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最新视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田野调查

茂县羌笛社会调查报告1


羌笛!.png


茂县羌笛~.png

_


吹奏着历史与未来的长歌

羌笛

指导老师: 杨骊

组员:冯健维

梅文露

石磊

王男

张檬


吹奏~.png

【摘要】

歌声幽幽,羌笛传,每当羌笛想起,我们仿佛有回到了那个属于羌族的峥嵘岁月,战歌嘹亮,马蹄声声,为了羌族人的生存,为了家乡故土的不息,他们吹起了羌笛,迎着硝烟,向着日出升起的方向前进.羌笛作为一个传统的民族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是羌族人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带有浓郁名族特色的传统古老乐器。但是,作为一种传统古老的民间乐器,却并不被世人所熟知,很多省内的民众对其也知之甚少。

我小组基于对茂县羌笛相关资料的整理和查找,以及对相关的人员,单位的实际交流,结合相应的文字和采访图片等,希望向大家展示一个较为全面的茂县羌笛的现状和发展历程。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价值,唤醒更多的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使得这种古老传奇的乐器得以长久的保存,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关键词:茂县羌笛 民族乐器 保护传承 发展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它为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蕴含着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表征,展现的是国家、民族文化雄厚的软实力。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我国在每年的6月份,都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开始,到了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8次,可见,我国政府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逐渐适应了这种繁忙而单一的生活节奏,在历史滚滚的发展洪涛中,一些属于民族的所特有的文化历史印记,似乎在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正随着老一辈人的记忆,被尘封在历史所不被解开的记忆中。我们小组的目的,就是去试着努力剖析这种快要消失的精神文化,使得茂县羌笛这种处于边缘的“尴尬”地位得以转变,同时也为了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号召和学院对于非物质文化的关注与重视,我小组成员充分运用课余时间,只身前往四川茂县,分工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查找相关图文资料,实地调查研究其羌笛特有的文化价值,让鲜为人知的茂县羌笛,从新展现出它独特魅力的一面,为茂县羌笛的存世和保护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目录

第一章 走进茂县羌笛  关于羌笛的主要概况              3

(一)什么是羌笛              3

(二)羌笛是笛子吗              3

(三)羌族的历史及现状              4

第二章 茂县羌笛的存在现状与相关问题              5

(一)茂县羌笛的现实状况              5

(二)茂县羌笛目前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6

1.羌笛吹奏和制作的传承人的缺失              6

2.羌笛现存的文献和实物资料匮乏和稀少              6

3.公众了解度不够,相关羌笛知识鲜为人知              7

第三章 茂县羌笛的发展及前景建议              8

(一)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8

(二)提升羌族文化魅力,重视文化旅游的商业开发              9

第四章 关于实践调研的总结              10

(一)总结              10

(二)参考资料及来源              10

(三)课题组成员              10




第一章 走进茂县羌笛  关于羌笛的主要概况



什么是羌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 ~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羌笛是笛子吗



羌笛与笛有很大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们的具体区别如下:

  1. 羌笛为两管孔数,早期羌笛为五孔,但是发音比较单调,音位较窄,对于一些传统的,单一的古老歌曲有比较好的演绎,但是对于一些舒缓的,韵律较强的歌曲,这表现的比较死板,后期经过改良,为六孔。而传统的笛子维单孔,一般均为6孔,7孔居多。

  2. 羌笛的外观扁平,方正,这和羌族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豪迈,奔放,而笛子绝大多数造型

比较圆滑,一般为圆柱形,且体型也比羌笛要大

上许多

  1. 笛子一般为横吹近期方式和羌笛的直吹有所区别,所发出的声音效果也大为不同。一般来说,笛子音域范围更广,所适用的吹奏范围也比较多,但羌笛的独具特色的发音很好的体现出了羌族所特有的民族特色,针对



(三)羌族的历史及现状

历史:

羌笛,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名明羌笛。

唐代,王之焕在《凉州词》中曾留下这样的名句:

这是一篇比较早的关于羌笛的记录,可见,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关于羌笛的记录。

现代:



现代羌笛,用当地产的油竹(竹节长、管身细)制作,选两支筒径、长度一致的竹管,削去竹外皮成方柱形(有的将两管相邻外皮削平),在首、中、尾三处用细线捆扎。管身无节,全长13—19厘米,上开五或六个按孔(孔距相同)。管上端装竹制簧哨(正面削平、刻簧,簧舌朝上)



演奏时,口含双簧,用食、中、无名指按孔。音域c1—c2。音色清脆明亮,略有悲凉之感。 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种种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想曲》、《莎郎曲》等。

第二章 茂县羌笛的存在现状与相关问题

茂县羌笛的现实状况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得同样地处龙门山地震带的茂县同样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的原始的羌族聚居村落被损毁,羌族人的生存生活状况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羌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样损失惨重,我们在查阅了2008年的县志,发现,曾经的羌族文化民俗馆和社科院的羌族文化研究所都已经在地震中被摧毁。我们调查的时候注意到,除了大禹纪念馆尚可抢救,其余的有关羌族文化的许多真品和孤品遗迹都在难寻踪迹。这次灾难时毁灭性的,因为许多大量存放珍贵文物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在当时的地震中都已经被掩埋,现在如果再进行挖掘和搜寻显然是不切实际也是不合时宜的。现任羌族博物馆馆长的菜清老先生说道。

茂县羌笛目前的权威传承人是一位叫龚代仁的羌族老人,今年年纪已过七旬。老人非常欢迎我们的到来,当我们说明来意后,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他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目前羌笛的一些实际现状;羌族人生性爽朗,豪迈,放荡不羁,是一个尚武好胜的名族,羌笛最早是作为一种行军消遣的乐器,一般用来在开战之前鼓舞士气,早期的羌笛一般用兽骨制程,发声也比较简单。后来,羌族人发现,其实追求平静祥和的生活才是他们所想要的,定居下来之后,有原来的游牧民族逐渐转换了生产方式,变成了农耕民族,而羌笛也有一开始的行军鼓舞士气变成了羌族人在节庆活动中的娱乐乐器。材质上一发生了较大改变,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良,发现岷山上的箭竹是一种制作羌笛的好材料,直到今天,依旧在沿袭和使用。对于六孔羌笛,龚代仁老人是这样解释的,早期的羌笛确实只有5个孔洞,因为所演奏的曲目大多都与鼓舞士气和开疆扩土有关,在音域上就显得比较单调,但是经过改良之后,六孔羌笛在发音上的变换就更多,但是龚代仁老人一直致力于羌笛的改进和研发,经过他改进过的羌笛,想必传统羌笛来说,音域更广,换气上的衔接也做的非常不错。老人告诉我们,目前,学习羌笛的人,大多数都曾经做过他的学生,而且喜爱这门乐器的也大多是当地人和羌族族人,不过,因为老人年事已高,拜艺门下的学生也为数不多,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一共有三个学生,一个现在已经出国,另一个是茂县歌舞团的陈团长,还有一个是茂县中学的艾老师。目前,老人住在茂县城区,和他的家人在一起安享晚年,他的孙女今年9岁,也跟着爷爷一学习吹奏羌笛。

(二)茂县羌笛目前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1.羌笛吹奏和制作的传承人的缺失

我小组在茂县城区随机采访时发现,说起羌笛,县城的大多数民众都比较熟知,但是,一旦问及其羌笛的制作和吹奏,基本上没有人能回答的上来。就龚代仁老人自己所知道的情况来看,目前,能熟练掌握和制作羌笛的手艺人加上老人自己不会超过三个,另外一位老人由于上路崎岖,加之地址并不甚详,我们没有机会采访到。另外一位老人,也是10多年前和龚代仁老让人有过短暂的接触,现在连地址和联系方式都无法查找到。

那么,羌笛的吹奏者呢?老人告诉我们,由于羌笛的大多数曲目没有具体的乐谱进行记录,基本上都靠老一辈的人进行口耳相传,这也是学习羌笛最大的一个难点,他所教过的学生当中,他比较满意的也不过数人,他建议我们去一趟茂县艺术团,去找陈团长文问问情况,事后,就我们询问陈团长的记录来看,整个茂县,能表演羌笛吹奏技法的人到目前为止,可查的有22人。

2.羌笛现存的文献和实物资料匮乏稀少



想要弄清羌笛的种种秘密,就首先要了解羌族的历史和文化,如何在比较有限的时间里面将这些问题都能尽快的梳理一遍?我小组马上就想到了位于茂县境内的中国羌族文化博物馆由于馆内禁止拍照,我们没有收集到有关于早起羌笛文物的相关信息。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博物馆内有关羌笛的介绍大多停留在文字和稀少的图片上面,可供参观的羌笛也只有2只。更多的关于羌笛的详细记载几乎没有。由于羌族没有自己系统的文字,很多历史记录和传说,都要靠汉语来翻译和整理,这对羌笛歌曲的保存和保留显得不利。龚代仁老人告诉我们,羌笛的制作时间周期长,还需要耐心的等待,一般来说,制作一把上好的羌笛是不容易的。一般不会批量制作,作为一种常用乐器,时间一长,难免遗失或损毁,所以,能保留下来的古老的羌笛更是稀少。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有关介绍羌笛曲目的书籍也基本难匿踪迹,很多曲目都是一辈一辈的口耳相传,留存下来的曲目不多,特别是描写羌族日常生活,抒发内心感受的曲目显得太少,这让保护羌笛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显得迫在眉睫。

3.公众了解度不够,相关羌笛知识鲜为人知

我们到达茂县之后,就在县城街头随机进行了一次小调查,现公布结果如下:



调查人数:10



我小组发现,基本上当地人很多都听说过羌笛的存在,但是却只有一位路人对羌笛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这是让我们没有预想到的。我小组继续将相关问题整理后,将其公布在互联网上,做进一步调查与分析,现公布结果如下:

调查途径:互联网

调查人数:100

问题:你听说过羌笛吗?



问题:你知道有关羌族的故事吗?你对羌笛感兴趣吗?


从茂县的街头随机调查到以网络为平台的实际调查来看,羌笛的公众认知度不高,其拥有的关注度也很不够。但是,民众对于了解和希望了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望还是迫切的。

第三章 茂县羌笛的发展及前景建议

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我小组在采访陈团长的时候,发现这么一个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特别是对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在得到重视,政府在这方面也在每年都不断的投入精力去进行。但是,其保护的实质方法和目的也仅仅停留在对于现存遗产的保护和保存上面。也就是说,现有的茂县羌笛虽然得到了较好的保留,但是在羌族文化乃至羌笛的吹奏技艺和表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上却几乎没有得到相应提升,政府一味的去呵护这些珍贵的民族遗产,但是却忘了将现有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和推广,相关的鼓励政策几乎没有。团长告诉我们:目前,茂县歌舞团一共有在职员工200余人,其中能进行羌笛表演技艺的艺人一共有22人,大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年轻人从事这门表演的非常少,政府每年对艺术团都有些补贴,但是对于民间的相关推广活动几乎没有插过手,都是我们自己自发组织起来的。一年的时间里面,也就是在羌年,或者有重大活动节日的时候对外进行表演。

我们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一是加大对于茂县羌笛的宣传力度,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前提下,制定相关奖励或鼓励政策,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羌笛技艺,使得茂县羌笛后继有人。其次,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如茂县羌笛乐器研究所,对羌笛的制作工艺,改良方法,吹奏曲目,曲目收集,羌笛的曲目创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和保存。另外,政府加大干预措施,由政府牵头宣传,定期举办相关的茂县羌族节日盛会,提升羌族文化的知名度。



提升羌族文化魅力,重视文化旅游的商业开发

我小组在茂县实地走访的时候发现,当地的民族文化比较浓郁,随处可见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楼和穿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的民众。即使已经到了冬天,但茂县的独特民族魅力和秀丽的山川景色还是深深的吸引了我们,但一路的崎岖和颠簸又把我们拉回了现实,茂县民风淳朴,民族特色的气息浓厚,景色优美的但是街上却很少发现外地来的游客,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几乎有没供游人休息和用餐等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交通也只有一条县道延生出去,虽然已过了真正旅游的旺季,但是我们也非常清楚的意识到,茂县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知道的人一定不多,茂县羌笛的鲜为人知,似乎能在这里找到一些线索和答案。



我小组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一,继续完善交通,住宿等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调查制定,规划建设更多的人文风景的旅游景区,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的进入,提升羌族的文化魅力,从而达到宣传和推广羌笛的目的。二、开发更多的旅游经济项目,以羌族文化为大背景大主题,每年定期对外举办大型的节日盛会,吸引投资方对茂县进行招商引资,深入挖掘羌族文化特色,提高旅游档次的定位,引起游客的足够重视。以羌族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精品旅游线路为主打,以优美的人文风景景色为吸引力,从各个方面来提升茂县羌笛的知名度!    

第四章 关于实践调研的总结

总结

此次对于茂县羌笛的调研活动,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了。队员们在调查,走访,学习期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调研活动的辛苦与不易,过程虽然是坎坷的,艰辛的,但是收获却是充实的,快乐的。整个活动当中,大家齐心协力,彼此互助友爱。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不曾想到过退缩,都在竭尽全力的解决。茂县羌笛,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老的民族乐器,是一直吸引我们位置不断探索的最原始的动力源泉。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却又此平凡朴实的民族乐器带给我的顽强生命力的种种震撼,我们从知之甚少,到渐渐熟悉,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对茂县羌笛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这是一种来自于伟大羌民族骨子里面透出的关于对生命赫尔信仰的崇拜,千百年来,不断的回响的那首述说历史的笛声悠悠,在它的歌声里,我看到了它孤独寂寞的声音,看到了它曾经战鼓声声的岁月,看到了它同现代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慢慢历程,看到了它渴望被铭记渴望被发现的眼神!这就是羌笛,这就是来自羌族人的呐喊!

我们此次的调研活动,绝不仅仅只是调研这么简单,我们更希望能通过这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唤醒人们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足够重视,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希望此次调研结果能够对茂县羌笛的保护盒传承上面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让这些绚烂瑰丽且珍贵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不被我们的子孙后代所忘记,相反的,要让他们时刻铭记,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先,自己的祖国是如此的博广和伟大!让珍贵的人文遗产传承下去!

(二)参考资料及来源

1. 汤嘉. 汶川地震后羌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黄涛. 今存“羌笛”析释及其流变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8,04:9-14.

3.中国网 永不消失的羌族文化 2011 01 14

4传承承认自述整理龚代仁  男  阿坝州茂县羌笛国家级传承人  15281505507

陈海元  男  四川省茂县羌族歌舞团团长   13990429033

5.罗澍.论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的创新发展及其知识产权保护. 法制与社会,2011

(三)课题组成员

带队老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 杨骊老师

组长: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10级汉语言专业 梅文露

组员: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10级汉语言专业 冯健维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10级汉语言专业 石磊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10级汉语言专业 王男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10级汉语言专业 张檬月

茂县羌笛社会调查报告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