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top
首页 >> 学术讲坛 >> 文化之旅 >> 正文

白郎“茨中——滇藏门槛处的蓝桉”

来源: 夸父网    更新日期: 2015-03-03   点击量:

 

茨中——滇藏门槛处的蓝桉(图片来源:鑫政会务)

白朗先生(图片来源:鑫政会务)

讲座后合照(图片来源:鑫政会务)

   (夸父网2013年5月13日讯 简爱/文 黄艺璇/摄)5月13日晚7点,文学与传媒系文化之旅系列讲座之“茨中——滇藏门槛处的蓝桉”在忠孝楼207教室举行。主讲人为四川知名随笔作家白郎先生。文学与传媒系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和部分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白郎先生的讲述从一名叫做洛克的探险植物学家开始。洛克被称为西方研究东巴文化的鼻祖,洛克是美籍奥地利人,在他38岁时来到丽江,并在这里度过了27年的时间。刚到丽江时,他的工作是为美国农业部收集云南地区的植物和动物标本,但后来,他被神奇的纳西族文化所吸引,并把他在丽江的工作重心转向研究东巴文化。所以他的先驱之行对白郎先生有很多启发与参考意义。白郎先生在昨年的三月到了茨中一带,进行文化考察和研究,重心放在了当地天主教的信徒和教堂现状与发展方面。
    大概讲述了背景后,白郎先生给同学们展示了他去考察时的很多照片,主要是在进入茨中以前一些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茨中,是一个位于澜沧江西岸的小村,以一座竣工于1921年的天主教堂而瞩目于世。提到为什么这次讲座题为“茨中——滇藏门槛处的蓝桉“,白郎先生说:“茨中教堂外有三棵树,一棵桉树,一棵月桂,还有一颗橄榄。都是传教士们从欧洲带来树种种下了,也许是为了缓解相思之情。”到今天,这些树存于世间已近百年,白郎先生还详细介绍了这些树各自代表的意义。
    白郎先生有些感慨道:“那个时代,很多传教士的梦想就是去西藏传教,因为他们认为西藏是个很圣洁纯净的地方。”根据白郎先生的介绍,茨中这个小村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两位传教士,除了1905年的维西教案中,群众焚毁了澜沧江、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杀死了法国传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后来天主教和当地传统佛教也没有什么冲突了,大家相处得很和谐。而教会因此事而获得了巨额赔款,兴建现在我们看到的茨中教堂。白郎先生说起这种宗教的和谐共处,提到了一个他采访过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老一辈是汉族藏传佛教信徒和纳西族天主教信徒的结合,而他们的几个女婿又是来自另外几个民族,并且分别信仰传统佛教和藏传佛教以及天主教。
    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白郎先生对一位广告学专业的同学关于信仰的提问回答说:“信仰并不是就等同于宗教,我们的身心、事业、家庭中都蕴含着某种信仰。总之,信仰是源于爱的能量,是一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东西。”

附录:白郎,原名和文军,随笔作家,纳西族,云南丽江人,1968年出生。现居成都,任《读城》杂志社副总编。2011年度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具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和田野采访经验,擅于人文类创意策划,以各类文化随笔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