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进行中
(2014年5月28日文传系鑫政宣传中心讯 叶欣/文)2014年5月28日19时,由文学与传媒系主办鑫政会务公司承办,张昌余教授主讲的文化之旅系列讲座之“古老的智慧,永远的启迪”在忠孝大楼A207开讲,莅临讲座的有文传系系主任毛建华教授、傅仕彬副教授以及文传系的各位老师。
张昌余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辞赋家,国学家,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高校干部培训中心特聘教授。在文学、史学、美学、命名学、民俗学、科普学及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研究。著有《张仲景传》、《中国文学史》等,曾获“国家图书奖”、“韩素英国际奖”、“冰心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中国国学历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荣耀,当今的孔子学院名扬国外,但是却被误解成“中国只有儒学”。五千年的文化远不止这些。
我们称我们的民族为汉族,我们自己是汉人,《诗经》中曾说到“为天有汉”,“汉”即银河、银汉的意思,张昌余教授幽默的说道:“由此可见,我们是天外的来客。”
中国的文字有许多妙解。“学”和“教”两字在汉典书法中都有这相通的核心部位“爻”,为交叉之意,这诠释出它们所代表的最高目标:学生为交叉人才、知识结构要交叉,这与文传系提出的“培养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理念不谋而合,张教授因此鼓励文传,要有底气、名气、豪气,要成为真正的大气。
在我们的认知中,世界上几大人种,白种人自诩为最优秀的人种,但在讲座中,教授借由“太阳神”和“奇肱国”的神话故事,巧解“泥土造人”与“飞车”,说明黄种人才是应有优越感的种族,引得在场许多人叫好,这展现了国学大师的真正魅力。在谈到最近反腐的热潮,张教授旁征博引,用“虎与猱”和“公仪休好鱼”两则寓言道出了洞察秋毫与廉政的重要性。当今的环境条件恶劣,资源的浪费、水土的流失,触目惊心。“历经沧海桑田之变,不怨天也;横遭利斧钢锯之难,只尤人也”,正是教授作的《森林警世赋》,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保护森林资源。人类不应该再自掘坟墓。
今天的讲座,张昌余教授不仅仅讲国学,更多的是通过国学来表达为人处世的道理。国学与做人一脉相承,希望同学们听了讲座之后,能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有所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