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是融舞蹈、武术、音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舞蹈,由舞狮头,舞狮尾二人合作,配以鼓点、锣和钹,由武术、舞蹈、敲击乐配合完成表现某一特定情景的一套程式,是极富广东民俗色彩的民间娱乐活动。
LION DANCE LION DANCE LION DANCE LION DANCE
广东醒狮脱胎于唐代宫廷狮子舞,五代十国后随中原移民南迁,为避皇权禁忌,民间艺人另辟蹊径,创出另类狮子外形和舞狮形式,其出现于明代,起源于佛山。
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代中叶,南海佛山已经有专门制作狮头和锣鼓的能工巧匠。
清乾隆年间,“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及外洋均来订购。”
明清时期,在南海形成的狮舞,大量吸收本地戏曲和武术的影响,把“舞”摆在首位,“狮”只是附从。
清末,南方民间反清意识渐浓,舞狮习俗便由义士加入吃生菜的内容,称之为“采青”,取其谐音,寓意唤醒民众反清强国,故舞狮开始作“醒狮”。
LION DANCE LION DANCE LION DANCE LION DANCE
传统广东醒狮的完整套路顺序是:“睡狮”“觉醒”“出洞”“巡山”“觅青”“采青”“吐青”“舔洗”“回归”。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所谓“青”,是用红色的绳子绑住一封利是和一捆生菜,近年又习惯搭上一条香烟等。由主家(邀请方)设“青”,按民间风俗,“采青”应一次完成,狮子食青后要“吐青”,吐出的“青”抛向主家,主家顺利“接青”表示来年吉利。通过起、承、转、合的程式,使其更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LION DANCE LION DANCE LION DANCE LION DANCE
狮头的制作工序相当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扎、扑、写、装四大工序。
“扎”是使用竹片、竹篾、韧纸绷等材料粘出狮头的基本形状。
“扑”就是“扑纱”,用纱纸、纱绸将狮头框架层层糊起来,经过这个步骤,狮子的五官已经成型,气势初显。
“写”即着色,按照模子的轮廓把整个狮子头的面部画出来,色彩方面注意突出强烈的对比,多以黑白、红绿、金银等颜色相配,在写好颜色的狮头的表面涂上一层光油,可以使颜色更加鲜艳亮丽。
“装”指贴上眉毛、耳朵、眼睛等装饰,安装上头镜、成球、铜须等,然后再配以风格合适的狮尾,一套狮子方才制作完毕。
LION DANCE LION DANCE LION DANCE LION DANCE
传说远古广东南海曾出现独角怪兽,时常残害农作物,百姓苦不堪言。有人想到用竹篾和纸,模仿狮子的形状制成“狮头”,扮作狮子,擂鼓耍舞,使怪兽惧怕逃跑。
至清代,有一年南海爆发瘟疫,人们借狮子为吉祥之物,可驱邪纳福之说,挑选一批熟习武艺的青壮年男子,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走街串巷耍舞“狮子”,为百姓驱邪祝福。后来,瘟疫如愿被控制,人们便更相信舞狮可以驱邪。于是,各地纷纷成立群众性“狮会”组织,每逢新春佳节、祠堂落成、盛大庆典、开市试业、新居入伙必喜舞狮表演、鸣放鞭炮和破阵采青,以祈事事顺利、人乐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