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3日 文传系新闻中心/讯 傅丽匀、禹贵瑕/文 许川阳/摄)22日晚7时,一场题为"成都竹枝词与成都近代民俗之住行"的文化讲座在忠孝楼107学术大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文传系谢天开副教授担任主讲,系本学期 "文心讲坛"系列讲座之一。来自全校范围的百余名学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谢天开副教授从"竹枝词的由来""竹枝词的地位""竹枝词的流行"三个方面向同学们普及了"竹枝词"的相关知识,并从他--一个对"成都竹枝词"无比喜爱并颇有研究的成都人--的视角,列举了刘禹锡、杨燮等多位著名词人的诗句,阐释了 "竹枝词"的内涵及其历史,并以此为引与同学们分享了"竹枝词"中所记载的成都近代民俗之住行。
谢天开老师通过竹枝词名句"一扬二益古名都"向大家介绍了成都这座名城。他谈到"成都竹枝词"中对清代及民国成都城市格局之变化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成都民俗与住行的历史。在空间分布上,近代成都的城市形态变化多端,有幽静醉人的"蓉城"之称,还有三座城变作一座城的融合,更有神幻的"龟城"之称。成都的街道变化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渐进,也有突变。对于成都市花--木芙蓉,谢老师也作了仔细的介绍。
在住行方面,他主要介绍了近代成都的几种交通工具,如黄包车、自行车、鸡公车等。"一身穷骨瘦如鸡,车坐鸡公我最宜"便是近代竹枝词诗人对"鸡公车"的描写。谢天开老师认为成都竹枝词所描述的从清朝到民国成都城市交通的变化,最先是从道路开始的,主要的交通工具体现出了平原城市的特色。
最后,谢天开老师表示,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在成都走走,去探索分析现在的成都与旧时成都的差别。成都竹枝词作为一种历史的载体,记录与歌咏了成都这座古城从农耕社会转化成近现代城市的历史变迁。经过谢老师的精彩演讲,同学们对成都竹枝词与成都近代民俗之住行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晚8时30分,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此次讲座由四川省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锦城学院学生工作部、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联合主办,由锦城学院儒学研究中心与文传系鑫政会务公司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