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文传最美教师亮相中国诗词大会

来源: 夸父网    更新日期: 2017-05-11   点击量:

 

  2016年12月,我校儒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传学院青年教师靳丹,受邀带领并指导成都市草堂小学的4名学生参加了由央视科教频道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事后,四川电视台“四川联播”栏目曾就此事对靳丹老师作了采访报道。近日,小编也有幸邀约到靳丹老师,听她面对面地和我们讲述关于“诗词大会”的那些事。

  “看娱乐节目是欣赏别人的梦想,看文化节目则是利益自己的心智”

  谈及诗词大会,靳丹老师显得非常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告诉我们她此番能带领草堂小学的孩子们全程参与这档风靡全国的文化节目的录制,纯属偶然,“我朋友的小孩子在草堂小学读书,当得知草堂小学有四个小孩子在选拔赛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百人团”,需要一位老师对孩子们进行专门地指导时,就向她们推荐了我。”

  作为亲历者,靳丹对这场备受关注的诗词盛会的感受,同电视机前的朋友们似乎不太一样,她告诉我们,“如果要把整场大会称作一场比赛的话,那它就太不像一个比赛了,它其实更像是一次‘以诗会友’的聚会,而这也正是诗词大会的宗旨。在这里你会遇见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每当看到舞台上有那么多因诗词而聚在一起的人,你都会觉得特别温暖。从未想过古诗词这样小众的东西,在现代社会还能被这么多来自各行各业甚至各个阶层的人所关注和喜爱。”

  靳丹特别提到,在大会上,有一位89岁的老大爷,赛前还在作诗,抒写他第一次进京的感受,“他的诗中虽没有特别浮华的词句,却是真正的有感而发,甚是淳朴,像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这会让你感受到在诗词探寻这条路上,还有很多人陪着你一起,你一点也不孤单。”

  在靳丹看来,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是非常可贵的,“如果说看娱乐节目是欣赏别人的梦想,那么看文化节目则是利益自己的心智。”

  “能够欣赏古典诗词,才不枉虚生此国”

  靳丹从事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已有十年之久,在她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欢声笑语。上过她课的学生都知道,她喜欢在课上和学生们分享一些同文学相关又与现实生活贴近的小故事。她认为“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一个有温度的东西,后人能通过对文字的追溯来了解前人。”

  任教十年间,靳丹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有学生向她反映,网络时代,诗词歌赋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似乎越来越轻,许多过去熟悉的诗句,现如今都想不起它们的意义了,徒留似曾相识的无力。针对这样的现象,靳丹便尝试在每次上课时增加一些有诗情画意的内容作为引入,让学生们真正爱上诗词,更让他们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学习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自己渴求的过程。

  靳丹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身边的小孩子也给了她很多启发。在引导小孩子们写诗的过程中,他们常常给她带来惊喜。她曾教过的一个8岁的小孩子这样写《松》:“秋日落叶满街头,唯有松叶长枝头。松叶犹如翡翠针,人也如此力之强”。他们笔下的“秋天”也与“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古人不同,“秋来黄叶飞满天,半似蝴蝶半似金”,美丽而又亲切。“这些小孩子能写出如此生机勃勃的诗句,是因为他们将自己对生命的观察与体验融入了诗歌创作中。”

  因此,靳丹在课堂上也更加注重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更多地去关注诗词中与生活相关的点,引导同学们真正地去理解古人。她非常认同梁启超先生在《要籍解读》的“题要”中写的那番话:我以为凡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对我们的意义。

  学习古代文学,是为了更好地去做一个现代人

  谈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普及问题时,靳丹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对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不能仅仅只是为了去追赶一个“国学热”,去追随一股潮流,而应了解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和国学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不能把传统文化同我们的生命发生联系,那么得到的只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次感受。她始终信奉顾随先生的那句话:我们学习古代文学是为了更好地去做一个现代人。“我们学习诗词、文化,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背负着一种使命去传承它,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它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自己,去完成我们的生命。”

  靳丹希望借着这次“诗词大会”的春风,能有更多同学燃起对诗词文化的关注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