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三年来已开展的社科普及活动的主要内容、规模、特色及成效和今后工作规划 一、已开展工作 (一)课程建设 1.专业课 (1)专职队伍:毛建华(专职)、杨骊(专职)、蔡郎与(专职)组成教师团队,专门讲授《中国民俗学》(专业必修课,48节课,3学分,2006年开设)。本课程被评定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资源课后,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共有15个教学班,面向近千人授课,受到好评。本课程还大胆创新,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技术搭建课堂平台,现已搭建精品资源课程官方网站和虚拟民俗博物馆、开发手机应用平台,建立微信平台“掌上民艺”,让更多的资源得到共享。 (2)兼职队伍:林琼华(兼职教师、四川省非遗传承人)《剪纸》(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修课,16节课,1学分;2016年开设。) 2.公选课 谢天开(专职教师)《民间艺术》(全院公选课,32节课,2学分,2012年设。) 聂鑫鑫(专职教师)《民间手工艺制作》(全院公选课,32节课,2学分,2015年设。) 杨骊、姚茜(专职教师)《中国民俗》(全校公选课,32节课,2学分,2009年设) 3.主要讲座 为了配合课程建设,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门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举办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讲座。与此同时,专职教师们也走向社会,向公众普及民俗文化。 (1)“川西羌族文化”李祥林(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瑰丽的西藏唐卡艺术”杨嘉铭(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民俗学硕士导师,民俗学学科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3)“苗族古歌”杨正文(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民族服饰学会副会长,著名的苗族服饰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 (4)“彝族毕摩文化”罗庆春(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 (5)民间艺人进校园展演活动,邀请蜀绣国家级传承人孟德芝(省民协副主席),成都漆器省级传承人杨莉尔倩(成都漆器研究所所长),剪纸省级传承人黄英(绵阳市民协主席)、林琼华,绵竹年画省级传承人胡光葵(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进校园展演。 (6)成都市锦江区监狱文化讲座《四川民俗与公民道德》,杨骊主讲,深受好评。 (7)韶关市文化干部培训讲座《古道古村落开发管理》,杨骊主讲,深受好评。 (8)成都市文化馆培训讲座《中国四大古城》,蔡郎与主讲,深受好评 (9)成都市新津文联培训讲座《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创新》,蔡郎与主讲,深受好评。 (10)四川大学工商管理民俗文化类系列培训讲座,毛建华主讲,深受好评。 (二)社团建设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民间艺术”社。 (三)工作坊建设 1.清昼文创公司(教师指导,学生自营) 2.民俗文化电子杂志(教师指导,学生制作) 3.民俗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毛建华教授领衔,主讲教师蔡郎与、谢天开、杨骊) 4.“文创产品试验室50㎡”(聂鑫鑫讲师主持) 5.学院将“民俗文化调研”调查报告作为大学生毕业论文形式之一,自2013年始至今已经通过答辩100篇。其中优秀论文“成都皮影”(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杨适存、王可欣、陶巧红、苟建蓉、李娅玲、黄莉,指导教师:蔡郎与)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省决赛一等奖/全国三等奖;楊骊指导的“苏尼舞”获省级挑战杯一等奖“成都漆器研究”(对外汉语专业2010级学生:郭芬、包林利等,指导教师:蔡郎与)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省决赛二等奖;“藏传佛教图志-热贡画派唐卡的现状调研”(汉语言文学专来2013级学生:练路遥,指导教师:谢天开)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省决赛二等奖。 (四)科学研究 1.机构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2016成立)。 2.专著 (1)毛建华编撰:《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绵竹卷》(委托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绵竹市委宣传部,2010年,获巴蜀文艺一等奖,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贡献奖”);毛建华为副主编,组织师生参编《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制作流程》,共撰写22项手工艺流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该书获得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铜奖。另有参编《中国传说大辞典》中国文联出版(1988)、《四川民俗大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成都大辞典》成都出版社(1993)、《成都民间文学集成》成都出版社(1994)。 蔡郎与、杨燕编著:《中国民俗十讲》(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 谢天开编著:《民间艺术十二讲》(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 毛建华、杨骊编著《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制作流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年2月,该书获巴蜀文艺奖铜奖。 3.代表性论文: ①《试论神话的二重性》四川大学学报(1984.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光明日报文摘理论版头条转摘,四川省文联文艺通讯全文转发,入选四川省民协《四川省民协成立60周年纪念文集》)。 ②《川菜中的豆腐宴》(2004入选“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财团法人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出版)(2008被翻译入选由美国著名民俗学家Christine M.Du Bois,Chee-Beng Tan,and Sidney Mintz任主编、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出版的The world of Soy一书。) ③《文化认同表征的普遍性与多元性——以鹿崇拜为例》,《中外文化与文论》(CSSCI来源集刊)2014年第1期。 ④《大数据时代的民艺教育改革——“风俗调查”的启示与当代创新》(《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5-06-15)、《绵竹年画与女性文化》(《四川戏剧》北大核心,2015-06-30 )。 ⑤蔡郎与: 《“非遗”视野下郫县望丛赛歌会的活态保护》,《四川戏剧》北大核心,2017-05)。 4.课题 ①毛建华:参与国家八五艺术规划项目: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为四川省卷编委。课题主持:《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绵竹卷》,委托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四川绵竹市委宣传部(2010);《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四川卷》委托方:甘肃古籍中心(2009)。 ②谢天开:主持“四川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改革研究”,四川省教育厅课题2015 年度项目(15SB0324),已结题(2014.09-2015.09);主持“四川郫县望丛赛歌会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重点规划项目(MJ16-11),已结题(2016.05-2016.10);主持“四川扬琴口述史”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重点规划项目MJ17-8,主持,结题(2017.05-2017.11)。 ③蔡郎与:主持“新媒体视角下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16SB0396)。 ④杨骊:主持四川省文联横项课题“安仁镇社区立档调查”(2017JCKYH002),研究古民居建筑传统手工技艺。参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撰工程,负责四川歌谣卷的仪式歌谣部分编撰 (五)辐射带动 ①已与成都市文化馆、成都市青羊区等合作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讲座。 ②已与成都郫都区文化馆联合对“望丛赛歌会”进行非遗课题。 ③已与四川省民协共同开展传统村落调研 ④已为川大全国干部培训基地学员开讲《巴蜀民俗文化漫谈》《民俗文化与经济建设》20场以上;给四川省文化厅非遗培训班、绵阳市文联、成都青羊区党校、四川省工商银行干部培训学校、国家艺术基金川剧中青年演员培训班、山东六合集团、成都肖家河社区、川大附中等单位开讲非遗与民俗文化讲座。 (六)展示交流 1.蔡郎与指导:《成都皮影》获得2011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省决赛一等奖/全国三等奖;《成都漆器》研究获得2013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省决赛二等奖。《昭化古城的开发与保护》获得2016年四川省“挑战杯”二等奖。《蒲江草席的保护》获得三等奖。 2.杨骊指导《藏茶文化》:获得2013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省决赛二等奖。2014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彝族苏尼舞调研》挑战杯一等奖、《阿西土陶制作工艺》挑战杯三等奖 3.聂鑫鑫指导:获得2015年“四川省大学生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二等奖;获得2017“时报金犊奖”金奖。 4.谢天开指导《藏传佛教图志-热贡画派唐卡的现状与展调研》:获得2016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省决赛二等奖。 5.姚茜指导《国家级非遗羌笛在茂县地区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获得2016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省决赛三等奖。 6.国家级非遗绵竹年画、成都漆艺、剪纸传承人进校园系列讲座(2015年4月)。 7.毛建华作为四川省非遗中心特聘顾问,指导完成国家文化部课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蜀锦织造叶永州、成都糖画樊德然》拍摄与制作(2017年7月)。 8.蔡郎与、杨骊等老师受邀成都电视台录制《时尚成都》栏目,讲述锦城学院在相关非遗传承方面的教学成果(2018年6月) 9.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与金和版权产业机构.板凳网签订合同,双方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互联网新媒体为载体展示交流民俗文化。 10. 杨骊于2018年被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聘为副秘书长。
二、工作规划: (一)课程建设 课程拓展: 1.继续保持《中国民俗》作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资源课的深度与广度拓展。 2.推进普及《民间艺术》在全院的教学。 3.提升推进《民间手工艺制作》,并向全院相关二级学院与专业推广。 4.开发大数据的民艺教育资源共享, 教材开发: 1.专项开发《四川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2.专项开发《四川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电子杂志)。 3.升级再版《民俗十讲》教材。 (二)社团建设 1.成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生协会。 2.成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生协会各层次的分会。 (三)工作坊建设 在三年内与指导教师工作室相结合建立大学生“四川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各类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实行教师指导制与相关非遗传承人师徒制。 1.建立各类“四川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生采访实践基地。 2.建立各类的校内大学生工作坊并与文创相结合。 充分利用我院网络与新媒体实验室VR技术加快四川省民俗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争取吸纳更多的民俗资源。 3.科研促进:利用课程负责人丰富的横向民俗项目资源,带动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课题,加强课程教学、学科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利用四川地区丰富的民俗资源拓展课程教学基地,为学生的课程实践提供良好的机会。 (四)辐射带动 1.完成与成都市中、小学联合进行“四川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推广与设立。 2.与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合作以推广“四川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进校园。 (五)展示交流 1.四川省民俗虚拟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争取吸纳更多的民俗资源。 2.与本院“网络与新媒体试验室”合作开展VR\AR视觉体验,线上线下结合并向社会展示。
|