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57

来源: 夸父网    更新日期: 2015-06-01   点击量:

 



 编者按:

      “锦城课堂大于天”,为了进一步落实邹校长在“2015年度教学管理专题培训会”上的讲话精神,文学与传媒系教研室开展了教案专项检查及评比活动,该活动旨在鼓励教师不断钻研教学业务,争创教学典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月,文学与传媒系各教研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中国写作学会专家莅临我校调研,充分肯定了我系写作教学模式在写作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性与引领性。语言文学教研室组织了写作教学研讨活动,王大江教授作了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写作活动的特征与写作能力的提升”的主题讲座;行政管理教研室召开了关于阅读经典工作会议,探讨如何修订必读书目,如何翻转《名著导读》课程;新闻教研室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探讨如何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优化课堂设计,深入落实“锦城课堂大于天”

  ——文传系教研室开展教案评比活动

  

  为了落实邹校长开学讲话的精神,促进文传系教师进一步做好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文传系特举办了“优质教案”评比活动。经过系领导和各教研室主任、系科研中心主任、系督导组负责人共同评分,并经系务会集体讨论,评出优胜奖三名,创新奖二名,新人奖二名。

  在本次教案评比活动中,教研室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案书写工整规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能够切实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大纲设计趋于科学与合理

      教学大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灵魂,起着重要的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本次教案评比中,教学大纲的设计占了相当的比重。本次评比显示,在邹校长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我系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作业、推荐书目等方面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优化,特别是在考核环节部分,老师们经过深思熟虑,细化了平时成绩的评分标准,郑伟老师和王向军老师还明确了所授课程各部分内容在期末考核中的分值比例,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就知道本学期学习的重难点,这反映出教师们的教学大纲设计越来越科学与合理。

      二、教案设计充分贯彻邹校长提出的“锦城课堂大于天”的原则

      教案是教师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文本呈现,也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展示。文传系教师们本着“锦城课堂大于天”的原则,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着力打造优质锦城课堂。例如刘莹老师在《对外汉语教学通论》教案设计中就充分考虑了课前环节,给学生提前布置了学习内容,便于在课中环节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课后环节中又精心设计练习与测验,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聂敏老师的《西方礼仪》教案也展示了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一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西餐礼仪部分,聂老师课前布置相关学习内容和视频,课中讲解以及课后要求学生去西餐厅真正体验西餐礼仪,将西餐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郑伟老师作为我系文科类技术课程的老师,更是悉心打造专门适合文科学生学习的技术课程,他的《网页设计》教案充分展示了教师是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因人而异设计教学环节的。针对文科学生的特点,郑伟老师没有讲授太多的理论,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中知识点、能力点以及职业素质渗透点清晰明了,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三、教学内容引入前沿知识与行业应用成果

  本学期,邹校长在开学第一课上就对教师们提出了锦城课堂中引入前沿知识与行业应用成果的要求。锦城课堂是不是与时俱进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对行业前沿知识的了解以及在教学环节中是否设计相关环节。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案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安排了行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应用,真正做到了理论与运用的结合。例如郑伟老师在《网页设计》教案中介绍了响应式网页设计、幽灵按钮设计、视频背景设计、卡片式设计、扁平化设计等2015年最前沿的网页设计。王向军老师的《网络编辑》教案更是引入了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微信公众号的设计,相信学生们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不仅会收获知识,更会收获技术,有能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肖捷飞老师的《文化产业概论》教案中也是将最新的文化产业前沿理论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把握时代最新脉搏。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们在教案设计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导向法、情景模拟法等我校六大教学法均有体现。例如刘莹老师和聂敏老师的教案以案例分析法和情景模拟法为主,刘莹老师设计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并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模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聂敏老师在讲授名片礼仪和赠送礼仪中专门设计了情景剧本,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并且由学生自己点评总结。王向军老师和郑伟老师则多采用问题导向法。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充分应用我系数字化平台,及时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积极探索数字信息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文传系鼓励教师开展翻转课堂的建设,并将翻转课堂的建设情况纳入年终考核的范畴之内。从评比情况看,许多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在教案设计中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例如王向军老师的《网络编辑》中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章第一节等部分多次应用了翻转课堂,聂敏老师的《西方礼仪》中第一章第二节中西方文化差异部分也设计了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建设更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本次“优质教案”评比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成效,对教研室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传系重视教案,重视课程设计与课堂设计的良好风气已经逐渐形成。相信这股锦城学院教学的正能量会极大地提高锦城课堂的效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将依据邹校长开学讲话的八点要求,进一步规范全体教师的教案,鼓励教师去激活一个有生命的课堂,使学生受益最大化。  

                                           (聂 敏)

  
中国写作学会专家来校考察,共探高校写作教育新路径

  

  2015年3月11日上午,来自武汉大学的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写作》杂志主编邱飞廉教授,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写作学会执行会长马正平教授莅临我校,对我校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上午10时,调研座谈会在我校第一行政楼1203会议室举行,锦城学院副院长刘华教授,文学与传媒系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副系主任傅仕彬教授、杨骊副教授、文传系学风督导组组长王大江教授及五位文传系专职教师出席会议。
   邱飞廉教授和马正平教授此次专程来我校调研访问,旨在了解锦城学院尤其是文学与传媒系所倡导的培养“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教育模式以及我校写作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方法等情况。
 在调研座谈会上,二位专家首先认真观看了我校的宣传短片,了解了我校 “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引领社会、服务大众”的办学宗旨,“三大教育”“三练三创”“四大计划”“创业加农场劳动”及“校企合作”等新型教学模式,对我校一系列创新措施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随后,文学与传媒系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着重介绍了文传系 “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模式。他说,我们锦城学院是一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人才的应用型、创业型大学。文传系在认识到泛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文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基础上,提出了培养“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切中时代脉搏,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对现代文科人才文理兼修、一专多能的需求。

  文传系副系主任杨骊副教授详细介绍了文传系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果。文传系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写作教学存在的弊端,大胆改革创新,不仅在全校开设了应用写作的通识课程,而且在文传系开设了各级大、小平台课以及专业课程,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写作课程计划,通过层层深入、级级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与写作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密切配套的写作能力培养计划中,特别制定了“读、写、听、做”相结合的成才辅助计划,要求大学期间每位学生必须读完20本必读书籍,完成40篇文章的写作,聆听30场专题讲座,参加1个平台的实训。成才辅助计划让写作不再局限于写作课程的框架内,真正实现了让所有学科的课堂、所有的校园活动、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源泉。在推进应用写作改革创新的进程中,文传系不仅出版有自己编写的高质量写作教材,有应用写作的校级精品课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而且创建了40多个校外学生实训基地,24个模拟仿真实训平台,使同学们在课堂内吸收到丰富养料的同时,又可以在校内校外的平台和基地得到实训,因此在参加竞赛中频频获奖,同时取得了较高的就业率、考研率和留学率。

  两位专家在听取了相关情况介绍后,对我校在高校写作教学中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的尝试,给予了充分肯定。邱飞廉教授认为,锦城学院文传系在写作处于高校教育边缘化困境时,大胆提出了“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着重提升学生的写作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写作教学模式,该模式为高校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很值得推广。    

      调研座谈会结束后,双方商议,将于今年7月由中国写作学会、四川省写作学会及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共同举办“泛媒体时代写作教学综合实训平台观摩研讨暨中国写作学会第十七次学术年会”,邀请全国写作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前来锦城学院开展一次交流观摩活动,进一步探讨及推广锦城学院改革创新高校写作教学的做法。

      中国写作学会专家的调研和全国性写作教学研讨会的召开,对我校写作教学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契机,为我校的写作教学提供了展示和学习的平台。“开门办学海纳百川,交流研讨共促发展”,我们相信,通过广泛的交流活动,我校的写作教学将更上一层楼。

  

   (刘 莹)

  

  
广撷资源,明辨学理

  ——讲座“移动互联网时代写作活动的特征与写作能力的提升”纪要

  

  4月22日晚,我系“文心讲坛”第四讲在A教107室圆满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写作活动的特征与写作能力的提升”,主讲人王大江教授为四川省优秀教师,锦城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锦城学院“夫子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参加本次讲座的为我系教师代表和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王教授旁征博引、言语风趣,以大量的实证材料和案例分析梳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写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特征,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现场学生的热烈反响和持续讨论,增进了与会者对当代写作现状的反思。

  问题启智,思维创新。王教授在现场始终注重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当代写作乱象是什么”、“写作活动特征怎么样”、“写作能力提升如何实现”这三个问题为切口,提请与会者思考移动互联时代这一新的现实语境对传统写作的冲击、影响和革新。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经了蒙昧时代、原始时代、文明时代,自18世纪人类迈入工业化大生产开启了文明的新纪元以来,及至当代,文明最显著的标志是信息社会的到来。王教授指出,信息时代必然出现大量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写作还是当下持续火热的线上写作,都以相似的姿态在回应着这一场技术革命。王教授从学生身边的案例着手,分析了写作途径的变化、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词汇的引入、技术性和文学性的“合谋”,涉及到校园文化、公共文化、网络文化等等。由于案例翔实,讲解极具亲和性,引发了在场学生的强烈共鸣。

  思接千载,直抵本质。写作和网络的“联姻”不仅创造了崭新的“读屏”模式,打造了写作的一幅“另类”面孔,甚至还被寄予厚望,扮演着新时代中“启蒙”和“觉醒”的双重角色。因此,对写作观念的重新审视成为互联网时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王教授结合校内校外的写作实际,在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材料佐证之后指出,首先,移动互联网时代写作活动的第一个特征是写作主体的开放性,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自由、兼容、平权、共享的特性强化了写作的包容性和去中心化,造成了当代写作主体的大众化和凡俗化。无论是湖北的农民女诗人余秀华、作家郭敬明还是编剧张嘉佳,甚至是我系2011级新闻专业的程一铭,都是这一写作群体中的佼佼者。同时,写作还呈现出工具多样性、写作活动交互性的特征。王教授亦指出,当代写作在形式上具有十分浓厚的拼盘化色彩,借助网络媒介这一载体进行创作,写作从单一的文字符号开始转向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新型的写作样式和写作类型层出不穷,博客、微信、网络社区、手机写作等等,“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也许可以成为打开当代写作迷宫的一把钥匙。伴随着王教授的旁征博引,讲座进入了高潮,学生们时而爆发笑声,时而凝神沉思,每一章节的最后,王教授均以“感言”的方式提纲挈领、小结观点,既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妙,又以“打通枢机、敞现本质”激起与会者的理性思索。

  固本培元,提升能力。王教授言语风趣、一语中的,以“读书是比整形更有效的变美方式”提请学生思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提升写作能力。写作不仅仅是观念,更应该从理想照进现实。写作能力的切实提高离不开“多读书、多读网”,亦少不了“多阅世、多体验”,找准兴趣,捕捉灵感,勤动笔,细梳理,先模仿,后创作,如此种种,都成为了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金玉良言。王教授的阐述引起了现场学生的热烈反响,大家争先恐后与其交流、沟通。有同学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导致了写作的碎片化,应当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如何整合资源?王老师指出,泛媒体改变了整个文坛格局和文学生态,写作以其“海量”的作品和“另类”的面孔确证了自己的文学在场性和文化新锐性,“存在即合理”,当代大学生要理解碎片化、接受碎片化,更要超越碎片化。针对有的同学询问提高阅读能力的具体方法,王大江教授特别指出,除了筛选信息、去粗取精以外,还要关注我们身边诸如人民网、新华网这样的大型网站,重视一些在线资源和视频资源,如“网易公开课”,王教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诫大家,在线资源可以和写作教学相辅相成,以达到教育资源整合的最优化。

  当下的每一个体都身处泛媒体时代当中,有鉴于此,文学与传媒系结合锦城学院“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定位,一直致力于培养“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主要辅助手段”的技术型文科人才,以名著导读、40篇文章的写作、实训平台等措施保证学生写作素养的训练和提升。以王大江教授为首的写作教学团队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推进,以及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先后出版了写作教材,成功申请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今年7月又将协助承办中国写作学会年会。以王大江教授为首的写作教学团队在线上资源的利用和翻转课堂的探索方面亦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次讲座的圆满举行,既强化了学生有关移动互联网时代写作面临的新现象和新要求的认识,又为提升写作能力指明了具体途径和方式,最后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厘清了问题,增进了交流。讲座后学生纷纷表示,文心讲坛使其受益匪浅,大学生涯中的30场必听讲座很有必要,并且期待着今年7月中国写作学会年会在锦城学院的胜利召开。

  

                                              (马秋穗)


  

  翻转导读课,让阅读与时俱进

  ——行政管理教研室召开关于阅读经典工作会议

  

  成才辅助计划是文学与传媒系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整个计划包括“听、做、读、写”四个方面,即在大学期间,每个学生均需“听30场讲座、参与1个实训平台、读20本书、写40篇文章”。针对如何开展落实其中每项工作,文传系领导和老师们几经思索,得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既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完成,又可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其中“读20本书”,由各教研室专职教师推荐书目,并且给出推荐理由,并根据书本内容列出若干个思考问题,以方便学生自查。此外,每本书还配以2-3学时不等的名著导读课,以帮助学生理解书中要点。

  文传系自2012年就已完成必读书目的拟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邹校长的带领下,锦大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从“六大教学法”、“全身心投入锦城的教育事业”、“锦城课堂大于天”、“师德、学风建设”、“三不放水”到“改进课程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让我们每个教师深感当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与时俱进。2015年2月6日,文传系利用寒假网络会议就曾提出必读书目重新修订的工作。行政管理教研室在此情势下,于2015年4月8日召开了网络会议,针对如何修订必读书目、如何上好名著导读课进行了探讨。

  一、必读书目的修订

  在原必读书目的使用过程中,的确突显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书目受众面小,目前已绝版;书目与课程重复率高;有些书目具有时效性,未做及时更新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此次修订的原则:首先,书目需可购买(纸质档和电子档均可);其次,书目不可是教材;第三,按时更新时效性图书;最后,添加大数据等前沿书籍。在此修订原则的指导下,行政管理教研室的必读书目做了以下调整:

  1.将原《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替换为《政府论》(洛克著,北京出版社,2007年);

  2.将《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替换为《从优秀到卓越》(柯林斯著,中信出版社,2009.11.1 );

  3.将原《管理学原理与方法》替换为《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涂子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1)

  4.更新书目《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历年真题汇编及答案精解》(李永新著,法律出版社)

  二、名著导读翻转课堂设想

  名著导读课是专门针对必读书目所开设的课程,“导读课”就意味着引导学生读书才是本课程的宗旨,即要利用2到3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了解一本书或者是想去深入了解一本书。行政管理教研室的老师们针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试图将翻转课堂和名著导读课堂有效的融合,构建出以下课程方案:

  课程目标:学生读书悟道

  课程内容:将书目知识点分块儿整理,每节课重点针对几个部分答疑或讨论。

  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案例分析法

  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抛出当下社会热点话题,该话题需与所讲授知识点高度吻合,以此作为同学们互动讨论的开始。

  课堂管理:按时间控制各个环节进度。

  评价方式:学生课前准备充分与否,互动积极性及互动质量。

  作业设计: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做法:

  课前:

  将每本名著的电子书、导读材料PPT或文档发至数字化学习平台,以供学生提前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自行分组,以小组形式进行名著导读材料讨论;

  课中:

  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疑问,教师做统一讲解;(20分钟)

  按知识模块,给出社会热点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阐释每组观点,这期间可接受他组成员提问并作答;(50分钟)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由此引发对于名著进一步的阐释与说明(20分钟)

  课后:

  每个同学根据课堂的讨论以及教师的讲解,结合自己的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

  目前文传系所开展的关于必读书目的制定和名著导读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翻转课堂的设计旨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读书兴趣,关注时事热点并感悟经典。行政管理教研室将会在上述课堂设想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思维,完善翻转课堂在名著导读课堂上的运用,以配合技术性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霍 岩)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翻转打造“高效课堂”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由于整个体制的原因,学生从小学和中学教育开始,就缺少主动创新的精神,这带来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填鸭式的学习状态,缺少主动求知,主动思考的创新精神。学校虽然长期提倡“六大教学法”,提倡启发式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学生目前的普遍表现,仍然与学校的要求相差甚远。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令人满意,究其原因,非常复杂。一是学生在中小学就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宁愿做“沉默的大多数”在大学里很难改过来;二是学生的整体知识面较窄,对诸多理论的把握远远不够,这使他们总是怯于勇于亮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当然,也与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到位有关。

      本学期,我在我系14新闻和1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及12行管专业承担新闻采访与写作相关课程。由于本学期我在教学中第一次采用我本人编著的出版教材《全媒体新闻采访学教程》,这本教材由于是我本人编著的,内容也都烂熟于心,因此,我在本学期对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重大改变,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状态。

      第一,强化课前预习。学生要做到课堂上积级发言,与老师互动,形成争论和讨论的良好学风,前提是所教学的内容事前有足够的熟悉和了解。放假期间,我把我的教材电子版挂在学生年级QQ群中,要求他们在假期中通读全书。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中,要求学生在每一堂课前进行预习,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直接批注在书本上。上课前,我会抽时间,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教材和作了批注,没有阅读和批注的学生会被扣分。

      第二,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由于本学期采用我本人的教材,加上已经在课前强化了预习,我也完全没有必要再照着书本照本宣科,因此在上课时,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首先让学生自已讲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和精神,以检验学生是否认真进行了预习并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第二,是就对本章的理论和核心信息进行疏理,尤其是搞清楚其中的定义和概念等,理顺其中的理论脉络。如果对理论和概念不求甚解,即便是课堂再活跃,也只会因噎废食。第三就是启动讨论环节,抛出若干个相关问题,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允许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直接挑战老师。1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一位学生就直接说,老师你讲得不对,我认为是怎样的。从开学几星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讨论气氛都相关活跃,基本上每堂课都能形成一定的讨论气氛。但仍然只限于一部分学生,仍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发言。

      第三,加大训练强度。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这门课的最好方式就是多实践,多训练,老师多改作业,多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学校虽然对这门课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提供了外出实习采访写作的机会,但相对而言,仍然远远不够,需要强化课堂训练来加以弥补。以前我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多采访多写作,或者创造一个采访或写作的机会,或者采用模拟题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新闻素材,让学生进行改写或改编。无论何种方式,我都基本做到了对学生作业进行全批改,每篇作业都提出我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在课堂上点评,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又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作品我甚至重新写一遍,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那里,应该怎样去改正和纠正等等。同时,对采访认真写作优秀的同学,给予重点表扬,用我的散文集《品味四川》作为奖品,对采访和写作都极不认真的同学,给予批评,并扣除一定的平时成绩分数作为处罚。

      本学期我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训练的力度,精心筛选习题,打印出来供学生在课堂上训练用。作业批改要占用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必须以大量的实际训练为主,              坚持多训练,多批改,学生必有大的收获。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是一件非常缓慢的过程,老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更多地实行启发式教育,讨论式教育,把他们放在与老师平等的位置去看待,做到既严格管理,从严要求,又循循善诱,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周 平)

  

  

  编辑:刘  莹

  打印:杜靖宇

  报:相关领导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