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晚7点,文学与传媒学院“文心讲坛”系列讲座之“晚清民初时期来川西方人汉语学习与研究”在忠孝楼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文传学院刘莹副教授担任讲座主讲人,200余名学生出席讲座。
讲座围绕清末民初西方人来川的社会背景,他们学习四川话的具体情况以及由此得出的方言教学启示等内容展开。
讲座伊始,刘莹副教授首先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世界青年说”的视频,视频讲述了来自西雅图的江喃在成都生活的17年间,经由兴趣指引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四川话的故事。刘莹老师借这个故事延展开去,开启了一百多年前西方人如何学习四川方言这一主题。
提到清末民初“西方人在四川”学习和生活的状况,刘老师告诉同学们,当时著名的传教士马礼逊,丁韪良,米尔斯夫人等面对世界上最难的文字,纷纷迎难而上,“冒死学习”,不仅出版了第一部中英大字典《华英字典》,还在川为孩子们建立了许多聋哑学校和医院,进行了一系列川地文化研究,向西方人系统地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并把麻将创新后带回西方。她的讲授让同学们第一次了解到西方传教士为方言学习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
谈及如何教授西方人学说四川话,刘老师提供了启尔德先生的一些“小技巧”,譬如:注意习得的顺序和规律、将语言形式(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文化结合起来,注意英汉对比以及四川方言的特点等。除此之外,刘莹老师还提到了启尔德在教学中提出的“词本位”观点,并为同学们展示了他所编写的教材内容,她玩笑道,“这套教材是川话10级与英语4级的完美结合”。
讲座于当晚八时许,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吴雨欣 郑佳鑫 马芳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