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学术讲坛 >> 文心讲坛 >> 正文

方小林老师带你探索 亲密关系中依赖人格的密码

来源: 文传学院    更新日期: 2022-10-14   点击量:

方小林老师带你探索

亲密关系中依赖人格的密码

      10月13日晚7点,文学与传媒学院2022年秋季文心讲坛系列讲座——《“极致”与“伪善”——亲密关系中人格障碍之依赖人格》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次讲座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公共管理系专职讲师方小林老师担任主讲,近千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方小林老师提出了亲密关系的概念:亲密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是客观存在的,主体体验到的。  围绕着亲密关系这个话题,方小林老师提到了现代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种问题——依赖人格。所谓依赖性人格障碍,就是以过分依赖为特征,表现为缺乏独立性,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深怕被人遗弃。并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过分顺从于别人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在讲解的过程中,方小林老师用一个音频来展示了依赖者的亲密关系模式,从需要一个人,到对这个人感到愤怒,然后推开,到推开后的惊恐和内疚,最后又回到需要这个人,整个模式就是一个恶性的愤怒循环。


紧接着,方小林老师解释了亲密关系中依赖人格典型行为模式中的“极致”和“伪善”。“极致”的特点是没有边界感的付出和失去平衡的自我。换言之,就是让爱失去了分寸感,让自己失去了重心,将亲密关系中的对象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一味地选择包容隐忍,却忘了关照自己的感受。“伪善”的特点是认为自己放下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是对对方的包容,然而这其实是一种隐忍,这种隐忍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埋藏在关系中,当能量积蓄到一定强度时,便会火山爆发。“伪善”的本质是不能诚实地对待自己。

方小林老师还解释了依赖人格的产生原因。其一是,依赖者往往受到基因编码和婴幼儿时期的依恋关系影响,导致缺乏心智独立的能力,无法在亲密关系中去建立一种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亲密关系对象之间的平衡。其二是依赖者自身存在巨大的矛盾和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深处被看见和关爱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当得不到满足时,便心存焦虑不安。通常会过度沉溺于关系,毫无保留的去付出,以求需要的满足。

最后,方小林老师介绍了两种帮助依赖者走出关系障碍的方法。方法一是强化拥有,淡化失去。原理是重复行为增强幸福的体验感,避免将自己置于随时失去的危机状态中。具体方法是每天用可视化的方式,列出你在关系中得到的物质收获和精神满足,而且每日记录得到的数量不得少于3个。方法二是就事论事,活在当下。原理是将自己的意识留在当下,忽略过去,屏蔽未来。具体方法是总结出你的沟通习惯,重设自己的抱怨沟通模式,通过情景+行为+主观感受的抱怨沟通模式,来让抱怨变得更优雅,更得体,更有效果。方小林老师在讲座的最后告诉同学们:“要诚实地对待自己,走出亲密关系的陷阱,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紧接着,方小林老师解释了亲密关系中依赖人格典型行为模式中的“极致”和“伪善”。“极致”的特点是没有边界感的付出和失去平衡的自我。换言之,就是让爱失去了分寸感,让自己失去了重心,将亲密关系中的对象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一味地选择包容隐忍,却忘了关照自己的感受。“伪善”的特点是认为自己放下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是对对方的包容,然而这其实是一种隐忍,这种隐忍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埋藏在关系中,当能量积蓄到一定强度时,便会火山爆发。“伪善”的本质是不能诚实地对待自己。

方小林老师还解释了依赖人格的产生原因。其一是,依赖者往往受到基因编码和婴幼儿时期的依恋关系影响,导致缺乏心智独立的能力,无法在亲密关系中去建立一种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亲密关系对象之间的平衡。其二是依赖者自身存在巨大的矛盾和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深处被看见和关爱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当得不到满足时,便心存焦虑不安。通常会过度沉溺于关系,毫无保留的去付出,以求需要的满足。

最后,方小林老师介绍了两种帮助依赖者走出关系障碍的方法。方法一是强化拥有,淡化失去。原理是重复行为增强幸福的体验感,避免将自己置于随时失去的危机状态中。具体方法是每天用可视化的方式,列出你在关系中得到的物质收获和精神满足,而且每日记录得到的数量不得少于3个。方法二是就事论事,活在当下。原理是将自己的意识留在当下,忽略过去,屏蔽未来。具体方法是总结出你的沟通习惯,重设自己的抱怨沟通模式,通过情景+行为+主观感受的抱怨沟通模式,来让抱怨变得更优雅,更得体,更有效果。方小林老师在讲座的最后告诉同学们:“要诚实地对待自己,走出亲密关系的陷阱,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晚上8点10分,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