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学术讲坛 >> 文心讲坛 >> 正文

王晓燕“科举制度下的民风与士习”

来源: 夸父网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宣传海报

王晓燕老师正在讲解

讲座后合影留恋

   (夸父网2013年5月21日讯 徐华清 图/文)5月21日晚,一场关于“科举制度下的民风与士习”的讲座在忠孝大楼107教室顺利进行,主讲人为文传系专职教师王晓燕老师。
    王晓燕老师首先为大家简单讲解了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依次做了简单介绍。第一阶段是先秦时期,由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制度决定,选拔人才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同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仕”与“学”的思想,说明了入仕与求学在中国先秦社会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第二阶段就是汉代到元朝的察举制度。讲到这里,王老师举出魏朝时曹操“连下三道求贤令”、“唯才是举”的例子来说明当权者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到隋朝,科举制度始建,而大兴于唐朝。第三阶段便是明清时期更进一步发展的科举制度。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层次复杂,主要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等级,并浅谈了这五个等级的特征。
    接下来王老师便谈到了科举对于当时民风与士习的一些影响。科举考试可以使寒门士子一朝得志,这样的利益便使众多人都不计代价的奔赴考场。然而,与平步青云的人相比,律屡试不中的人确是大多数。形成了社会极大反差。同时,科举制度是十分苛刻的,考场士子的考试环境也十分困顿。这些严刑峻法也体现了科举制度的束缚性。另一方面,科考的内容是八股文,这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从阅卷方面来看,科举取士具有极大的随机性,这也可以看出科举制度上的弊端。王老师对讲座进行了补充,说明了科举制度衰落的三个原因。她也留下了三个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
    在提问环节,有同学问道科举制度与当今的各种考试有何联系。王老师答道它们的程式化都极强,而且都有规律可循。她说,考试并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但我们却需要通过考试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伴随着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