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幕:文传学子斩获1银1铜

来源:锦彩文传   时间:2021-06-02


近日,在2021年“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下帷幕,文传学子参赛的《乡村振兴背景下桂花土陶的保护与发展》项目获得银奖;《以非遗为乡村振兴铸魂点睛—互联网时代下的“蓝染+”非遗新模式》项目获得铜奖。

小锦彩有幸采访到了我院获奖同学,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蓝染+”项目——队长李耀雄


项目名称以非遗为乡村振兴铸魂点睛-互联网时代下的“蓝染+”非遗新模式

推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团队成员:
李耀雄(队长、2018级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窦仕凤(2018级工商管理学院商务管理专亚)
林增鹏(2019级文学与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周琳晞(2018级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黄玉玺(2018级财会学院会计学CPA专亚)
陈思宏(2018级财会学院会计学CPA 专亚)
段婕(2018级电子信息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亚)
古庭微(2019级财务会计学院会计专业)
指导老师:蔡郎与、刘武、李静娴

今年2月,李耀雄开始和团队队员一起着手准备“挑战杯”比赛,他提到,这次的参赛项目是在蔡郎与老师的《民俗学》课程中逐渐萌芽成型的。研究选题时他们分析了一些政策文献,发现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的强大生命力及广泛影响,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依托。翻阅了非遗名录后,想起了他们之前曾调研过蓝染工艺,决定以此作为切入点。


在调研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想要借助蓝染工艺真正带动乡村振兴,还需要抓住互联网时代特点,从蓝染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宣传营销等方面入手,推动蓝染“跨界”赋能。因此,他们决定挖掘出互联网时代下的“蓝染+”非遗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创新性与可行性极强的非遗思路。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指导老师们给他们提供了很多专业知识上的帮助,例如以往非遗获奖案例的参考,以及如何让非遗紧贴互联网。

在“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李耀雄收获颇丰。挑战杯对参赛作品的要求比较严格,他们的项目经历了政策分析、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成果可视化设计等环节才逐渐成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整个团队的心态越来越沉稳,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都是很难得的。同时,他有机会和专业老师交流想法,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他说,每次和队员们交流都能让项目碰撞出新的火花,而他也在其他队员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对项目进行打磨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科研水平,思维也越来越成熟。最后,他提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努力,在每一次挑战中收获成长。

“桂花土陶的保护与发展”项目——队长蔡烨雯,队员洪洁妮、黄希凯

项目名称:乡村振兴背景下桂花土陶的保护与发展
推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团队成员:

蔡烨雯(队长、19级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
洪洁妮(19级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亚)
卢欣茹(19级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哑)
黄希凯(19级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
张舒涵(19级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亚)
李娜(19级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
指导老师:蔡郎与、鲁铃

同样萌芽于民俗学的调研,他们亲自走访了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进行田野考察,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拍摄了以桂花龙窑为主题的纪录片,以此为契机,入围了四川省挑战杯竞赛。

之所以选择该主题参赛,该队成员洪洁妮表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作为传媒系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与关注类似项目,将古色古香且带积极民族特色的“遗珠”发掘出来加以传承与传播,如此为不失本心。在项目的背后,是实地考察的艰辛。蔡烨雯与洪洁妮双双提到,当地龙窟的建筑规模较小,拍摄场地、素材极为有限,走访硬件条件缺失;且在深入调研后,团队发现整个龙窟的发展与保护还存在着许多棘手问题。为克服重重困难,后期增加采访调研三小时余,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度增长,而后经过素材筛选、视频剪辑,精美纪录片终于出炉。  

无论项目当中有何酸甜苦辣,团队合作是治愈一切的炙热旗帜。关于获得团队荣誉的最大收获,队员黄希凯谈到:“最大的收获是友谊,一个团队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团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大家心意相通,在许多事情上想法一致,所以我们调研的过程很轻松愉快。彼此相互理解,相互照顾,我认为这份情感无异比奖项本身更加宝贵。”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西源大道1号  邮编: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