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7点,文学与传媒学院2024年秋季文心讲坛系列讲座之《生命历程视角下的人生》主题讲座在锦城大礼堂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黄庆波老师担任主讲人,线上线下900余名文传学子一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黄庆波老师根据人口学分析和国外学者的图画为我们讲解了人生历程。在这一讲解过程中,黄庆波老师引入了年龄金字塔这一概念:“年龄金字塔即是以横轴来表示人口数量,以纵轴来表示年龄的类似于金字塔形状的图表类型。”在讲解宏观史和微观史这一部分时,黄庆波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国史大纲》作者钱穆先生和中国微观史学代表人物王笛先生,以此作为我们理解这两种史学视角的钥匙。更为引人入胜的是,他细致入微地介绍了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与《大萧条的孩子们》。关于这两本开山之作,黄庆波老师谈到:“《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是一本关于波兰人民移民美国和欧洲是如何扎根、如何组建社会组织和共同体的著作,《大萧条的孩子们》是一本通过追踪一群经历过大萧条的孩子们来研究美国20世纪初经济大萧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影响的著作。”黄庆波老师的讲解过程让我们对生命历程视角下的人生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理解。
接着,黄庆波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生命历程视角下的人生的一些相关概念。在这一部分的讲解过程中,黄庆波老师首先提出了“人活在家庭、社会、和物理环境中”、“何时活在何地、何种社会环境中,会有某种不同的结果”这两个概念。关于第二种概念,黄庆波老师解释道:“何时是指年龄和日历、持续时间,何地是指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际关系与文化制度,某种不同的结果就如人的反应和健康。”在前两个概念的基础上,黄庆波老师又提出了出身年份和年龄的概念,其中黄庆波老师特别强调了年龄的相关含义:“年龄可以通过年龄期望、非正式惩罚、社会时间表和一般化的年龄等级来构建生命历程,它代表了寿命中的一个点和一个历史标志。”黄庆波老师关于年龄概念的解释加深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
紧接着,黄庆波老师提及队列效应和时期效应,并做出详细介绍:队列效应指出生队列中的成员共同拥有的一种独特的成长经历,这种经历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持续,并成为他们的特色;而时期效应是由社会、文化、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这些变化是某个时期所特有的,会对那个时期所有出生队列的人群发生影响,总之他们都是历史影响的证据。
黄庆波老师介绍到对生命历程的研究跨越了学科界限、领域界限和文化界限,在生命历程的研究中我们通常遵循五个原则即寿命发展原则、能动性原则、时间和地点原则、时机原则、生活关联原则。
生命历程采用多重视角,涉及多重环境。人出生那天,我们将它定为生日,从此表示一场生命的庆祝,后来婴儿渐渐长大,成为儿童。其中黄庆波老师格外强调在印刷术之前,儿童和成人没有明显的界限,直到中世纪末期,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了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和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由此社会将儿童和成人划分开了,童年时期也由此被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到了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童年逐渐消逝。当人步入婚姻,组成一个家庭,开始最痛苦、最奇妙的人际关系。那么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呢,黄庆波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探索:从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等等,这是婚姻文化的多元化表现;而家庭是一个人际关系、经济单元、传承之地……
在讲座的尾声,黄庆波老师引领我们踏入了一个深邃而神秘的领域——死亡。他深刻地指出,死亡,这一人类共同的归宿,既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意义探索的起点。它如同一片未知的黑暗,孤寂、灭绝与伤痛交织,让人心生敬畏,却又无法窥探其全貌。然而,正是这份对死亡的恐惧与好奇,促使我们更加珍视生命,思考如何活出意义与价值。黄庆波老师进一步阐述了死亡内涵的历史变迁。在古希腊的哲学体系中,死亡被视为肉体与灵魂的分离,灵魂不朽,而肉体终将腐朽,这一观念赋予了死亡以超脱物质世界的哲学意涵。而步入现代社会,随着医学与科技的发展,死亡的定义逐渐聚焦于生物学层面,脑死亡与心脏完全停止运作成为了判断生命终结的科学标准。黄庆波老师的讲解,不仅是一次对死亡奥秘的探寻,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讲座最后,黄庆波老师询问贯穿我们一生的到底是什么呢,这将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给我们不同的答案,这将是我们一生的课题,需要不停的探索。
晚上8点30,本次讲座在同学们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