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面塑制作工艺
宜宾面塑制作工艺
一、概述
宜宾面塑,扎根于川南宜宾,其艺术造型多反映四川特别是宜宾的风土人情,承载了四川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表现出四川人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成为四川民族民间文化当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因泸水河作祟,需按当地土俗用人的首级实施人头祭。诸葛亮“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祭拜江神),神亦飨焉,而为出兵”。说也奇怪,军队安然渡河,并顺利平定南蛮。后人为纪念之,凡执此业者均供奉诸葛孔明为祖师爷。
宜宾面塑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用材考究,造型独特,既能实心塑造,也能空心塑造,可大可小,多为立体,四面均可观赏。且能长期保存,不霉、不脆、不变形、不干裂。在造型上,既有源于巴蜀传统面塑的继承,又吸收了南北雕刻艺术的造型特性,强调传神、夸张、简练;塑像不仅有人物造型,也有花鸟鱼虫造型,具有题材的多样性;在色彩方面,一改先塑后上的技法,采用不同彩面糅合成所需色彩,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在制作上,注重烫面的制作和颜色的加入,保证塑面四季均可制作、保存,解决了南、北方不同气候对面塑制作的难题。如今宜宾面塑艺术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工艺流程
1.和面
制作面塑,和面是关键。需选用优质面粉和糯米粉放置于容器中,加水和甘油调均,和成泥浆状(加入糯米粉做出来的面塑,才能长时间保持弹性,加入甘油做出来的面塑不会干裂)。
2.蒸煮
将前期准备好的面浆,放置于火上蒸煮40分钟,除去和面时多余的水分,使面团的软硬度适中,更容易造型。
3.揉捏
将面团进行揉捏,让面团更具韧性,后切成条状块,密封包好备用,避免面团被风吹干。
图1:揉捏(旦凯摄)
4.染色
制作面团需要丰富多彩的颜色,需要将白色面团进行染色,以备制作时使用。将面团染成黑、白、黄、蓝等直染色,且选用的染色材料需是偏碱性材料(酸性材料容易导致面团变质)。
5.调色
经过初步直染的面团有了基色以后,需要根据使用颜色进行调整,如黄色、淡黄色、桃红色等基色,则需要用直染面团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调色。
图2:调色(旦凯摄)
6.塑型
经过多道工序后,制作好的各色面团(面条)可以用作面塑制作使用。先需要在手上涂抹石蜡,防止面条沾手,不能成形。其后制作工艺多为为:和、搓、捏、摁、切、揉、粘等手法,将需要制作的面塑胚胎基本成型。
图3:塑型(旦凯摄)
7.雕刻
初步成型的面塑胚胎,需要使用拨子、牛骨滚子、小剪刀、小刀和小梳子等工具,对面塑胚胎进行精细加工,同时需用熟练的手法制作各种需要的主题面塑所需的辅助形象。
8.制作辅助物品
一般面塑制作成形后,需要将其放置在木棍或绳索上,以便观看和收取。其材料多选用小木棍、木棍、铁丝、丝线等物品制作(如制作一只鹦鹉时,需用铁丝制作鹦鹉站立的铁环,用绳索加上彩色面塑包裹后做成各种线条)。
9.上油
经过上述工序制作完成后的面塑,经过半年左右的摆放,其面塑中的水分已经挥发,因此,需要对面塑进行上油,让其更具有光泽度和美感(选用上等的清漆面塑色彩可长期具有鲜艳的色泽和光泽,不易因存放期长而褪色或败色)。
三、原料工具
1.主材:面粉和糯米
面粉需优质面粉,少杂质,做面塑时更加白皙。糯米需要打成粉状,加入面粉中和均匀,起到柔软、富有弹性等效果)。
2.配料:甘油、石蜡、白色乳胶、清漆
甘油:加入均匀的面粉和糯米粉中,起到防止干裂的作用;石蜡:制作面塑原胚时,防止面条粘手,不能成形;白色乳胶:用于制作后期,粘接部分面塑部件使用;清漆:后期用于成型面塑光亮效果。
3.工具:
拨子:一头扁平、一头圆尖,用于刻画线条,压平部位;
牛骨滚子:用于打孔、塑性等;
小剪刀:剪出面塑部位等;
小刀:雕刻、刻画作用;
小梳子:塑造线条等。
4.辅助工具:小竹棍、木棍、铁丝、竹筷、丝线等。
四、代表作品
宜宾面塑艺术传承人李烈光,男,宜宾市人,1933年出生,担任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四川省民间美术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其父李绍武拜成都面塑艺师雷光宗为师,后李绍武传技儿子李烈光,1942年,李绍武带儿子李烈光到成都拜见了雷师爷,随其学艺。解放后,李烈光独自走遍大江南北,兼收并蓄南北面塑艺术之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独具风格的宜宾面塑。
1995年,李烈光的面塑作品《三国人物、动物》在成都民间艺术“三绝”展中,获得绝技奖,2000年被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高级民间艺术家”称号。其代表作有《三国人物、动物》、《钟馗》、《百帝图》、《京剧脸谱》等。分别于2007、2009、2011年连续三届受邀成都国际民间艺术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图4:代表作品天师钟馗(旦凯摄) 图5:代表作品五虎上将(旦凯摄)
宜宾面塑制作工艺
一、概述
宜宾面塑,扎根于川南宜宾,其艺术造型多反映四川特别是宜宾的风土人情,承载了四川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历史,表现出四川人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成为四川民族民间文化当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因泸水河作祟,需按当地土俗用人的首级实施人头祭。诸葛亮“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祭拜江神),神亦飨焉,而为出兵”。说也奇怪,军队安然渡河,并顺利平定南蛮。后人为纪念之,凡执此业者均供奉诸葛孔明为祖师爷。
宜宾面塑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用材考究,造型独特,既能实心塑造,也能空心塑造,可大可小,多为立体,四面均可观赏。且能长期保存,不霉、不脆、不变形、不干裂。在造型上,既有源于巴蜀传统面塑的继承,又吸收了南北雕刻艺术的造型特性,强调传神、夸张、简练;塑像不仅有人物造型,也有花鸟鱼虫造型,具有题材的多样性;在色彩方面,一改先塑后上的技法,采用不同彩面糅合成所需色彩,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在制作上,注重烫面的制作和颜色的加入,保证塑面四季均可制作、保存,解决了南、北方不同气候对面塑制作的难题。如今宜宾面塑艺术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工艺流程
1.和面
制作面塑,和面是关键。需选用优质面粉和糯米粉放置于容器中,加水和甘油调均,和成泥浆状(加入糯米粉做出来的面塑,才能长时间保持弹性,加入甘油做出来的面塑不会干裂)。
2.蒸煮
将前期准备好的面浆,放置于火上蒸煮40分钟,除去和面时多余的水分,使面团的软硬度适中,更容易造型。
3.揉捏
将面团进行揉捏,让面团更具韧性,后切成条状块,密封包好备用,避免面团被风吹干。
图1:揉捏(旦凯摄)
4.染色
制作面团需要丰富多彩的颜色,需要将白色面团进行染色,以备制作时使用。将面团染成黑、白、黄、蓝等直染色,且选用的染色材料需是偏碱性材料(酸性材料容易导致面团变质)。
5.调色
经过初步直染的面团有了基色以后,需要根据使用颜色进行调整,如黄色、淡黄色、桃红色等基色,则需要用直染面团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调色。
图2:调色(旦凯摄)
6.塑型
经过多道工序后,制作好的各色面团(面条)可以用作面塑制作使用。先需要在手上涂抹石蜡,防止面条沾手,不能成形。其后制作工艺多为为:和、搓、捏、摁、切、揉、粘等手法,将需要制作的面塑胚胎基本成型。
图3:塑型(旦凯摄)
7.雕刻
初步成型的面塑胚胎,需要使用拨子、牛骨滚子、小剪刀、小刀和小梳子等工具,对面塑胚胎进行精细加工,同时需用熟练的手法制作各种需要的主题面塑所需的辅助形象。
8.制作辅助物品
一般面塑制作成形后,需要将其放置在木棍或绳索上,以便观看和收取。其材料多选用小木棍、木棍、铁丝、丝线等物品制作(如制作一只鹦鹉时,需用铁丝制作鹦鹉站立的铁环,用绳索加上彩色面塑包裹后做成各种线条)。
9.上油
经过上述工序制作完成后的面塑,经过半年左右的摆放,其面塑中的水分已经挥发,因此,需要对面塑进行上油,让其更具有光泽度和美感(选用上等的清漆面塑色彩可长期具有鲜艳的色泽和光泽,不易因存放期长而褪色或败色)。
三、原料工具
1.主材:面粉和糯米
面粉需优质面粉,少杂质,做面塑时更加白皙。糯米需要打成粉状,加入面粉中和均匀,起到柔软、富有弹性等效果)。
2.配料:甘油、石蜡、白色乳胶、清漆
甘油:加入均匀的面粉和糯米粉中,起到防止干裂的作用;石蜡:制作面塑原胚时,防止面条粘手,不能成形;白色乳胶:用于制作后期,粘接部分面塑部件使用;清漆:后期用于成型面塑光亮效果。
3.工具:
拨子:一头扁平、一头圆尖,用于刻画线条,压平部位;
牛骨滚子:用于打孔、塑性等;
小剪刀:剪出面塑部位等;
小刀:雕刻、刻画作用;
小梳子:塑造线条等。
4.辅助工具:小竹棍、木棍、铁丝、竹筷、丝线等。
四、代表作品
宜宾面塑艺术传承人李烈光,男,宜宾市人,1933年出生,担任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四川省民间美术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其父李绍武拜成都面塑艺师雷光宗为师,后李绍武传技儿子李烈光,1942年,李绍武带儿子李烈光到成都拜见了雷师爷,随其学艺。解放后,李烈光独自走遍大江南北,兼收并蓄南北面塑艺术之精华,形成独具特色、独具风格的宜宾面塑。
1995年,李烈光的面塑作品《三国人物、动物》在成都民间艺术“三绝”展中,获得绝技奖,2000年被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高级民间艺术家”称号。其代表作有《三国人物、动物》、《钟馗》、《百帝图》、《京剧脸谱》等。分别于2007、2009、2011年连续三届受邀成都国际民间艺术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图4:代表作品天师钟馗(旦凯摄) 图5:代表作品五虎上将(旦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