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何剑平教授谈佛教与中古小说

来源: 夸父网    更新日期: 2018-06-08   点击量:

 

    5月31日晚,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何剑平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讲座在忠孝大楼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题为“佛教与中古小说”。文传学院院长毛建华教授、副院长傅仕彬教授、中文系高强副教授、王晓燕副教授、秦蓁副教授等纷纷来到现场,同时慕名而来的还有来自全校各专业的100余名学生,据了解,本场讲座是2018年春季学期文传学院“文化之旅”系列讲座的收官之作。

 

    何剑平教授长期从事佛教文献研究,在这一领域建树颇丰,此次讲座也主要围绕佛教文化对中古小说的影响展开。

 

    何教授从《世说新语·文学》中提到的“六通”讲起,详解梳理了佛教“神通观”特别是“变足神”在中土的传播与发展。他告诉同学们,所谓六通,即指“神足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以及“漏尽通”。其中“知他心通”大约类似于人们常说的“读心术”,“最厉害的非他莫属,倘若古代的捕快,或是今日的警察能习得此通,说不定就能实现‘天下无贼’的美梦”。

 

    据何教授介绍,早在汉代中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东渐,一些和神通相关的幻术或魔术已由西域传人中土,佛教六神通之“神足通”理论也随即输入,并在当时的士人中传布开来。东汉末年,有着崇信方术传统的中国人在初次接纳佛教时,关注的重点首先就是佛教的神通性。这或许是传教僧侣有意采用的教化方式所致。因为通过神足通的观念行化,更容易使人们接受和理解佛教,并以之拟比神仙方术。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说:“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人无。”正是将道教之神仙王乔与佛教之阿罗汉升空蹑虚之形象并置,反映了时人心目中对神通的一种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神通观进一步得到广泛流传,并深入人心,尤其是神足通以故事或幻术等形式在中土赢得大批信众,逐渐具有技艺化的特征。到了唐代,随着玄奘《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论的传译,有关佛教神足十八变的理论也日益引起中土僧侣阶层的推崇和重视,并在文献中得到大量引述。这一时期对神足通理论的接受展现出两种特点:一是开始用变神足理论分析佛教文学的典范作品;二是对神足通的阐释呈现中国化的倾向。
何教授认为神足通所讲的“神变无量、转易多端”的诸种表现形式,在唐代以后日渐成为了中国艺术家结撰故事时常用的手法:“利用神足通营造虚幻神奇的空间,使人们离开凡庸常规的人生场景,极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幻想力,并激发了人对宗教的信心,这一手法在后世民间佛教文学的传统中有深远影响。”

 

    何教授的讲解详实生动,文献充足,令与会师生受益匪浅。提问环节,同学们还就佛教的“空”与道教的“虚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向何教授讨教,何教授均作了详细解答。
晚8时30分,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