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从2005年学校创建之初,最先在对外汉语、汉语言、新闻、广告、旅游管理等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中国文化概论》,讲授分为中国传统经典和中国民俗文化的两个版块。
2006年在旅游管理和对外汉语两个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程《民俗学概论》,2007年《民俗学概论》课程扩展至汉语言文学、新闻、广告专业。与此同时,有关中国民俗学的专题讲座如《中国服饰民俗》、《中国饮食民俗》、《中国民间文学》、《中国民间美术》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2008年,在《民俗学概论》的基础上,《中国民俗》正式作为全校通识课开课,每学期大约有400人以上选修该课程。本课程是在锦城学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人才”的育人理念下,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借鉴日本民俗学和英、美现代民俗学的理论构架,结合中国国情和民俗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以及讲授者30余年的理论研究和田野工作成果基础上设定而成的,课程内容设置采用专题形式,在民俗基础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分生产习俗专题、生活习俗专题、节庆文化专题、人生仪礼专题、民间信仰专题、民间文学专题、民间艺术专题一共7个专题对中国民俗现象进入生动而深入地讲析,最后结合现实探讨民俗的保护与应用。本通识课自开设以来,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反映在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民俗知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多学生由此对中国民俗充满兴趣,纷纷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团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考察调研。其中“富顺豆花”调研小组获得学院科技节一等奖、“文锦之路”团队获得学校科技节二等奖、第十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四川省抗震救灾大学生志愿服务优秀团队;“5.12”地震文物收集团队获得省文物局的捐赠证书,并受到表彰,同时获得四川省抗震救灾大学生志愿服务优秀团队奖、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奖、四川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奖。另外一些同学把学到的民俗知识与专业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成绩:2005级广告专业张蓉同学把民族建筑元素用于广告设计,获得华人广告金犊奖入围奖;2006级广告专业王明、魏鑫、何蝉同学把京剧元素用于广告设计,获得华人广告金犊奖入围奖;2006级新闻专业章子轩同学所拍摄的纪录片《二胡老人刘丽光》获得四川电视节最佳人文类纪录片提名奖。
2010年,《中国民俗》课得到学院督导组、学院领导的好评,被评为校级精品课。
- 上一篇:本课程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 下一篇: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