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首页 > 课程介绍
课程描述
发布时间:2015-09-05

《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为新闻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 ,以14级为例,2014年文传系共招收学生344名,其中开设了《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4个专业人数为193人,开设《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学生人数到全系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56.1%。各专业授课学时均为每周3学时,行政管理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制为一学期,总学时为48学时;新闻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制为一学年(两学期),总课时为96学时。

四川大学锦锦城学院从办学伊始,就把学校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学校立足于在应用上谋特色,学生立足于在技能上谋特长。在教学设计上,突出能力培养和实践环节,从而形成了具有锦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校文学与传媒系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在确定本系的教学方某些与教学理念时,把本系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学作为核心竞争力,培养面向21世纪技术型文科人才”, 按照这个方针,本系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首先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放在重中之重,放在学生所有应用型能力的首位。具体做法为:

(1)提交“实践性毕业文集”。本系在全国首创每位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提交40篇具有一定深度和特色的文章,并汇集成册,少于40篇合格文章学生不能毕业。把写作作为硬指标,强迫学生在校期间多写作,勤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创立写作精品课。本系多年来,立足于打造写作精品课,在写作课程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支持,选调精兵良将,对写作相关课程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如应用文写作课,一直作为本系的重点核心课程,主要课程负责人为王大江教授,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目前已省教育局批准为全省精品课程。

(3)纳入全省高等院校写作课管理体系。目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本系 写作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特色。并受到省里相关部分的重视。不久前,四川省写作学会专门到学校和本系召开“全省写作学会年会暨经验交流会”,并把本校列为全省写作学会理事单位,定点进行写作经验交流和指导。

(4)深入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5)突出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综合素质培养。本系从2006年开始招收新闻专业,建系初期,侧重于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借用教学内容及体系,总体文学类的内容较多,新闻类的较少;理论的内容较多,实践的内容较少。随着学院“实践性应用型大学”办学方针的确立,系里相继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体例进行了重大调整。对新闻专业而言,特别对面对我国传媒业发生的重大变革趋势,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迫使传统媒体大规模向新媒体转型,全媒体和媒体融合目前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普遍特征和标志。针对这种现实,本系从2009年开始,将新闻专业调整为新闻专业(媒体融合方向),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大幅调整。2011年把本系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重新整为《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内容由单一媒体扩展为所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媒体。过去新闻专业的采访与写作课主要教授纸媒体的采访与写作,调整为采访与写作除了纸媒以外,还要涉及网络(网页制作)、电视(视频制作)和广播(音频制作)等更多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在采、写、编、评,拍、摄、播、网页后期制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确保学生在将来就业能适应新媒体大规模普遍及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6)组建技术教研室,以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了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本系于2013年在原传媒教研室的基础上,又给建了技术教研室,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教学时出现的种种技术性问题,在师资和资源配置上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如技术教研究室重点教授的网络制作技术,多媒体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数字化图表表达技术,图片处理技术,音频工作站技术以及非线性图像编辑技术等等,都有力地拓展了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范畴和内容,为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了适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大规模普及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本系在2012年在全省率先创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招收网络与新媒体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传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已很难概括新媒体的内容,为此,本系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新媒体的特点作了相应调整,把课程调整为《网络新闻采访学》和《网络应用文写作》两大类,在教学上虽然强调保留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绝大多数内容,但整体教学体例上偏重于网络以及新媒体的特点,增加了网络写作,网络多媒体表达方式,网络数字图表表达方式,网络语言运用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采访与写作方式上的差别等内容,做到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向新媒体采访与写作课的拓展有延伸。

(8)组织力量编写《全媒体新闻学》系列丛书。为了更好地提高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教学质量,使之本校以本系的教学水平在省内及全国保持一定的领先地位,提高任课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学术水平,2012年,系里启动了《全媒体新闻学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系里专门成立了系主任毛建华为首的编辑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周平教授为首的编辑部。经过详细论证和讨论,确定了本丛书的编辑体例为:从新闻的采、写、编、评,拍(摄)五大流程入手,一套五本,分别为《全媒体新闻采访学》、《全媒体新闻写作学》、《全媒体新闻评论学》、《全媒体新闻编辑学》《全媒体新闻摄影摄像教材》。丛书2011年正式启动,被列为校及系重点教改和科研项目 。

该丛书编辑原则立足于三个“打破”,即打破行业之间的界限,打破学界与业界的界限,打破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的界限,无论是编辑体例和内容设置上都具有创新性,从而填补目前国内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全媒体新闻学教材的空白。该丛书目前第一本《全媒体新闻采访学教程》已于2015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媒体评论学》已写作完毕,正在进一步修改之中;《全媒体新闻写作学》正在撰稿之中。

(9)建立与新闻采访与写作相关的实习实训平台。本系的教育方针,是培养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面向人类二十一世纪应用型文科技术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系里除了在教学上提倡实践性案例教学,让学知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以外,还在校内和校外创立各种实践性运用型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去,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让学生成为理论精,技术优,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合格人才。

近年来,我系先后建立了8个校内实训平台(文传夸父网、彼岸传媒、《我们》电子杂志社、文传青年报、汉语言国际推广公司、文传电视台、零摄影、鑫政会务等)、43个校外实训基地(中新社四川分社、四川工人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省人民政府政务网、中共郫县县委宣传部、新华社四川分社、水电7局、水电5局等)和10个校企合作实习实训项目,本专业学生均能进入实训平台、实习基地,有足够的实习实训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本系在全国率先探索“全能记者”培养模式。全能记者团由学生在全系范围内自愿报名,经过考试择优录取,录取后学生分为三个部,分别为报部(主要从事纸媒的采访与写作,办有校内刊物《锦城深瞳报》)、网络部(主要从事本系夸父网的网络维护管理和发稿等)和电视部(主要从事本系电视台的发稿的视频拍摄等)。三个部每学期轮换一次,总培养时间为三个学期,由专门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指导,结业后学生初步具备采、写]编、评、摄、播韶和网络后期制作技能。

通过以上手段和方式,本系围绕着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具有锦城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