在那个时代,学识是无人能比。然而,他终身学习,还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知识的水平与知识的更新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传媒类应用型学科来说。在中小学阶段,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固定,而当学生走进大学时,他们渴望自己不再亦步亦趋,而是在浩瀚的知识大海里自在游泳,他们会自觉地去吸取专业和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基础理论,同时也寄望于老师深厚的基础和博学的才能为他们引路。因此,教师如果专业知识有限,在讲授中难免有捉襟见肘之时如果知识固化,数年一本教材,那么换来的只会是学生的失望;如果没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危机感,那么,老师的教学逐渐会失去生命力,他只是一个照本宣科的机器于我而言,教学首先得负责任,应做好知识的把关人,尽力让学生在走出校门时能将所学知识迅速与社会合拍。

此外,孔子在师艺方面也值得我们借鉴。师艺指教学方法。孔子的弟子与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一样,都是成年人,从这方面来说,教学方法应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能像在基础学习阶段那样,更多地表现为单向度、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在知识的讲解中不能停留在一点上,应以散发性的思维方式去开启,让他们思考、再思考,能举一反三,能使知识学以致用。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启发式教育——提问式。比如,孔子对于自己的观点,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反问句的形式向学生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这点已被我校运用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

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阅读研习,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古为今用,力争让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肖媛媛:《对大学生教育的再思考》

我到锦城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快五年了,也在思考当今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学习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之后,感受颇多。

因为有在韩国留学的经历,我把两国的大学生进行了比较。从学习态度来看,韩国的学校存在宿舍严重不足的情况,很多学生家离学校很远,有的上学甚至要花一个多小时或更多的时间,即使这样,他们都能保证不迟到。中国的大学,宿舍就在校园里,但大学生上课迟到却是通病。从学习能力上来看,韩国的大学生学习都比较自觉,就算平时要打工,但是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看,都没有被耽误。特别是老师布置的课题,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能很好地把思考结果表达出来。可是我国的大学生,有很多都一味在网上找资料,甚至直接复制粘贴,一问三不知,导致无法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从礼仪方面来看,虽然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但在礼仪方面,我国的大学生跟韩国学生还是有差距的。韩国学生见到老师会很恭敬地弯腰敬礼问好,可是在我们校园,很多学生见到老师很少主动问好,有的甚至装不认识。

所以,我认为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只会读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只有这样,大学教育才是成功的。正如儒家经典所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蔡郎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习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中反复提到,一定要科学对传统文化。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所讲授的《中国文化概论》和《中国民俗十讲》正好是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比如,我在课程中让学生们做的调研民间工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的形象反映。它由人民群众自发的参与创作和传承,又反过来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它承载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群体记忆、生活理念和精神归属。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深的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急速的转型期,这种转型让人猝不及防。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民间工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民间艺人的生活境遇越来越差,大量的民间工艺面临失传和消亡。

面对这样的窘境,先觉的中国知识分子发动了一场深远的文化拯救行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在《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普查手册》中呐喊:“我们文化工作者还是先离开你们的书案吧!到田野、到山坳、到民间去!那里的危亡于旦夕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向你们呼救。”因此,不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是文化工作者,要拯救民间文化首先要做的不是在书斋里写作、在教室里空谈,而是回归到田野,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也是一种不可推脱的社会责任、更是一种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在这一背景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制作流程”保护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调研和整理工作。书中所有的调查项目都严格按照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既定的要求和标准展开,历时两年多,总共调动了四百余人,跑遍了四川全境。项目编写组精心挑选了蜀锦、蜀绣、龚扇、剪纸、漆器、金银器等有代表性的近百种民间手工艺精品,分为工艺画、雕塑、漆艺、织绣(染)、剪扎、编结、陶瓷、金属工艺、服饰工艺、民间器乐等十一个大类,然后兵分多路展开调研。整个调研由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研讨、论证,由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专家、学者、学生以及广大民间文化爱好者共同参与。从最初的寻访、记录、艺人口述、到收集第一手资料、分类整理、详细梳理、图片甄选、斟酌字句,最终汇编成这本由四十万字,上千幅精美图片,大量珍贵采访组成的《四川百家民间工艺制作流程》的全记录。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在整个四川民间工艺保护项目中开创了先河。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系的学生受到了社会的一直好评。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靳  丹)

严抓教学规范,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文学与传媒系教学规范学习纪实

在学院严格要求“三不放水”的措施下,为了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开学伊始,文学与传媒系继续深入教学改革,于8月28日上午开展了严抓教学规范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受到文学与传媒系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及傅仕斌副主任的高度重视,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共同为规范教学献计献策。

毛建华主任强调,教学规范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生命线,只有每位教师都以满腔的热情和止于至善的工作态度投入到锦城学院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切实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毛建华主任进一步指出,近年来文传系学子在考研、出国、比赛、创业等各方面获得的成就都和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全身心投入息息相关。为了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真正的应用型大学,为了把文学与传媒系学生培养成为泛媒体文科技术性人才,教师们必须全力以赴,在教学环节、指导环节、实践环节都要给予学生真实有用的知识。在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们既要开拓思维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又要严抓教学规范进一步完善教学的每个细节。

文传系全体老师参加了此次教学规范研讨活动,各单位均派出人员对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规范行为进行了研讨。廖立老师和郭菊老师分别从办公室和教务科工作的角度给老师们讲解了相关的规范程序;曾瑜老师和刘武老师分别从学生科和团委工作的角度讨论了指导学生的规范;范美俊老师和郑伟老师从数字化平台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杨骊老师和王大江老师则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我系系主任助理杨骊老师通过毕业论文指导、考研指导、平时成绩判定、期末出题四个方面介绍了自己长期以来在教学规范方面的心得,同时也讲解了文传系教学规范的有关规定。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文传系首先确定了学生可以免修的毕业论文范围,即学术型论文和实践型论文可以申请作为毕业论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毕业论文环节指导学生,在教学环节就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写作学术型论文和实践型论文。杨老师着重讲述了文传系制定的学生平时成绩设定细则,她指出平时成绩要细化到出勤、期中测试、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笔记、数字化平台作业等环节,让学生对自己的平时成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师们在新学期的教学大纲中严格执行文传系的平时成绩设定细则,要在第一堂课中就向学生宣讲。虽然只是小小的平时成绩标准的细化,但是却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从重视期末考试结果到重视平时参与过程,真正获益的是学生。

王大江教授介绍了自己颇有实践体会的互动式教学。王老师首先提出现在大学课堂老师唱独角戏的窘境,教师的讲课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绝对不适合锦城学院,更不适合文学与传媒系。邹院长重要发言中提到:“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没有对锦城课堂的高度重视,就谈不上锦城未来的发展,没有锦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发展。这一切的一切需要教师们绞尽脑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把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的互动式课堂应用到锦城课堂中来。互动式课堂提倡教师不应该是主演,也不应该是独角戏演员,教师应该成为导演,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学生参与。王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如何实现,通过提问、示范、经验分享、小组研讨、游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作业、情景模拟等方式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应用型大学课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要办成一所真正的应用型大学,课堂以外要下的功夫也不容小觑。我系的刘武老师就学生科研、校内外比赛和第四课堂等方面介绍了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我系一向都是获奖大户,每年的挑战杯、金犊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屡屡斩获大奖。以赛促学,文传系做到了实处,但是我们还要深挖掘、广开发,多角度寻找更多的平台锻炼我们的学生,使他们成长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在指导学生科研这方面,文传系老师更是付出了百倍的心血,培养出了不少的小作家,他们是文传系培养目标“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最好诠释。

曾瑜老师详细介绍了实训平台如何与教学结合。目前我系15个实训平台,从13级学生就实现了全覆盖。平台指导教师培养学生骨干,让学生骨干培训学生,搞好“传帮带”。郑伟老师就数字化平台如何应用于教学做了精彩发言。

此次教学规范研讨会不仅从教学课堂,也从课外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讨和规范,使教师们获益良多。教师只有切实将教学规范做到位,才能真正实现我系人才培养目标。

(聂敏)

严格规范  认真落实

——记文传系检查教学大纲与教案活动

自锦城学院提出“三不放水”的治教方针以来,规范教学管理、教学过程、教学行为就成了文传系教研活动的重中之重。锦城学院因为建校时间较短,很多教学管理规范和制度化活动难免不够完善,还处在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之中。其实,自2011年锦城学院参加教学评估之后,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就意识到了规范治教的重要性,近三年来都在推行一系列教学规范化活动。今年,文传系借着锦城学院“三不放水”的东风,连续进行了多次教学规范研讨活动,并逐渐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规范化活动规章制度,力求使教学规范化活动成为文传系教师的日常执教准则。

在暑假刚结束的第一次全系大会上,文传系系主任助理杨骊老师、教学督导组组长王大江老师就先后给专职教师讲解了拟写教学大纲和教案的有关规定与经验,要求全系专职教师按照相关细则执行。那么,专职教师们究竟执行得如何呢?在执行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呢?开学后一周,系主任助理杨骊老师组织教务科郭菊老师以及中国文学教研室主任靳丹老师、副主任刘莹老师、新闻教研室主任张超老师、广告教研室副主任马丹丹老师、网络技术教研室主任郑伟老师、行管教研室主任霍岩老师,对本学期上交的大纲和教案进行了严格检查,核查专职教师是否执行了文传系的相关规定。

在教学大纲的检查方面,各教研室主任除了检查对大纲的进度设置、重难点分析进行常规检查之外,重点检查了教学大纲关于平时成绩的设定。按照文传系7月1日制定的关于学生平时成绩设定的相关细则,要求教师必须按照以下规则来设定平时成绩:

(一)学生出勤考核不低于10分,旷课1次扣5分,旷课5次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二)课程论文(设计)不低于20分,任课教师至少安排1次。

(三)平时(期中)测验不低于20分,任课教师至少安排1次,测验方式自定。

(四)课堂回答问题不低于5分,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科学安排每次发言的分值,搞好课堂学习的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课程笔记不低于5分,学生须有专业课程笔记本,无专用笔记本记为0分,有专用笔记本,任课教师适时抽查,根据笔记情况自拟等级评分。

(六)数字化平台互动作业不低于10分,任课教师根据作业内容的分量设置作业次数,但不低于3次,并自拟评分标准。

文传系同时要求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流程上,按照以下细则执行:

(一)任课教师应在宣讲课程教学计划时,向学生公布所授课程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

(二)任课教师应做好每一教学环节成绩考核记录。

(三)任课教师应在学期结束时向学生公布平时成绩评定结果。

(四)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负责将平时成绩评定资料随考卷交教务科归档。

这样的平时成绩设定细则,既落实了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又赋予了任课教师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根据本次检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老师都按照系上的规定认真执行了平时成绩的设定,并且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向学生宣布了相关细则。对成绩设定较为详细的老师是蔡郎与老师,她专门就田野考察和课堂报告设置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小组田野调研团队汇报要求从选题、纪录片或PPT制作、现场讲解、全员参与几个方面进行打分,操作性很高,保证了学生的参与。但是,也有个别老师未按照系上的规定设定平时成绩比例,还有几位老师在平时成绩设定上过于简单化,考核指标没有详细标注,缺乏可操作性。郑伟老师还负责了数字化平台的相关检查,发现还有部分老师没有及时上传教学大纲到数字化平台。

在教案撰写检查方面,根据本学期文传系的规定,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开学时就要上交本学期的教案以供检查,这是第一次严格执行此规定——没有上交教案的教师取消上课资格,结果,所有文传系的专职老师都在规定日期前上交了教案。这一规定有一举三得之效果:一是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撰写教案,确保了教学的规范化和严谨性,能够让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充分考量,最终使学生受益。二是可以促进教师们认真撰写教案,多出应用型大学实验教材。系主任毛建华教授认为,写教案是撰写教材的第一步,能写出好的教案,离撰写出教材也就不远了。迄今为止,由文传系老师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的教材已经出版了8本(含一本胶印教材),并且由王大江老师主编的写作系列教材还获评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还有几位老师也正在筹划出实验教材,这些成果都跟文传系对于编写教案的重视不无关系。三是可以更轻松地迎接教学评估。早在2011年评估活动之后,系主任毛建华就深深地意识到教案的重要性,如果教师们都有教案存档,那么,应对上级的教学评估将是非常轻松的事情。虽然锦城学院并没有要求每位教师都编写教案,然而,如果放任教师们都只依凭PPT课件来讲课,不仅对提升教学质量毫无裨益,而且在应对上级教学评估时也会手忙脚乱。

因此,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严格督促下,系主任助理杨骊老师的组织下,各教研室主任对教师们上交的教案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发现,绝大多数老师都认真地撰写了教案,内容较为充实,完备,基本上都写出每章节教学的重点、难点、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都能按照教学计划同期编撰,这反映出老师们上课的思路很清晰,重难点的选择也较恰当的。特别是王大江和黄存勋老师的教案,格式规范,较为详尽,由此可以看出两位老教师经过正规训练长期以来养成良好工作习惯。但是,也检查出教师们在教案撰写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1.有个别教师没有搞清楚教案与教学日志的区别,把教案写成了教学日志。2.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案模板,因此教案格式五花八门。3.在教案撰写上,大部分老师侧重的是教学内容,有部分教案停留在知识点的梳理上,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法和学法的设计较少,也缺少反思环节的设计。由此可见,对于教案撰写的规范化,还无法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需要长期引导督促,循序渐进的过程。

本次检查大纲和教案活动,是文传系第一次如此严格地执行教学检查活动,考量教师们对相关教学规定的执行情况。总体来看,文传系的教师都是相当敬业的,虽然在教案的撰写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但大家的教学态度都是积极认真的。活动之后,各教研室主任都与在检查中出现问题的教师及时进行了沟通,督促对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为今后进一步教学规范化、进一步提升文传系的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杨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