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文科人才的高就业率是如何实现的?

来源: 夸父网    更新日期: 2015-05-27   点击量:

 

文传系就业指导工作扎实有效
   2015就业季,在全国高校750万就业大军的激烈竞争中,以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为目标的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并没有感到太大压力。据统计,截至2015年4月30日,该系2015届的354名毕业生,已有348名学生本人申报落实了工作,就业率为98.2%;即使按照省教育厅就业系统28个字段的严格要求统计,该系就业率显示也已达到96.04%。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文传学子是如何实现如此之高的就业率的呢?
就业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长期以来,文传系坚持培养“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主要辅助手段的技术型文科人才”,走出了一条与传统高校文科人才错位竞争的路子。在此基础上,他们按照邹广严校长“把就业作为学校的一条生命线”的指导思想,利用整个大学四年时间,持续开展有助于大学生成功谋职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连续多年保持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其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错位竞争,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建校以来,文传系一直秉承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在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主要辅助手段,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很强的动手能力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该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精心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应用性强的课程,组织编写全新的教材,认真落实系上制定的以“读、写、听、做”为主要内容的“成才辅助措施”,努力让每一个文传学子在锦城学院的四年中都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实现教育的“增值”。
二是搭建平台,创新校内实训措施
   近年来,为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足够的实验和实践锻炼,文传系在不断完善诸如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图形图像处理、广告制作基础、网络新媒体,电子政务等一系列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立足校内,加大力度搭建各类仿真实训平台。目前已创建包括报纸、网站、网络电视台、会务公司、广告公司、汉语国际推广公司、电子杂志在内的23个校内仿真实训平台。系上不仅为每个平台安排了指导教师团队当“教练”,而且在逐步实现学生校内实训“全员覆盖”的同时,实现了与学分挂钩的“全员考核”。
三是是建立基地,畅通人才输送渠道
   建校10年来,文传系坚持不懈地建立各类“教学实习就业基地”,先后在全省范围内的近100家省市级媒体、国有民营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就业基地”。由于与这些基地保持了长期的友好联系,文传学生大四期间到这些基地实习时都会得到特别关照,得到单位指派的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责任心较强的指导老师的带领,学生自然也能学到更多更实用的本领。实习结束后,在单位需要、学生自愿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留在了实习单位就业。
四是树立品牌,建立良好社会声誉
   10年教育,毕业走出校园的6届文传学子已在业内打拼出一定的成绩,并小有影响。文传系始终坚持联系并动员优秀校友亮出“锦城文传”的名片,利用品牌战略,吸引招聘岗位,抵御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并利用校友影响扩展校企合作渠道。据调查,凡使用过锦城文传毕业生的合作单位,百分之百对“锦城文传”这个品牌大加赞赏;如乐山日报、绵阳日报、绵阳晚报、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川报集团家庭生活报、金融投资报、教育导报等单位,都将文传系近4届毕业生安排到重要部门加以培养。据统计,该系2015届毕业生借助校友影响而争取到的就业岗位达70个,占本届毕业生的20%左右。
五是设立专职,全程辅导全面联系
    多年来,文传系领导精心谋划、科学统筹,在学生科设立了专门的“文传系实习实训就业指导中心”,并指派专人专职全方位负责该实习就业指导的具体工作。专人专职化管理实现了实习就业工作的“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利于积累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有利于与合作单位长期建立联系,有利于贯穿始终地做好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的就业指导。文传系实习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林燕老师已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资格证,并在2014、2015及2016届的学生中逐步摸索,致力于把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长板”,近两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已初见成效。
六是贯穿四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文传系就业指导工作坚持大四的事情四年做的指导思想,将整个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四年,致力于渗透式的培养学生除专业核心能力以外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学生就业竞争中“长板”。大一期间,开展专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由系主任、学科带头人等知名专家在全系范围内举行专业专题教育报告,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再由相关老师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与处境, 尽早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方向。大二期间,把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综合素质相结合。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践意识,采用行业调查,岗位体验等方法,开展大量与专业内容挂钩的社会实践活动, 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专业、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懂得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坚持有计划地利用就业指导课和课后的单独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能在身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处理、自我管理和生涯规划上逐渐成熟。大三期间,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翻转课堂”教育。要求学生开始收集了解就业信息及动向,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利用就业指导课的机会,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讨解决。就业指导课则注重培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思想意识,逐渐进入就业角色。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调整心态,  明确自身发展的路径,并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四期间,按期检查实习进度,跟踪指导择业技巧。大四上学期制定实习计划并推进,按期检查督促完成进度,确保所有毕业生上学期完成专业实习;及时了解并掌控是否能落实就业的情况,对不能落实就业的学生进行针对辅导,对已落实就业但仍有择业意愿的学生进行择业指导,避免恶意毁约,确保良性择业。
七是“微学分制”,加强实践环节管理
   文传系本着充分利用实习环节,锻炼学生就业能力的原则,将实习环节的6个学分实行“微学分管理”,即由实习单位签署实习鉴定书为“合格”取得3学分,如通过实习直接落实签约单位,证明该生具备了就业能力,获得剩下的3学分;如通过实习仍未能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须回校参加学校、系上及社会各界组织的每场招聘会,通过招聘现场历练积累求职经验,并及时与老师沟通,由老师帮助诊断其问题所在并及时指导以获取到适合的职位。通过指导,多数学生能顺利应聘到合适的岗位,少数较为困难的学生在学校帮扶政策的支持下也基本能落实工作,最终获得全部学分。
   距2015届毕业生离校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文传系6个专业的就业率已经分别达到新闻学98.9%,广告学98.0%,汉语国际教育97.9%,汉语言文学98.9%,行政管理97.3%,全系平均98.2%。面对这样一组令人欣慰的数字,文传系的领导和林燕老师并没有感到特别轻松。他们还在积极为少数几个未能就业的学生继续联系落实工作单位。同时,又在筹划2016届毕业生的实习动员了。
                                                                        (文传系新闻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