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学生评价
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金心红
民俗学课程通过对各地民俗的认知与理论的学习进而促进同学对我国传统文化及各民族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从而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乐趣之余,掌握了深奥的理论知识,又增进了对文化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7级对外汉语专业 黄芃
经过对中国民俗这门课程的学习后,我认为这是一门极富情感的人文课程,因为包含课程中强烈的民俗意趣与文化蕴藉。老师带我们从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再到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各种民俗事例。使我们了解民间文化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唤起了对周围各种民风民俗现象的关注,逐渐产生对整个社会以及家乡的文化认同感。加上老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实地参观等等,充分调动了我们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使同学们得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领略包含于民俗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民族智慧。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罗思睿
作为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我觉得学习民俗学是很有意义的,是对于我们专业知识在另一方面的补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乃至四川民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我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更有兴趣。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更深入了解了例如“饮食习俗”、“服饰习俗”等不同方面的传统民俗。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增强自己的专业功底具有重大意义的。同时,这更号召我们更加关注到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引发我们社会对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如何保留和发扬的思考。
总的来讲,《中国民俗十讲》这门课程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专业的我们来讲,是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它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完善了专业知识结构,也为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和民间工艺埋下了一粒种子。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彭渝荔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觉得学习民俗学对我而言非常重要,这是我们身为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从中汲取养分,并会使我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重视身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的使命。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明白了何谓民俗。更深入了解了许多不同方面的、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的传统民俗。
更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引发我们对文化产业问题的思考。但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能尊重传统,有意识地发掘并保护身边的民俗现象。
《中国民俗学》这门课程作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意义非凡的。它不仅充实了我们的专业知识,
也使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为民俗的传承做些什么,并以此为努力的目标。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万蓉
我是一名文传系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民俗学不仅对于大学生是一门必修课,对每一个中国人也都是如此。现在我们会发现许多人有知识没文化,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我们的民俗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不仅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更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对于民俗我个人是十分喜爱的,民俗这门课包含的内容甚广,十分具有趣味性,老师不仅给我们讲理论的知识,更是结合实际让我们深入田野进行调研,并制作成报告进行展示,这样的授课方式对于我们文科生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我们不仅学会了技术上的操作(如:制作视屏等),更懂得了文化传承的不易与艰巨。
民俗这门课程让我们从中国的根开始发芽,让我们受益匪浅,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学校的良苦用心。这门课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的必修课。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刘力华
民俗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的理论性来源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涉及饮食,服饰,节庆,建筑等诸多方面,直观可感。
相较于诸多学科而言,民俗学更接地气,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文化,来源于生活。再者,民俗学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的学科。田野调查是民俗学中的一大重点,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学生不再只是学习书本,而是亲身去经历,去访问,去调查。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拟定调查大纲,采访,撰写报告与新闻稿等诸多专业技巧,更重要是学会了深入调查一线,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对提升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黄蕾
通过中国民俗学,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内容丰富且富有情趣。它是一门人文课程,包含有强烈的民俗意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俗学,与西方文化史相比它没有多少有趣的神话故事;与其他的课程相比,它也没有那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它所讲的却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事例,有趣且亲近。我们可以一起欣赏吃、喝、穿,还有看年画,欣赏中国建筑的科学与艺术,一起走进民间习俗和人生礼仪。此课程提高了我们的人文素养,拓展了视野。增强了我们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认识,激起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经过对它的学习,让我们学会去观察事物的细节,如建筑。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华畅
民俗学将我带入了一个新的视野,使我更加关心这个社会与自然,激发了我对这个社会与自然背后故事的兴趣,使我作为一个中国人,
能够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深层历史文化,也使我对于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民俗学课给予我的还有对生活的热爱,民俗不仅是深藏于历史背后的习俗,也是我们生活中触及的点点滴滴。这门课程,不仅使我在文化深度上得到学习,更是在生活中学会做一个善于观察和保护文化的人。
通过民俗学的学习,我相信我们学到的不会只是书本上的碎片化知识,而是通过这个科目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化和习俗的魅力。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张家华
做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看到自己的课表上有民俗学这门课,感觉充满了期待,虽然来自外省,但民俗这门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身为汉语言这个专业的学生,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从这么课中我们了解到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对于文化的体现,不光是文学史料上的描述,还有在生活中体现的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历史的烙印在其中是更深蒂固的,除了在这门课上学到理论知识外,还有付诸于实践的运用部分,我们进行田野调查,对四川的民风,民俗,饮食,通过组队调研,深切的体会其中。
在调研的过程中,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探索求知欲,更锻炼了我们的实用技能的学习,我们的的学习从课堂发展到课外的应用。
深感到学习民俗学是对自己知识的更全面的补充。
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刘静宜
民俗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学习的过程可以说十分有趣,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很多本应了解却因为某些原因而逐渐远离了我们的关于民间生活的知识。学习民俗学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方面和角度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进行新的审视,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现存文化,让民间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任茜瀛
我是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因为对中国古老而又有内涵的文化爱的深沉。中国的文化太美,太深,值得我用尽一生来体会。民俗学这门课程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看见了之前不曾看见,但是一直存在在我们身边的风景。
在民俗学的课堂上,我们思考着——想思想者一样;我们领略着——像继承者一样;我们发现着——像开创者一样。在课堂上学习理论,在田野调查实践中验证理论,这是对于我们来说最合适也最有益的方式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就是我学习并且喜欢这门课的原因。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危妙
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民俗学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在学习专业知识外,又让我们体会到大千世界的不同与奇妙、千古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我们为了融入这门课程,身体力行自己去收集资料、去实践、去采访,去制作,不仅学到的民俗学的内容,更让我们学会怎么团队合作,怎样去在行走中了解民俗学,去体会其中的质朴的民风,去细细观看传统建筑的构造,去品尝风味美食。
更让我们深思,怎么去保护这些传统与民俗,去传承,让他们存在于我们的大民族中,让我们这个大民族的更加绚烂多彩。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戴语
民俗是被大多数人忽略但早已深入骨髓的存在。上至大大小小的节庆假日,小到各种窗花雕塑泥画糖人,无一不体现民俗。一样事物,只有人们懂它,才会怜它护它。而《中国民俗学》这门课,就是为了达到此目的。
很多民俗在传人逝世后骤然消失,不得不说,这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遗产是多么大的损失,而名俗学这门课,就是开启我们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欣赏去爱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我们成为民俗文化的守护者,让其在今后的岁月里继续传承乃至发扬光大。所以这门课的开设以及延续,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至今使我受益匪浅。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冉垚玥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觉得学习民俗学是很有意义的,是对于我们专业知识在另一方面的补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乃至四川民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使得我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更有兴趣。其次,也让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关注我们身边的建筑以及风俗,从中体会到其中的文化。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更深入了解了例如“人生仪礼”、“岁时节日民俗”等不同方面的传统民俗。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增强自己的专业功底具有重大意义的。同时,这更号召我们更加关注到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引发我们社会对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如何保留和发扬的思考。更让学中文的我们了解到更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东西。
总之,《中国民俗学》这门课程作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它让我们学生受益匪浅。不仅完善了专业知识结构,也像我们展示了更多地方特色文化以及让我们理解传承更多民间工艺传统。
2011级汉语言 张燕飞
《民俗学》是一堂特别贴近与生活的课程,它不仅仅是课本中枯燥无味的理论,它还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一直都在运用着它,因此这是一堂非常实用的课程。所以说这门课程是非常有用的,和非常有必要开的课程。它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待人处事能够得体,而不出洋相。并且在学习中,我们是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自己去调查,自己动手写报告、做视频……都是对我们的一个很好的锻炼。
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这也是考验我们的能力的时候。或者与同学一起发生的美好事情,促进同学间的感情。
2011级汉语言 余治林
一直对民俗这一块非常有兴趣,民俗学也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蔡郎与老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课件做得清楚明快,有很多图片,在很多需要举例子的时候用的图片都是她自己照的照片然后给同学们分享。语言清晰又有感染力,课堂节奏和调控都比较好。她给同学们的平常作业布置得也非常好,这学期做的是一个视频,充分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让大家团队意识更加深厚,分工合作更加明确。不再是老师的课堂,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特别是要求互动环节,让每个同学都有了参与意识。
非常熟悉大纲,熟悉教材,精通内容,备课充分重点突出,难点讲清,深度适宜,难度适中,注重启发教育,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教学环节安排合理。
2011级汉语 言冉敏
蔡郎与老师教《民俗学》这门学科,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即便一些在以后失去原来意义的风俗,往往也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在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满足人们的社会与文化需求。研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2011级汉语言 邹茂玲
在学习《民俗学》这门课之前,我仅仅是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人,然而,当我在蔡郎与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将近半学期中国民俗之后,丰富的民俗学知识让我有了底气说自己是个合格的中国人,因为,我真正了解了中国的民俗。然而,这样的勇气完全源于蔡老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她精心细致的讲解结合丰富的媒体资料的展示让我们不仅仅知道有中国民俗的存在,更是对之有了更加详尽、完整的把控。
蔡老师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老师,她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我们怎样在生活或者以后的工作中去运用这些知识。
并且也我们创造亲自实践的机会,让我们学以致用。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唐诗
《民俗学》是我最新接触的一门课程,学习了这门课程半个学期,接触了我国各种传统文化与习俗,了解了以前不曾了解的东西,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蔡郎与老师的课堂很活跃,同学们都积极回答问题,老师的讲授方式生动活泼,通过用制作纪录片来锻炼我们。总之,学习这门课程,使我们受益匪浅。
《民俗学》是一堂特别贴近与生活的课程,它不仅仅是课本中枯燥无味的理论,它还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在我们生活中一直都在运用着它,因此这是一堂非常实用的课程。所以说这门课程是非常有用的,和非常有必要开的课程。它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待人处事能够得体,而不出洋相。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陈艺
在蔡郎与老师的民俗课上,不仅给予我们宏观的把握,更是微观的分析出各地区民俗的差异。每一个地区都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和图腾崇拜,以前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但通过民俗这一课堂,让我深刻地明白,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甚至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但民俗学界可以给你最合理的解释,就像孕妇的胎儿会畸形等,科学无法解释,但的确又有很多的民间习俗、传说等等存在。
民俗是一种流变的过程,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更是对人民的社会、文化、思想等等,衣食住行等个方面,影响颇大。这些都从蔡郎与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满足,我们纵观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信仰等,而且还亲身实践地接触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比如白马服饰。藏族服饰。这是我大学最珍贵的回忆之一。我爱上民俗学课。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谢冰心
民俗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这门课程是由蔡郎与老师授课。这门课程研究的范围非常广阔,涵盖了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传统节日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学习这门课程,对于了解中国民间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很强,学生的参与较多,师生的互动也多。在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深刻体会到什么是“行走在路上”。由于学习的内容和民间风俗息息相关,我们常常需要出去田野调查。从老师把我们“赶出”课堂,到我们主动地走出课堂,这个过程的蜕变让我们感受到民俗学的意义和乐趣。每一次田野调查,我们都满载而归,每次一民俗学课堂报告都非常精彩。
我觉得蔡老师的讲课方式非常独特。三节课,学生的课堂报告花一节课,她再讲两节课的新知识,避免了同学们的学习疲劳,这也是我们喜欢这门课的原因。在我的记忆中,民俗学课堂报告是最引人注目的。每次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甚至还有其它专业的同学来旁听。没有学生逃课,老师不是用点名的方式来威胁我们必须来上课,而是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我们喜欢上这门课,主动来上这门课,这是这门课的魅力,也是蔡老师的魅力。
2010级汉语言文学 邹佳汝
学习了《中国民俗学》这门课程,我重新定义了“民俗”的功能与价值。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多的是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蔡郎与老师的民俗课上,不仅是阳春白雪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民间文化的真实,我们实实在在的接触了身边的民俗,
让我们知晓民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样,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民俗里的民俗事项,每一项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让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我们三节课,有一节课的课堂报告,每一个小组都认真总结,努力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传递给课堂,回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客观的点评,不仅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更是一种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民族感情的熏陶。
2010级汉语言文学 梁婷婷
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很强,学生的参与较多,师生的互动也多。在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深刻体会到什么是“行走在路上”。由于学习的内容和民间风俗息息相关,我们常常需要出去田野调查。从老师把我们“赶出”课堂,到我们主动地走出课堂,这个过程的蜕变让我们感受到民俗学的意义和乐趣。每一次田野调查,我们都满载而归,每次一民俗学课堂报告都非常精彩。我觉得蔡老师的讲课方式非常独特。在我的记忆中,民俗学课堂报告是最引人注目的。每次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甚至还有其它专业的同学来旁听。没有学生逃课,老师不是用点名的方式来威胁我们必须来上课,而是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我们喜欢上这门课,主动来上这门课,这是这门课的魅力,也是蔡老师的魅力。
这门有趣的课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即使知识是蜻蜓点水般掠过,但是“行走在路上”的精神却是持之以恒的。因为这门课程,让我们更加热爱民俗,也让我们更加懂得怎样将所谓的学术投入实践行动。总而言之,这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蔡郎与也是非常棒的老师!
2010汉语言文学专业 张文宝
通过学习《中国民俗学》,我认识到以前了解的许多民间信仰、民间巫术、黑话、竞技、杂艺等原来都是属于民俗学范畴,它们都是我国五千年来华夏民族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是生命力的另一种体现。在蔡郎与老师的民俗学中,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学是一门既科学又有意思的学科,它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乐趣,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相关民俗工艺更增强了我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处理紧急问题能力,民俗学让我大开眼界,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民俗不但是习俗更是学问。
2011级汉语言万爽
当了蔡老师三年的助教,我们都不习惯再叫她蔡老师了,感觉一唤出来便瞬间生疏了,所以后来我们都只喊她菜菜。从大一的《基础写作》到大二的《中国文化概论》,再到大三的《民俗学》,我们专业和她似乎一路相逢不解之缘。一到了上菜菜的课就既兴奋又害怕。兴奋是因为又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图片、了解到更多我们感兴趣的民俗知识,害怕却是担心我们的课题调研报告做得不够好、不够认真,有点担心忐忑。从大一的文稿写作,到大二的德阳潮扇课题调研,现在正在做的荥经砂器纪录片,每一步都是菜菜带着我们摸索实践,从一无所知到有所领悟,这其中的困难滋味不难想象,但是带给我们的收获也不可小觑。
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民俗,学的都是一种文化素养、一种质的修为,谢谢菜菜,带给我们这些可贵的财富。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魏宏欢
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但是我们却不一定能意识到对我们的意义,更不知道自己在现象发生的过程中自己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通过蔡郎与老师《中国民俗学》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让我意识到民俗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还让我深刻地领悟到生活中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传达重要的文化信息,比如放风筝,如果没有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未来我也未必有机会知道这是一种净化仪式,具有辟邪的意思。另一方面,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全面系统了解和学习了相关知识,了解到在辽阔的祖国疆域上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明白了历史延续至今传统民俗的伟大,同时学会了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区进行民俗学研究。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拓展了我的知识体系,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我的调研能力。同时,能够实践到系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横向课题《四川民间百家工艺》的子项目“羌族传统刺绣工艺”的调研中。
因为这门课程,让我更关注生活,对生活提问,随时保持探究的心情在生活中去学习延续至今的民族文化。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马佳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子,可以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民俗学就是其中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窗口。
学习民俗学是在大三的课程中,通过蔡郎与老师的教导,我有幸认识到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民俗文化。
通过学习,认识到以前了解的许多民间信仰、民间巫术、黑话、竞技、杂艺等原来都是属于民俗学范畴,它们都是我国五千年来华夏民族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是文化生命力的另一种体现。在蔡郎与老师教授的民俗学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蔡老师不仅在课上给予我们详细的指导,而且鼓励我们主动参与民俗学田野调查。在调查探访的道路上,我们与同学不仅收获了民俗知识,更是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不凡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更是有了一种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应该去传承保护这些优秀文化的使命感。有幸,我与民俗学结缘;有幸,我有蔡郎与老师相识,这位良师益友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给予了我无限的关怀与帮助。
愿我永远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去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着这些生命的跃动。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郭雅坤
起初在学习中国民俗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民俗学有多么让人值得学习。后来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把各方民俗融入每个地方,让人神往,同时也更加对民俗充满兴趣。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去实地调查,体验民俗风情,增长很多见识。
去年的民俗报告中,我们专业有很多出色的作品,让大家大开眼界。我作为其中一个组的组员也参加了从刘文采庄园中看民俗文化的调查活动。
从活动中学习到了很多,不论是从书本中查找资料还是到实地考察。到现在越来越喜欢民俗学这门课程,因为它让我了解我大中华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以后多些时间自主学习民俗学。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马小鸿
学习了《中国民俗学》后,我重新定义了大学课堂,对文化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拓展点,对社会的定义也转变了观念。静坐书斋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学会了从什么都不会到会一点点,记得蔡郎与老师说,民俗就需要与社会交流与沟通,任何社会上的东西都阐释“民俗”,不仅仅是课本,更重要是自己去领悟。
在民俗学课堂上,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热情的参与,我们的课堂报告,每一个小组外出调研,虽然旅途很艰辛,但我们都很乐意去做,因为这不仅是完成民俗学,更多的是为了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小组叫一枝独秀,做过两次调查:蜀绣的前景初探,青神竹编工艺调查。在这调查中,对我的性格、交际等方面影响很大,不管是和竹编大师陈大师交流,还是蜀绣基地绣娘的交流,让我不再那么怯弱与害羞;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我们学会了一些视频制作,电子杂志,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让我们学会了从一种不懂的情况下,自己去摸索与创造,因为这样的精神意识,
只有自己去探索、认知,才会成长与进步。因而,在民俗课上的田野调查,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对自我的评判,对组织、合作、团队意识的增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除此,这门课堂,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参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科研大赛等项目,我们组的《蜀绣发展前景初探》获得一等奖,《青神竹编工艺调查》获得二等奖,并参加四川省民协主办的《百家工艺》等调查工作,这不仅是一项作业,更是一种启迪。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拓展了我的知识体系,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我的调研能力。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田野调查,与民俗文化亲密接触,应是我们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 上一篇:
- 下一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