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学院教研活动专题简报(第六十四期)

来源:     更新日期: 2018-06-20   点击量:

 

 

文学与传媒学院各系教研室                     二〇一七年十月十五日


编者按:

2017年9月开学伊始,在持续学习《锦城2025规划》的基础上,文传学院又组织学习了邹校长的《落实“锦城2025规划”,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心怀三种精神,践行教育责任》重要讲话,各系纷纷开展教研活动,老师们结合自身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胸中的教育情怀”和“脚踏实地落实责任”等层面探讨了如何追踪技术革命前沿,如何构建未来课堂,如何培育“未来型人才”等问题。老师们表示,邹校长在《锦城2025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战略”和“十二条发展路径”,第二个十年的核心任务是发展五大战略,这也是我们学校抢占竞争“制高点”的不二法宝。教师应该首先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信息化,同时还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应该始终秉持高尚的师德,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全身心投入锦城教育事业,做良心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有收获。

 

   

 

找准定位,砥砺前行——中文系学习感言………………………马秋穗(3)

打造教学核心竞争力,为锦城十年规划添砖加瓦——新闻系学习感言

………………………………………………………………………张超(11)

找准“差异化”,探索“产学研”道路——广告系学习感言聂鑫鑫(18

注重实践能力,抢占“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新媒体系学习感言……………………………………………………………………郑伟(21

走差异化办学之路,打造锦城的“吸睛点”——公共管理系学习感言……………………………………………………………………霍岩(25

略议文科人的“心力”与创新…………………………………王晓燕(30


找准定位砥砺前行

——中文系学习感言

 

20175月以来,中文系组织教师学习了《锦城2025规划》,20178月底至10月,中文系又通过教师个人阅读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了邹校长的《落实“锦城2025规划”,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心怀三种精神,践行教育责任》重要讲话精神。针对邹校长提出的办学的差异化、人才的复合化、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培养方式的国际化、高校与社会合作的产教融化”这五大战略,老师们感慨颇多,认为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学校第二个十年发展的核心任务,明确了教育与文化创新的目标,必须追踪技术革命前沿,抢占新的“制高点”,未来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未来型人才培养已是时代之需和学校的发展之要。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文系各位老师发表了自己对教师职业道德精神、追踪技术革命前沿、构建未来课堂等相关问题的看法。

刘莹老师在研讨中特别提到应如何面对“未来的课堂”的问题。她指出,首先应明确“未来的课堂”的内涵。第一,教材多媒化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变得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第二,资源全球化因特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可方便地享用。第三,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第四,学习自主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等网络学习资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第五,任务合作化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计算机合作的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的小组作业和计算机扮演同伴角色等形式,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六,环境虚拟化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系统开放化系统开放化主要体现在内容开放、结构开放和功能开放这三方面。其中,内容开放是指能通过超链接实现本地资源与远程资源无缝连接,内容空间可无限扩展扩张;结构开放是指可利用构件化技术,允许随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扩充教育系统的能力;功能开放是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能够支持按需学习适时学习与弹性学习。

刘莹老师还在研讨中分析了我们应如何面对“未来的课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建设“智慧课堂”。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评测,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云计算,将教与学形成一个开放、整合、协同的信息化整体;通过移动互联网,让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处理信息,使学习和交流更为便利。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苦练“技术”基本功,成为“技术达人”,熟练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王韬老师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认为应“加强国际化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她说校长在《锦城2025规划》中提出的实施“五大战略”和“抢占制高点”的要求对她触动很大,结合其教学对象的特点,她认为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必须突出和强调的是“国际化”战略。众所周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汉语的国际传播需要,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很多课程安排也是围绕这一主要目标进行的。但具体到锦城的实际情况,由于长久以来一直缺乏留学生,本专业的学生缺少最重要的实践机会,对各种教学方法的掌握也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因此,在专业建设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亟需和国际接轨。为此,文传学院的相关老师做出了多种尝试,例如,开发汉语学习的APP课程,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和国外汉语学习者的联系,以及和周边有留学生的高校合作(如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的留学生数量大、汉语学习的诉求强、学校又没有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缺乏专业性人才,因此和文传学院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协议,从本学期开始由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电子科技大学的留学生开设汉语课程,拉开了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化”的帷幕。这是以实际行动来践行锦城的“五大战略”,突出了专业特色。

秦蓁老师指出,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专职专任教师,她在思考该如何提高自己才能在学校的第二个十年规划实施过程中顺利转型。她对其中的“国际化”和“信息化”战略,对“未来型教师”的提法和阐释感触最深,受到的启发也最大。秦蓁老师认为,“未来型教师”应该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诚如邹校长所讲,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练、导演。那么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由知识的呈现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和激励者,要精心编排和设计课堂,先将课程的知识点通过设计转化为可以进行全班互动讨论和参与的具体活动或项目,由教师布置任务,提供思路,指导学生搜集和查找资料,整合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环节,然后由学生主打,教师从旁指导,进行全班性的探讨和研究性的学习,一起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构建思路。为了使这种角色转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深入地实行,也为了顺应当下日新月异的网络和新媒体技术,“未来型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的知识载体,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资源。比如,翻转课堂就是实现师生角色转化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而教师学会制作慕课、微课,还能使学生实现课下和线上自由的学习。秦蓁老师还认为,“未来型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师德建设也不可荒废。技术可以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可以不断更新,但最根本的师德始终不能丢弃。

蔡郎与老师以其讲授的《民俗学》为例,探讨了为提高教学效果,她如何采用多种教学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课堂讲授:在讲授中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同时能突破单纯文字的局限,展示的信息量大。另外,每个章节都会举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思维的习惯。第二,专题讨论:专题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该模式由以下环节组成:“学生自主组队――确定主题并探讨――课堂主题发言――讨论及点评”。在这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好的体现,有利于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长知识面。 第三,学生能力培养:针对民俗学田野调查的特点,组织学生到相应的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田野调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民俗元素的应用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四,翻转课堂的设计:蔡老师将民俗课程的田野考察部分作为翻转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堂翻转课都有视频录制,既可以交流学习,又可以用于民俗学精品资源课的视频资源。以服饰习俗这讲为例,蔡郎与老师首先录制视频讲述田野考察的相关注意事项,然后结合民俗的特点布置学生对服饰进行考察,学生自己拍摄纪录片到课堂展示、讨论、学习。第五,拓展课堂维度:蔡老师通过在线平台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师生教与学的时间。

朱亚铮老师认为,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五大战略”。她说“差异化”在生活中是每个人存在的坐标,是与别人的区别和差异;而在工作岗位中,则要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非你不可”的工作能力,这其实是对教师的一个高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在社会上,一个产品之所以成功,杀出重围,异军突起,锋芒毕露,就是要与同类产品拉开差距,反过来,“同质化”就是前进的最大阻力。而“国际化”则是指,一所大学在全球化面前想保持“独善其身”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全国创建“双一流”大学,其评价体系也是被纳入到了国际学术视野当中的,要想孤立、静止地发展是不可能。我们可以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另类的国际化道路。“复合化”对学生而言,就是要跨学科学习,因为对接的专业是融合的产业。比如文传学院的“新媒体”专业,并不是只需要学生掌握技术层面的知识,同样需要学生有文学、艺术、写作、交流等素养和能力。“信息化”则是紧扣人工智能的时代语境,“产教融合”要求老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纸上谈兵”,还需要“亲历躬行”的实战经验。

赵丽蓉老师认为,首先,在坚持差异化、错位竞争的前提下,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并将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相结合,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变革。对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既要求最基本的文化基础和审美情趣,还应该学会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对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其次,教师必须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先进、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英文水平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接触国际上优秀的学术成果及学科知识。事实上,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深切感受到责任和压力并存,尤其是在当前学术环境及教育大环境下,赵老师认为,沉静下来用心教书育人、提升自我,能戒骄戒躁、尽可能克服多种困难,这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郑莉娟老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突出优势、发展学科的重要性。她认为未来的教育,学生的个性被不断释放,兴趣爱好正在成为毕业学生谋生的手段。因此,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应是大学教育的方向,也是培养未来型人才的一个方面。

马秋穗老师则指出,学习了《锦城2025规划》后,明确了学校的下一个十年的办学目标和方针措施,学习了邹校长8月的两个重要讲话后,对办学的差异化、人才的复合化、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培养方式的国际化、高校与社会合作的产教融化”这五大战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核心任务,虽然教的是传统文科,但依然需要正视和掌握当代技术前沿。马老师还指出,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勇于实践,对学生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用“三心”去理解和鼓励学生,去想学生之所想,做未来型教师,培养未来型学生,建设未来型学校。

靳丹老师有感于座谈会中关于“三种精神”的讨论,认为文传学院从创建伊始就有一种“博学于文,奋斗于传”的艰苦奋斗精神,教学管理就应该秉承科学严谨的精神,遵行邹校长的“三不防水”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老师上课严格考勤,定期检查笔记,课堂课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管。同时,教师应该有职业操守,有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好老师应当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升人格品质,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张砚老师分享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故事,认为要用爱和温暖去感染学生,张老师回忆了自己从教六年来的点滴,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老师到现在略有经验的学校“老员工”,要不忘初心,授予知识、传授技能,学生的成长也是自身的成长。王晓燕老师则以自己读书治学的经历畅谈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所思所想。另有中文系多位教师从自身所教课程出发谈及如何贯彻五大战略、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综上所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找准定位,脚踏实地,中文系各位老师将在前一个十年的基础上努力奋进,追踪技术革命前沿,构建未来课堂,培育未来型人才,做未来型教师,建设未来型的中文系!

                                             (马秋穗整理)

 

 

 


打造教学核心竞争力,为锦城十年规划添砖加瓦

——新闻系学习感言

 

锦城学院的十年规划,为每个锦城人勾画出了美好的蓝图,新闻系的全体教师也为之振奋。但任何蓝图的实现,都需要每个人的全情投入,新闻系的教师在认真学习文件、领悟讲话精神后,对自己身上的责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决心在各项工作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实现锦城的十年规划添砖加瓦。

周平老师学习了邹校长在暑期干部学习会上作的《落实锦城2025规划,抢占未来教育制高点》的讲话文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首先,周平老师认为,校长这个讲话时间节点很好,目前正值锦城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如果仅仅满足于过去的成就,裹足不前,就会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此时校长的讲话,相当于一场新战斗的冲锋号和动员令,全文既有强烈的危机感,又有切实可行的新举措和新办法,沿着这条道路,锦城的未来就会充满着希望。

周平老师说,校长已经给我们开出了走出困局、开拓新局面的药方,这就是走差异化、复合化、信息化、国际化、产教融化的道路,尤其是抢占制高点,这个制高点一定是抢出来的,好比重大的新闻报道,你不去抢,成果永远都不属于你。一个“抢”字,代表了锦城人的精神状态和主动进取精神。

对每一位老师而言,现要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校长的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让自己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锦城的二次腾飞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和希望。周平老师表示,虽然自己有岁数较大的短板,但自己会尽更大的努力,把教学搞得好上加好。当前自己主要的问题是“制高点”抢得不好,有些新技术(如在线平台)运用远远不够,需要自己尽快把它弥补起来,网络运用技术也需要极大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锦城的未来。

张超老师认为,锦城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的独立院校,全社会都为之震撼,锦城学院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在“追求卓越、至于至善”的理念指导下,提出了十年规划。在十年规划里面,明确到2015年录取线达到省属院校“第一军团”水平,到2025年,步入重点大学招生“录取区”。这样的目标为全院的教职员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向社会证明,独立院校可以和其他公立高校一较短长,甚至可以比很多公立高校做得更加出色。十年规划对锦城的优劣势有非常深刻的分析,这也有助于我们教职员工保持清醒的头脑,目标非常宏大诱人,但前进的路上绝不平坦,不过对于锦城人来说,排除困难,创造独立院校的历史将是我们光荣的使命。

作为锦城的一名专职教师,张超老师表示,能帮助锦城达成目标的最好方式,就是秉承邹校长所说的“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面都要抢占制高点”。具体而言,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随时引进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业界的最新实践经验并在梳理整合之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与学科前沿保持一致;教学方法方面也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甚至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采取最合适的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法;考核方面则要转变思路,将考核手段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更好的结合,理论和实践双方面都能收获。张超老师相信,只要每个锦城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并长期坚持下去,锦城的十年规划就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和蓝图,终将成为现实。

宋小英老师认为,学习了邹院长的讲话,印象最深的是国际化的办学眼光。邹院长在讲话中说道:“‘国际化’的问题,每个学院都得做,不是工商学院做了,其他学院就不用做……”。邹校长希望每个学院都要从自己做起,邹校长的这个想法,正在不断影响着各个学院。文传学院也正在努力探索,希望通过各种机会从各个角度打开国际化的合作之路。邹院长在讲话中还坚定地说道:“建双一流”,国际化是必须走的一步。在培养人才方面,特别是毕业生论文写作上,文传学院已经开始行动并有所创新。比如鼓励学生写作实践性论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宋老师还以朋友的女儿举例:朋友的女儿在美国读小学,今年总统大选时,她女儿的作业是:你选谁?为什么?朋友说女儿很注意收看新闻,关心两党竞选人的主张,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观点。朋友说,美国的中小学教学都是这样,从小就让他们介入社会生活,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培养他们国家主人意识,绝不会“两耳不问窗外事。”因而这些孩子从小对世事就有自己的看法。宋老师还指出,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哥伦比亚一名大学生20年前曾经对一批人就“幸福”的理解作了调查并写了毕业论文,20年后,她已经是这所大学的博士和终身教授,她继续追踪这些人,发现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变化,因而解码幸福秘诀:幸福不依赖与物质,而是内心的感受。《华盛顿邮报》刊登此文,引起广泛关注,一天之内加印六次。

这两个国外的故事,加深了宋老师对邹院长的讲话的思考。国际化固然有很多路可以走,宋老师认为,文传学院培养和鼓励学生写作实践型毕业论文,其实就是在尝试向国际教育看齐。文传学院的这种探索也是一种启示,各个学院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实践向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实践看齐,让更多的学院具有“国际份儿”。

赵沐沕老师指出,校长的讲话中首先谈到了第二个十年的核心任务是实施五大战略——差异化、复合化、信息化、国际化、产教融化,实施的原则就是全面贯彻,重点突出。锦城的第一个十年虽然没能参与,但从第二个十年的任务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任重而道远,作为未来这十年奋斗中的一员,首先势必要全力配合学校的核心任务实施,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自我。

校长谈到差异化一直是我们的办学指导思想。比如:外语学院就要思考怎么办得与川外成都学院不一样,财会学院要想想和西南财大、西财天府的差异在哪儿。作为文传学院的一名教师,从毕业到业界再转到学界,深感新闻并不能称其为“专业”,传统的新闻理论对于毕业走入媒体的学生来说,燃料并不充足。当你面对时政新闻、警线新闻、财经新闻、国际新闻时,会骤然发现你根本不具备政治素养、法律常识、金融知识以及英语能力。因此说到差异化,相比其他综合院校的新闻教育,赵老师更倾向于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和时间,去听听其他专业的课程。

关于国际化的问题,校长表示,现在群众喜欢的教育,就是一要新,二要洋。专业、课程、老师、教材、学生等都是国际化的突破口,包括国际认证。赵老师非常同意这一点,但也指出了我们的局限,学校一年年扩招,老师面对的教育群体越来越大,很难集中火力培养一批又新又洋的学生。国外大学的新闻设备每两个学生占用一台,仿真电视台的运作角色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手,这是在中国大学无法实现的,更别提我们的机房连最新的视频编辑软件都无法安装,这些是硬伤。

虽然校长谈到信息化现在非做不可,必须要主动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应用前沿,创建一个充分利用物联网、泛在网(无所不在的网络)、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等新技术提供智能服务的校园,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智慧化、自动化、开放化的工作、学习环境,但结论同上,许多硬件设施我们并没有跟上。作为老师,随时保持学业警惕,软件的更新,设备的交替,只有自己的储备够格,才能保证学生的实力不被社会抛弃。

对于校长谈到的长板原理”,赵老师认为是非常符合时代背景的,没有人是全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才能称其为专业。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师团队中同样如此,一个好的团队一定是老中青结合的,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优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他们有时代赋予的严谨,中年一代有承上启下的必要性,青年一代有新媒体时代的创新使命。

赵老师还认为,校长讲到了科学严谨的精神,这是自己需要深刻反省的,作为85后,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的信息蜂拥而至,导致很多时候处理信息、知识的态度都是得过且过,而这样的状态对于做科研来说是大忌讳。时代是浮躁的,学生更是漫无目的的浮躁,作为教师,稳定军心的前提是首先沉淀自己。

宋玲老师指出,今年8月,邹校长作了《落实“锦城2025规划”,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等重要讲话,学习后感触很深。其中,校长在讲话中提到了争夺“制高点”的问题,说到我们文传学院五年前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发展势头很好的情况,作为教师,从教10多个学生到现在教100多个学生,累多了,但学校的发展让我们也是打心里高兴,这是制高点掌握在我们手中的那种高兴。

宋老师还认为,学校的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实施 “五大战略”。第一大战略是“差异化”,就是要创造和别人不同的学院、专业。这点在文传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上已经体现得很准确。网新专业是文传学院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开设的全新的专业,这在大多数“211”、“985”本科院校是没有的。并且在课程的设立和师资配备上,都和其他的学校大有不同,是顺应潮流的“年轻化”团队。其次,在“国际化”方面,文传学院新闻专业运用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超级记者团”模式,打造的“全能记者团”,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出作品,出应用型新闻人才。另外,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新闻学专业两者“复合化”:网新有很大一部分的新闻素养课,但深度报道一类的专业课又和新闻专业有所区别;新闻也有部分网络技能专业课,这样两个专业都有互相“辅修”的课程。在“信息化”和“产教融化”方面,“锦城在线”和与专业配套的“云后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智慧化、自动化、开放化的工作、学习环境;学校在与“今日头条”签约的“头条学院”中,很多同学也将自己的文章等网络创作输出,变成“可见”的流量和数据。在成果方面,电子学院的“未来型”战略、最终新技术前沿的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鉴,文传学院也是将网络定为方向之一,投入技术支持。工商学院的“产教融合”项目,以及与泰国商会大学的合作也让宋老师有很大感触,要在这方面更加努力。

在校长关于加强大学管理的一系列谈话中,宋老师对其中一些看法深表赞同。大学本来就是学术机构,是人才培养和研究学问的地方,而非行政机构。去行政化,但是管理是必须要有的。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度完善和检查、评估、考核及落实。同时,还应注意两大关系:从严要求与宽松氛围的关系,必修与选修、主修与辅修、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在管理上,学校要从严;在学术讨论上,要营造宽松的氛围。

总的来说,新闻系认为《锦城2025规划》既是方向也是命令,《落实“锦城2025规划”,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心怀三种精神,践行教育责任》重要讲话精神给了我们引领性的建议,各位老师将根据其要求去落实、创新。

                                               (张超整理)

找准“差异化”,探索“产学研”道路

——广告系学习感言

 

广告系全体老师认真学习了邹院长讲话感触深刻故将与广告专业办学科研相结合,总结自己的专业特色,摸索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

首先,广告学专业积极探索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广告学专业的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特长,探索广告学教学的风格,范美俊教授同意校长引用的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的话:“院校的希望与其说产生于彼此间的共同点,不如说产生于相互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差异化竞争确实能产生大量与众不同的办学成果。他分别以文传学院不同特长老师为例,肯定了差异化竞争的积极作用。另外,他在科研方面也认为各学院应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与成果认定标准,让科研走服务社会、走“产学研”结合、走赢得社会实际影响的道路。

其次,广告学专业积极探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马丹丹副教授认为,就广告学专业而言,老师们一般在课程设计、广告综合实践、各类实习等均设置有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一般情况下,这些实践环节是以模拟项目的方式进行的(比如,在《广告文案》课上,马老师提出实战要求,请学生设计品牌样本),具有一定的实战性。但是,假若在时间、人员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采用广告公司现有的业务项目作为实习内容,既可以方便老师收集教学研究案例,也能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为广告公司提供智力资源。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部分案例来看,为了高效落实“产学研”举措,学院会积极联系广告公司洽谈合作,广告公司需要提供项目背景情况、目标、预算等方面的数据和培训,由高校老师和学生组成团队进行项目调研、策划,最后由广告公司和广告主联合进行项目评估,老师和同学根据反馈总结经验,提升经验。此外,老师也可以积极申请课题,引导并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能使教师在课题研究和深化过程中更加明确市场发展的需求,提高科研的行业针对性。

再次,广告学专业以赛促学的特色应有新发展。广告学专业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得众多奖项,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时报金犊奖等赛事中多次斩金夺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新形势下,广告系副主任聂鑫鑫认为应该继续保持以赛促学的特色,进而积极在全学院进行推广。她认为,以赛促学模式应该进行新的探索。(一)不同专业同学在竞赛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今年6月份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已经开始尝试网新、财会、金融等不同专业的同学为了共同的作品互相出谋划策设计的作品也最终获奖。(二)通过以赛促学,谋求校企合作。以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为例,通过学院奖我校已经和木疙瘩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实验室建设、就业与培训可以进一步的合作。今后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希望与更多的品牌进行深度的合作。(三)通过以赛促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同样,以学院奖为例,2016年学院奖春季赛颁奖前,上海锐澳酒业有限公司在他现场招聘获奖学生,众多学生纷纷投简历。另外,与学院奖合作品牌给广大的学生提供百家实习单位,学生可以提交简历获得实习机会。

最后,邹院长讲话精神应在广告学教学中得以落实。彭芳燕副教授将校长的讲话精神落实在教学环节中,她提出了几点建议,在教学风格上寻求特色风格,在教学内容上力争贯通性和跨学科性,在学科信息上做到全方位,适时更新学科前沿信息,与学科的全球发展融合,并且竭力将教育与实践结合。另外,她还提出“软教育”,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以外对学生娃娃真情关怀,首先我们的学校以锦城精神灌注于每一位学生,孜孜不倦,真心育人,以对自己孩子一般的耐心和热情面对学生,尽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做到全方位的关怀。

肖媛媛老师认为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符合各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聂鑫鑫整理)

 

 


注重实践能力,抢占“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新媒体系学习感言

 

邹校长在《落实“锦城 2025 规划”,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的重要讲话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专业设置要抢制高点,课程设置要抢制高点,科学研究要抢制高点,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都要抢制高点,各项管理和比赛活动也要抢制高点”。在认真学习了邹校长的重要讲话后,新媒体系的教师纷纷表示:要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全媒体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实“锦城2025规划”,抢占“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王向军老师指出了如何从实践能力的培养去抢占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制高点。第一,全媒体课程体系建设。在当下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首先要淡化专业界限。国内有些高校新闻传播类各专业间的壁垒正被打破,教学内容实现了跨专业融合,甚至实现了校内跨学科的合作培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也要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适应媒介融合要求的新闻业务课程。目前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相关课程外,我院各专业都开设了《网络编辑》、《网页设计》、《界面设计》、《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多媒体新闻报道任务。但我们还要及时实现课程更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传播业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媒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重组,我们的老师必须紧追前沿,定期更替不适应当下要求和发展趋势的课程,开设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新课程。第二,与媒体合作办学。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专业实践,特别是媒体一线的实战锻炼。这种媒体实践不仅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所急需的。(1)老师进媒体: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媒体挂职或考察,投身一线新闻实践活动,追踪业界新闻业务变革,将最鲜活的实践内容和业界最新动态带到课堂。(2)记者编辑进课堂:由媒体指派资深记者,和专业课老师共同承担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课堂。(3)学生进媒体: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媒体的业务交流活动,使学生熟悉媒体和传播公司的业务流程,强化专业意识,提升专业能力。(4)学生办媒体:建立必备的学生新闻实践工作室:报编工作室、视频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为学生搭建日常的媒体实践平台,做到人人参与,在新闻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5)众包新闻合作:与相关报社、广告公司、网络公司等媒体、机构合作,由社会单位提出产品的制作线索和制作要求,我院师生负责实施,实现双赢。第三,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重要教学方法。可以组建案例库、开发研究小组,从新闻业界的实践中研究、提炼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基本的案例库应包括新闻采访案例库、新闻写作案例库、新闻编辑案例库、新闻评论案例库、专题案例库、新媒体传播案例库、广告案例库、新闻摄影案例库等。第四,毕业论文改革。在毕业生中推行以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的改革,是适应新闻传播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毕业作品可以是毕业生公开发表的一定数量或字数的新闻作品,并辅以相关文字说明,也可以是虽未刊播但达到一定要求的音视频作品,或者是针对某一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的创意设计或改版总体方案及样片等。

曾彬老师认为,通过认真学习邹广严校长《落实“锦城 2025 规划”,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心怀三种精神,践行教育责任》的重要讲话,自己觉得教育工作中,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领导,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各司其职,才能为教学工作打造出强有力的工作保障。优化资源,精细管理,这是实现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会使我们锦城学院教育再上新台阶,是应该着力做好的保障工作之一。

“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动摇,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势在必行的己任,邹校长在讲话的过程中一再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继续以“锦城2025”规划为载体,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来抓,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一是围绕一个中心,以懂得感恩为中心弘扬孝道文化,学校要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二是要加强两个建设,即德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务。三是要畅通三条途径即要深化学校教育、要强化家庭教育和优化校外教育。四是要实施好四种教育,即要实施好养成教育、劝学教育、科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坚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动摇,要切实搞好教师教学科研”工作,这是校领导三令五申的大事,身为他人之师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能源,因此我校本学期要在教师中开展学生“软教育”,加强学生管理,抓冒尖等管理方式。

曾彬老师总结道,通过这次的座谈学习,充分认识到锦城学院在狠抓教育教学是走在前列的,锦城的发展是充满希望的。

                                               (郑伟整理)

 

走差异化办学之路,打造锦城的“吸睛点”

——公共管理系学习感言

 

邹广严校长在“锦城学院2017 年改革与发展研讨暨第十二期暑期干部学习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五大战略”(差异化、复合化、信息化、国际化、产教融化)是我们第二个十年发展的核心任务,实施的原则就是“全面贯彻,重点突出”。“差异化”一直是我们的办学指导思想。总的来讲,我们学校的发展走了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走了一条因地制宜的道路,走了一条教育多元化、多样化而非趋同的道路,“每个学院必须创造和别人不同的学院、专业,要打造你们的“吸睛点”。如何走差异化办学之路?如何打造锦城的“吸睛点”?公共管理系针对此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谈一谈老师们的看法。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化”

办学定位是大学的战略性规划,是关于办学治校者希望把大学办成什么样子的一种教育理念。锦城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谋求更好的发展,必须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由公办院校和其他投资者合作设立,且采取民营机制进行管理运作,它虽不属于公办院的校范畴,但也不是独立设置的纯粹民办高校,折射出的是一种新的教育趋势即公办教育民营化。这种公办教育民营化既不同于传统高教体制下的“国有国营”,也不同于一般民办高校的“民有民营”。因此,公办教育民营化趋势下的锦城学院,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既不同于重点本科院校,又不同于以职业技术为本位的高职高专。重点本科院校的“精英”教育侧重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的人才,要求学生理论基础要比较宽厚,并在宽厚的基础上学有所专,属于研究型人才;而作为高等教育扩张和大众化教育产物的锦城学院,要以服务社会为主要使命,以学生就业为重要导向,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定位,才能找到自身的生存发展之路。

2.学科专业设置与办学特色的“差异化”

特色专业建设是锦城学院特色发展攻略的核心内容,科学设置专业方向可使学院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依托母体四川大学的优势进行专业设置,大力发展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具有特色的专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培育具有独特优势和社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学院学科及专业设置切不可贪多求全,其办学特色应基于三个要素:一是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条件,二是自身所聘学科带头人及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三是市场需求的稀缺度。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目前,锦城学院在高等教育生态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尤其要注重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寻求适应自身发展的生态位。专业设置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快发展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在本科专业设置方面, 可以尝试在国家专业目录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发展对专业的不同需求适当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开设一些具有优势的相关专业,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文传学院的网络新媒体专业,就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从而赢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对于负责特色专业建设的系或教研室,学院管理层应赋予其更大的教学管理自主权,及时根据发展趋势和专业定位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在对特色专业建设支持的同时,也要实行并不断完善特色专业建设的考评机制,以评促建,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效果。

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

课程体系设置是学院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性、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的特点。锦城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以及必修课、公共课、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各门课程比例,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渗透的教学平台,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体现实验、实训、实习特色的教学平台,进而构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其次,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加强特色专业在教材、实验、实训、师资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实践类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比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院应大力推进课程结构改革。一是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强调教育过程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的统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二是借鉴国外优秀大学经验,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帮助学生跳出自我,提高其反思自己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通过在大学的学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理想和如何学到更需要的知识;三是创设个性化课程;四是创新实践性课程。

锦城学院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学生在学术上难以达到精深,因此,在学科知识的定位上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它与一本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区别。与高职专科相比较,学院人才培养在对学生的技能层面、操作层面的要求大体是一致的,不过,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专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紧密围绕“专业”进行,而学院更强调在一定的“学科”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学院的学生在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上比高职高专的学生要深厚宽广。总之,学院应以“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立足点,同时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依据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在基础知识宽度、厚度和技能培养实用度之间寻求差别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平衡点,从而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4.师资队伍结构的“差异化”

对于锦城学院来讲,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师资先行。强大的师资队伍是高校保证教学质量和拥有良好声誉的关键因素。锦城学院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师资队伍结构的“差异化”上下功夫。

锦城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在满足教育部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要求的基础上, 逐步建设起一支学历层次高 、年龄结构合理 、专业配套 、数量适当、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其遵循的原则应当是:按专业建设规划确定教师引进计划;按招生规模确定教师引进数量;按教学计划确定教师专业结构;按办学效益确定教师待遇;专兼结合, 专职为主。

首先,注重教师的教育和培训,通过老教师“帮、传、带”培养学校青年教师,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培训,校外进修及证书考试等方式实现能力提升,使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考核制度、激励机制等各种教师管理制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术氛围,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形成高效完整的保障机制,创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和谐环境,从而稳定教师队伍。最后,学院应充分利用民办机制的优势,制定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聘请社会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作为兼职教师,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给学院的发展带来最前沿的指导建议。

综上所述,只有创造出与其他独立学院之间的差异性,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使锦城学院在独立学院中脱颖而出,前程似锦。

                                                    (霍岩)

  

 

略议文科人的“心力”与创新

                   

2017年暑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第十二期干部学习会召开,邹校长作了重要讲话,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贯彻落实学校发展第二个十年规划。开学后,老师们仔细阅读相关文件,细心体会其中的思想与用心。在阅读中,我有两个深刻的感受:一方面,这是一位开拓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瞻远瞩脚踏实地的智慧运筹;另一方面,新的十年规划必将成为锦城教育史上新的里程碑,在激励师生自励奋进的人生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领航力令人赞叹!

限于篇幅,我仅以自己一点经历与拙识简谈重“心力”的人文知识与擅“思考”、铸民魂的文脉建构,在融媒体时代的核心价值。

2011年我考上川大文学博士,之后,以三年半时间在职完成博士期间所有课程与学位论文。2015年,我向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递交了一份科研申请书,5月通过面试,7月正式进站,之后,又以两年时间在职完成科研论文并获出站优秀。生活,在此五年半之间,保持高节奏状态,全力运转,那几年的自己真像打了鸡血,不知疲惫。读博第一学年,一边川大读书,听课、阅读、写论文;一边锦城教书,阅读、备课、授课、课后答疑与毕业论文指导。凌晨的星辉与宿舍墙角的蛐蛐儿声,将那时简单生活醉美的图景深深地刻在心里。枕书于此,亦容易品味涪翁“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苦寒与心酸;挥墨于此,竟也能在夜色苍茫中,自觉“痴儿了却天下事,快阁东西倚晚晴”的洒脱襟怀,“且听风吟”,或是错觉;洞穿诗境,却又让人分明感悟到“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千古壮情! 

怡悦尽在笔间,弹指一挥,掠过千年。文到尽情处,眉睫之前卷舒风云;意至清净时,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何等畅快淋漓!

打起精神,砥砺前行!精神上可以自励,但双脚行走于读博与教学的两峰之间,险峻之感却难免将心绪颠乱。写论文,到凌晨三五点,是家常,脑子想着问题,睡不着,一两小时后天亮,洗把脸,简单一餐,提起包往教室赶,一周十来节课,精疲力尽,回到家倒头就睡,周末两天,亦时常在撰写论文或教研简报中度过……一周七天,忙碌、充实,亦心生烦累……

然而恰是当下,当你心中想起那曾投书涧畔十年,过着苦行僧般生活而与范仲淹一样有着兼济天下之心的胡瑗,你就总能感受到千百年之下的内心深处,同样存着的一种深厚伟大的士人精神与家国情怀!对于年满三十,而立之年的我,每感于此,便是欣喜又充满期许。来不及对疲惫的体悟与自怨,日增的只是对知识的渴求与对世界包容的接纳。说真的,我从心里感激涪翁,也感激胡瑗,是先贤的心智与践行,以文字的形式流淌至今,激活我正趋懈怠而终不曾菲薄的心。

《庄子·人间世》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因为那“无用”之“用”,实在关乎人心、智慧与秉性。在当代,世界与民族文化传统展开深度对话、人心高度碰撞与交融,现代思潮充分互动,新的文化特质与信仰体系正在形成。面对一带一路的大格局、新视野,置身融媒体时代的新际遇、大语境,站在无数前辈积淀的极其厚重的史学面前,学习者对知识的判断、认知、梳理、汰选、归类,并恰如其分地发掘、阐释与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开拓者的责任与技能,首先就应体现在竭尽全力拨开迷雾,清醒地面对现实,加快自身修为与信息整合的步伐,以宏大的视野与深细入微的严谨,在“史”与“实”之间构建合理稳健的通道,这一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韧劲,需要情操,需要底蕴,更需要宽厚的胸襟! “无用”之“用”,甚是不易。

在新的历史时期,文科的创新,更是要全力开启学习者的思考力,将“思考”视作生命的磨砺,训练自己,也训练学生在艰难的磨砺中找到思想利剑,而不是将学术简单视作某种把玩的饰品。校长邹广严教授说:“前沿的东西要敢于去碰,战争当中,制高点是兵家必抢之地,抢占了你就胜利,抢不到轻则失败,重则全军覆没。”而对“前沿”的敏锐洞察与及时争取,需要的,正是鲜活的“思考力”。在文科而言,思考力所指向的三点:义、辞、据,一不可缺!北大学者王岳川说:“我坚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义理’是哲学的思考;‘辞章’是语言与修辞的运用;‘考据’则侧重材料的运用与文献学修养的根基。我主张在读东西方大哲思想时,注重考量每位思想家的思想脉络,考察其怎样进行思想‘还原’,在知识考古学的‘人文积层’中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有何盲视?怎样评价?如果将人类思想的进展比作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要进一层弄清楚他们属于学术中的哪一环?他们用了怎样的方法去试图打开这个思想链条上的结?带着问题去发现更大的深层问题,发现问题的集丛和根蔓,而不是被浩如烟海的书本控制了自己的思想和旨趣,也不轻易相信任何所谓的答案。”以中国文学史为例,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定”了的学科,既有核心命意,也有指定读本,更有大家名家的各种经典诠释。这是一个在历史的厚重之下被定格、缺少新意、没有什么发掘空间的传统学科。但实际上是否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以复旦学者陈广宏新著《中国文学史之成立》为例,其所展开的工作,正是对“中国文学史”完成本土化过程的细致探讨与梳理,其研究工作开展的前提,正是基于对中西文化交流与西学东渐进程中交叉影响的深入关注;这当中,既有矛盾的弥合,也有西方文化的近代转型,而“文学”的演变本身,也与现代学术制度的空间传播相关,呈现为极其宏大的架构与格局。在召唤文化重生与信仰重塑的当代,“中国文学史”及其“本土化”的根源探索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的历史时期,文科的创新,还在于熔铸经典意脉、把握时代要求,对知识深度挖掘与有效整合,在作品中贯穿思想与艺术、使文艺的繁荣成为铸就民族生存与发展力量的号角。

邹校长以办学的差异化、人才的复合化、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培养方式的国际化,以及高校与社会合作的产教融化“五大战略”,提纲挈领又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学校发展第二个十年的核心任务,明确了教育与文化新创的目标,那就是追踪前沿,抢占新的“制高点”,这为锦城新的起航拉开了序幕,也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又一个教育发展的新路口,更加清醒、坚定、自信,更加稳健、包容、开放。

                                               (王晓燕)

 

编辑:马秋穗

报:相关领导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