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研活动 >> 正文

文学与传媒系教研活动专题简报56

来源: 夸父网    更新日期: 2015-05-27   点击量:

 

编者按:

   阳春三月,新学期的大幕已然拉开,文学与传媒系各项工作井然展开。各教研室认真组织学习了邹校长在“2015年度教学管理专题培训会”上的讲话和《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深刻地认识到在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必将迎来巨大的改革,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课程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占领大学教育的“新高地”。  

   办学十年,文学与传媒系紧紧围绕学院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改革创新,初步探索出了有锦城特色的技术性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深化该人才培养模式,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部署下,我系各教研室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时代脉搏,力争在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将文学与传媒系办得与时俱进。


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

——文传系教研室学习《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

新学期伊始,校长邹广严教授在“2015年度教学管理专题培训会”上作了“关于课堂与课程设计”的重要讲话,为全校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自锦城学院建校以来,邹校长犹如一位总设计师,大力规划学校的发展蓝图,不断探索应用型大学的“锦城模式”。从“六大教学法”、“全身心投入锦城的教育事业”、“锦城课堂大于天”、“师德、学风建设”、“三不放水”到“改进课程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使得锦城学院在师德建设、学风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方面面都走在了前列,这为学院争做应用型大学的领头羊夯实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化,人类社会正快步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兴起势必将深深影响教育发展的进程,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狂潮。邹校长高瞻远瞩,敏锐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特在专题培训会上向全校教师推荐了《教育正在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强调在时代的变革中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教育,重新审视教师、学生、教学三者的关系。

为贯彻落实邹校长的讲话精神,文学与传媒系各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学习《教育正在悄悄发生一场革命》的教研室活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就大数据对教育、教师的影响,如何利用大数据更好地教育学生,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等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热烈讨论的场面,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每位老师都交上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以下摘录部分老师的学习心得以供交流:

  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

   王晓燕:在数字化改革与知识体系整合”过程”中推进中国文学课程改革

课堂永远是教师的第一生命线,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的自觉教学意识得以提升、问题意识得以深化、知识熟练程度得以加强、专业水平得到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得到同步发展,课堂实践是教师永恒的成长点,教师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以灵活的教学思维、新鲜的学科血液浇灌自己的教学生命,是务本之业!

以课堂为中心,构建体现时代文化特色与学科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核心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教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为此,我们初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传统学科中国文学课程改革:
   首先谈谈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式。我在六年来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进行文学课程的教学除了要以学习者学习基础与水平的衡量为基础外,还要打造以下三个方面的现行基础。第一,明析课程标准。这里说的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有着内涵上的不同,是指学生自学知识的规范。具体地说传统的教学大纲只对老师教的内容进行了规范,而没有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实践进行规范。这种单向活动的教学大纲不能适应远程教学的“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学习的课程标准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交融一体:(1)学生所学知识深度与广度的规范;(2)多媒体课件匹配,外化形式及量的规范;(3)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形式及量的规范。如我进行《中国文学》课程教学设计时,明确其课程标准是“能用简洁的文字概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能借助书本的学术观点;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理论评析具体文学现象、作品特色及作家风格。完成全部教材、网上资源的阅读与浏览,完成平时作业及实践性教学;完成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并从中受到文学氛围的熏陶。”经过实践,这种明晰规范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监控和评价,也有利于导学者因材施教。 第二,整合配套文字辅助教材。面对学生学习基础与水平的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学习的客观现状,围绕《中国文学》主教材,要求学生配加《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中国思想史》、《中国史纲要》为辅助教材,既弥补了学习者文学史知识的匮乏与不足,又有本可据,为文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奠定了知识的基础。第三,营造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在开放教育背景下,更应重视网络环境下师生间的互动,可采用BBS、电话及E-mail、微信、数字化教学平台等互动进行,也可利用班级网站与学生进行交流。在选择互动方式时,应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即我们所选择的方式必须能保证互动在尽可能大的层面上展开。比如,如果大多数学生无法固定时间与教师交流,那么我就尽可能多地采取非实时交流的方式;如果学生所处的环境无法满足其上网需求,那么就尽可能地利用面授时间以及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诚信、友爱、严谨、认真的师生互动氛围焕发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自主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其次,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即注重教学过程的引、讲、评、查的链条发展模式。“引、讲、评、查”是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导学行为中重要的具体环节。“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文字主教材重难点的指示;是教师为学生浏览网上资源的点径;“讲”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重难点的讲解,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支持服务;“评”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监控上。这是抑制学生学习过程浮泛的不良倾向,为较高质量的自主化学习提供的保障;“查”是对学生自学过程的把关,是教师导学行为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监督与检查。在教师导学行为中以上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学习过程自始至终稳健前进。 在导学过程中要抓住“引”,突出“讲”,捎带“评”,强化“查”。我在第一次导学活动中先提示与划出文字教材学习的重难点,点出学生需上网浏览的具体课件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课程讨论区的位置,出示实践性教学的具体时间、内容与形式,规定交四次作业的具体时间,告知评判形成性考核成绩的标准(作业质量占50%,上网学习占20%,按时交作业10%),规范平时作业的做法,先讲解文字主教材1/4的重难点,然后展览学生上网学习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现场讨论当代文学中学习的具体问题,如为什么鲁迅、郭沫若能成为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如何赏析鲁迅、郭沫若的作品。这种设计,体现了学生以学习为中心,体现了师生间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

对传统学科的现代技术改革,是我系的一大创新,更是在以邹校长为首的我校领导大力提倡教学改革、重视课堂生命线作用、重视现代教育技术、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引领下开展的又一项富于极强时代意义的工程。

朱亚铮:教育体验师

   最近一段时间,一本名为《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的书受到大众热捧,作者魏忠先生的博客、微博粉丝量也是“duang、duang、duang”地狂飙不止,而“教育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这个话题也在业界和坊间发酵、膨胀和蒸腾。

   邹校长在新学期正式行课之前先为全校专职教师上了一堂课,让大家很受震动。邹校长围绕着“锦城课堂大于天”这一方针理念,向全校老师提出了推行课程设计和课堂优化的新要求。他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评价方式、作业设计和创新教学几个方面提出了实质性的具体举措。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邹校长为什么会这么注重教学改革?为什么他推行改革的决心如此之大,甚至是急迫?我想,这不仅仅是邹校长个人的远见卓识所决定的,更是教育革命的大势所趋。如果我们不顺应这股改革的浪潮,只会被无情地拍死在沙滩之上。

我们现在正被大数据所席卷、裹挟着,被信息化云计算所包围、收编着。魏忠先生曾谈到过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个小孩,只有不到1岁,她学会的第一个词是“爸爸”、第二个词是“妈妈”,第三个词是要“IPAD”,魏先生说“技术从穿孔机时代进化到了平板时代,孩子们掌握信息化学习工具也从25岁提前到了9个月”。这其实意味着在信息高速集成、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然落后。现在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不再是局限于教师,课堂也不在局囿于教室了。

   虽然我们经常会抱怨要和手机抢学生,但这一现象背后也凸显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降低了。在以前,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课,那么你的损失会很大,因为获取知识来源的途径很单一;但是现在,学生会觉得上课不认真的成本很低,这个成本不是指被老师批评或者扣分,而是指他获取知识的代价,因为有可能课堂的知识他可以在课下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形式获取,甚至是事半功倍。

   其实我个人也从欧美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获益良多,不管是我所教授的文学理论还是美学课,甚至是我现在正在攻读的艺术学,我都在网上获取过很多免费的资源。之前在看到果壳网站旗下MOOC学院上线的时候,我还在和朋友笑侃:照这么下去,我们很快就会失业啦!因为学习者可以随意安排学习时间,并且根据自己兴趣和所需选择课程,中途不满意还可以随时中断、转学其他课程或者更换老师。关键还在于,成本不高。虽然当时是以玩笑的心态说出了失业的话,但其实我也隐约地感受到了这份职业将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背后严峻的现实。

   苏伽特•米特拉对教育作出了重新定义:“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那么,在即将成年和已经成年的高校学生群体当中,学习行为更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也就更大。如魏先生所言:教师的功能,应该把低层次的和可拷贝的,交给大投入的电影模式去做,而未来,教师将成为教练,师生将走向训练场,如何从传统的篮球场,变成灯光幻影般用新技术武装的“主场”。苏迦特进一步分析: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是学生用的到和必须学的东西:“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云技术和物联网的大数据是教育变革的技术推动力量。

所以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大数据形势下,那些知名的教授不再受限于地域、种族、语言、学校以及一个教室容纳量,世界各地的人,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那么,我们普通高校的老师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们是不是很快就会被淘汰?这其实是我内心深处对这个职业的焦虑。后来通过思考和学习,我发现,任何信息的搜集都不能取代亲在、亲历的体验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存在的原因。特别是在人文学科领域,更是如此。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呢?显然不是。我们也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丰富自己的课堂,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细化。其实说到底,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个体验服务业。以前我们是以老师为主导,老师的体验就是学生的体验,而现在应该是以学生为核心,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将体验做得更精细、深微。这其实是对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更高要求。这个行业将去芜存菁,淘汰升级,重新洗牌。

聂敏:让科技推动教师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移动化、碎片化和扁平化的特性越来越明显。“在线教育”、“教育科技化”、“慕课”、“微课”等词成为了2014-2015年教育界的热词。从2010年网易推出全球知名高校公开课到2014年4月索尼在线教育公司即将正式运营,科技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信息化新武器不仅释放出新活力,而且开辟了育人新领域。当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圣地,当学生打开电脑就可以聆听知名大学教授的讲座,当老师不再是唯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新时期的教育应该何去何从?教师应该何去何从?在院长第一课的启发下,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两个准备:

一是转变心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科技让教育资源随处可得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转变一成不变的心态,做好终身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准备。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学习新技术的准备,比如了解在线教育的热点、慕课的授课方式、如何制作微客、设计课程app、拓展移动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化社会教育领域处于领先的位置。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教师应该打破学科界限,不仅仅了解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应该了解交叉学科的学术前沿,这样授课才有理论高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

二是转变角色,翻转课堂做好导演。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服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难被激发出来。信息科技时代,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教师要做好转变角色的准备。

科技改变教育,教育者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才能顺应时代要求,甚至引导时代潮流。

靳丹:大数据时代中文传学子的必备技能

在邹校长的开学第一课上,校长提出2015年新学期推行课程设计和课堂优化的新要求,这是锦城又一次走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的作者魏忠说:“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这三种能力是将来你们的孩子必备的技能。可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阅读、搜索和辨别真伪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任务。”在新的时代如何将传统课程与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模式接轨,在我的课堂里如何完成这三种技能的培养,如何让文传学子走出校园踏上竞争激烈的社会而利于不败之地,是作为一名文传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结合校长提出的八点要求以及我所担任的《中国文学》课程,我重点从“教学方法的设计——如何引导学生有效阅读”进行了思考。

《中国文学》课程是文传系的传统课程,本课程应称“中国古代文学”,过去由“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构成。二者紧密结合,以文学史为纲、为线索,以作品为具体研究对象。因而习惯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本就是一个由多层面组合而成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其中有许多重要因素。属于表层的有题材、主题、结构、体裁、艺术手法、语言特征等;属于深层的有凝聚于文学中的作者思想、情感、审美意识,一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价值取向、礼仪习俗等;甚至还有属于读者方面的──不同时代读者叙述、解读前代文学时产生的差异。如上种种,都可看作中国古代文学课的研究对象,但在课内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研究上述那样多内容。因此本课程的任务仅是以中国古代较重要的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尽可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面貌。

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阅读是基础中的基础。对于读图时代长大的90后而言,让他们一一去翻阅大部头的繁体竖排经典著作很是头疼,可是如若抛弃对于第一手文本的深入研读,那么这样的阅读就是无效的阅读。只是读过红学家的各种解析文章,写得一手好的评论文章,而从未翻阅过《红楼梦》全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可谓比比皆是。只有完成了有效阅读,学生才能真正将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点与系统知识的协调,继而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

对此,我进行了教学安排的调整,以《红楼梦》的阅读为例:

首先在上《中国文学-3》的期末就给学生布置了假期的阅读书目,为了让这样的假期作业落实,我给出了相应的思考题目,由学生选做,最后形成文字要交不低于2500字的手写稿。在思考题目的设置上,结合90后的思考模式进行设置,摈弃传统的对于文意的简单理解和对于主题思想的剖析,要契合年轻人的思维模式进行调整。新颖的思考题会让90后带着好奇的心态进入阅读,去寻找答案。

其次,开学后在数字化平台上增设讨论区,让学生将自己所选择思考题发帖上传平台,由个人的思考激发同学间的激烈讨论,老师也参与这场讨论中,引导讨论走向学习的目标。

最后,选择数字化平台中比较有争议的一些话题在课堂上进行辩论,由于假期的文本阅读以及数字化平台讨论的预热,这场辩论可以更加深入。

通过这样三步式的阅读,从单独个体的文本的阅读到思考再到行成文字,这是每个单独学生完成的阅读;再通过数字化平台的讨论以及课堂的唇枪舌战,会将个人的阅读与思考转化为群体的阅读与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深入的吃透作品,并且在此基础上查缺补漏,又完成了学生阅读——搜索——辨析——表达这样系统能力的培养。

赵丽蓉: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新学期到来,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15年度教学管理专题培训中,邹广严校长提出了关于实现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的新要求。部分教师也针对课堂、课程设计作了精彩的发言,从教学大纲的设计到考核评价环节的细化,从抓学生出勤率再到翻转课堂的初步探索,以及微学分模式下的课堂设计等。正如魏忠博士《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书名所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或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革命”。这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

一方面,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教学大纲的精准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的细化,只有课程设计搞好了,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展开。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大量的、丰富的在线课程,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在这方面,翻转课堂可算是比较好的一种形式。但不能忽略的是,在这种形式中,面对面地互动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必须是课前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的结合。

以文学课为例,课前固然是可以将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但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才是最为重要的。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效果则可以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检验。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应强调学生直接阅读文本,而不是从网上搜集大量的评论资料以供课上讨论交流;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前提下,可以对其他人的评论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大量的文献中,应引导学生辨别出哪些是真正有用的学习资料。

秦蓁:邹校长此次讲话的核心是“设计”,对课堂要精心“设计”,对课程要精心“设计”。而作为第一线的专职教师,这正是我们要用心去思考,认真去实践的。

首先,对课堂和课程的设计,是解决中小学与高校教育脱节的良方。作为第一线的教师,上课多年,接触了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大学生尤其是初来乍到的大一学生,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不很适应,思维的转换困难,这是由中学教育与高校教育脱节造成,在全国的高校普遍存在。当下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还是比较偏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化、僵化,重死记硬背,重规定答案,教师基本上是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什么时候做什么题,怎么复习,都由老师安排好了。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比较固化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分析问题不主动,参与讨论不主动,创造力被抹煞。而大部分大学是以学术性、科研性的教育模式为主,学术科研需要一定的思考力和创造力,需要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已经僵化了思维,一方面要求有灵活而富于创新的思维,这中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而这个脱节,需要大学老师在课堂上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转化思维,培养思考能力,使得学生在老师课程的精心设计下,大一逐步转化学习模式,大二、大三、大四找回思维能力,能进行的独立思考,培养起一定的创造力。在大学毕业后,还能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邹校长设计了具体而微的八点内容来进行课堂和课程设计,从教学目标开始,就明确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避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的设计尤为关键,正是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进行研究、开发;而评价方式的设计,更能从根本改变以往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答笔记”的学习模式,充分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对课堂和课程进行设计,是有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邹校长说得好,教学质量是社会大众对高校最大的期待。自中国高校扩招以来,老百姓关心的不再是能不能上大学,而是哪所大学教学质量更好。但很可惜,扩招也带来了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危机。教育是改变整个民族的关键,而教育的基础就是教学质量,这虽是微观层面的,却能影响整个民族宏观的长远目标。要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必须对课堂和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夯实基础,既而建起九层的高台。日本能在二战后经济极度萧条的情况下迅速崛起,最终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认真严谨、从细节做起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邹校长提出的八点设计课堂和课程的环节,正是注重细节的最好的注脚。我们锦城只要在细节上经得起推敲,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邹校长的讲话体现出与国际接轨的视野和不断创新的前瞻性。邹校长喜欢读书,善于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八点具体的内容中,有“慕课”、“翻转课堂”等国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邹校长还为大家推荐《教育正在悄悄发生一场革命》等书籍,就是要告诉老师们,在精心设计课程,注重细节的同时,也要放眼长远,多看多思考,将当下教育的新东西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才能始终保持优势,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生。

蔡郎与:用心做教育,变革的力量

新年伊始,邹校长的开学第一课就再次重声了“锦城课堂大于天”这个响亮的口号,提出了读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接受一种什么模式的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择校的重要思路。教育质量是实现的根本,与时俱进是成功的保证。

在现代中国大学教育日趋“放水”的大背景下,邹校长提出这样的办学思路和口号无疑是用良心在做教育,探究变革,不断创新,思考未来。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邹校长提出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因此,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不是教师。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本身就有逻辑推断和自组织的能力。发掘这种逻辑和自组织的能力才是老师要做的。老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一名教练,不停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不断让学生动手,把本应该就是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还给学生。

我们常常在大学一个怪圈:成绩好的同学未必能在人生这场马拉松赛跑上获得最终成功。反而被学习一般的同学屡次反超。很多典型的学霸,在每一次考试中,几乎都是最高分,从小学保持到大学,但是最后可能都很平庸。这究竟是为什么?就其根源在于我们的评价体系和教育模式出了问题,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教育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和教化。

这些观点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是一个时代的呼唤。我们也必将沿着校长提出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改革方向践行下去,做一名对得起学生的老师,做一名与时俱进的老师。

高强:培养倾听的耳朵

2015年2月27日下午,在锦城千人大礼堂,我完全被六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的介绍与邹院长的重要讲话所震撼。当时自已脑袋一片空白,有一种“教了几十年书,不知以后怎么教了”的感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对传统教育思维方式的冲击,让人们意识到教育的管理和实践面临着重大变革,从而引发做为老师的我们的反思。今日的教育要如何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和革新呢?

《教育正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现代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作为一名老教师,如果不学习,不探究,不跑步紧跟,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教育正在静悄悄的革命》让我印象颇深的观点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是学生成长之宝地”。我们过去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生怕学生“吃不饱”,生怕自已被人误解为不负责任。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讲,造就了一批学习上的“懒汉”,培养了一批听话守纪而不善于思考的“传声筒”。我们追求的只是“安静的教室”抑或“发言热烈的教室”,而不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们没时间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倾听学生的心情、想法与见解,当然也就没有办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鸣感。

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有利于发挥“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作用。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脑子里只装着自己的见解,却没有用心倾听其它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会显得不够全面。课堂中的热烈讨论固然重要,但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丰富起来”,学生的发言才会有深度,有广度,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

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要学会倾听。面对表达不畅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耐心地倾听,不但要去倾听其内容,更要倾听他们无声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张砚:大数据时代英语学习的思考

从“锦城课堂大于天”到“大数据”与“微课堂”,邹校长这位教育改革的力行者,又在新学期伊始的全员大会上,给老师们上了一堂课,也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这一新方向,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教育发展之潮流,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上好课,管理好课堂与学生,并且达到好的效果?

众所周知,英语资源是无处不在的。学生可以轻易在网上找到英语学习材料,并且无限次的下载,播放及使用,这些过程,使得数据源源不断的传输和积累。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去利用它?其一:让数据产生的速度更快一些。每当学生听完一个句子或是一篇文章,大量的声音数据被创造,他们需要快速地用耳朵接受这些数据并吸收它们。俗称泛听。其二:找到最新的资料,学生通过大量的重复模仿(声音和书写)让自己能够准确无误得收集到信息,将数据精确的储存在自己的大脑里面。俗称精听。其三:学生更新最新的节目数据,让它们在眼前尽快积累和转换,变成自己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关注并记录学生所“犯下的错”。据悉,2014年4月,中国高校英语写作教学协同创新联盟以命题作文的形式,征集10万篇学生作品。截止到5月10日,共有近30万名学生在线提交了自己的英语作文。联盟对收集到的英语作文进行初步分析,形成《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调查蓝皮书》的数据报告部分。工作人员发现,本次搜集到的作文中,平均句长是20.29个单词,系统共标记2348695处错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错误是主谓不一致,占比为16.83%,紧随其后的是疑似误用名词词组,占比8.83%。因此,对这些学生所犯错误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写作中最容易犯哪些错误。这种了解可以指引教师在课堂加强易错易混知识点的讲解,因此使学生得以合理规避错误。

“大数据”的时代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MOOC课程从大洋彼岸像旋风一样刮到中国,教育真正的革命已然来临,我们应该,亦是必须,准备好了。

王逸群:邹校长在开学会议上的讲话,其中有些部分我就个人教学经历谈些感想。这里涉及到的主要是关于反转课堂,按邹校长的本意,反转课堂在于更加深入使锦城三不放水原则渗透到教学的诸多环节当中,尤其是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这还关联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能主动思考诸多问题,而教师能直面这些问题而在此交互性当中使教堂气氛和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在之前的教学当中,尤其是全校公选课,我尤觉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这固然与我教学水平密切相关,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众多学生毫不避讳地承认:选课乃是为了修够学分,能过就行,教师讲的越简单越好,考试越容易越好。这是一个颇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去年我也曾就所教班级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比如使课堂形式多样化,鼓励学生做课堂展示等等,有所收效,但也并不理想。而现在看来,若能真切而实在地将反转课堂的具体操作诸环节引入具体教学实践,那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在本学期将要开启的教学实践当中,我想我愿意在这一方面做些尝试,而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尽可能地提升。

王韬: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堂设计

从去年开始,锦城课堂大于天”的口号就被各位老师作为座右铭铭记于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此自省。新学期伊始,邹校长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再次为这个主题注入了新的内容。讲话中,校长针对新学期的课程设计和课堂优化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互动环节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结合校长的讲话内容,具体到我的《现代汉语》课程,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堂设计我深有感触。这学期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围绕语法这个专题展开。严谨的语法规则分析常常让文科出身的学生叫苦不迭,老师们也普遍感觉语法不好教,学生不爱听。笔者于是开始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尝试逆向式教学法。逆向思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式教学法则借鉴了逆向思维的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先理论后举证的教学模式而言,它是一种逆向教学模式:首先避开理论知识的讲授,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案例入手,让学生感知和思考,再引导学生从材料和案例中总结出理论的知识。即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感受和实践操作中去,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概括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使用逆向式教学,学生的参与热情比以前高,学习语法的积极性也比以前大,同时因为经过了自己的认真思考,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往往更加牢固,不容易遗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逆向式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从程式化的思考中开辟新思路,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新学期的课程设计中,我会结合更多生活中的语法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争取得到课堂最优化,使《现代汉语》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刘莹:大数据时代下教师的角色

魏忠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中这样写道:“计算机发明之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传播有了新的载体:视频。近年来,各种以课程为载体的视频,在不断的产生、累积、淘洗和沉淀,可以肯定,通过互联网上的编辑和合作,不远的将来,全世界的每一个领域、每一门课程都会出现一些经典的视频,这些视频,将取代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材料。”

在大数据时代,当学生的知识不再完全依赖于书本或教师时,教师的角色势必会发生巨大的改变。面对网络这一浩瀚的知识海洋,教师要从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要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评价者和监督者。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广泛地收集各种学习信息与学习资源,把这些信息和资源加以分析和整理,然后以多媒体和网络的形式有选择地呈现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辨识信息的真伪。在我所教授的《汉语文字学》这门课中,我在课堂上常常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立即使用手机查寻相关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呈现在课堂上,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信息的准确性,这样就能切实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新闻传媒教研室

张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用心打造“有效课堂”

2月28日,在全校教育管理专题培训大课堂上,邹校长强调了课程设计和课堂优化的重要性,这个理念与教育学专家布鲁姆的观点不谋而合,即“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活动得以开展的支点,也是每堂课的参照物,更是判断课堂活动设计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确立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这样的进行设计才能从而形成“有效课堂”。

1.课前设计教学目标

45分钟的教学环节不是自上课铃声响起之时开始,而是在课程之前就应早早着手准备。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熟悉学生的认知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课检测的表述,避免模棱两可。首先要钻研本学科教学大纲及教材的体系和基本内容,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其次分析教材的重点章节和具体章节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单个知识点和整体系统的协调配合,并随时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第三是设计出课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探究目标、任务。

2.课中设计教学方法

熟悉学生和教学内容后,实现教学目标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内容进行呈现和传递。在“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以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或教师在课前所精心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

锦城学院的六大教学法全面地提炼出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各种方法,但如何运用、效果如何却大有讲究。因此,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对课下药”就需要探索并总结。以“问题导向法”为例,复习环节、课程导入环节、正课的展开,都需要将问题与教学内容进行水乳交融的设计并贯穿始终,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们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思路围绕课程展开,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是否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好课堂互动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教学环节、设计PPT、设计问题等等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能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宋玲:从“人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的理念出发思考老师怎么“教书”,学生怎么“学书”

读《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片段后,发现其中有这么一个理念:要从教育设计走向设计教育。事实上从教育设计走向设计教育,最大的一个不同实际上就在于一个核心理念的不同,教育设计真正的核心理念,是人都是教会的,一旦定义了人教会的理念,那我把所有的东西都认为人是由于外在因素的一些影响,他才能会学习到一些东西,所以大家会把所有东西都强调在外部的一些客观条件,比如对老师教学的一些要求,对环境的一些要求等等,事实上从我们现在最新的这样一些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脑科学,包括行为科学的一些研究来看,事实上,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因此我们提出的另外一个是设计教育,设计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都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如果人不去学,你无论怎么去教,他一定也是不会的。所谓的这种学会,事实上是一种训练,我们叫做不经过大脑,是一种神经性的反应或者是条件反射等等这些方面。所以我们核心理念人是学会的,人不是教会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践行这样一个体系:第一个就是有关实验室,实验室的环境,实验室的设备,面向实验的操作,面向实验中间的协作,我们怎么样去设计这样的一些场景,来做这样的一些体验。第二个层次就是交互,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些环境之下,通过哪些IT的方式让他们产生交互,获取他的一些信息,我们和我们的场景之间,以及场景的使用过程中间,我们怎么样去采集和获取这样的一些数据。第三个层面我们叫做学习系统,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支撑他的学习。包括二维码线上线下的融合,包括知识技能的导航,我们在线的课程,碎片化的微课的学习,包括我们对实验的支架,也就是远程学习、远程实验等等这些方面。最后是我们如何通过这样任务系统完成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包括实验中、实验前、实验后,包括我们的一些零散碎片的时间,包括我们在移动过程之中,包括我们现场操作等等这些方式,我们如何通过这些明确的任务,让他最终能够完成学习的目标。比如说学生要学会做飞腾软件编排版面,可不可以这么“革命”一下,即要求每个人做自己的求职简历书,每个人的简历肯定是不同的。因此这个既跟他关系非常密切,又是这样一些任务,所以他就会有非常好的心态来做这样的事情。然后让他做就业后他希望服务的报刊杂志的版面,让他了解熟悉这样的一些软件工具,掌握这样的一些技能,事实上都是为了后面的工作来做的铺垫。下一项任务是什么?我们最终任务就是这个,我们面向一个真实的版面(学习平台)编辑设计、编排,既使学习过程又是学期学习考核依据。

杨震:《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敏锐地捕捉到了正席卷全球的这场教育革命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机遇,以一种全球化的宏观视野向读者展现教育大数据的巨大冲击力。被技术改变的教育将会是何种面目,信息革命将会催生什么样的未来校园呢?可以断言,主流的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终身学习,不以年龄划线,远程教育的提法将消失,距离不再是问题,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

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

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规训与教化在撤退,支持和服务在推进。教育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和教化。作为万物之灵,人类本身就有逻辑推断和自组织的能力。发掘这种逻辑和自组织的能力才是正道。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学生得到解放,人力资本成倍地增长。

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最严重的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资源的缺乏,而是毫无天分的教师在错误的方向上还在“勤奋地工作”。教育界将“重新洗牌”,这也是我预测未来教育的一个关键词。

广告学教研室

范美俊:建议将“微学分”提法换成“微成绩”

艺术系文胜伟老师创新性地引出了“微学分”概念,其具体做法是将各教学内容进行板块化分拆,逐一过关并获得“微学分”。当然,其目的是夯实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细节,让学生在课程中学到应该学到的真本领,而不是期末考试的一考管16周,为了最终的几个学分疲惫地等待16周。

我认为:目前的学分制是以基于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的课程为基本学分设置的,如A课2学分,B课3学分。如果实施微学分,有如下不便:

1.打乱现有课程考核秩序。目前的考核是60分总评成绩(含平时、期末考试)及格即获得该课相应的学分数。一旦实施“微学分”,则要求分拆的几个板块如同新拆出几门课,每门课都要及格才能获得完整学分。如学生修整体学分4分的《高等数学》课程,即便修到3.9学分,依然不能完整获得4个学分,类似传统的不及格,学生会有意见。就如,并不能规定的《高等数学》人人都要考100分才能获得相应学分。这样要求虽严格,但要求过高,实施难度太大。

2.如果实行“微学分”,期末考试的整体综合测试功能可能就没有了。

3. 如果实行“微学分”,师生会花大量时间计算分,可能会影响教学本身。

其实,现有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折合的考核办法是可行的。绝大部分课程已经将平时成绩提高到50%比例,而且因课而异有平时作业、提问、考勤、互动、数字学习平台等细节成绩折合的比例。如果这些细节都严格执行,并适时对学生预警,学生同样是无法“逃课”或“打酱油”的。因此,建议将“微学分”改称“微成绩”。

肖媛媛:本学期的第一课,是邹院长对我们全体教师的教学管理专题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中老师们的经验分享和邹院长的培训指导,我也对怎样做好“锦城课堂大于天”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保证教育质量,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是关键。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要做好这些教师基本的职责,首先需要教师自身的高要求。除了教师自身有坚固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外,还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构建出一个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时候,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前的充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因材施教,教学大纲和教案必不可少,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案,让学生明白课程学习的目的、重难点以及该怎样去学等问题,并且根据所教授的专业不同还应该做适当的调整,不能把同一个教学大纲或教案当作是“万能钥匙”来使用。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时俱进的变革是条件。

在数字化生存的如今,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顺应时代发展的变革。教育业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变革。在授课时,应该把MOOC、微课程、翻转课堂等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去。比如微课程,其实就是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这样才会达到“高效课堂”,坚决杜绝出现“少、慢、差、费”的无效课堂。体现出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应该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以下三个目的: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巩固知识,课后监督是必要。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课后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监督。通过布置有效的、针对性强的课后作业和讨论题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除了课堂抽问、测验等传统的形式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堂以外的交流互动,营造出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氛围。

以上,是我对这次教学管理专题培训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会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有所进步。

彭芳燕:“做教育,要用心来做;做教育就是做投入;对学生负责就是对学校负责,对学生的前途负责就是对学校的前途和发展负责,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项高尚的事业,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发展重于山”。

2015年开学之际我校举办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15年度教学管理专题培训,会后作为在锦城人的我有属于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前提

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作为教师的我们,尤其是锦城学院

这所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施为目标就必须落实学生是主体,重视教学的成果,即学生的发展就业。以此为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以知识点为中心,注意单个知识点与整体系统的协调配合;专业、行业的前沿知识引入新知识点以及行业应用成果。与此配合的必须是科学的教学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们的课程需要有针对性进度安排,要选择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法。

二、课堂实践

教学目标设定之后,基于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实践在课程中反映出来,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设计尤其重要,以此有效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管理,应该营造良好的课题秩序,形成求知良性场,既管理现场规则又制造出良好的氛围情绪。课堂课后的评价方式是紧跟前几者的下一步,凭借着优化的结果来评价教学质量是否有效,需要设定课程考题与阶段性考查考试。同时,作业设计环节是课后巩固的重要点,保证作业的有效性、针对性、阶段性,一步一个脚印,包括读书笔记、调研报告、课题协作、课堂讨论等才能有效地将课上、课下、课后三个环节串联起来。

这些实践与评价机制在我的课上会有如下反映,我会尽力找寻时间:课上抓紧时间评析学生设计稿,课后,无论是在课余时间到校与学生交流,还是在网络上及时辅助学生修稿设计稿,与学生悉心交流,开发学生创意,提升学生设计操作能力,大家都在全身心地投入望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为学生的学业添彩,为系科的荣誉增光,为学院的发展建设奋力。

三、课程巩固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课程的巩固,可以依靠这些数字化力量来得以优化,以翻转课堂为目的,将MOOC等方法带入教学也是我们教师的良好助力。教学环节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课下学生的自学、深入延展对与设计学科学习尤其重要。我利用我系数字化平台将课程知识节点、资料放在数字化平台与学生共享,在如今庞大信息资源的社会中,良好利用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寻找、搜集、分析、学习与自己相关的知识,是我想让学生习得学习的技能。这种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执行能力的养成。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思想与创意,客观,积极引导他们,实行鼓励机制。适度师生交流。让学生喜欢学,主动愿意学,而不单用传统考勤强制。能看到学生的进步,自己感到无比的欣慰。尤其是学生愿意将自己很真诚的一面与自己交流,学生能喜欢自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感动无比,得到学生的认可与肯定确实是无比欣慰的事情,正如院长所言:锦城课堂大于天,锦城的课堂是无私地奉献,是高尚的明灯,锦城课堂,从我做起,身体力行去塑造学生、学院的美好未来!

马丹丹:浅谈“慕课”对教育理念的冲击

慕课这种教育方式来源于美国:学生可通过微课、微视频在网上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难点、细节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知识的内化在课堂上完成。

个人认为,慕课首先能极大地促进教育公平。不同大学之间课程与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差异、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占有更多的优势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端的教师资源,马太效应无所不在。越是实力强的高校,越能吸引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是弱的院校,优质资源的流失越严重。没有更优质的师资队伍、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学生享受公平教育只能成为空谈,而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则可以打破这种不均衡的现象,让广大学生不在受学校身份的限制、不受地区空间的限制,享受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此外,慕课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较之传统的方式有很大地创新与突破。第一次听到慕课这个概念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所谓“慕课”(MOOC),其中的“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试想想,任何一位老师的知识与见地均是有限的,如何能与世界知名的、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相提并论。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学生对你的意见会更直接,对老师的批评也不必隐晦,广大的教师必须勇敢面对。种种的压力和批评必将会改变教师,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改变教学方法。

   技术教研室

王向军:正如魏忠在他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中所说,随着硬件的高速革新和软件的高度智能化,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已经不可抗拒地“涌”现到我们面前,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 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围观?等待?抑或抵制?显然,这些都是下下之策,只可能被浪潮击垮。唯有掌握良好的“冲浪”技术,具备相应的预判能力,我们才能逐浪前行,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那么,未来教育的这股浪潮到底是什么呢?学院专题培训给出了两个关键词: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

228日,全校专职教师、辅导员在学院的安排下集体学习了关于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专题培训,罗堰等六个老师分别就教学大纲设计、通达翻转课堂、课堂管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微学分、MOOC等方面就自己的教学经验做了汇报。邹院长在这对全校老师的开学第一课上,再次喊响“锦城课堂大于天”的口号,不变的是口号,不变的教育质量的保证。

作为一名锦城的青年教师,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优化教学内容。我们信息技术类课程有个特点,教材内容一般总是落后于实际应用,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跟上时代,不光教师本人要时刻关注学科前沿,更要把这种前沿的知识和应用奉送给学生。

2. 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选择适合所授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特别教学新模式的尝试,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几位老师的汇报对我启发很大,我也希望能在今年拿出一门课程来做尝试。

3. 优化课堂组织。如果尝试翻转课堂,那课堂组织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对于这种技术类课程,如何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如何利用互动来达到启发式诱导式课堂效果?这方面本学期我要多向计科系的老师学习,本学期多去听课。

4. 优化评价方式。文胜伟老师的“微学分模式”给了我很大启发,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上,特别是平时成绩的考核上,要更加精准细分,让学生每堂课都有分数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课堂设计和课程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尝试采用翻转课题等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借鉴别的老师的优点,取其精华,运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去丰富自己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吴志刚:2015228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进行了一次教学培训会议,会议围绕“锦城课堂大于天”的口号进行教学设计优化、课程设计优化等教学内容的培训。作为锦城学院的青年教师,本人主动对号入座,把平时的教学工作与会议内容结合,收获甚多。

1.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总指导,需要教师深度策划、用心规划、细心安排。教学大纲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教学大纲是指导本门课程顺利进行的总路线,教师在授课前应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度规划。工商系罗堰老师关于教学大纲的培训十分细致准确地解决了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设计的问题,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2.教学方法是课程正常进行的主要手段,需要教师合理分析、有效设计。个人认为,教学方法有许多种,针对文科、理工科等不同的学科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重要的是选择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课堂互动、课堂管理、作业设计、评价体系等课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到知识为目标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设计。

3.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已经让学生获取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了,新媒体、新技术更适合学生的学习。艺术系文胜伟老师从2014年就与本人多次探讨过此类问题,培训会上文胜伟老师提出的“微学分”其实是多维度的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阶段性的学习效果最佳,特别是针对本人说承担的技术类课程更为有效。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会成为部分课程未来学习的主要方式。

经过本次培训,让大部分老师从新认识了高校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我们任重道远。

行政管理教研室

黄存勋:学习了邹校长的开学第一课,深感邹校长提出的八点要求,清楚、深刻而全面地阐明了我们锦城师生在教学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方向、路径与方法。

例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邹校长提出,要以专业、行业的前沿知识引人,要讲清楚新知识在行业的应用成果。这就很好地处理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与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关系。我理解,我们的学生,既必须熟悉和了解所在学科、专业、行业最新颖、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动态与发展趋势,要具备在本专业、本行业创新弄潮、引领潮流的素质与潜能,要有眼光、会思考、后劲足。同时,作为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能力,又要重点落实到实际操作技能,落实到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上。不能眼高手底,更不能会说不会做。

就我所承担的《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应用文写作》等课程而言,就是既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给办公室工作、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公文写作过程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巨大冲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新事物、新技术给相关工作提供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要教会学生逐步掌握战胜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具体方法。既不能闭目塞听、鼠目寸光,更不能夸夸其谈、不做实事。

   而要解决好上述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邹校长讲话中阐明的,在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方面,必须禁绝照本宣科,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互动环节达到启发式、诱导式课堂效果。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邹校长给我们教师提出的八点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环环紧扣的整体,必须全面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霍岩:“锦城课堂大于天”这七个字始终是我院教师应秉承的教学理念,如何将此理念发挥出最大效力确实值得每位从师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开学伊始,邹校长便给全院教职工上了一课,旨在引发大家对于如何提高课堂质量、创新课堂管理的新一轮思考。针对邹校长的会议精神,我做了深入思考,特别是对于翻转课堂和慕课的创新教学方式充满兴趣,在此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中,强调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引导,注重当场达成教学目标。可是,要想当堂达成教学目标,单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绝对不会是轻易的事情,假如说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的学习,在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这样的高效课堂肯定要么是花架子,要么是有名无实,因为,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智力的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时间肯定也有差异,而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或者最起码是面向大部分学生的课堂,所以,怎样给出学生提前的准备的时间和方式,怎样让学生在基础学习以后能够产生自身的独特认识,就成为了很有价值导向的地方,想必这也是慕课产生并流行的一部分原因。

而慕课在国外的流行过程当中,在大学中流行较为广泛,所以慕课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应用过程当中,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了。

思考一:硬件设施

慕课要想得到实施,首先离不开的就是网路和电脑,如果没有硬件设施的保障前提,势必又会造成学生对于课前准备的差异,好在随着社会发展,电脑和网络的发展处于高速的普及和推广过程当中。

思考二:人为保障

在慕课的实施过程当中,牵涉到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交叉和关联。教师必须要有录播课的基础素质,学生要有操作的兴趣和相关技能,家长要有有效的监护等等。这里边,我感觉实施难度最大的应该就是学生的兴趣导向和各方面的有效监管了。我们所进行的基础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青春发育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够成熟,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把学生从沉迷网络的处境当中拉回来的境地当中。可想而知,对于未成年学生在独立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就需要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了。

当然了,对于以上问题的看法,绝对不是在消弱对于慕课这种新方式的接受。正如文中所讲,现代的社会知识的更新和传播速度非以往所能及,人们对于知识的传播途径和接受方式必须做出改变和创新才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慕课绝对是一种值得探究和推过的的方式之一。而在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相关理念中,也和我们所处的实际情况有着很大的交集。所以,联系现阶段我们的课堂实际,以理念促发展,以改变促提升,才能不断的使这些概念性的新事物在适合我们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总之,在改革创新的过程当中,以负责任的态度,我们既不能成为激进者,更不能成为落伍着,时刻学习着,充实着,以积极的心态静待这种变革的到来。

方小林:课堂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主战场,保证课堂质量,是提升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我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指导下狠抓教育质量数年如一日,如雷贯耳的口号名声远播——锦城课堂大于天。

2月28日,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邹院长率领全校教师进行了开学第一课学习,再次喊响了这句口号。在第一课上,来自学校各系的6位老师就教学目标设计,翻转课堂,为学分,考核设计,课后作业设计等进行了经验交流。老师们以新颖的观点,精辟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这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受益匪浅,豁然开朗,以下是我参加此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转变观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大家知道:过去风靡九州的百家讲坛,如今却门前冷落、很少再有痴迷者乐此不疲。相反,富有极强挑战性的“少男少女大冲关”节目,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朋友,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课堂教学就极像过去风靡九州的百家讲坛,其最大的问题,只要我们随便推开一间教室,数数到底还有多少孩子在听讲,就一目了然了。问题很严重!我们的教师巍然屹立于讲台而口沫飞溅,滔滔不绝,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唧唧咋咋。不仅浪费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又严重致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日渐退化!因此,老师要转变观念,学会放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翻转课堂,让课堂教学从有形走向无形。

翻转课堂,作为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积极性。老师做好“三查”工作:一查自学效果;二查课堂展示;三查达标测评。基本要求努力构建以学为主、省时高效的新型课堂,切实摈弃传统教学模式。

三、以有效的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备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必要条件。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设计。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备好课,课前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的表现行为进行梳理和反思。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花足课前准备功夫,撰写教案时,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点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介入课堂、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无论洋思的先学后教、还是杜郎口的336教学模式,其精髓就在于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才能处于最佳的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良好氛围,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肖捷飞:突破思维定势  转变教育角色

无论是中国古代推崇“学而时习之,不宜乐乎”、“至于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私塾”教育鼻祖孔子,还是认为知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性学习而日臻完善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活动都是通过师生之间口耳相传,通过原始形态的“学徒制”或“私塾制”,完成知识的传递。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传递知识的载体出现了转机——书籍。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不断迈进,第一次教育革命带来了现代意义的学校。这也逐渐形成了有一定教育规律和组织的知识传递方式:教师作为中心,学生根据年龄、学习认知程度接受各学龄段课程的讲授而共同受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概念在不断地被强化,在20世纪50年代凯洛夫教育学就提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源,是绝对权威。这一思想影响颇深。

当教育通过学校的形式进行高效传播知识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概念弊端也逐渐显现: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削弱了传递知识和学生成长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一对多讲授、批量教学生产,无法学生为提供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发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这种概念弊端日臻尖锐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赖知识传播的新载体——视频进行讲授材料的补充。这些课程中经典视频,正通过互联网成为全世界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材料。这就意味着: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主导作用”概念正被消解,教师知识权威性正在下降;未来的教师,可能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非绝对主导作用。

从2010年网易推出全球知名高校公开课到2014年4月索尼在线教育公司即将正式运营,云、物联网和基于云和物联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趋势,促进和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信息化新武器不仅释放出新活力,“在线教育”、“教育科技化”、“慕课”、“微课”等成为了2014——2015年教育界的热词。作为一名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青人,我们必须看清教育革命的趋势,接受机遇和挑战,突破思维定势,转变自己的教育角色。在本学期中,本人将尝试从教学任务、教学考核、课堂测评等项做起,结合云、物联网等大数据分析,进行“翻转课堂”试验:将重要知识点录制成短小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创造学生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的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问题解决,还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

同时,作为青年教师,还务必去除“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思维定势和教学思维定势,应抓紧时间熟悉在线教育的热点、MOOC的授课方式、如何制作微客、设计课程app、拓展移动课堂等前沿教育理念和技术,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刘莹)


新学期 新措施 进一步深化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记文传系寒假教学工作网络会议

2015年2月6日晚,文传系利用管理人员QQ群召开了寒假教学工作网络会议,贯彻落实邹广严校长在2014年年终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新学期进一步深化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措施。

系主任毛建华教授主持会议,副系主任傅仕彬教授、杨骊副教授出席会议。会议围绕调整各专业成才辅助计划“必读书目”,落实“慕课”实验推广探索,检查新教师、新课程教案准备情况,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发挥数字化平台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

会议认为,文传系各专业成才辅助计划的“必读书目”,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适应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像广告学、新闻学等专业受互联网发展,尤其是当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发展的影响较大,今后几年行业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明确像我们这种独立院校,培养学生成才就得靠特色,靠动手能力,靠敏锐的嗅觉,寻找发展的契机。老师们更得成为“早行人”,才能支撑技术型文科人才这个培养系统。“必读书目”是这个培养系统重要的一环。但是现在书刊市场鱼龙混杂,老师们一定要精挑细选,给学生推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书,推荐对他们能力素养的培养有帮助的书,开阔他们眼界的书和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时代相适应的书。会议要求,新学期开学第2周,各教研室主任分别提交各专业调整后的“必读书目”。

会议提出,按照学院要求,新学期每个专业要拿出一门课来进行“慕课”或者“微课”的探索实验。由各位教研室主任与任课教师商量,先挑一门课来试验。这件事一定要走到前面,这是大势所趋,不要等,不要拖,等有些高校的教师醒过来,我们都走得很远了,这也是先机。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好找工作,现在合作的单位主动找上门,都是因为先人一步。会议要求,各教研室在开学前商定好试点的课程和教师,并向系主任汇报。

会议布置了对新进教师所开课程、老师们新开课程教案准备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会议强调:没有教案不能上讲堂。所有课程的教案必须在开学前由教研室主任收齐进行检查,然后报教务科存档,并由杨骊副主任负责抽检。

会议讨论了调整教学计划的相关问题。会议指出,为了适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各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俱进,没用的课程,坚决不再开。课程的调整要考虑几个因素:1)能否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求;2)增减哪些课程(要清楚课程与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的关联);3)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如前导、后续、关联的问题);4)师资与教材;5)实验与实训;6)课程考核方式。调整教学计划将是本学期我系教学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怎样发挥数字化平台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中的作用问题上,会议指出,学院布置中层干部寒假学习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中反复提到Moodle在当前国际上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我系是国内使用Moodle数字化平台最早的系科。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建QQ群,通过开设微信平台解决与学生的对话沟通问题,但Moodle具有的强大管理功能却是QQ群、微信不具备的。现在我系已经把使用这个平台与绩效挂钩。大家必须用。技术教研室要把平台维护好,搞好升级更新,开发新功能,为师生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会议要求,从下学期开始,文传系所有老师、包括老教师都要使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通过给老教师配学生助理来解决技术不熟练问题;所有课程教学计划、大纲、PPT、教案、在线资源,作业等都要上线,各教研室挑选几位用得熟练的老师做进一步的探索,了解国际上Moodle在怎么使用,尤其是结合微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来使用的情况,搞好学习借鉴。

参加这次网络会议的文传系各科室负责人有: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刘莹、副主任马秋穗,广告学教研室主任王光阵、副主任马丹丹,传媒教研室主任张超,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霍岩,技术教研室主任郑伟,办公室主任廖立,学生科科长曾瑜,教务科副科长郭菊。

(王婧瑜)


紧扣大数据时代特点,深化新媒体教学改革

——记文传系技术教研室教学研讨活动

2015年1月24日,文传系技术教研室召开了2015年第一次教学研讨会。会议由系主任毛建华教授主持,会议紧紧围绕“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如何深化教学改革”这一主题,就网络新媒体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我系数字化学习平台(Moodle)的维护、MOOC(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着力培养大数据时代的优秀媒体人。

   当今世界,正从数据时代走向大数据时代。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高素质新媒体专业人才,网络新媒体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系列调整。首先,顺应大数据时代对学生数据应用能力的要求,开设与大数据应用相关的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收集、分析和挖掘的基本知识,为进入企业后的数据分析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将《编辑学概论》和《编校软件应用》合并为一门课程,将《数字音频编辑》和《摄像与编辑》合并为《音视频编辑》课程,取消《广播电视概论》,新增《消费者行为学》、《网络社区运营》、《交互设计》和《搜索引擎优化》等课程。第三,调整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必读书目,在《名著导读》课程中指导学生阅读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热点相关的书籍,帮助学生树立起互联网思维模式。

二、以moodle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积极进行“翻转课堂”的应用探索。

在2010年暑期工作研讨会上,邹广严校长将文传系综合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网站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总结为“海量平台教学法”。我系所有专职教师和学生在系主任毛建华教授的带领下,一直坚持使用该教学法,并积极利用海量平台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有效地实现了对教学大纲和推荐书目等教学资源的监控,对教师布置作业和批阅情况的监控,对课程测验情况的监控,对师生互动情况的监控,达到了整体提高我系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系“海量平台教学法”日趋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如何借助moodle数字化平台进行“翻转课堂”的应用探索,这将成为本学期我系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技术教研室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利用moodle数字化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上课前,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操作步骤拍摄成简短的教学视频,上传数字化平台,要求学生提前观看并思考相应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以适合自己的节奏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汇报或课堂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组织学生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课后,学生还可利用数字化平台线上的教学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复习,这样就突破了学习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常见的被动学习局面,让教学回归学习的本质。其次,利用moodle数字化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线上作业、线上测试、线上讨论等环节,教师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郑伟)

调整课程计划,培养实践能力

——广告学教研室专业课程调整计划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教师而言,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课程面对社会变迁现实与本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实际,进行教学内容、方式与评价的调整。而作为直接与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教学计划的精准与与适时调整,更是重要。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广告学教研室会同毛建华教授等系领导,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际与学生反馈等情况,进行了教学计划的调整,重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具体情况如下:

一、课程更名

1.《广告设计》(01055040),更为《广告设计1》,上课内容,4学分不变。

2.《广告评析》(01056020),为为《广告设计2》,课时不变。内容侧重于广告设计综合训练,整合视觉推广与设计赛事参与。

二、削减课程

1.《广告学概论》(01057030),由3学分减为2学分。

理由:该课涉及到的营销学、文案、设计等基本知识在其他课程里也会讲授,节约的学分用于开设新课——《网络营销》。

2.《中外广告史》(01058030),由3学分减为2学分。

理由:史论性的材料,《广告学概论》课程有部分已涉及,而且,同学们可以在课下预习、了解(学习难度较低),该门课程节约的学分用于开设新课——《网络营销》。

三、增加学分

1.《市场调查》(01060020),调整为《市场调研与效果研究》,由2学分增加到3学分。

理由:计划、实施、评价,是经营管理的三步骤,一般人都看重计划与实施,却忽略了最后一个步骤——评价。过去,广告主只知道投资广告,认为广告有助于产品行销,所以,盲目地对广告投资,一味地追求广告创意,但花了大笔广告费,究竟发挥多大效果,却殊少过问。但现在,如果广告代理商拟订一个广告企划案,没有“广告评价”一项,会被视为不专业。因此,开设相应内容的课程很有必要。

2.《广告设计构成基础》(01048040),由4学分增加为6学分。

理由:内容分支多,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课时不够。

四、取消课程

1.《媒介管理》(01062030),3学分。

理由:广告专业已开设《广告媒体研究》,这门课主要讲授广告媒体的特性、选择、组合投放等。再列一门《媒介管理》课程,为了规避重合,这门课只能从节目、频道运营等方面来讲授,但大多数同学认为他们的就业选择和这块不重合,上课不上心。这里节余的学分用于开设新课《消费者行为学》。

2.《知名广告公司研究》(01072020),2学分。取消。

理由:相关课程会涉及到这些公司,没必要单独排课。

五、新开课程

1.《网络营销》2学分。

理由:网络营销是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借助网络、通信和数字媒体技术实现营销目标的商务活动;是科技进步、顾客价值变革、市场竞争等综合因素促成;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手段。在当下,有必要开设这门课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网络营销。(新媒体广告实务已有部分内容涉及到网络营销,因此,网络营销学分只定为2学分。)

2.《消费者行为学》2学分。

理由:营销者的使命就是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从引发兴趣—产生欲望—留下记忆—促成行动的时间或许很短,可能很久。不同的个体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每天每一个消费者要处理数以万计的各种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一个营销人员怎样才能把握主流,从而应用方法去改变人们的行为呢?答案只有一个:消费者行为学。

                                           (范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